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吸粪车排粪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吸粪车排粪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粪便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吸粪车排粪装置。


背景技术:

2.吸粪车(fecal suction truck)与洒水车、垃圾车,并称为三大环卫车型。吸粪车是主要应用于化粪池内粪便抽取、转运和排出的一种环卫车辆。
3.吸粪车内的粪便通常是直接排到接收池内,经过筛分后,污水进入二级生化系统处理,粪便中垃圾等大块物质分离出来后送入垃圾填埋场处理。剩余污泥经浓缩与厌氧消化后可以进行堆肥处理,上清液污水进入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排放,污泥厌氧产生的沼气可回收利用。
4.现今的吸粪车排粪通常是通过粪便的自重流下排出,在排出过程中,由于动力不足,极易造成排粪管堵塞,导致排粪作业效率低下;而排出的粪便易在接收池内积聚,导致粪便分布不均、浓度不一,会增加化粪池混合处理工序。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现今的吸粪车排粪过程中,由于动力不足,极易造成排粪管堵塞,导致作业效率低下;粪便易在接收池内积聚,导致粪便分布不均、浓度不一,会增加接收池混合处理工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粪车排粪装置。
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7.一种吸粪车排粪装置,包括排粪管、引射管和高压气管,所述引射管通过间隔设置的连接筋板安装于所述排粪管内部,且其进口端与所述高压气管连接;所述连接筋板呈刀刃状,且其刀刃背向排粪方向设置。高压气体通过高压气管通入引射管,在引射管出口端与排粪管间形成引射负压空间,间隔设置的连接筋板间隙形成引射孔,粪便通过排粪管强力引射,实现高压空气与粪便混合,对粪便进行打散,动力强劲,防止管道堵塞;且在粪便通过连接筋板间形成的引射孔时,通过刀刃状结构的连接筋板对粪便进行切割粉碎,有效实现对粪便的分解,既能避免管道堵塞,又能保证排出到接收池的粪便分布均匀、浓度一致,为接收池后续工序提供便利。整体结构简单,使用便捷,实用性好。
8.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引射管包括圆筒状的中间气管;所述中间气管与所述高压气管之间连接有圆锥筒状的导流管,所述导流管大口端与所述引射管连接。通过圆锥筒状渐扩结构的导流管对排粪管排出的粪便进行平稳导向,降低导流管和高压气管对粪便的阻力,且可有效增加中间气管与排粪管间的排粪的流速,提高引射中高压气体与粪便的打散混合效果。
9.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中间气管远离所述导流管的一端连接有圆锥筒状的加压管,所述加压管大口端与所述中间气管连接。随气流方向,加压管内径逐渐缩小,有效提高加压管出口端的气体喷射压力,提高高压气体与粪便的打散混合效果。
10.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排粪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排粪管、第二排
粪管和第三排粪管;所述第一排粪管和所述第三排粪管呈均圆筒状;所述第二排粪管呈圆锥筒状,其大口端与所述第一排粪管连接;所述第二排粪管环绕于所述加压管外侧。引射的粪便通过渐缩结构的第二排粪管平滑过渡,粪便可有效提高流速,增加对粪便的引射动力,并通高压气管向后排出。
11.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第三排粪管远离所述第二排粪管的一端设有圆锥筒状的第四排粪管;所述第四排粪管小口端与所述第三排粪管连接,且其大口端设有护网。第三排粪管排出的粪便通过第四排粪管排出,粪便在通过圆锥筒状渐扩结构的第四排粪管时,可有效降低气体和粪便混合物的流速,并增大喷射覆盖范围,降低粪便排出的喷溅现象,有效避免粪便在接收池内积聚。护网可对喷射物打散,保证均匀喷射扩散。
12.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所述第二排粪管和/或所述加压管内壁设有螺旋状的导流条。通过第二排粪管内壁螺旋状的导流条对引射的粪便进行螺旋导向,使其旋转引射,提高高压气体与粪便混合、打散的充分性;通过加压管内壁螺旋状的导流条对高压气体进行螺旋导向,使其旋转喷射,提高高压气体与粪便混合、打散的充分性。两者可单独使用,亦可相互配合使用。
13.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整体结构简单,使用便捷,实用性好。高压气体通过高压气管通入引射管,在引射管出口端与排粪管间的空间内形成引射负压空间,间隔设置的连接筋板间隙形成引射孔,粪便通过排粪管强力引射,实现高压空气与粪便混合,对粪便进行打散,动力强劲,防止管道堵塞;且在粪便通过连接筋板间形成的引射孔时,通过刀刃状结构的连接筋板对粪便进行切割粉碎,有效实现对粪便的分解,既能避免管道堵塞,又能保证排出到接收池的粪便分布均匀、浓度一致,为接收池后续工序提供便利。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7.附图中:1、排粪管,11、第一排粪管,12、第二排粪管,13、第三排粪管,14、第四排粪管,2、引射管,21、中间气管,22、导流管,23、加压管,3、高压气管,4、连接筋板,5、护网。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19.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吸粪车排粪装置,包括排粪管1、引射管2和高压气管3,所述引射管2通过间隔设置的连接筋板4安装于所述排粪管1内部,且其进口端(前
端)与所述高压气管3连接;所述连接筋板4呈刀刃状,且其刀刃背向排粪方向设置。所述引射管2与所述排粪管1轴心设置。
20.高压气管3内通入高压气体,可通过空气压缩泵实现高压气体的输入,动力获得容易,易于实现;排粪管1内接入吸粪车上的管道;高压气体通过高压气管3通入引射管2,在引射管2出口端与排粪管1间形成引射负压空间,间隔设置的连接筋板4间隙形成引射孔,粪便通过排粪管1强力引射,实现高压空气与粪便混合,对粪便进行打散,动力强劲,防止管道堵塞;且在粪便通过连接筋板4间形成的引射孔时,通过刀刃状结构的连接筋板4对粪便进行切割粉碎,有效实现对粪便的分解,既能避免管道堵塞,又能保证排出到接收池的粪便分布均匀、浓度一致,为接收池后续工序提供便利。整体结构简单,使用便捷,实用性好。
21.如图2所示,所述引射管2包括圆筒状的中间气管21;所述中间气管21与所述高压气管3之间连接有圆锥筒状的导流管22,所述导流管22大口端与所述引射管2连接。所述高压气管3连接所述导流管22小口端,并向一侧折弯,从排粪管1侧壁伸出,并与排粪管1侧壁固定,保证排粪管1与引射管2固定稳定牢靠;通过圆锥筒状渐扩结构的导流管22对排粪管1排出的粪便进行平稳导向,降低导流管22和高压气管3对粪便的阻力,且导流管22与排粪管1间隙沿排粪方向逐渐变小,可有效增加中间气管21与排粪管1间的排粪的流速,提高引射中高压气体与粪便的打散混合效果。
22.如图2所示,所述中间气管21远离所述导流管22的一端连接有圆锥筒状渐缩结构的加压管23,所述加压管23大口端与所述中间气管21连接。随气流方向,加压管23内径逐渐缩小,有效提高加压管23出口端的气体喷射压力,提高高压气体与粪便的打散混合效果。
23.如图2所示,所述排粪管1包括从前向后依次连接的第一排粪管11、第二排粪管12和第三排粪管13;所述第一排粪管11和所述第三排粪管13呈均圆筒状;所述第二排粪管12呈圆锥筒状,其大口端与所述第一排粪管11连接;所述第二排粪管12环绕于所述加压管23外侧。所述第一排粪管11后端与所述中间气管21后端对齐,且所述连接筋板4连接所述第一排粪管11后端部与中间气管21后端部。引射的粪便通过渐缩结构的第二排粪管12平滑过渡,粪便可有效提高流速,增加对粪便的引射动力,并通高压气管3向后排出。
24.如图2所示,所述第三排粪管13远离所述第二排粪管12的一端设有圆锥筒状渐扩结构的第四排粪管14;所述第四排粪管14小口端与所述第三排粪管13连接,且其大口端设有护网5。第三排粪管13排出的粪便通过第四排粪管14排出,粪便在通过圆锥筒状渐扩结构的第四排粪管14时,可有效降低气体和粪便混合物的流速,并增大喷射覆盖范围,降低粪便排出的喷溅现象,有效避免粪便在接收池内积聚。护网5可对喷射物打散,保证均匀喷射扩散。
25.其中,所述第二排粪管12和/或所述加压管23内壁设有螺旋状的导流条。通过第二排粪管12内壁螺旋状的导流条对引射的粪便进行螺旋导向,使其旋转引射,提高高压气体与粪便混合、打散的充分性;通过加压管23内壁螺旋状的导流条对高压气体进行螺旋导向,使其旋转喷射,提高高压气体与粪便混合、打散的充分性。两者可单独使用,亦可相互配合使用;相互配合使用时,两者内壁的螺旋状的导流条方向一致。
26.本吸粪车排粪装置,整体结构简单,使用便捷,实用性好。高压气体通过高压气管通入引射管,在引射管出口端与排粪管间的空间内形成引射负压空间,间隔设置的连接筋板间隙形成引射孔,粪便通过排粪管强力引射,实现高压空气与粪便混合,对粪便进行打
散,动力强劲,防止管道堵塞;且在粪便通过连接筋板间形成的引射孔时,通过刀刃状结构的连接筋板对粪便进行切割粉碎,有效实现对粪便的分解,既能避免管道堵塞,又能保证排出到接收池的粪便分布均匀、浓度一致,为接收池后续工序提供便利。
27.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28.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上”、“下”、“外侧”“内侧”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位置上的相对关系,而不必给予定性。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29.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