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城镇河道综合体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城镇河道综合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城镇河道施工领域,具体是一种城市城镇河道综合体。


背景技术:

2.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进一步扩张,城镇人口日益增多,对土地需求日益旺盛,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可选择余地锐减,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滨河空间在此背景下逐渐被蚕食,河道渠化日趋严重,城市河道逐渐剥离原有复合功能,朝着单一防、排功能转变,高筑的防洪堤坝虽然巩固了防洪能力,但是工程化的措施注重体现河道实用性,使河岸断面设计单一、呆板,既弱化了亲水性,也淡化了水路交界地带生物交换,加之人口增加,河道接纳的城市排污、排涝总量已超过河道本身最大容量,水体污染愈发严重,城市发展与河道功能产生了矛盾。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3.其一,河道被违规侵占甚至导致消失的情况时在城市愈演愈烈,致使城市河道堤防多未达标,防洪隐患突出,给城市防洪排涝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城市安全底线受到威胁。
4.其二,以长江中下游杜为例,城市大多选择在地势平坦区域建设,城市排涝泵站启排水位较高,排水系统峰值无法及时缓解,易造成城市内涝,加之城市空间不透水地表急剧扩张,雨水调蓄空间进一步萎缩,强降雨、连续性降水作用下,城市内涝频发,加剧了城市河道安全隐患。
5.其三,目前城市发展,对河道防洪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出需要根据堤防等级考虑20年甚至50年乃至千年一遇的洪水标准,高标准下,堤坝的垂直高度越来越高,但超标洪水发生的频率极低,导致高筑的堤坝对面超标洪水部分浪费了大量城市空间。
6.其四,城市管网系统错综复杂,如交通、市政管网、电力、燃气、通讯、绿化分属不同部门,各管理部门没有统筹规划,形成“马路拉链”效应,且城市雨污直排入河、雨污混接现象严重,进一步污染河道加剧水体黑臭。
7.其五,原有河道滨河绿地空间被侵占,城市河道在人地矛盾下被迫裁弯取直,被迫把河道自然状态弯曲形态改造成直线,使得河道原有浅滩、深潭和急流被迫渠化,单一化、河网主干化,使得河道生境支离破碎。
8.其六,现在河道岸线形态单一、无层次变化、无亲水空间,滨水景观空间、文化休闲空间建设用地萎缩,水生态环境恶化,难以产生吸引力,造成人们参与缺失,导致水文化、水景观无法得到传播和发扬,加剧人与水的紧张关系。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功能丰富、节约用地且具能防洪排污的城镇河道综合体。
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城镇河道综合体,包括河道,其特征在
于:所述河道的侧面设有与其长度方向一致的复合箱涵,所述复合箱涵的底面与河道底面齐平,复合箱涵的顶面与河岸地面齐平,所述复合箱涵有上下两层,所述复合箱涵的下层设有雨污分流涵和管线涵,所述复合箱涵的上层设有观景涵,所述观景涵朝向河道的一侧敞口。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观景涵的顶面靠近河道的一侧设有防浪墙。
12.进一步地,所述观景涵的顶部靠近河道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非机动车道。
13.更进一步地,所述非机动车道靠近河道的一侧设有护栏。
14.更进一步地,所述雨污分流涵通过隔板分隔成污水涵和雨水涵,所述隔板上设有能将污水涵和雨水涵连通的阀门。
15.更进一步地,所述雨污分流涵和管线涵并排布置在复合箱涵的下层,所述雨污分流涵靠近河岸布置,所述管线涵靠近河道布置,所述管线涵的顶部向外延伸形成观景平台。
16.更进一步地,所述观景平台靠近河道的一侧设有护栏。
17.更进一步地,所述河道的底部铺设有卵石,所述卵石的缝隙中种植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18.本实用新型通过一个复合箱涵内的雨污分流涵、管线涵和观景涵,在不增加额外用地的前提下,实现了雨污分流、人车分离、亲水观景和防洪排污多种功能。通过复合箱涵构建了一个多功能城镇河道综合体,重建河道和河岸空间,破解了城市河道建设与城市发展空间矛盾问题,为未来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原城市河道的机构示意图。
21.图中:河道1、河岸2、复合箱涵3、雨污分流涵3.1、污水涵3.1.1、雨水涵3.1.2、隔板3.1.3、管线涵3.2、观景涵3.3、非机动车道3.4、观景平台 3.5、机动车道3.6、防浪墙4、护栏5、卵石6。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列举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如图所示的一种城镇河道综合体,包括河道1,所述河道1的底部铺设有卵石6,所述卵石6缝隙中种植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所述河道1的侧面设有与其长度方向一致的复合箱涵3,所述复合箱涵3的底面与河道1底面齐平,复合箱涵3的顶面与河岸2地面齐平,所述复合箱涵3有上下两层。
24.所述复合箱涵3的下层并排设有雨污分流涵3.1和管线涵3.2,所述雨污分流涵3.1靠近河岸2布置,所述管线涵3.2靠近河道1布置,所述雨污分流涵 3.1通过隔板3.1.3分隔成污水涵3.1.1和雨水涵3.1.2,所述隔板3.1.3上开设有能将污水涵3.1.1和雨水涵3.1.2连通的阀门。所述管线涵3.2的顶部向外延伸形成观景平台3.5。所述观景平台3.5靠近河道
1的一侧设有护栏5。
25.所述复合箱涵3的上层设有观景涵3.3,所述观景涵3.3朝向河道1的一侧敞口。所述观景涵3.3的顶面为机动车道3.6,观景涵3.3的顶面靠近河道1的一侧设有防浪墙4。所述观景涵3.3的顶部靠近河道1的一侧向外延伸形成非机动车道3.4。所述非机动车道3.4靠近河道1的一侧设有护栏5。
26.若污水涵3.1.1内污水径流较小,产生淤积,则可打开阀门,使雨水涵3.1.2 内的雨水通过阀门进入污水涵3.1.1内冲洗淤泥。
27.从用地功能上划分,河岸2可视为城市空间a,本实用新型所在区域可视为河道空间b。在放置复合箱涵3时,根据当地洪水位进行具体调整,调整原则为:
28.复合箱涵3的下层顶面需高于常水位c,不低于十年一遇洪水位d;
29.复合箱涵3的上层顶面需高于洪水位d,不低于五十年一遇洪水位e。
30.当河道1内水位处于常水位c时,机动车道3.6、非机动车道3.4、观景涵 3.3和观景平台3.5各空间功能正常发挥功能作用。
31.当河道1内水位上涨至十年一遇洪水位d和五十年一遇洪水位e之间时,可关闭观景涵3.3和观景平台3.5,此时观景涵3.3则作为防洪堤的一部分。
32.当河道1内水位继续上涨至超过五十年一遇洪水位e时,关闭非机动车道 3.4,此时防浪墙4起到阻拦洪水保证城市空间a内车辆正常行驶的功能。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34.一、重建城市空间a和河道空间b,构建一个复合功能综合体,高效节约利用河道1空间,破解城市河道1建设与城市发展空间矛盾问题,为未来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实现了人水和谐发展。
35.二、建立洪水分级策略,划定各级洪水位,通过关闭各功能空间实现在不额外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大幅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调蓄能力,改善城市防洪排涝条件,确保河道1基本功能安全稳定,锚固城市安全底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6.三、相比原城市河道1,在没有额外增加土地、增加堤坝高度的情况下,构筑了一个超标洪水的调蓄空间,在汛期转移了超标洪水,在非汛期形成了城市景观长廊,营造了一个水利与景观功能空间重叠利用的公共空间,使河道1的堤防提高防洪等级的同时多功能化。
37.四、统筹住建、水务、交通、市政、园林、环保等各部门,形成“多规合一”,消除了“马路拉链”效应,降低了工程维护费用,消除了城市“蜘蛛网”,还原整洁的地表环境,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噪音污染。
38.五、沿河建立雨污分流涵3.1,降低了河道1水体污染,杜绝了污水直排入河问题,缓解了城市河道1水污染问题。
39.六、非机动车道3.4和观景平台3.5分上下两级建立了沿河景观廊道,多元、共享功能空间,增加了城市居民亲水、嬉水的环境,丰富居民的休闲生活空间。在汛期与非汛期都能满足观水的需要,多样的环境质量的提升,最终达到人水和谐。
40.七、河道1的底部铺设有卵石6,所述卵石6缝隙中种植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模拟还原河道1底部浅滩、深潭和急流等良好的湿生、水生生态环境,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丰富栖息空间,使城市河道1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丰富,有效促进河道1的生态承载力,改善区域内的水生生态环境。
41.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组合、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