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一种光圈产品口径位置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光圈产品口径位置控制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相机调焦机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圈产品口径位置控制结构。


背景技术:

2.光圈属于摄影设备常见配件,其可根据使用者的调整自由变换光学孔大小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然而现有的光圈在调整时采用的是限位柱的方式,光学孔在调整至最大或最小时,限位柱会撞击在光圈上盖上,从而发出撞击音,导致产品动作噪音较大;另外,光学孔关至最小时限位柱因惯性撞击上盖光圈使动轮受到反向作用导致光学孔径大小变化大,从而调焦效果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圈产品口径位置控制结构,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的光圈的光学孔调节动作噪音较大,且调焦效果不稳定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光圈产品口径位置控制结构,包括光圈机箱、叶片组、光圈动轮以及光圈上盖;
5.所述叶片组与所述光圈动轮设于所述光圈机箱与所述光圈上盖之间,所述叶片组包括若干叶片,若干所述叶片围成一光学孔,所述光圈动轮旋转带动若干叶片朝向光圈中心收拢或张开;
6.在所述光圈上盖背向所述光圈机箱一面设置有fpc板,在所述fpc板上连接有光闸;
7.在所述光圈动轮上设置有定位柱,当所述光学孔扩张至最大或收拢至最小时,所述定位柱穿过所述光闸。
8.优选的,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光闸均包括两组,且一一对应;
9.其中一组所述定位柱在光学孔扩张至最大时穿过所述光闸,另一组所述定位柱在光学孔收拢至最小时穿过另一光闸。
10.优选的,述fpc板呈圆弧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感应部、第二感应部与外接部;
11.其中,两组所述光闸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上。
12.优选的,在所述光圈动轮外围沿其周向形成有一段弧形卡齿;
13.在所述光圈上盖一侧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端卡接与所述弧形卡齿上,并通过所述弧形卡齿带动所述光圈动轮转动。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用光闸感应控制光学孔的收缩与扩张,替代了传统的机械结构限位控制,并采用了双光闸的模式,可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机械机构撞击产生的噪音,起到降噪的作用;另外,可以避免光圈动轮作动后因惯性引起的自由位置导致的光学孔孔径大小变化大,起到光圈调焦精度高,稳定性好,拍照效果好,产品体验更佳的效果。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18.图3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光圈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fpc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光学孔最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技术其中一实施例的光学孔最小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2.其中:10、光圈机箱;20、叶片组;21、叶片;30、光圈动轮;31、第一定位柱;32、第二定位柱;33、弧形卡齿;40、光圈上盖;50、光闸;60、fpc板;61、第一感应部;62、第二感应部;63、外接部;70、驱动组件;80、光学孔。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24.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5.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26.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实用新型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27.实施例
28.光圈属于摄影设备常见配件,其可根据使用者的调整自由变换光学孔大小来适应不同的使用场景;然而现有的光圈在调整时采用的是限位柱的方式,光学孔在调整至最大或最小时,限位柱会撞击在光圈上盖上,从而发出撞击音,导致产品动作噪音较大;另外,光学孔关至最小时限位柱因惯性撞击上盖光圈使动轮受到反向作用导致光学孔径大小变化大,从而调焦效果不稳定;
2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30.具体的,请参见图1-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圈产品口径位置控制结构,包括光圈机箱10、叶片组20、光圈动轮30以及光圈上盖40;
31.具体的,叶片组20与光圈动轮30设于光圈机箱10与光圈上盖40之间,叶片组20包括若干叶片21,若干叶片21围成一光学孔80,光圈动轮30旋转带动若干叶片21朝向光学孔80中心收拢或张开;
32.具体的,在光圈上盖40背向所述光圈机箱10一面设置有fpc板60,在fpc板60上连接有光闸50;
33.进一步的,在光圈动轮30上设置有定位柱,当所述光学孔80扩张至最大或收拢至最小时,定位柱穿过所述光闸50;
34.在上述方案中,当光圈动轮30转动时,其带动限位柱移动,当光学孔80扩张至最大或最小时,定位柱到达的位置也是一定的,故在该位置上设置光闸50时,当定位柱到达该位置后,关闸即可感应到,并通过连接的fpc板60来传输信号,从而实现对光学孔80大小的进一步控制;本技术用光闸50感应控制光学孔80的收缩与扩张,替代了传统的机械结构限位控制,可最大限度的避免因机械机构撞击产生的噪音,起到降噪的作用;另外,可以避免光圈动轮30作动后因惯性引起的自由位置导致的光学孔80孔径大小变化大,起到光圈调焦精度高,稳定性好,拍照效果好,产品体验更佳的效果。
35.进一步的,定位柱与光闸50均包括两组,且一一对应;
36.其中一组定位柱在光学孔80扩张至最大时穿过光闸50,另一组定位柱在光学孔80收拢至最小时穿过另一光闸50;两组定位柱分别为第一定位柱31和第二定位柱32;
37.进一步的述fpc板60呈圆弧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感应部61、第二感应部62与外接部63;
38.其中,两组光闸50分别设于第一感应部61和第二感应部62上;
39.在上述方案中,本技术采用双光闸50的设计来分别感应光学孔80扩张至最大以及收缩至最小时的两种情况。
40.具体的,在光圈动轮30外围沿其周向形成有一段弧形卡齿33;
41.进一步的,在光圈上盖40一侧设置有驱动组件70,驱动组件70的驱动端卡接与弧形卡齿33上,并通过弧形卡齿33带动光圈动轮30转动;
42.在上述方案中,驱动组件70可为旋转电机,其驱动端卡接与弧形卡齿33上,当其转动时,会带动弧形卡齿33移动从而带动光圈动轮30转动,从而实现光学孔80的扩张与收缩。
4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44.以上所述仅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