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路桥梁 专利正文
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道路排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2.道路排水方式,有明式、暗式及混合式。明式由街沟、边沟、排水沟等组成明沟或明渠排水;暗式用暗管排水,包括街沟、雨水口、连管、干支管、各种检查井及出水口等部分;混合式是明暗结合的排水方式。一般情况,大中城市尤其是中心区,多采用暗式;小城镇及大、中城市近郊和郊区道路,可考虑明式。如条件合宜,城市中在建筑密度高与交通频繁的地区用暗管,建筑物密度低与交通较稀的地区用明沟或明渠,形成混合式。城市中用暗管卫生条件最好,而明沟或明渠的优点主要是造价低,缺点是占地多,环境卫生较差,对交通与生活均感不便。由于排水与道路关系密切,两者的改建与扩建相互均有较大影响,在考虑城市道路排水设施的形式与规模时,要结合道路与排水的近远期规划,通过方案比较,作出经济合理的恰当布局和同步实施的妥善计划(见给水和排水工程)。
3.现有的道路在建设过程中排水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采用中间高两侧低使水沿着路面流入下水道的排水方式;第二种采用在混凝土路基上铺设多层沥青路面,使水通过沥青的缝隙渗入地下空间。第一种结构使路面湿滑,第二种方式在连续阴雨天气,地下空间水饱和的情况下,水无法继续通过沥青路面渗入地下空间,造成路面积水。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具备能够便于路面表面进行渗水,且还能够便于排水结构之间进行连接等优点,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中间高两侧低使水沿着路面流入下水道的排水方式使路面湿滑,采用在混凝土路基上铺设多层沥青路面,使水通过沥青的缝隙渗入地下空间在连续阴雨天气,地下空间水饱和的情况下,水无法继续通过沥青路面渗入地下空间,造成路面积水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包括路面,所述路面的一侧具有透水板,所述透水板与所述路面连接,所述透水板的一侧具有透水块,所述透水块与所述透水板连接,所述透水块的一侧具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与所述透水块连接,所述透水块的一侧具有水槽,所述水槽与所述透水块连接,所述水槽的内侧具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水槽连接,所述路面另一侧具有防滑块,所述防滑块与所述路面连接,所述水槽的外侧还具有渗水管,所述渗水管与所述水槽连接。
8.通过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能够便于路面之间进行排水,且相对于普通的路面结构,本技术所提供的路面结构具备能够便于路面表面进行渗水,且还能够便于排水结构之间进行连接等优点,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中间高两侧低使水沿着路面流入下水道的排水方式使路面湿滑,采用在混凝土路基上铺设多层沥青路面,使
水通过沥青的缝隙渗入地下空间在连续阴雨天气,地下空间水饱和的情况下,水无法继续通过沥青路面渗入地下空间,造成路面积水的问题。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渗水管和水槽外侧均具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贯穿所述渗水管、水槽和凸台。
10.通过设置能够便于路面向地面渗水的凸台,能够在水槽内部存水过多时,加快雨水的渗透,从而避免路面积水,且能够便于将积水渗透进入地面内部,进而保证水槽内部不会存水过多,影响排水结构的畅通,进一步的能够保证稳定的排水效果。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块与所述路面和透水板连接,且所述固定块内侧具有连接孔,且所述连接孔贯穿所述固定块和透水块。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路面内侧具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倾斜开设于所述路面内部,且所述透气孔为上小下大设置。
13.通过设置透气孔能够在晴天时,将排水结构内部的水汽排出,从而便于下次排水。
1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渗水管与所述路面连通设置,所述透气孔贯穿所述路面。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水板的厚度为0.5-1cm。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透水板和透水块内部均具有水孔,且所述水孔贯穿所述透水板和透水块并与所述水槽连通设置。
17.通过设置能够便于路面与土地之间进行雨水渗透的透水块能够便于将路面的雨水渗透至地面内部,从而能够避免路面上积水,导致路面行走避免,影响正常的使用效果,且能够利用连接孔之间的连接,将雨水进行传输至吸水较少的路面进行吸收。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技术通过设置能够便于路面与土地之间进行雨水渗透的透水块能够便于将路面的雨水渗透至地面内部,从而能够避免路面上积水,导致路面行走避免,影响正常的使用效果,且能够利用连接孔之间的连接,将雨水进行传输至吸水较少的路面进行吸收。
20.2、本技术通过设置能够便于路面向地面渗水的凸台,能够在水槽内部存水过多时,加快雨水的渗透,从而避免路面积水,且能够便于将积水渗透进入地面内部,进而保证水槽内部不会存水过多,影响排水结构的畅通,进一步的能够保证稳定的排水效果。
21.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的正剖图;
24.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的仰视图;
25.图4为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的仰剖图。
26.其中:1路面、2透水板、3固定块、4透水块、5水槽、6凸台、7出水孔、8防滑块、9渗水管、10透气孔、11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8.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包括路面1,路面1的一侧具有透水板2,透水板2与路面1连接,透水板2的一侧具有透水块4,透水块4与透水板2连接,透水块4的一侧具有固定块3,固定块3与透水块4连接,透水块4的一侧具有水槽5,水槽5与透水块4连接,水槽5的内侧具有凸台6,凸台6与水槽5连接,路面1另一侧具有防滑块8,防滑块8与路面1连接,水槽5的外侧还具有渗水管9,渗水管9与水槽5连接。
32.通过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能够便于路面1之间进行排水,且相对于普通的路面1结构,本技术所提供的路面1结构具备能够便于路面1表面进行渗水,且还能够便于排水结构之间进行连接等优点,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中间高两侧低使水沿着路面1流入下水道的排水方式使路面1湿滑,采用在混凝土路基上铺设多层沥青路面1,使水通过沥青的缝隙渗入地下空间在连续阴雨天气,地下空间水饱和的情况下,水无法继续通过沥青路面1渗入地下空间,造成路面1积水的问题。
3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渗水管9和水槽5外侧均具有出水孔7,出水孔7贯穿渗水管9、水槽5和凸台6。
34.通过设置能够便于路面1向地面渗水的凸台6,能够在水槽5内部存水过多时,加快雨水的渗透,从而避免路面1积水,且能够便于将积水渗透进入地面内部,进而保证水槽5内部不会存水过多,影响排水结构的畅通,进一步的能够保证稳定的排水效果。
3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固定块3与路面1和透水板2连接,且固定块3内侧具有连接孔11,且连接孔11贯穿固定块3和透水块4。
3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路面1内侧具有透气孔10,透气孔10倾斜开设于路面1内部,且透气孔10为上小下大设置。
37.通过设置透气孔10能够在晴天时,将排水结构内部的水汽排出,从而便于下次排水。
3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渗水管9与路面1连通设置,透气孔10贯穿路面1。
3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透水板2的厚度为0.5-1cm。
4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透水板2和透水块4内部均具有水孔,且水孔贯穿透水板2和透水块4并与水槽5连通设置。
41.通过设置能够便于路面1与土地之间进行雨水渗透的透水块4能够便于将路面1的雨水渗透至地面内部,从而能够避免路面1上积水,导致路面1行走避免,影响正常的使用效果,且能够利用连接孔11之间的连接,将雨水进行传输至吸水较少的路面1进行吸收。
42.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不易积水的道路排水结构的使用方法,在使用时,利用透气孔10将水渗透至透水板2,之后积水通过水孔进入连接孔11内部,从而便于排水结构之间进行传输,之后进入水槽5内部,由出水孔7排出。
4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实施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44.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