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路桥梁 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结构梁板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建筑结构梁板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结构梁板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2.桥梁里面的梁板是指桥的主要承重构件,由梁和板连成一体的钢筋混凝土板,它包括梁板式肋形板和井字肋形板,工程量按梁、板体积总和计算,梁板是指由梁和板连成一体的钢筋混凝土板,它包括梁板式肋形板和井字肋形板,工程量按梁、板体积总和计算,梁板是指由一个方向或者两个方向的梁,主梁和次梁与板连成一体的板称为梁板,传统的梁板加固装置无法根据梁板所需加固的长度进行适应性调节,使用效果不佳,且传统的梁板加固装置安装过程比较复杂,不便于安装固定在梁板外侧。
3.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4.1、传统的梁板加固装置无法根据梁板所需加固的长度进行适应性调节,使用效果不佳;
5.2、传统的梁板加固装置安装过程比较复杂,不便于安装固定在梁板外侧。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中提出一种建筑结构梁板加固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7.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结构梁板加固装置,具有方便根据梁板所需加固的长度进行加固,且方便安装固定在梁板外侧的特点。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结构梁板加固装置,包括调节箱,所述调节箱前端固定连接有蓄电池,所述调节箱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外侧啮合有齿条,所述齿条一端固定连接有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一端固定连接有加固板,所述调节杆内侧滑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顶端与所述调节箱固定连接,所述调节箱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外侧啮合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顶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顶端与所述调节箱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齿轮底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外侧螺旋连接有贴合板。
9.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结构梁板加固装置优选的,所述调节箱左端面内侧和右端面内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调节箱的滑槽内侧与所述调节杆滑动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结构梁板加固装置优选的,所述调节杆内侧开设有限位槽,所述调节杆的限位槽内侧与所述限位块滑动连接,所述限位块呈“凸”字形设置。
11.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结构梁板加固装置优选的,所述调节箱底端面内侧开设有转槽,所述调节箱的转槽内侧通过轴承与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结构梁板加固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三齿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齿轮呈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齿轮外侧,所述螺纹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螺纹杆呈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贴合板内侧。
1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结构梁板加固装置优选的,所述贴合板内侧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贴合板的螺纹孔内侧与所述螺纹杆螺旋连接。
14.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结构梁板加固装置优选的,所述齿条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齿条呈中心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齿轮外侧。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操作人员将调节箱放置在梁板所需加固的位置上方,将贴合板放置在梁板下方,第一电机启动带动第一齿轮旋转,第一齿轮旋转带动两个齿条分别向调节箱的左侧和右侧移动,齿条移动带动调节杆移动,调节杆移动带动加固板移动,使两个加固板分别贴合在梁板所需加固的位置上方的左右两侧,通过设置的限位块防止调节杆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歪斜,影响加固板对梁板的固定位置,方便根据需要调节梁板所需加固的长度。
17.2、第二电机启动带动第二齿轮旋转,通过设置的转动杆使第三齿轮在调节箱下方的高度不变,使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始终保持啮合状态,第二齿轮旋转与两个第三齿轮啮合,两个第三齿轮同时旋转带动两个螺纹杆旋转,两个螺纹杆旋转带动贴合板向上移动紧贴梁板下方,方便将该装置快速固定在梁板外侧。
附图说明
1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螺纹杆安装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齿轮安装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贴合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限位块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调节箱;2、蓄电池;3、第一电机;4、第一齿轮;5、齿条;6、加固板;7、限位块;8、第二电机;9、第二齿轮;10、第三齿轮;11、螺纹杆;12、贴合板;13、调节杆;14、转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实施例1
27.请参阅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结构梁板加固装置,包括调节箱1,调节箱1前端固定连接有蓄电池2,调节箱1顶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3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4,第一齿轮4外侧啮合有齿条5,齿条5一端固定连接有调节杆13,调节杆13一端固定连接有加固板6,调节杆13内侧滑动连接有限位块7,限位块7顶端与调节箱1固定连接,调节箱1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8,第二电机8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9,第二齿轮9外侧啮合有第三齿轮10,第三齿轮10顶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4,转动杆14顶端与调节箱1转动连接,第三齿轮10底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11,螺纹杆11外侧螺旋
连接有贴合板12。
28.本实施方案中:操作人员将调节箱1放置在梁板所需加固的位置上方,将贴合板12放置在梁板下方,第一电机3启动带动第一齿轮4旋转,第一齿轮4旋转带动两个齿条5分别向调节箱1的左侧和右侧移动,齿条5移动带动调节杆13移动,调节杆13移动带动加固板6移动,使两个加固板6分别贴合在梁板所需加固的位置上方的左右两侧,通过设置的限位块7防止调节杆13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歪斜,影响加固板6对梁板的固定位置,方便根据需要调节梁板所需加固的长度,第二电机8启动带动第二齿轮9旋转,第二齿轮9旋转与两个第三齿轮10啮合,两个第三齿轮10同时旋转带动两个螺纹杆11旋转,两个螺纹杆11旋转带动贴合板12向上移动紧贴梁板下方,方便将该装置快速固定在梁板外侧。
29.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调节箱1左端面内侧和右端面内侧均开设有滑槽,调节箱1的滑槽内侧与调节杆13滑动连接。
30.本实施例中:通过该设计,方便调节杆13从调节箱1的滑槽内侧伸出,调节杆13移动带动加固板6移动,使两个加固板6分别贴合在梁板所需加固的位置上方的左右两侧,从而方便调节对梁板的加固长度的调节。
31.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调节杆13内侧开设有限位槽,调节杆13的限位槽内侧与限位块7滑动连接,限位块7呈“凸”字形设置。
32.本实施例中:限位块7设置在调节杆13的限位槽内侧,防止调节杆13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歪斜,影响加固板6对梁板的固定位置。
33.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调节箱1底端面内侧开设有转槽,调节箱1的转槽内侧通过轴承与转动杆14转动连接。
34.本实施例中:通过该设计,方便将转动杆14转动安装在调节箱1的转槽内侧。
35.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齿轮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三齿轮10呈左右对称设置在第二齿轮9外侧,螺纹杆1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螺纹杆11呈左右对称设置在贴合板12内侧。
36.本实施例中:第二电机8启动带动第二齿轮9旋转,第二齿轮9旋转与两个第三齿轮10啮合,两个第三齿轮10同时旋转带动两个螺纹杆11旋转,两个螺纹杆11旋转带动贴合板12向上移动紧贴梁板下方,方便将该装置快速固定在梁板外侧。
37.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贴合板12内侧开设有螺纹孔,贴合板12的螺纹孔内侧与螺纹杆11螺旋连接。
38.本实施例中:两个螺纹杆11在贴合板12的螺纹孔内侧旋转,从而带动贴合板12向上移动紧贴梁板下方,方便将该装置快速固定在梁板外侧。
39.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齿条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齿条5呈中心对称设置在第一齿轮4外侧。
40.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3启动带动第一齿轮4旋转,方便第一齿轮4旋转带动两个齿条5分别向调节箱1的左侧和右侧移动。
4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装置使用蓄电池2对装置进行供电作业,装置使用时,操作人员将调节箱1放置在梁板所需加固的位置上方,将贴合板12放置在梁板下方,第一电机3启动带动第一齿轮4旋转,第一齿轮4旋转带动两个齿条5分别向调节箱1的左侧和右侧移动,齿条5移动带动调节杆13移动,调节杆13移动带动加固板6移动,使两个加固
板6分别贴合在梁板所需加固的位置上方的左右两侧,通过设置的限位块7防止调节杆13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歪斜,影响加固板6对梁板的固定位置,方便根据需要调节梁板所需加固的长度,第二电机8启动带动第二齿轮9旋转,通过设置的转动杆14使第三齿轮10在调节箱1下方的高度不变,使第二齿轮9与第三齿轮10始终保持啮合状态,第二齿轮9旋转与两个第三齿轮10啮合,两个第三齿轮10同时旋转带动两个螺纹杆11旋转,两个螺纹杆11旋转带动贴合板12向上移动紧贴梁板下方,方便将该装置快速固定在梁板外侧。
4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