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变色膜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变色膜及其制备方法、窗户和显示屏。
背景技术:2.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反射率、透过率、吸收率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稳定、可逆的颜色变化的现象,在外观上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具有电致变色性能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电致变色材料因其电致变色性能使其能够在不同领域中广泛运用,比如,将电致变色材料应用于窗户,能够通过电压控制实现对窗户的玻璃的透光性能的控制。
3.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需要人工调节电压而实现电致变色材料的变色,这种人工操作方式不太便利。
技术实现要素: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人工调节电压存在不便利性的问题,提供一种变色膜及其制备方法、窗户和显示屏。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变色膜,包括:
6.感测层,所述感测层的电阻响应于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响应于施加于所述感测层上的压力而发生变化;
7.变色层,所述感测层与所述变色层依次层叠设置于基材层;以及
8.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感测层和所述变色层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感测层的电阻信号值,并根据所述电阻信号值产生对所述变色层进行充放电的控制信号。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感测层远离所述变色层一侧的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感测层和所述变色层之间的第二电极层,以及设置于所述变色层远离所述感测层一侧的第三电极层;
10.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第二电极,所述第三电极层包括第三电极;
11.所述第一电极、所述感测层、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形成第一串联电路;
12.所述第二电极、所述变色层、所述第三电极和所述控制模块连接形成第二串联电路。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测层包括多个各自独立的子感测层;
14.所述变色层包括多个与所述子感测层一一对应的子变色层;
15.每一所述子感测层借助于一所述第一电极和一所述第二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以形成所述第一串联电路;
16.每一所述子变色层借助于一所述第二电极和一所述第三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控
制模块,以形成所述第二串联电路。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测层包括成行成列排布的多个子感测层,相邻的两个所述子感测层彼此间隔;
18.所述变色层包括成行成列排布的多个与所述子感测层一一对应的子变色层;
19.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成行排布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电极;
20.所述第二电极层包括成列排布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二电极;
21.所述第三电极层包括成行排布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三电极;
22.每一所述子感测层借助于同一行的所述第一电极和同一列的所述第二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以形成所述第一串联电路;
23.每一所述子变色层借助于同一列的所述第二电极和同一行的所述第三电极电性连接于所述控制模块,以形成所述第二串联电路。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第一电极和任一所述第二电极在所述感测层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部分,与某一所述子感测层彼此重合;
25.任一所述第二电极和任一所述第三电极在所述变色层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部分,与某一所述子变色层彼此重合。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测层由有机半导体和碳纳米管复合而成。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有机半导体在所述碳纳米管中均匀分散且相互搭接并形成导电网络。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有机半导体包括聚(3,4-亚乙基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
29.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窗户,包括:
30.基材层;以及
31.上述的变色膜。
32.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包括:
33.基材层;以及
34.上述的变色膜。
3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变色膜的制备方法,包括:
36.在基材层上形成感测层,其中,所述感测层的电阻响应于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响应于施加于所述感测层上的压力而发生变化;
37.将变色层层叠设置于所述感测层远离所述基材层的一侧;
38.使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感测层和所述变色层电性连接;其中,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感测层的电阻信号值,并根据所述电阻信号值产生对所述变色层进行充放电的控制信号。
3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利用喷墨、钢印或涂覆的方式,在所述基材层形成所述感测层。
40.上述变色膜及其制备方法、窗户和显示屏,该变色膜使用时,感测层的电阻可响应于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控制模块接收感测层的电阻信号值,并根据该电阻信号值产生对变色层进行放电的控制信号,可使变色层进行电致变色而呈着色状态,可达到遮光的效果,可对太阳光线的辐射热、紫外线起到较强的阻隔效果。感测层的电阻还可响应于施
加于感测层上的压力而发生变化,控制模块根据接收到的电阻信号值产生对变色层进行放电的控制信号,可使变色层进行电致变色而呈着色状态;故该变色膜可实现自动变色调节,避免了人工操作的不便利性,实现了智能化的要求。
附图说明
41.图1示出了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窗户的结构示意图;
42.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变色膜的结构示意图;
43.图3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感测层、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控制模块的电路框图;
44.图4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感测层的结构示意图;
45.图5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
46.图6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第二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
47.图7示出了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窗户的结构示意图;
48.图8示出了本技术第三实施例中的窗户的结构示意图。
49.图中:10、窗户;100、变色膜;110、感测层;111、子感测层;120、变色层;121、子变色层;131、第一电极层;1311、第一电极;132、第二电极层;1321、第二电极;133、第三电极层;1331、第三电极;140、控制模块;150、指纹感测层;200、基材层;201、第一基材层;202、第二基材层;210、指纹感测区。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3.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
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变色膜可以但不限用于智能窗、智能镜、显示屏、带显示屏的电子设备、电子纸和自适应伪装等,使得智能窗、智能镜、显示屏、带显示屏的电子设备、电子纸和自适应伪装等具备智能调控效果,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体验感。
57.其中,智能窗可应用于建筑物、汽车等。
58.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窗户10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变色膜100的结构示意图。
59.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窗户10,包括变色膜100和基材层200。基材层200可为玻璃和/或树脂等。
60.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变色膜100,包括感测层110、变色层120以及控制模块140。其中,感测层110与变色层120依次层叠设置于基材层200,感测层110的电阻响应于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响应于施加于感测层110上的压力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感测层110的电阻可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也能够随着施加于感测层110上的压力而发生变化,可施力于基材层200,形成施加于感测层110上的压力,使得感测层110的电阻发生变化。可见,感测层110具有温敏性和压敏性。
61.控制模块140分别与感测层110和变色层120电性连接,控制模块140用于接收感测层110的电阻信号值,并根据该电阻信号值产生对变色层120进行充放电的控制信号。
62.在基材层200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如在白天时,辐射在基材层200上的太阳光线使基材层200的温度升高,感测层110的电阻发生变化,控制模块140接收感测层110的电阻信号值,并根据该电阻信号值产生对变色层120进行放电的控制信号,可使变色层120进行电致变色而呈着色状态,可达到遮光的效果,可对太阳光线的辐射热、紫外线起到较强的阻隔效果。如在晚上时,相较于白天,基材层200和感测层110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会下降,使得感测层110的电阻再次发生变化,控制模块140接收感测层110的电阻信号值,并根据该电阻信号值产生对变色层120进行充电的控制信号,可使变色层120进行电致变色而呈透光状态。
63.施力于基材层200后,感测层110的电阻响应于施加于感测层110上的压力而发生变化,控制模块140接收感测层110的电阻信号值,并根据该电阻信号值产生对变色层120进行放电的控制信号,可使变色层120进行电致变色而呈着色状态,可在显示屏上呈现局部显色的图案,利用该特性使变色膜100应用于显示屏,并能够在显示屏上呈现局部显色的图案,提高显示屏的触控便利性。
64.该变色膜100可以用于窗户10,基材层200为窗户10的玻璃,该变色膜100设于玻璃
上,利用该变色膜100可对太阳光线的辐射热、紫外线起到较强的阻隔效果。
65.该变色膜100也可以用于显示屏,基材层200为显示屏的显示面板,该变色膜100设于显示面板上,使显示屏上贴设变色膜100的区域显色,可将变色膜100设计为需要的图案,便于在显示屏上显示出该图案,以提高显示屏的触控便利性。
66.在一些实施例中,变色层120可以为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ec)材料,ec材料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或化合物,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时,伴随电子的注入与放出,呈现新的光谱吸收带,造成新的颜色。变色层120借由透明导电层所提供的电子和离子储存层与电解质层内部的离子,经过氧化还原反应使材料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变色。ec材料包括阴极变色材料和阳极变色材料,其中,对阴极变色材料施加负电压时,可使阴极变色材料内部离子迁入,导致价数减少,行还原反应。对阳极变色材料施加正电压时,可使阳极变色材料内部离子迁出,导致价数增加。ec材料还包括一种施加正、负电压都可变色的材料,主要是因为该材料内部离子迁入和迁出时分别呈现两种不同的颜色,因此对该材料施加正、负电压都可变色。
6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变色层120也可以为聚合物分散液晶,又称为pdlc(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聚合物分散液晶是液晶以微米量级的小微滴分散在有机固态聚合物基体内。施加外电场时,相列液晶分子光轴方向统一沿电场方向,液晶微滴的折射率与有机固态聚合物基体的折射率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匹配,光线可透过有机固态聚合物基体而呈透明或半透明态,即变色层120呈透光状态。除去外电场时,液晶微滴在有机固态聚合物基体的弹性作用下又恢复到最初的散射状态,即变色层120呈着色状态。如此,聚合物分散液晶在电场的作用下具有电控光开关特性。
68.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变色层120也可以为spd(悬浮粒子装置)调光膜,spd(悬浮粒子装置)调光膜为含有一些悬浮粒子的薄膜,悬浮粒子采用类液晶的极性柱状颗粒,并悬浮于特殊液体中而形成悬浮液,再将悬浮液包裹于许多小封包中而做成乳化薄膜,且乳化薄膜两侧设有透明电极,未施加电压时,乳化薄膜中的极性柱状颗粒呈散布状态,即变色层120呈着色状态。给位于乳化薄膜两侧的透明电极施加电压后,极性柱状颗粒会与电场对齐,可增加乳化薄膜的光穿透率,即变色层120呈透光状态,且乳化薄膜的透光率可连续调变。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再次参阅图2,变色膜100还包括设置于感测层110远离变色层120一侧的第一电极层131、设置于感测层110和变色层120之间的第二电极层132,以及设置于变色层120远离感测层110一侧的第三电极层133。其中,第一电极层131包括第一电极1311,第二电极层132包括第二电极1321,所述第三电极层133包括第三电极1331。第一电极1311、感测层110、第二电极1321和控制模块140连接形成第一串联电路,以使控制模块140接收感测层110的电阻信号值。第二电极1321、变色层120、第三电极1331和控制模块140连接形成第二串联电路,以使控制模块140根据接收到的电阻信号值产生对变色层120进行充放电的控制信号。
69.可选地,第一电极1311以蒸镀、溅镀、喷涂或印刷其中之至少一方式形成于感测层110远离变色层120的一侧。第二电极1321以蒸镀、溅镀、喷涂或印刷其中之至少一方式形成于感测层110和变色层120之间。第三电极1331以蒸镀、溅镀、喷涂或印刷其中之至少一方式形成于变色层120远离感测层110的一侧。
70.可选地,第一电极1311、第二电极1321和第三电极1331均为透明电极,第一电极
1311、第二电极1321和第三电极1331均可以为ito(氧化铟锡膜)或是其他透明电极薄膜。
7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再次参阅图2,并结合参阅图3,感测层110包括多个各自独立的子感测层111,变色层120包括多个与子感测层111一一对应的子变色层121,每一子感测层111借助于一第一电极1311和一第二电极1321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140,以形成第一串联电路,且每一子变色层121借助于一第二电极1321和一第三电极1331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140,以形成第二串联电路。这样每一子感测层111的电阻均可响应于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和/或响应于施加于该子感测层111上的压力而发生变化,进而使控制接收该子感测层111的电阻信号值,并根据该电阻信号值产生对对应的子变色层121进行充放电的控制信号,便于在变色膜100上实现分区变色。
72.该变色膜100可以用于窗户10,基材层200为窗户10的玻璃,该变色膜100设于玻璃上,玻璃的局部接收太阳光的辐射,使得某一子感测层111处的温度升高,该子感测层111的电阻发生变化,进而使对应的子变色层121进行电致变色而呈着色状态,可达到遮光的效果,可对太阳光线的辐射热、紫外线起到较强的阻隔效果,可在变色膜100上呈现分区变色的效果。
73.该变色膜100也可以用于显示屏,基材层200为显示屏的显示面板,该变色膜100设于显示面板上,如仅施力于显示屏的显示面板对应于某一子感测层111的区域,可使该子感测层111的电阻发生变化,进而使对应的子变色层121进行电致变色而呈着色状态,这样就会使显示屏呈现局部显色的效果。
74.可以理解,多个子感测层111分别独立控制,多个子变色层121也对应地独立控制,可在变色膜100上呈现分区变色的效果。
7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感测层110包括成行成列排布的多个子感测层111,相邻的两个子感测层111彼此间隔,变色层120包括成行成列排布的多个与子感测层111一一对应的子变色层121,第一电极层131包括成行排布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电极1311,第二电极层132包括成列排布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电极1321,第三电极层133包括成行排布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电极1331。
76.请结合参阅图3,每一子感测层111借助于同一行的第一电极1311和同一列的第二电极1321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140,以形成第一串联电路。可以理解,同一行的多个子感测层111共用一个对应于该行的第一电极1311,同一列的多个子感测层111共用一个对应于该列的第二电极1321,也就是说,感测层110中第n行的多个子感测层111共用一个位于第一电极层131中第n行的第一电极1311,感测层110中第n列的多个子感测层111共用一个位于第二电极层132中第n列的第二电极1321,方便多个子感测层111分别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140而实现多个子感测层111的独立控制。
77.每一子变色层121借助于同一列的第二电极1321和同一行的第三电极1331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140,以形成第二串联电路。可以理解,同一列的多个子变色层121共用一个对应于该列的第二电极1321,同一行的多个子变色层121共用一个对应于该行的第三电极1331,也就是说,变色层120中第n列的多个子变色层121共用一个位于第二电极层132中第n列的第二电极1321,变色层120中第n行的多个子变色层121共用一个位于第三电极层133中第n行的第三电极1331,方便多个子变色层121分别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140而实现多个子变色层121的独立控制。
78.需要说明的是,以多个子感测层111排布成三行三列、多个第一电极1311排布成三行、多个第二电极1321排布成三列为例进行说明,图3给出了9个子感测层111分别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140的示例,图3中,9个子感测层111按照每一行从左至右依次标号为1、2、3、4、5、6、7、8和9,3个第一电极1311从第一行至第三行依次标号为1、2和3,3个第二电极1321从第一列至第三列依次标号为1、2和3。可参考图3的电性连接方式将多个子感测层111分别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140,也可参考图3的电性连接方式将多个子变色层121分别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140。
7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任一第一电极1311和任一第二电极1321在感测层110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部分,与某一子感测层111彼此重合,可提高子感测层111与对应的第一电极1311的电性连接部分的接触面积,也可提高子感测层111和对应的第二电极1321的电性连接部分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子感测层111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140的可靠性。
80.任一第二电极1321和任一第三电极1331在变色层120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部分,与某一子变色层121彼此重合,可提高子变色层121与对应的第二电极1321的电性连接部分的接触面积,也提高子变色层121和对应的第三电极1331的电性连接部分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子变色层121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140的可靠性,也能提高变色控制的可靠性。
81.图2中,为了方便展示第一电极层131、感测层110、第二电极层132、变色层120及第三电极层133的结构,图2展示的是第一电极层131、感测层110、第二电极层132、变色层120及第三电极层133的爆炸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电极层131、感测层110、第二电极层132、变色层120及第三电极层133在基材层200上的正投影两两之间存在相互重合的部分。
8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感测层110由有机半导体和碳纳米管复合而成。一方面,碳纳米管(cnt)具有压阻特性,对感测层110施加一外力,可使感测层110的电阻下降,并提高感测层110的导电性,另一方面,有机半导体具有的半导体的热传导性,在感测层110的温度升高时,有机半导体内的电子和电洞数量增加,可使有机半导体的电阻下降且可提高导电性,基于此,由有机半导体和碳纳米管复合而成的感测层110既具有压敏性,又具有温敏性,故该感测层110具备侦测温度及压力的能力。
8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有机半导体在碳纳米管中均匀分散且相互搭接并形成导电网络,利用有机半导体填补碳纳米管的孔隙,形成的导电网络结构的电导率显著增强,导电性显著提高。
84.可选地,有机半导体在碳纳米管中均匀分散且相互搭接并形成导电网络的过程如下:先在样品瓶中加入碳纳米管(cnt)、水和分散剂,再将样品瓶置于超声波搅拌装置,使碳纳米管(cnt)均匀分散,再将样品瓶置于烘干设备中,去除样品瓶中多余的水,最后向样品瓶中加入有机半导体(聚(3,4-亚乙基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并将样品瓶置于超声波搅拌装置,使有机半导体均匀分散于碳纳米管(cnt),并与碳纳米管(cnt)相互搭接并形成导电网络。
85.可选地,碳纳米管为单壁碳纳米管、双壁碳纳米管以及多壁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其任意组合。
8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有机半导体包括聚(3,4-亚乙基二氧噻吩):聚
苯乙烯磺酸(pedot:pss),利用pss的亲水性增加pedot在水中的分散性,以便该有机半导体在碳纳米管中均匀分散且相互搭接并形成导电网络。
87.可选地,请参阅图7,感测层110上设有电连接于控制模块140的指纹感测层150,基材层200上设有与指纹感测层150相对应的指纹感测区210,指纹感测层150被配置为能够响应于施加于指纹感测区210的触碰而根据环境条件获取适宜的透光率信号值或是感兴趣的透光率,控制器根据接收的透光率信号值而向变色层120施加对应的电压,以改变变色层120的透光率。
88.可选地,指纹感测层150包括用于存储并识别用户的指纹信息的识别模块,以及用于存储对应于该指纹信息的透光率信号值的存储模块,控制器根据识别模块获取的指纹信息,向变色层120施加对应的电压,该电压对应于该指纹信息的透光率信号值。这样就可利用指纹感测层150将符合用户喜好的透光率信号值存储,并在识别模块识别该用户的指纹信息后,向变色层120施加对应的电压,以变色层120的透光率调整至符合用户喜好的透光率。
89.可选地,指纹感测层150可以是光学式指纹感测器,也可以是光电传感器,也可以是电容式指纹感测器,还可以是超声波生物感测器。
90.在一些实施例中,若指纹感测层150为光学式指纹感测器,环境条件则包括感测层110所处室外环境的光照度a,以及对指纹感测区210施加压力时的时间t。
91.表1示出了在不同光照度a和不同时间t下对应的透光率数据
[0092][0093]
存储模块还可存储同一用户在不同时间段且符合该用户喜好的透光率信号值,上表1中,用户1在11:35向指纹感测区210施加压力时,指纹感测层150的识别模块识别用户1的指纹信息后,向变色层120施加对应的电压,以变色层120的透光率调整至30%。,若用户1在15:00-20:00这一时间段向指纹感测区210施加压力,则变色层120的透光率会调整至80%。
[0094]
同理,用户2在19:17向指纹感测区210施加压力时,变色层120的透光率会调整至100%。若用户2在06:00-15:00这一时间段向指纹感测区210施加压力,则变色层120的透光率会调整至50%。
[0095]
同理,用户3在16:15向指纹感测区210施加压力时,变色层120的透光率会调整至70%。若用户3在06:00-15:00这一时间段向指纹感测区210施加压力,则变色层120的透光率会调整至48%。
[0096]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指纹感测层150为光学式指纹感测器,环境条件则包括感测层110所处环境的光源的光照度,其中,光源包括ir光源等。
[0097]
可选地,指纹感测层150可以内嵌于感测层110,感测层110上设有对应于指纹感测层150的镂空区,以便指纹感测层150容置于该镂空区。
[0098]
指纹感测层150也可以设置于感测层110朝向基材层200的一侧。
[0099]
在一些实施例中,感测层110贴设于基材层200,感测层110可以通过胶材且以口字形贴合方式贴设于基材层200。感测层110也可以通过胶材且以全面覆盖地贴合方式贴设于基材层200。
[0100]
须说明的昰,窗户10也可以经由上述的指纹感测层150通过指纹识别后才可以打开窗户10等操作。此外,上述的实施例中,虽未涉及到光束角度的定向,在此进行补述,例如,用户1在接近中午11:35分进行了指纹识别,并且通过指纹识别后,该窗户会启动控制器140比对身分,并且本实施例的可行方案中,控制器140也可以整合位置获取模块,判断用户1是否未在日晒的区域上,若是,该窗户10可以包含光束定向层(图未示),将光束直接照设在用户1需要的位置或区域,以使用户1不再位于日晒的区域上。或者利用变色层120将光束转换成用户1喜欢的色彩等。可行的光束定向层可以包括光栅、光学折射件或者是透明是其他可据以实施的光学组件,在此,本发明并不加以局限。
[0101]
请参阅图8,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窗户10,包括基材层200和上述的变色膜100,其中,基材层200可以为夹层玻璃或夹层树脂,基材层200可以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材层201和第二基材层202。第一基材层201和第二基材层202可为玻璃和/或树脂等。第一基材层201和第二基材层202之间设有变色层120,变色层120与第一基材层201之间设有一感测层110,变色层120与第二基材层202之间设有另一感测层110,所有感测层110和变色层120均电性连接于控制模块140。也就是说,第一基材层201和第二基材层202共用一个变色层120,使得任一感测层110的电阻响应于该窗户10所处环境的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也能响应于施加于该窗户10两侧表面的压力而发生变化,进而使共用的变色层120呈着色状态,可达到遮光的效果,使该窗户10在安装时可不分正反进行安装,也能提高该窗户10的适用性。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包括基材层200和上述的变色膜100。能够在显示屏上呈现局部显色的图案,提高显示屏的触控便利性。
[0102]
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色膜100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103]
请再次参阅图1,在基材层200上形成感测层110,其中,感测层110的电阻响应于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并响应于施加于感测层110上的压力而发生变化。
[0104]
将变色层120层叠设置于感测层110远离基材层200的一侧。
[0105]
使控制模块140分别与感测层110和变色层120电性连接;其中,控制模块140用于接收感测层110的电阻信号值,并根据电阻信号值产生对变色层120进行充放电的控制信号。
[0106]
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可选地,利用喷墨、钢印或涂覆的方式,在基材层200上形成感测层110。方便将该变色膜100应用于窗户10,扩大该变色膜100的应用范围。
[0107]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10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
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