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炸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炸炉。
背景技术:2.油炸食品,如炸鸡块、炸薯条、炸麻花、炸丸子、油条、油饼等,酥脆可口且易于保存而深受人们喜爱。在制作油炸食品时,就需要用到油炸炉,油炸炉是指通过使用食用油为主要原料,对食品进行炸制烹饪工艺的设备。随着油炸食品越来越受欢迎,各大食品厂、快餐店、酒店等都需要用到油炸炉。
3.现有的油炸炉一般包括壳体,壳体内部设有油锅和温控开关,油锅一般为矩形结构,加热装置一般固定安装在油锅内底部或侧面,其加热速度较慢,食物在油炸过程中会脱落一些碎屑,脱落的碎屑在油锅内底部积存,不方便对其捞出处理,在油的反复使用过程中碎屑发生碳化,容易出现糊底现象并产生有害物质,使得炸油变黑、变质,影响油的可重复使用次数,造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炸炉,其省油、节能效果好,加热速度快,油锅使用时不易变形,安装牢固,且便于对油锅中脱落的食物碎屑进行收集清除。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油炸炉,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油锅,所述油锅为圆筒状结构,所述油锅底部为弧形结构,且所述油锅底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可拆卸安装有过滤网板,所述过滤网板上开设有多个过滤孔,所述通孔下方连通设置有收集箱,所述收集箱内上部安装有加热装置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收集箱下部为锥形结构,所述收集箱底部开设有第一排渣口,所述第一排渣口处连通设有第一排污管,所述第一排污管自由端穿出所述壳体,并安装有第一排污控制阀。
7.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过滤网板上设置有提拉件。
8.由于油锅内脱落的较大的食物碎屑无法穿过过滤网板上的过滤孔,其集中停留在过滤网板上,操作人员通过提拉件可方便的将过滤网板取出,对其上方集聚的食物碎屑定期进行清理。
9.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提拉件包括提拉块、活动杆和限位块,所述过滤网板中部开设有贯穿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部活动插接设置有所述活动杆,所述活动杆顶端连接设置有所述提拉块,所述活动杆底端连接设置有所述限位块。
10.使用时,在限位块的重力作用下活动杆下移,此时,提拉块底部贴合在过滤网板顶部,油炸过程中,提拉块不会过于突出,不会对油锅内油炸食物的捞取过程造成影响;当需要将过滤网板取出时,首先操作人员施力至提拉块,即可带动活动杆上移,方便操作人员后续施力将过滤网板上拉取出,通过限位块对活动杆上移距离进行限制。
11.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壳体顶端开设有至少一个沥油槽,所述沥油槽内活动设置有沥油篮,所述沥油篮侧壁的顶端向外延伸形成搭接边,所述搭接边底端活动架设在所述壳体上。
12.使用时,油炸好的食物可捞出至沥油篮内进行沥油处理,沥出的烹饪油汇聚存放至沥油槽内,沥油篮通过搭接边即可活动架设在壳体上,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沥油完毕后可方便的将沥油篮从沥油槽内取出,再将油炸好的食物从沥油篮中倒出,使用方便。
13.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沥油槽底部为锥形结构,所述沥油槽底部开设有第二排渣口,所述第二排渣口处连通设有第二排污管,所述第二排污管自由端穿出所述壳体,并安装有第二排污控制阀。
14.通过设置,打开第二排污控制阀,沥油槽内集聚的烹饪油可由底部的第二排渣口经第二排污管排出,使用更加方便。
15.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搭接边顶端连接设有提拉把手。
16.通过设置提拉把手,方便操作人员施力对沥油篮进行取放。
17.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加热装置为多个并排设置的电加热管,所述电加热管安装在所述收集箱内侧壁上,且所述电加热管为u型结构。
18.进一步地改进在于,所述壳体正面处设置有温控器,所述温控器分别与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壳体正面处还设置有电源开关和指示灯。
19.通过温控器、加热装置和温度传感器的配合,可用来调节控制油锅内部的加热温度,这样就可以根据油炸食物的不同来选择相应的加热温度。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本实用新型中油锅为圆筒状结构,油锅底部为弧形结构,此种结构的油锅安装更加牢固,加热使用时不易变形,而且使用时省油,油锅底部的冷油区空间小,加热速度快,节能效果好;
22.在使用时油锅中脱落的食物碎屑可快速沿油锅侧面下落移动至过滤网板上,无积存死角,小颗粒的食物碎屑可由过滤网板上的过滤孔进入至收集箱内积存,并定期将其由底部的第一排渣口和第一排污管排出,大颗粒的食物碎屑沉积至过滤网板上,定期将过滤网板取出,即可对集聚的大颗粒食物碎屑进行快速收集清除,通过上述结构,避免对食物碎屑长时间加热,可有效提高烹饪油的可重复使用次数,减少有害物产生,避免出现糊底现象;
23.通过将加热装置设置在收集箱内,油锅内的食物与加热装置不会直接接触,而且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出现因食物与加热装置直接接触或距离太近而导致食物烧焦或粘附在电加热装置上的现象。
附图说明
24.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油炸炉的立体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油炸炉的主视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油炸炉的纵向截面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过滤网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油炸炉的俯视图;
30.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取出过滤网板的油炸炉的俯视图;
31.其中,具体附图标记为:壳体1,油锅2,通孔3,过滤网板4,过滤孔5,收集箱6,加热装置7,温度传感器8,第一排渣口9,第一排污管10,第一排污控制阀11,安装孔12,提拉件13,提拉块14,活动杆15,限位块16,沥油槽17,沥油篮18,搭接边19,提拉把手20,第二排污管21,第二排污控制阀22,温控器23,电源开关24,指示灯25。
具体实施方式
3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油炸炉,如图1至图6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1底部四角处安装有万向轮,壳体1内部设置有油锅2,油锅2上部延伸至壳体1外,油锅2为圆筒状结构,油锅2底部为弧形结构,且油锅2底部开设有通孔3,通孔3内可拆卸安装有过滤网板4,过滤网板4为与油锅2底部形状相配合的弧形结构,过滤网板4上开设有多个过滤孔5,通孔3下方连通设置有收集箱6,收集箱6内上部安装有加热装置7和温度传感器8,收集箱6下部为锥形结构,收集箱6底部开设有第一排渣口9,第一排渣口9处连通设有第一排污管10,第一排污管10自由端穿出壳体1,并安装有第一排污控制阀11。
33.其中,过滤网板4上设置有提拉件13,提拉件13包括提拉块14、活动杆15和限位块16,过滤网板4中部开设有贯穿的安装孔12,安装孔12内部活动插接设置有活动杆15,活动杆15顶端连接设置有提拉块14,活动杆15底端连接设置有限位块16。由于油锅2内脱落的较大的食物碎屑无法穿过过滤网板4上的过滤孔5,其集中停留在过滤网板4上,操作人员通过提拉件13可方便的将过滤网板4取出,对其上方集聚的食物碎屑定期进行清理。使用时,在限位块16的重力作用下活动杆15下移,此时,提拉块14底部贴合在过滤网板4顶部,油炸过程中,提拉块14不会过于突出,不会对油锅2内油炸食物的捞取过程造成影响;当需要将过滤网板4取出时,首先操作人员施力至提拉块14,即可带动活动杆15上移,方便操作人员后续施力将过滤网板4上拉取出,通过限位块16对活动杆15上移距离进行限制。
34.其中,壳体1顶端开设有至少一个沥油槽17,本实施例中壳体1顶部开设有两个沥油槽17,且两个沥油槽17分别位于油锅2左右两侧,沥油槽17内活动设置有沥油篮18,沥油篮18侧壁的顶端向外延伸形成搭接边19,搭接边19底端活动架设在壳体1上,搭接边19顶端连接设有提拉把手20,方便操作人员施力对沥油篮18进行取放。使用时,油炸好的食物可捞出至沥油篮18内进行沥油处理,沥出的烹饪油汇聚存放至沥油槽17内,沥油篮18通过搭接边19即可活动架设在壳体1上,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沥油完毕后可方便的将沥油篮18从沥油槽17内取出,再将油炸好的食物从沥油篮18中倒出,使用方便。
35.其中,沥油槽17底部为锥形结构,沥油槽17底部开设有第二排渣口,第二排渣口处连通设有第二排污管21,第二排污管21自由端穿出壳体1,并安装有第二排污控制阀22。通过设置,打开第二排污控制阀22,沥油槽17内集聚的烹饪油可由底部的第二排渣口经第二排污管21排出,使用更加方便。
36.其中,加热装置7为多个并排设置的电加热管,电加热管安装在收集箱6内侧壁上,且电加热管为u型结构。
37.其中,壳体1正面处设置有温控器23,温控器23分别与加热装置7和温度传感器8电性连接,壳体1正面处还设置有电源开关24和指示灯25。通过温控器23、加热装置7和温度传
感器8的配合,可用来调节控制油锅2内部的加热温度,这样就可以根据油炸食物的不同来选择相应的加热温度。
38.本实用新型中油锅为圆筒状结构,油锅底部为弧形结构,此种结构的油锅安装更加牢固,加热使用时不易变形,而且使用时省油,油锅底部的冷油区空间小,加热速度快,节能效果好;
39.在使用时油锅中脱落的食物碎屑可快速沿油锅侧面下落移动至过滤网板上,无积存死角,小颗粒的食物碎屑可由过滤网板上的过滤孔进入至收集箱内积存,并定期将其由底部的第一排渣口和第一排污管排出,大颗粒的食物碎屑沉积至过滤网板上,定期将过滤网板取出,即可对集聚的大颗粒食物碎屑进行快速收集清除,通过上述结构,避免对食物碎屑长时间加热,可有效提高烹饪油的可重复使用次数,减少有害物产生,避免出现糊底现象;
40.通过将加热装置设置在收集箱内,油锅内的食物与加热装置不会直接接触,而且两者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出现因食物与加热装置直接接触或距离太近而导致食物烧焦或粘附在电加热装置上的现象。
41.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