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路桥梁 专利正文
一种SMC模压防眩板及其高速护栏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SMC模压防眩板及其高速护栏的制作方法
一种smc模压防眩板及其高速护栏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交通设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smc模压防眩板及其高速护栏。


背景技术:

2.在驾驶员的视野范围内的对向突然出现极高的强光,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眩光”。“眩光”现象在高速公路上,尤其是夜间行车,对向光照亮度瞬间变化很大,会导致驾驶员的视觉机能或视力瞬间降低,并产生不舒适光照感,同时也极易导致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为了减小交通事故,交管部门一般会在高速护栏上安装防眩板,通过采用防眩板来遮挡夜间对向行驶车辆车灯的眩光,从而确保行车的安全。
3.经常有客户向申请人反应,安装在高速公路上的防眩板,由于沙尘暴、台风等恶劣的天气大面积导致防眩板从根部处断裂,使得客户还需要将断裂的防眩板拆下,重新更换新的防眩板,从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4.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研制出一种在受到沙尘暴、台风等恶劣天气下不易断裂的防眩网。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smc模压防眩板及其高速护栏,从而解决因受到沙尘暴、台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导致防眩网从根部处断裂的问题。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9.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smc模压防眩板,该防眩板包括防眩部、安装部,所述防眩部与所述安装部经smc模压一体加工而成,其中:
10.所述防眩部的整体造型呈芭蕉叶,所述防眩部的厚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递减,所述防眩部的设有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类似于所述芭蕉叶的主叶脉,且其位于所述防眩部的中央处,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第三加强筋类似于所述芭蕉叶的侧叶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三加强筋的数量均为若干条,所述防眩部上开设有导风孔,所述导风孔呈规则性排布在所述第二加强筋或所述第三加强筋的上下两侧;
11.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防眩部的下方,并且所述安装部上端与所述防眩部下端的连接处为圆滑流畅的曲面过渡,所述安装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开口朝下,并且所述安装孔内开设有内螺纹。
12.进一步,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第三加强筋的横截面呈三角形,并且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第三加强筋三角形横截面随着所述防眩部的厚度递减而递减。
13.进一步,所述第二加强筋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三加强筋相交错排布,或者所述第二
加强筋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三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加强筋相对称排布。
14.进一步,所述导风孔的形状呈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正多边形。
15.进一步,所述防眩板还包括反光膜,所述反光膜粘贴于所述防眩部的外表面上。
16.在具体应用场景中,所述防眩部为了粘贴反光膜,在所述防眩部上开设有反光槽,所述反光槽呈长条状,所述反光膜粘贴在所述反光槽内,使得所述反光膜粘贴更加牢固,不易掉落。
17.进一步,所述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条第四加强筋,两相邻的所述第四加强筋相互平行,且间隔距离相等。
18.进一步,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相交叉连接。
19.进一步,所述防眩板的表面颜色为墨绿色,或深蓝色。
20.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速护栏,所述护栏包括立柱、梁板,以及上述的防眩板,所述梁板的横截面为波浪形,所述梁板经紧固件安装在所述立柱上,所述立柱下部掩埋在高速公路两侧,所述立柱上部开设有与所述防眩板安装孔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使得所述防眩板旋拧在所述立柱上。
21.进一步,所述立柱和所述梁板的材质均为碳素结构钢,所述立柱和所述梁板的外表面均设有喷塑层,所述喷塑层的厚度不小于0.5mm。
22.(三)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smc模压防眩板及其高速护栏,所述护栏包括立柱、梁板、防眩板,所述立柱上部开设有与所述防眩板安装孔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使得所述防眩板旋拧在所述立柱上,以及防眩板包括防眩部、安装部,所述防眩部与所述安装部经smc模压一体加工而成所述防眩部的整体造型呈芭蕉叶,所述防眩部的厚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递减,所述防眩部的设有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和所述防眩部上开设有导风孔。以上结构,防眩板由smc模压加工而成,具有生产效率高、产品尺寸精度高、重复性好,表面光洁的优点,同时防眩板与立柱的螺纹连接,增强了两者的连接强度,以及防眩板上的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以及导风孔,增强了防眩板本身的结构强度以及导风能力,从而避免在受到沙尘暴、台风等恶劣天气下发生断裂。
附图说明
24.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25.图1为实施例一中的高速护栏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实施例一中的防眩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27.图3为实施例一中的该防眩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28.图例说明:1-防眩板;11-防眩部;111-第一加强筋;112-第二加强筋;113-第三加强筋;114-导风孔;12-安装部;121-安装孔;2-立柱;3-梁板。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下文为了描述方便,所引用的“上”、“下”、“左”、“右”等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一致,下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为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其他特殊含义。
30.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smc模压防眩板,该防眩板包括防眩部、安装部,具体说明如下:
31.1-防眩部
32.所述防眩部与所述安装部经smc模压一体加工而成,所述防眩部的整体造型呈芭蕉叶,所述防眩部的厚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递减,所述防眩部的设有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类似于所述芭蕉叶的主叶脉,且其位于所述防眩部的中央处,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第三加强筋类似于所述芭蕉叶的侧叶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三加强筋的数量均为若干条,所述防眩部上开设有导风孔,所述导风孔呈规则性排布在所述第二加强筋或所述第三加强筋的上下两侧。
33.在具体应用场景中,防眩部的防眩部与安装部经smc模压一体加工而成,smc是sheet molding compounds的缩写,其名的意思就是片状成型材料,所谓不饱和树脂等热固性树脂同无机填料、低收缩剂、固化剂、稳定剂、内脱模机、着色剂、增稠剂等混合以后的树脂糊送入smc浸渍机的定厚器叶片,并连续的涂布在pe、pp等薄膜上,同时把切断的纤维增强材料制成夹心结构之后,用压辊加压,浸渍制成的片状成型材料。smc模压具有许多特点:重现性好,不受操作者和外界条件的影响;操作处理方便;操作环境清洁、卫生,改善了劳动条件;流动性好,可成型异形制品;模压工艺对温度和压力要求不高,可变范围大,可大幅度降低设备和模具费用;纤维长度40~50mm,质量均匀性好,适宜于压制截面变化不大的大型薄壁制品;所得制品表面光洁度高,采用低收缩添加剂后,表面质量更为理想;生产效率高,成型周期短,易于实现全自动机械化操作,生产成本相对较低。
34.其中,防眩部的整体造型呈芭蕉叶,可大大增加防眩板的遮光宽度和角度,提高防眩板的防眩效果,且还具有外形美观的特点;此外,所述防眩部的厚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递减,在不降低结构强度和防眩效果的前提下,减轻重量,降低成本和提高成型速度。
35.其中,防眩部的设有第一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都是仿生于植物叶子的结构,从而不仅提高了结构强度,还使得防眩板外形美观,给驾驶员舒适的光照感。
36.进一步,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第三加强筋的横截面呈三角形,并且所述第二加强筋和所述第三加强筋三角形横截面随着所述防眩部的厚度递减而递减。
37.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的横截面不仅可以呈三角形,还可以呈其他形状,比如半圆形、半椭圆形等,在确保该防眩板的工作性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横截面的形状,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横截面形状的改变不影响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38.其中,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三角形横截面随着防眩部的厚度递减而递减,从而减轻重量,加快成型速度。
39.进一步,所述第二加强筋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三加强筋相交错排布,或者所述第二加强筋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三加强筋沿所述第一加强筋相对称排布。
40.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对于第二加强筋与其相邻的第三加强筋的排布方式,不限于对称和交错两种排布方式,在确保该防眩板的工作性能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第二加强筋与其相邻的第三加强筋的排布方式,排布方式的改变不影响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41.进一步,所述导风孔的形状呈圆形,或者椭圆形,或者正多边形。
42.在具体应用场景中,所述导风孔的形状不仅可以为单一的孔型,还可以为多种孔型相结合,比如是圆形孔与椭圆形孔相组合,中间为圆形孔,外部均分有六个椭圆孔,六个椭圆孔呈正六边形分布。
43.进一步,所述防眩板还包括反光膜,所述反光膜粘贴于所述防眩部的外表面上。
44.在具体应用场景中,所述防眩部为了粘贴反光膜,在所述防眩部上开设有反光槽,所述反光槽呈长条状,所述反光膜粘贴在所述反光槽内,使得所述反光膜粘贴更加牢固,不易掉落。
45.2-安装部
46.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防眩部的下方,并且所述安装部上端与所述防眩部下端的连接处为圆滑流畅的曲面过渡,所述安装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开口朝下,并且所述安装孔内开设有内螺纹。
47.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安装部上端与防眩部下端的连接处为圆滑流畅的曲面过渡,从而保证该防眩板的结构强度,和导风能力。在安装孔内开设内螺纹是为了与立柱上的外螺纹相配合。
48.进一步,所述安装部上开设有若干条第四加强筋,两相邻的所述第四加强筋相互平行,且间隔距离相等。
49.在具体应用场景中,通过增设第四加强筋,从而增强了该防眩板的结构强度,从而避免因受到沙尘暴、台风等恶劣天气的影响,导致防眩网从根部处断裂的问题发生。
50.进一步,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相交叉连接。
51.进一步,所述防眩板的表面颜色为墨绿色,或深蓝色。
52.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高速护栏,所述护栏包括立柱、梁板,以及上述的防眩板,所述梁板的横截面为波浪形,所述梁板经紧固件安装在所述立柱上,所述立柱下部掩埋在高速公路两侧,所述立柱上部开设有与所述防眩板安装孔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使得所述防眩板旋拧在所述立柱上。
53.在具体应用场景中,通过在立柱上开设外螺纹,实现立柱与防眩板的螺纹连接,防止防眩板因沙尘暴、台风等天气导致的断裂情况。同时也节省了立柱盖帽,从而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54.其中,所述梁板的波数为二波或者三波。
55.进一步,所述立柱和所述梁板的材质均为碳素结构钢,所述立柱和所述梁板的外表面均设有喷塑层,所述喷塑层的厚度不小于0.5mm。
56.在具体应用场景中,通过在立柱和梁板的外表面增设喷涂层,防止立柱和梁板因外界的侵蚀导致腐蚀,最终使用寿命降低。
57.实施例一:
58.基于上述构思,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smc模压防眩板及其高速
护栏,如图1所示,
59.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smc模压防眩板,该防眩板1包括防眩部11、安装部12,所述防眩部11与所述安装部12经smc模压一体加工而成,其中:
60.如图2所示,所述防眩部11的整体造型呈芭蕉叶,所述防眩部11的厚度从中间向两侧逐渐递减,所述防眩部11的设有第一加强筋111、第二加强筋112和第三加强筋113,所述第一加强筋111类似于所述芭蕉叶的主叶脉,且其位于所述防眩部11的中央处,所述第二加强筋112和所述第三加强筋113类似于所述芭蕉叶的侧叶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加强筋112与所述第三加强筋113的数量均为若干条,所述防眩部11上开设有导风孔114,所述导风孔114呈规则性排布在所述第二加强筋112或所述第三加强筋113的上下两侧;
61.如图3所示,所述安装部12位于所述防眩部11的下方,并且所述安装部12上端与所述防眩部11下端的连接处为圆滑流畅的曲面过渡,所述安装部12开设有安装孔121,所述安装孔121开口朝下,并且所述安装孔121内开设有内螺纹。
62.进一步,所述第二加强筋112和所述第三加强筋113的横截面呈三角形,并且所述第二加强筋112和所述第三加强筋113三角形横截面随着所述防眩部11的厚度递减而递减。
63.进一步,所述第二加强筋112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三加强筋113沿所述第一加强筋111相对称排布。
64.进一步,所述导风孔114的形状呈圆形。
65.进一步,所述防眩板1还包括反光膜,所述反光膜粘贴于所述防眩部11的外表面上。
66.在具体应用场景中,所述防眩部11为了粘贴反光膜,在所述防眩部11上开设有反光槽,所述反光槽呈长条状,所述反光膜粘贴在所述反光槽内,使得所述反光膜粘贴更加牢固,不易掉落。
67.进一步,所述安装部12上开设有若干条第四加强筋(图未示),两相邻的所述第四加强筋相互平行,且间隔距离相等。
68.进一步,所述第四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111相交叉连接。
69.进一步,所述防眩板1的表面颜色为墨绿色。
70.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速护栏,如图1所示,所述护栏包括立柱2、梁板3,以及上述的防眩板1,所述梁板3的横截面为波浪形,所述梁板3经紧固件安装在所述立柱2上,所述立柱2下部掩埋在高速公路两侧,所述立柱2上部开设有与所述防眩板1安装孔121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使得所述防眩板1旋拧在所述立柱2上。
71.进一步,所述立柱2和所述梁板3的材质均为碳素结构钢,所述立柱2和所述梁板3的外表面均设有喷塑层,所述喷塑层的厚度为0.8mm。
72.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新型所必须的。
7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74.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新型的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
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