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机械加工 专利正文
热矫直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热矫直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矫直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矫直机。


背景技术:

2.对金属塑性加工产品的形状缺陷进行的矫正,是重要的精整工序之一。轧材在轧制过程或在以后的冷却和运输过程中经常会产生种种形状缺陷,诸如棒材、型材和管材的弯曲,板带材的弯曲、波浪、瓢曲等。通过各种矫直工序可使弯曲等缺陷在外力作用下得以消除,使产品达到合格的状态。
3.矫直可按被矫轧件的温度分为热矫直和冷矫直。
4.热矫直一般在650~1000℃进行,只用于中厚板。矫直温度是热矫直的重要的参数之一。矫直温度过高,轧件在随后的冷却中还可能因冷却不均产生瓢曲;矫直温度过低会使矫直抗力增大,矫直困难。冷矫直广泛用于矫直各类型钢和钢管,也用于中厚板的补充矫直。热轧型材的冷矫直都在轧材冷却后进行。为保证矫直质量和改善劳动条件,合理的冷矫直温度应低于200℃。当矫直机布置在轧制作业线上时,常因钢材冷却时间不够,矫直温度过高(一般在200~250℃以上)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影响矫直质量。多数钢材只矫直一次,只有不易矫直且弯曲度要求严格的产品,需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矫直。
5.现有的热矫直机如专利号为cn211539049u的“一种热矫直机”,但现有装置中不能够对上下两个矫平辊进行细微精调,随着长时间的工作,下矫直辊可以会发生细微的位移偏差,使得上矫平辊与下矫平辊之间的距离发生微小的变化,从而造成了热矫直误差。
6.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新型热矫直机,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矫直机,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能够给下矫平辊一个向上的挤压力,使得上矫平辊与下矫平辊的间距始终不变。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9.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矫直机,包括:
10.主机架,所述主机架的上端固定有上横架,所述主机架的下端固定有矫平底座;
11.压下装置,所述压下装置固定于所述上横架上;
12.上托轮座,所述上托轮座固定于所述压下装置的活动轴上,所述上托轮座上转动连接有若干个上托轮;
13.上轴座,所述上轴座固定于所述主机架上,所述上轴座转动连接有若干个上矫平辊,所述上托轮与所述上矫平辊相抵;
14.下轴座,所述下轴座固定于所述主机架上,所述下轴座转动连接有若干个下矫平辊;
15.下托轮座,所述下托轮座上转动连接有若干个下托轮,所述下托轮与所述下矫平辊相抵;
16.调整升降装置,所述调整升降装置固定于所述矫平底座上,所述调整升降装置的伸缩轴固定于所述下托轮座上。
17.优选地,所述压下装置包括第一蜗杆、第二蜗杆、调整螺套、中间连接杆、压下调整蜗轮、压下丝杆和丝杆定位座,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转动连接于所述上横架的两端,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的里端通过所述中间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蜗杆的外端连接有压下转动动力装置,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分别啮合有一个压下调整蜗轮,所述压下调整蜗轮的中心设有蜗轮中心通孔,所述调整螺套设置于所述蜗轮中心通孔中,所述调整螺套设有内螺纹,所述压下丝杆设有外螺纹,所述调整螺套与所述压下丝杆的上端螺纹连接,所述压下丝杆的下端固定于所述丝杆定位座的上端。
18.优选地,所述丝杆定位座的下端固定有上压架的上端,所述上压架的下端固定于所述上托轮座上。
19.优选地,所述第一蜗杆和所述第二蜗杆的里端分别与所述中间连接杆的两端通过连接法兰固定。
20.优选地,所述第一蜗杆两端分别通过一个第一轴承固定于所述上横架上,所述第一轴承的里端为靠近所述第一蜗杆的一端,所述第二蜗杆两端分别通过一个第二轴承固定于所述上横架上,所述第二轴承的里端为靠近所述第二蜗杆的一端,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的外端均设有一个蜗杆轴承盖。
21.优选地,所述上横架设有螺套通孔,所述调整螺套穿过所述螺套通孔,所述调整螺套上固定有两个调整轴承,两个所述调整轴承分别位于所述螺套通孔的上下两端;
22.所述调整螺套的外圈还螺纹连接有两个螺套螺母,两个所述螺套螺母位于所述压下调整蜗轮的上端。
23.优选地,所述上横架上固定有两个横梁盖,一个所述压下丝杆穿过一个所述横梁盖的中心通孔。
24.优选地,所述压下丝杆与所述丝杆定位座通过所述丝杆定位销连接,所述丝杆定位销依次穿过所述压下丝杆的下端和所述丝杆定位座。
25.优选地,所述上托轮和所述下托轮分别通过托轮芯轴转动连接于所述上托轮座和所述下托轮座;
26.所述托轮芯轴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一防尘垫片。
27.优选地,所述调整升降装置为液压油缸。
28.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29.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升降装置,能够有效的将下矫平辊向上挤压,从而能够始终保持上矫直辊与下矫直辊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热矫直的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热矫直机的正视图;
3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热矫直机的侧视图;
33.图中:1-上横架;2-横梁盖;3-调整螺套;4-压下调整蜗轮;5-第一蜗杆;6-第二蜗杆;7-蜗杆轴承盖;8-螺套螺母;9-丝杆定位座;10-压下丝杆;11-丝杆定位销;12-连接法兰;13-中间连接杆;14-主机架;15-上轴座;16-下轴座;17-压板;18-内侧轴承通道;19-外侧轴承通道;20-外侧轴承闷盖;21-上托轮座;22-下托轮座;23-托轮芯轴;24-下托轮;25-防尘垫片;26-上托轮;27-上托轮座固定支架;28-下托轮座固定支架;29-矫平底座;30-上矫平辊;31-下矫平辊;32-上压架。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矫直机,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能够给下矫平辊一个向上的挤压力,使得上矫平辊与下矫平辊的间距始终不变。
36.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37.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矫直机,包括:
38.主机架14,为装置整体的主要框架,起到支撑整体的作用,主机架14的上端固定有上横架1,主机架14的下端固定有矫平底座29,矫平底座29为一长方体块状结构;
39.压下装置,压下装置固定于上横架1上,压下装置具有能够上下移动的活动轴;
40.上托轮座21,上托轮座21固定于压下装置的活动轴的下端,上托轮座21上转动连接有若干个上托轮26,上托轮座21由多个压板17制成,上托轮26转动连接于压板17上;
41.上轴座15,上轴座15通过螺丝固定于主机架14上,上轴座15转动连接有若干个上矫平辊30,上托轮26与上矫平辊30相抵,上托轮26与上矫平辊30交错分布;
42.下轴座16,下轴座16通过螺丝固定于主机架14上,下轴座16转动连接有若干个下矫平辊31,下矫平辊31与上矫平辊30交错分布,这样设置的热矫直效果好;
43.下托轮座22,下托轮座22上转动连接有若干个下托轮24,下托轮24与下矫平辊31相抵且交错分布;
44.调整升降装置,调整升降装置固定于矫平底座29上,调整升降装置的伸缩轴固定于下托轮座22上,调整升降装置可以为丝杆螺母副或其他升降装置均可。
45.使用时,向通过压下装置带动上托轮座21移动,使得上托轮26抵压住上矫平辊30,并给上矫平辊30一个向下的挤压力,从而使得上矫平辊30与下矫平辊31的间距保持在预计的范围内。然后再调整一下调整升降装置,从而微调下矫平辊31的位置,使得上矫平辊30与下矫平辊31之间到达预计间距即可。最后,将需要进行热矫直的板材放置在上矫直辊与下矫直辊之间,依靠上矫直辊与下矫直辊对板材的摩擦力,带动板材向出口移动,与此同时,上矫直辊与下矫直辊还同时对板材进行热矫直作用。
46.于本实施例中,压下装置包括第一蜗杆5、第二蜗杆6、调整螺套3、中间连接杆13、压下调整蜗轮4、压下丝杆10和丝杆定位座9。第一蜗杆5和第二蜗杆6转动连接于上横架1的
左右两端,第一蜗杆5和第二蜗杆6的里端通过中间连接杆13固定连接,通过中间连接杆13将第一蜗杆5和第二蜗杆6连接起来。第一蜗杆5的外端连接有压下转动动力装置,压下转动动力装置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减速箱连接于第一蜗杆5的外端上,各个装置之间可以通过联轴器实现连接。压下调整蜗轮4为两个,两个压下调整蜗轮4分别位于上横架1的左右两侧,第一蜗杆5和第二蜗杆6分别啮合有一个压下调整蜗轮4。压下调整蜗轮4的中心设有蜗轮中心通孔,调整螺套3有两个,一个调整螺套3设置于一个蜗轮中心通孔之中,可以通过键连接的方式实现调整螺套3与压下调整蜗轮4的固定,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调整螺套3为套筒结构且具有内螺纹(此为现有技术),压下丝杆10设有外螺纹(压下丝杆10为压下装置的活动轴),调整螺套3与压下丝杆10的上端螺纹连接,压下丝杆10的下端固定于丝杆定位座9的上端。工作时,压下转动动力装置带动第一蜗杆5转动,第一蜗杆5通过中间连接杆13带动第二蜗杆6转动,与此同时,第一蜗杆5和第二蜗杆6所啮合的压下调整蜗轮4也随之转动,压下调整蜗轮4转动从而带动调整螺套3随之转动,由于压下丝杆10与调整螺套3组成丝杠螺纹副结构,所以当调整螺套3转动时,压下丝杆10就会随之上下移动。
47.于本实施例中,丝杆定位座9的下端固定有上压架32的上端,上压架32的下端固定于上托轮座21上。进一步的,上托轮座21通过上托轮座固定支架27固定于上压架32上,上托轮26朝下设置;
48.同理的,下托轮座22也是通过下托轮座固定支架28固定于调整升降装置上,下托轮24朝上设置。
49.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蜗杆5和第二蜗杆6的里端分别与中间连接杆13的两端通过连接法兰12固定。具体为,连接法兰12包括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第一蜗杆5和第二蜗杆6的里端分别固定有第一法兰,中间连接杆13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一个第一法兰,第一法兰与其相邻的第二法兰通过螺栓螺母固定连接。
50.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蜗杆5两端分别通过一个第一轴承固定于上横架1上,第一轴承的里端为靠近第一蜗杆5的一端,第二蜗杆6两端分别通过一个第二轴承固定于上横架1上,第二轴承的里端为靠近第二蜗杆6的一端,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的外端均设有一个蜗杆轴承盖7,蜗杆轴承盖7能够保持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密封性,避免杂质的进入。
51.于本实施例中,上横架1设有螺套通孔,调整螺套3穿过螺套通孔,调整螺套3上固定有两个调整轴承,两个调整轴承分别位于螺套通孔的上下两端。具体的,位于上方的调整轴承上端与压下调整蜗轮4相抵,下端与上横架1的下端相抵;调整螺套3的下端设有外凸起,外凸起用于支撑位于下方的调整轴承,位于下方的调整轴承的上端抵住上横架1的下表面,下端位于外凸起上,通过两个调整螺套3能够将调整螺套3固定在上横架1上;
52.此外,调整螺套3的外圈还螺纹连接有两个螺套螺母8,两个螺套螺母8位于压下调整蜗轮4的上端,通过螺套螺母8与调整轴承的共同作用,从而将压下调整蜗轮4夹持在调整螺套3上,从而实现压下调整蜗轮4的纵向限位。
53.于本实施例中,上横架1上固定有两个横梁盖2,横梁盖2通过螺钉固定于上横架1上,上横架1通过上横盖固定在需要安装的地方。一个压下丝杆10穿过一个横梁盖2的中心通孔,这样设置方便压下丝杆10的上下移动,不会被限制。
54.于本实施例中,压下丝杆10与丝杆定位座9通过丝杆定位销11连接,丝杆定位销11依次穿过压下丝杆10的下端和丝杆定位座9,从而实现铰接的技术效果,由于压下丝杆10下
方所连接的装置(如上压架32、上托轮座21等)较重,所以能够保证丝杆定位座9始终竖直朝下。
55.于本实施例中,上托轮26和下托轮24分别通过托轮芯轴23转动连接于上托轮座21和下托轮座22;
56.托轮芯轴23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一防尘垫片25,实现上托轮26、下托轮24以及托轮芯轴23两端的密封作用。
57.于本实施例中,调整升降装置为液压油缸,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其换为其他升降装置,如气缸、直线电机或丝杆螺母副均可,只要能够实现直线伸缩运动即可。
58.于本实施例中,上轴座15与下轴座16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主机架14的两侧,上轴座15和下轴座16的两端分别设有连接孔,连接孔包括内侧轴承通道18和外侧轴承通道19,内侧轴承通道18内设置内侧轴承,外侧轴承通道19内设有外侧轴承,上矫平辊30和下矫平辊31的两端分别依次穿过内侧轴承和外侧轴承,从而实现上矫平辊30与下矫平辊31的转动连接。进一步的,外侧轴承的外侧面还固定有外侧轴承闷盖20,起到密封的作用。
59.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