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通信施工的光缆布放牵引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用于通信施工的光缆布放牵引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光缆铺设布放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通信施工的光缆布放牵引机。


背景技术:

2.光缆是为了满足光学、机械或环境的性能规范而制造的,它是利用置于包覆护套中的一根或多根光纤作为传输媒质并可以单独或成组使用的通信线缆组件,光缆主要是由光导纤维和塑料保护套管及塑料外皮构成,光缆内没有金、银、铜铝等金属,一般无回收价值,光缆是一定数量的光纤按照一定方式组成缆芯,外包有护套,有的还包覆外护层,用以实现光信号传输的一种通信线路,即:由光纤(光传输载体)经过一定的工艺而形成的线缆,光缆的基本结构一般是由缆芯、加强钢丝、填充物和护套等几部分组成,另外根据需要还有防水层、缓冲层、绝缘金属导线等构件。
3.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光缆通信越来越多应用到工业通信领域,为了利用光缆进行通信传输信号,需要将光缆架设到线杆上或将光缆铺设到地沟内,目前多数的铺设施工采用的是人工方式进行,由数名工人背拉着光缆前进行走依次铺设,这种方式造成不仅用人多而且劳动强度大,为了减少用人,也有采用光缆布放牵引机进行铺设。


技术实现要素:

4.目前的光缆布放牵引机由机架、发动机、导向轮、缠绕轮、变速箱、变速调节杆等构成,由于采用缠绕轮进行缠绕方式牵引驱动,有时会对光缆造成损伤,而且不能实现直线的布放牵引。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通信施工的光缆布放牵引机,具有在光缆本体进行布放牵引的过程中,定位轮用于对光缆本体的限位,避免光缆本体上、下移动,进而保障光缆本体平稳且直线的布放牵引,光缆本体在通过定位轮之后,进入上端限位传送带与下端限位传送带之间,然后在上端限位传送带与下端限位传送带的带动下进行运动,通过上端限位传送带与下端限位传送带的设置,可以实现平稳走缆,不叠缆的特点。
5.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通信施工的光缆布放牵引机,包括主壳体、光缆本体,所述主壳体的左端设置有把手,所述主壳体的下端设置有行走轮,所述主壳体的前端设置有穿线筒,所述主壳体的前端设置有定位轮,所述主壳体的前端设置有传送带安装板,所述传送带安装板的内侧设置有上端限位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安装板的内侧设置有下端限位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安装板的上方设置有压紧固定架,所述主壳体的内侧设置有发动机,所述发动机地输出端设置有联轴器,所述主壳体的内侧设置有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地输出端设置有主动轮,所述主壳体的内侧设置有从动轮,所述变速箱的前端设置有变速调节杆。
6.其中,所述主壳体的下方设置有履带,履带共设置有两条,履带的最低面与行走轮的最低面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主壳体的下方设置有履带安装板,履带通过履带安装板与主壳体的下端固定连接;通过履带的设置,不仅使装置适用于野外等复杂的地质环境使
用,而且通过履带自身的重量,增加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底盘的稳定性。
7.其中,所述穿线筒为圆柱形结构设置,穿线筒共设置两个,两个穿线筒对称的焊接安装于主壳体前端的位置,且每个穿线筒的内圈设置有防护软圈,防护软圈为圆柱形结构的橡胶层;通过穿线筒的设置,用于光缆本体的导向进入与导向输出,通过防护软圈的设置,用于对光缆本体牵引过程中的保护,进而避免因光缆本体与穿线筒之间得相互摩擦而对光缆本体造成磨损,从而保障光缆本体使用的安全性。
8.其中,所述定位轮共设置有两个,两个定位轮上、下对称的设置于穿线筒与传送带安装板之间的位置,每个定位轮的内侧均设置有定位槽,每个定位轮的内圈设置有定位轴,且定位轮能够以定位轴为轴心进行转动,定位轴的前端设置有固定支撑板,固定支撑板为u型结构设置,固定支撑板的末端与主壳体焊接连接;在光缆本体进行布放牵引的过程中,定位轮用于对光缆本体的限位,避免光缆本体上、下移动,进而保障光缆本体平稳且直线的布放牵引。
9.其中,所述上端限位传送带与下端限位传送带呈上、下对称安装设置,且上端限位传送带与下端限位传送带的对称点、两个定位轮之间的对称点、穿线筒的圆心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光缆本体在通过定位轮之后,进入上端限位传送带与下端限位传送带之间,然后在上端限位传送带与下端限位传送带的带动下进行运动,通过上端限位传送带与下端限位传送带的设置,可以实现平稳走缆,不叠缆。
10.其中,所述压紧固定架为长方形结构设置,压紧固定架位于主壳体前端的位置,压紧固定架的内侧对称设置有压紧调节旋钮;通过压紧调节旋钮的设置,用于调整上端限位传送带与下端限位传送带之间的压力,进而实现对不同规格光缆的布放牵引。
11.其中,所述发动机地输出轴通过轴联轴器与变速箱的输入轴相连接;发动机为装置提高动力源,发动机优先选用汽油发动机,进而便于野外作业。
12.其中,所述主动轮与从动轮转动连接,且从动轮与上端限位传送带的转动轴相连接;主动轮在转动的同时带动从动轮的转动,然后从动轮带动上端限位传送带的转动,从而实现对光缆本体的布放牵引。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履带的设置,不仅使装置适用于野外等复杂的地质环境使用,而且通过履带自身的重量,增加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底盘的稳定性,通过穿线筒的设置,用于光缆本体的导向进入与导向输出,通过防护软圈的设置,用于对光缆本体牵引过程中的保护,进而避免因光缆本体与穿线筒之间得相互摩擦而对光缆本体造成磨损,从而保障光缆本体使用的安全性,在光缆本体进行布放牵引的过程中,定位轮用于对光缆本体的限位,避免光缆本体上、下移动,进而保障光缆本体平稳且直线的布放牵引,光缆本体在通过定位轮之后,进入上端限位传送带与下端限位传送带之间,然后在上端限位传送带与下端限位传送带的带动下进行运动,通过上端限位传送带与下端限位传送带的设置,可以实现平稳走缆,不叠缆。
14.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主壳体的前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穿线筒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定位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主壳体;11、把手;12、行走轮;13、履带;131、履带安装板;2、穿线筒;21、防护软圈;3、定位轮;31、定位槽;32、定位轴;33、固定支撑板;4、传送带安装板;41、上端限位传送带;42、下端限位传送带;43、压紧固定架;44、压紧调节旋钮;5、发动机;51、联轴器;6、变速箱;61、主动轮;62、从动轮;7、变速调节杆;8、光缆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20.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种用于通信施工的光缆布放牵引机,包括主壳体(1)、光缆本体(8),所述主壳体(1)的左端设置有把手(11),所述主壳体(1)的下端设置有行走轮(12),所述主壳体(1)的前端设置有穿线筒(2),所述主壳体(1)的前端设置有定位轮(3),所述主壳体(1)的前端设置有传送带安装板(4),所述传送带安装板(4)的内侧设置有上端限位传送带(41),所述传送带安装板(4)的内侧设置有下端限位传送带(42),所述传送带安装板(4)的上方设置有压紧固定架(43),所述主壳体(1)的内侧设置有发动机(5),所述发动机(5)地输出端设置有联轴器(51),所述主壳体(1)的内侧设置有变速箱(6),所述变速箱(6)地输出端设置有主动轮(61),所述主壳体(1)的内侧设置有从动轮(62),所述变速箱(6)的前端设置有变速调节杆(7)。
21.本实施方案中:所述主壳体(1)的下方设置有履带(13),履带(13)共设置有两条,履带(13)的最低面与行走轮(12)的最低面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主壳体(1)的下方设置有履带安装板(131),履带(13)通过履带安装板(131)与主壳体(1)的下端固定连接;通过履带(13)的设置,不仅使装置适用于野外等复杂的地质环境使用,而且通过履带(13)自身的重量,增加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底盘的稳定性。
22.所述穿线筒(2)为圆柱形结构设置,穿线筒(2)共设置两个,两个穿线筒(2)对称的焊接安装于主壳体(1)前端的位置,且每个穿线筒(2)的内圈设置有防护软圈(21),防护软圈(21)为圆柱形结构的橡胶层;通过穿线筒(2)的设置,用于光缆本体(8)的导向进入与导向输出,通过防护软圈(21)的设置,用于对光缆本体(8)牵引过程中的保护,进而避免因光缆本体(8)与穿线筒(2)之间得相互摩擦而对光缆本体(8)造成磨损,从而保障光缆本体(8)使用的安全性。
23.所述定位轮(3)共设置有两个,两个定位轮(3)上、下对称的设置于穿线筒(2)与传送带安装板(4)之间的位置,每个定位轮(3)的内侧均设置有定位槽(31),每个定位轮(3)的内圈设置有定位轴(32),且定位轮(3)能够以定位轴(32)为轴心进行转动,定位轴(32)的前端设置有固定支撑板(33),固定支撑板(33)为u型结构设置,固定支撑板(33)的末端与主壳体(1)焊接连接;在光缆本体(8)进行布放牵引的过程中,定位轮(3)用于对光缆本体(8)的限位,避免光缆本体(8)上、下移动,进而保障光缆本体(8)平稳且直线的布放牵引。
24.所述上端限位传送带(41)与下端限位传送带(42)呈上、下对称安装设置,且上端限位传送带(41)与下端限位传送带(42)的对称点、两个定位轮(3)之间的对称点、穿线筒(2)的圆心位于同一水平面的位置;光缆本体(8)在通过定位轮(3)之后,进入上端限位传送带(41)与下端限位传送带(42)之间,然后在上端限位传送带(41)与下端限位传送带(42)的带动下进行运动,通过上端限位传送带(41)与下端限位传送带(42)的设置,可以实现平稳
走缆,不叠缆。
25.所述压紧固定架(43)为长方形结构设置,压紧固定架(43)位于主壳体(1)前端的位置,压紧固定架(43)的内侧对称设置有压紧调节旋钮(44);通过压紧调节旋钮(44)的设置,用于调整上端限位传送带(41)与下端限位传送带(42)之间的压力,进而实现对不同规格光缆的布放牵引。
26.所述发动机(5)地输出轴通过轴联轴器(51)与变速箱(6)的输入轴相连接;发动机(5)为装置提高动力源,发动机(5)优先选用汽油发动机,进而便于野外作业。
27.所述主动轮(61)与从动轮(62)转动连接,且从动轮(62)与上端限位传送带(41)的转动轴相连接;主动轮(61)在转动的同时带动从动轮(62)的转动,然后从动轮(62)带动上端限位传送带(41)的转动,从而实现对光缆本体(8)的布放牵引。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通过履带(13)的设置,不仅使装置适用于野外等复杂的地质环境使用,而且通过履带(13)自身的重量,增加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底盘的稳定性,发动机(5)为装置提高动力源,发动机(5)优先选用汽油发动机,进而便于野外作业,使用时,通过穿线筒(2)的设置,用于光缆本体(8)的导向进入与导向输出,通过防护软圈(21)的设置,用于对光缆本体(8)牵引过程中的保护,进而避免因光缆本体(8)与穿线筒(2)之间得相互摩擦而对光缆本体(8)造成磨损,从而保障光缆本体(8)使用的安全性,主动轮(61)在转动的同时带动从动轮(62)的转动,然后从动轮(62)带动上端限位传送带(41)的转动,从而实现对光缆本体(8)的布放牵引,在光缆本体(8)进行布放牵引的过程中,定位轮(3)用于对光缆本体(8)的限位,避免光缆本体(8)上、下移动,进而保障光缆本体(8)平稳且直线的布放牵引,光缆本体(8)在通过定位轮(3)之后,进入上端限位传送带(41)与下端限位传送带(42)之间,然后在上端限位传送带(41)与下端限位传送带(42)的带动下进行运动,通过上端限位传送带(41)与下端限位传送带(42)的设置,可以实现平稳走缆,不叠缆,通过压紧调节旋钮(44)的设置,用于调整上端限位传送带(41)与下端限位传送带(42)之间的压力,进而实现对不同规格光缆的布放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