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铆接设备。
背景技术:2.在高精密端子制造的过程中,存在将两条料带固定在一起的需求,且每条料带上具有多个端子,一个料带上的端子与另一个料带上的端子进行装配。
3.现有技术中,将两条料带固定的方式为焊接。具体地,在形成两条料带后,对两条料带进行冲压处理及电镀处理,然后通过电焊设备将两条料带进行焊接,进而实现两条料带上端子之间的连接。最后对焊接后的两条料带进行注塑处理。
4.但是,现有技术中,冲压处理及电镀处理需要在两条生产线上进行,因此需要配备两条生产线及相应的人力、包辅材,导致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铆接设备,将叠料装置与铆接机合并为一套设备,实现了叠料与铆接的连续工作,进而提高了铆接效率,且还能够减少人力投入。
6.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种铆接设备,用于铆接第一料带和第二料带,所述第一料带具有凸起,所述第二料带具有铆接孔,所述铆接设备包括:
8.叠料装置,包括第一输入滑道、第二输入滑道及叠料滑道,所述第一输入滑道及所述第二输入滑道分别连通于所述叠料滑道,所述叠料滑道能叠合由所述第一输入滑道输送的所述第一料带及由所述第二输入滑道输送的所述第二料带,并使所述凸起穿过所述铆接孔;
9.铆接机,设于所述叠料滑道的一侧,并对接于所述叠料滑道,叠合后的所述第一料带和所述第二料带能进入所述铆接机,所述铆接机被配置为冲压所述凸起,以使所述凸起弯折而铆接所述第一料带与所述第二料带。
10.可选地,所述第一输入滑道位于所述第二输入滑道下方且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输入滑道水平设置。
11.可选地,所述叠料滑道包括支撑座及通过紧固件紧固在支撑座上的压块,所述支撑座具有滑槽,所述第一料带及所述第二料带位于所述滑槽中,且所述压块与所述滑槽的底壁相配合以叠合所述第一料带和所述第二料带。
12.可选地,所述铆接机包括铆压冲子、铆压驱动机构及铆接模,所述叠料滑道对接于所述铆接模,且叠合后的所述第一料带和所述第二料带能进入所述铆接模,所述铆压驱动机构能驱动所述铆压冲子冲压所述凸起,以使的所述凸起弯折而铆接所述第一料带和所述第二料带。
13.可选地,所述铆接模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和下模,所述铆压冲子安装于所述上模,所述铆压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上模,所述下模具有冲压槽或冲压孔,所述铆压冲子具有铆
压端面及固设于所述铆压端面上的冲头,所述冲头呈圆锥状并能伸入所述冲压槽或所述冲压孔中,所述冲头能使所述凸起外翻,所述铆压端面能弯折所述凸起。
14.可选地,所述铆接模还包括浮动组件,所述浮动组件包括嵌设于所述下模的弹性件,以及滑动设于所述下模且连接于所述弹性件的浮动块,所述浮动块能顶升所述第一料带及所述第二料带。
15.可选地,所述铆接机还包括间歇驱动机构,所述间歇驱动机构包括由所述铆压驱动机构驱动转动的第一主动轮,由所述第一主动轮带动转动的第一从动轮,由所述第一从动轮带动转动且具有偏心环槽的联动块,滚动设于所述偏心环槽的滚轮,以及固接于所述滚轮的传动轴,所述铆压冲子连接于所述传动轴,并能在所述传动轴的带动下间歇性地冲压所述凸起。
16.可选地,还包括第一支架及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上料组件,所述上料组件设于所述叠料滑道的下方,且所述上料组件上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一齿,所述第一齿能穿过所述第一料带上的第一定位孔及所述第二料带上的第二定位孔。
17.可选地,还包括第二支架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架上的拉料机构,所述拉料机构设置于所述铆接机远离所述叠料滑道的一侧,且所述拉料机构能拉动铆接后的所述第一料带和所述第二料带移动。
18.可选地,所述拉料机构包括驱动件及由所述驱动件驱动转动的拉料轮,所述拉料轮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二齿,所述第二齿能穿过所述第一料带上的第一拉料孔及所述第二料带上的第二拉料孔,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齿之间的弧长等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拉料孔之间的距离。
19.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铆接设备,第一输入滑道将第一料带传输至叠料滑道,第二输入滑道将第二料带传输至叠料滑道,由叠料滑道将第一料带与第二料带叠合,实现了第一料带和第二料带的自动叠料,在叠料的同时凸起能穿入铆接孔中,叠合后的第一料带和第二料带直接进入铆接机,以使铆接机冲压凸起,多个凸起以铆接孔的孔心为中心向外弯折,并接触第二料带的上表面,进而夹紧第二料带铆接孔的边缘,实现了第一料带与第二料带的固定,本实用新型可以替代现有的焊接设备,与前段冲压设备无缝衔接,实现后续的叠料与铆接的连续工作,进而提高了铆接效率,且还能够减少人力投入。
21.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铆接设备占据的空间较小,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铆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铆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叠料装置结构示意图一;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叠料装置结构示意图二;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所示的a处放大示意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叠料滑道的分解示意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铆压冲子的结构示意图;
30.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铆压冲子、下模入子及托板入子的装配示意图;
31.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铆压驱动机构及间歇驱动机构的装配示意图一;
32.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铆压驱动机构及间歇驱动机构的装配示意图二;
33.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铆压驱动机构及间歇驱动机构的主视图;
34.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铆压驱动机构及间歇驱动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35.图14是本实用新型图13所示的c处放大示意图;
36.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架及拉料机构的装配示意图一;
37.图16是本实用新型图15所示的b处放大示意图;
38.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支架及拉料机构的装配示意图二。
39.图中:
40.1、叠料装置;11、第一输入滑道;12、第二输入滑道;13、叠料滑道;131、支撑座;1311、滑槽;132、压块;133、紧固件;134、支撑块;
41.2、铆压冲子;21、冲头;22、铆压端面;
42.3、铆压驱动机构;
43.4、铆接模;41、上模;411、托板入子;42、下模;421、下模入子;422、冲压孔;
44.5、第一支架;6、上料组件;61、第一齿;7、第二支架;8、拉料机构;81、驱动件;82、拉料轮;821、第二齿;83、第二主动轮;84、第一轮带;85、第二从动轮;
45.9、间歇驱动机构;91、第一主动轮;92、第一从动轮;93、联动块;94、传动轴;95、滚轮;96、连接组件;97、第二轮带;98、轴;
46.10、第一料带;101、凸起;20、第二料带;201、铆接孔;202、第二定位孔;30、操作箱;40、第三支架;50、第一导向滑梯;60、第二导向滑梯;70、对位检测模块;80、出料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铆接设备,用于铆接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以使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可以固定在一起,铆接设备铆接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的时长较短,
且叠料装置1与铆接机能够实现连模,进而具有较高的铆接效率。其中,第一料带10具有凸起101,第二料带20具有铆接孔201,在铆接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时,将凸起101穿入铆接孔201中,然后将凸起101折弯,以实现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的固接。并且,第一料带10上还具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一拉料孔,第二料带20上具有第二定位孔202和第二拉料孔,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完全叠合时,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202在竖直方向上正对,第一拉料孔与第二拉料孔在竖直方向上正对。
51.如图1至图17所示,铆接设备包括对接的叠料装置1及铆接机(未标出),经叠料装置1处理后的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能够直接进入铆接机中,以使铆接机对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进行铆接。
52.其中,叠料装置1用于将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叠合,并使凸起101穿入铆接孔201中。具体地,如图3所示,叠料装置1包括第一输入滑道11、第二输入滑道12及叠料滑道13。其中,第一输入滑道11用于传输第一料带10。第一输入滑道11可以与制造第一料带10的装置对接,使得第一料带10制造完成后直接传输至第一输入滑道11上。第二输入滑道12用于传输第二料带20,第二输入滑道12可以与制造第二料带20的装置对接,使得第二料带20制造完成后直接传输至第二输入滑道12。
5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输入滑道11与第二输入滑道12沿竖直方向上下设置,且第一输入滑道11位于第二输入滑道12的下方,使得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叠合时,第一料带10能够位于第二料带20的下方,便于第一料带10上表面上的凸起101穿入铆接孔201中。
54.第一输入滑道11及第二输入滑道12分别连通于叠料滑道13,且叠料滑道13能叠合由第一输入滑道11输送的第一料带10及由第二输入滑道12输送的第二料带20,并使凸起101穿过铆接孔201。其中,叠料滑道13叠合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的方式为使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靠近,直至相互贴合。为了提高铆接效果,第一料带10上的多个凸起101穿入同一个铆接孔201,且多个凸起101向不同方向弯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凸起101在未被冲压时,垂直设于第一料带10上;凸起101在被冲压后,凸起101与第二料带20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凸起101呈三角形状。
55.铆接机设于叠料滑道13的一侧,且铆接机对接于叠料滑道13,叠合后的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能进入铆接机并被铆接机铆接在一起。具体地,铆接机能冲压穿过铆接孔201的凸起101,以使凸起101外翻,并与第二料带20的上表面接触,进而使得凸起101弯折而铆接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
56.本实施例提供的铆接设备,第一输入滑道11将第一料带10传输至叠料滑道13,第二输入滑道12将第二料带20传输至叠料滑道13,由叠料滑道13将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叠合,实现了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的自动叠料,在叠料的同时凸起101能穿入铆接孔201中,叠合后的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直接进入铆接机,以使铆接机冲压凸起101,多个凸起101以铆接孔201的孔心为中心向外弯折,并接触第二料带20的上表面,进而夹紧铆接孔201的边缘,实现了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的固定,将叠料装置1与铆接机合并为一套设备,实现了叠料装置1与铆接机的连模,实现了叠料与铆接的连续工作,进而提高了铆接效率,且还能够减少人力投入。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入滑道11为一具有边沿的滑板,第二输入滑道12包括导向滑板及导向组件,导向组件的结构与叠料滑道13的结构相同,本实施例
在此不做赘述。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在滑动的过程中,在到达叠料滑道13之前,两者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靠近。在进入叠料滑道13中后,第一料带10上的一组凸起101与第二料带20上的铆接孔201一一对应,且在压块132与滑槽1311的作用下,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相互贴合,同时,一组凸起101能够穿入与其对应的铆接孔201中。
57.叠料滑道13能够通过逐渐缩小其在竖直方向上的尺寸实现对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的叠合,示例地,如图6所示,叠料滑道13包括支撑座131及通过紧固件133紧固在支撑座131上的压块132,支撑座131具有滑槽1311,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位于滑槽1311中,且压块132与滑槽1311的底壁相配合以使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靠近,进而达到叠合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的目的。可选地,支撑座131还设有沟槽,沟槽用于容置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上的端子结构,并且,为了防止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在滑动过程中弯折,沟槽中还固设有支撑块134,支撑块134用于支撑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在一些实施例中,紧固件133为紧固螺钉。
58.可选地,为了能顺利传送第一料带10,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输入滑道11与水平面呈夹角设置,第二输入滑道12水平设置,且第一输入滑道11底面的延伸面与第二输入滑道12底面的延伸面能够在叠料滑道13处相交。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入滑道11与叠料滑道13之间存在间距,第二输入滑道12与叠料滑道13之间存在间距,以便于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的叠合;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输入滑道11与叠料滑道13对接,第二输入滑道12与叠料滑道13之间存在间距,以便于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的叠合。
59.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图2至图4,铆接机包括铆压冲子2、铆压驱动机构3及铆接模4。其中,叠料滑道13对接于铆接模4,且叠合后的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能穿入铆接模4,铆压驱动机构3能驱动铆压冲子2沿竖直方向移动并冲压凸起101,以使的凸起101弯折而铆接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示例地,如图9所示,铆压冲子2设有两个,以能够同时弯折第一料带10两侧的凸起101,提高了铆接设备的铆接效率。
60.铆接模4可以为现有技术中的铆接模4,示例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铆接模4,如图4所示,该铆接模4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模41和下模42。上模41和下模42能够分开和闭合,也即是,铆接模4具有开模状态和关模状态。当铆接模4处于开模状态时,上模41与下模42分离,且具有一定的距离,此时,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可以相对于铆接模4移动;当铆接模4处于关模状态时,上模41与下模42相互接触,此时,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被上模41和下模42夹紧,铆压冲子2能够对凸起101进行冲压。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模41由铆压驱动机构3驱动,以靠近或远离下模42。其中,上模41及下模42分别由一个或几个板或块组成。
61.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上模41中还嵌设固定有托板入子411,下模42中还嵌设固定有下模入子421。铆压冲子2安装于托板入子411,托板入子411的设置能够便于铆接模4的维修,且便于更换铆压冲子2,另外,托板入子411还具有导向的作用。下模入子421与托板入子411相对,以承接托板入子411及铆压冲子2的冲击力,下模入子421损坏时,仅需更换下模入子421,而无需更换整个下模42,使得铆接模4的维修成本可以较低。托板入子411能够与下模入子421相互配合以夹持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以防止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在铆接过程中发生移位。
62.进一步地,铆接模4还包括浮动组件(未示出),浮动组件包括嵌设于下模42且一端连接于下模42的弹性件,以及滑动设于下模42且连接于弹性件另一端的浮动块。浮动块能
在铆接模4处于开模状态时顶升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以防止第一料带10与下模42接触而产生摩擦,便于驱动第一料带10及第二料带20相对于铆接模4的滑动。需要说明的是,下模42可以具有凹槽,弹性件及部分浮动块可以位于凹槽中。可选地,上模41固定有压柱,压柱与浮动块在竖直方向上相对,且压柱凸出于上模41,当上模41靠近下模42移动时,压柱能够通过浮动块按压弹性件,以使弹性件收缩。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为弹簧。
63.上述铆压冲子2安装于上模41,并伸出上模41预设长度。如图14所示,下模42具有冲压槽或冲压孔422。具体地,冲压槽或冲压孔422设于下模入子421的顶面,使得冲压槽或冲压孔422损坏时,仅需更换下模入子421即可,而无需更换整个下模42。冲压槽或冲压孔422在铆压冲子2的移动方向上与铆压冲子2相对,以使铆压冲子2的末端能伸入冲压槽或冲压孔422中。其中,图14是下模入子421设有冲压孔422的示意图。
64.可选地,如图8所示,铆压冲子2具有铆压端面22及固设于铆压端面22上的冲头21,冲头21呈圆锥状,且冲头21的侧面为锥形曲面,以使得冲头21在接触一组凸起101时,能够驱动一组凸起101中的多个凸起101分别向外翻折,而不会向内翻,进而能够保证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顺利地铆合。冲头21完全穿入铆接孔201后,铆压端面22与凸起101接触,并将凸起101压弯折。铆压冲子2具有冲头21,且下模入子421具有冲压槽或冲压孔422时,冲头21能够伸入冲压槽或冲压孔422中。
65.可选地,铆压驱动机构3通过间歇驱动机构9驱动铆压冲子2及上模41移动。具体地,如图10至图14所示,间歇驱动机构9包括由铆压驱动机构3驱动转动的第一主动轮91,由第一主动轮91带动转动的第一从动轮92,由第一从动轮92带动转动且具有偏心环槽931的联动块93,滚动设于偏心环槽931的滚轮95,以及固接于滚轮95的传动轴94。其中,铆压冲子2连接于传动轴94,并能在传动轴94的带动下间歇性地冲压凸起101。在一些实施例中,传动轴94通过带动上模41移动而实现带动铆压冲子2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联动块93跟随第一从动轮92转动,但在竖直方向上不存在位移,而滚轮95在偏心环槽931中滚动,但仅在竖直方向上存在位移,而在水平方向上不存在位移。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主动轮91通过第二轮带97带动第一从动轮92转动。
66.如图10所示,第一从动轮92与联动块93之间通过轴98连接,偏心环槽931围绕轴98设置,且偏心环槽931的不同位置与轴98之间的距离不同。联动块93在绕轴98转动的过程中,偏心环槽931通过槽壁推动滚轮95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当偏心环槽931的预设位置与滚轮95接触时,滚轮95与轴98之间的距离达到最大,此时,铆接模4处于关模状态,且铆压冲子2能冲压凸起101;当偏心环槽931除预设位置外的其他位置与滚轮95接触时,滚轮95与轴98之间的距离均小于最大距离,且铆接模4处于开模状态,此时,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可以相对于铆接模4滑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偏心环槽931被配置具有一个预设位置,也即是,偏心环槽931转动一周时,驱动铆压冲子2冲击凸起101一次。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偏心环槽931具有多个预设位置,此时,偏心环槽931转动一周时,能够驱动铆压冲子2冲击多次。
67.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间歇驱动机构9还包括连接组件96,连接组件96的一端套设于传动轴94,也即是,传动轴94与连接组件96的一端转动连接,连接组件96的另一端固接于上模41。滚轮95在偏心环槽931内滚动时,能够通过传动轴94及连接组件96带动上模41在竖直方向移动,进而能够带动固接于上模41的铆压冲子2在竖直方向移动。可选地,连接组件96可以由连接板、连接柱等结构组成,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68.可选地,如图3所示,铆接设备还包括对接于铆接机输出侧的出料滑道80,出料滑道80用于输出铆接后的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出料滑道80远离铆接机的一端还对接有第一导向滑梯50,第一导向滑梯50能传输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相应地,第一输入滑道11及第二输入滑道12入口的下方设有第二导向滑梯60。
69.请参考图3或图4,铆接设备还包括对位检测模块70,对位检测模块70固设于叠料滑道13,和/或,对位检测模块70固设于出料滑道80。其中,图3是叠料滑道13及出料滑道80上均设有对位检测模块70的示意图。对位检测模块70用于检测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是否对齐。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位检测模块70为相机等装置,以能够拍摄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并将拍摄得到的照片进行处理,当存在凸起101未穿入铆接孔201或第一料带10上的第一定位孔与第二料带20上的第二定位孔未在竖直方向上正对,则说明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没有对齐,此时需要停机处理。
70.请参照图2、图3和图7,铆接设备还包括第一支架5及转动设置于第一支架5上的上料组件6。其中,第一支架5及上料组件6均设于叠料滑道13的下方。并且,上料组件6上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一齿61,第一齿61能穿过第一料带10上的第一定位孔及第二料带20上的第二定位孔202,以使第一料带10与第二料带20对位,且在铆接设备启动时,可以通过手动驱动上料组件6转动,进而通过第一齿61带动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移动并进入铆接模4中。本实施例中,第一料带10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定位孔,此时,上料组件6包括两个转轮,两个转轮之间设有限位块,且每个转轮上均设有多个第一齿61。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第一齿61之间的弧长等于相邻两个第一定位孔(或第二定位孔202)之间的距离,以保证上料组件6工作的连续性。
71.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铆接设备还包括第二支架7及设置于第二支架7上的拉料机构8。拉料机构8设置于铆接机4远离叠料滑道13的一侧,且拉料机构8能拉动铆接后的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相对于叠料滑道13滑动,也即是,拉料机构8为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的移动提供驱动力。
72.进一步地,如图15至图17所示,拉料机构8包括驱动件81及由驱动件81驱动转动的拉料轮82。其中,拉料轮82沿周向设有多个第二齿821,第二齿821能穿过铆接后的第一料带10上的第一拉料孔及第二料带20上的第二拉料孔,以通过第一拉料孔和第二拉料孔实现带动第一料带10和第二料带20移动。示例地,拉料轮82位于出料滑道80的下方,使得第二齿821由底部穿过第一拉料孔和第二拉料孔。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拉料孔与第一定位孔为同一个孔,如图10所示,第二拉料孔与第二定位孔202为同一个孔,实现了料带上的一孔多用。可选地,为了保证拉料机构8的驱动效果,相邻两个第二齿821之间的弧长等于相邻两个第一拉料孔(或第二拉料孔)之间的距离。
73.再进一步地,拉料机构8包括由驱动件81驱动转动的第二主动轮83,以及通过第一轮带84连接于第二主动轮83并由第二主动轮83驱动转动的第二从动轮85。拉料轮82通过转动轴固接于第二从动轮85,使得第二从动轮85能够带动拉料轮82转动。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驱动件81为电机等能够实现旋转驱动的部件。
74.可选地,为了保证拉料机构8与铆压驱动机构3动作的协调性,铆接设备还包括光电感应装置,光电感应装置能检测拉料机构8与铆压驱动机构3是否协调运行。具体地,当铆压驱动机构3驱动铆压冲子2冲压凸起101时,拉料机构8应停止动作,以防止两者的相互干
扰;当拉料机构8拉动第一料带10滑动时,铆压驱动机构3带动上模41远离下模41,以使铆接模4处于开模状态。
75.本实施例中,铆压设备还包括操作箱30,上述叠料装置1、铆压冲子2、铆压驱动机构3、第一支架5、第二支架7等分别固定在操作箱30内。操作箱30上还设有双层的第三支架40,铆压驱动机构3固定在第三支架40的顶板上,叠料装置1固定在第三支架40的底板上。
76.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