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摊铺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摊铺机熨平板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2.摊铺机在进行摊铺作业时,需要预先对熨平板进行预热,防止熨平板与沥青粘连,使其无法进行抚平,现有熨平板均采用气加热,传统的加热装置加热时间1-2小时不等,20米熨平用40个喷火头,在使用时需要先放气,在进行人工单独点燃工作,在点燃过程中用于需要控制每个喷嘴连接的阀门放气在进行点燃,点燃后遇到大风天气,被吹灭二次点火工作量大,再次点燃时容易引燃四散的燃气,具有极大的危险,20米熨平气加热管是串联起来的,单个喷火头火量无法调节,现有加热装置喷火头孔径小,进氧量小,燃气燃烧不充分,熄灭现象经常出现,导致整个熨平板加热不均匀,长此以往,浪费时间燃气,延长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摊铺机熨平板加热系统,解决了需要单独进行人工点燃和二次熄灭再次点燃的问题,实现了火焰被吹灭后可以进行自动点燃。
4.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一种摊铺机熨平板加热系统,包括: 支架;
6.气管,该气管上等距可拆卸连接多个支架,所述气管上等距开有若干个出气孔,且气管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有气阀;
7.电磁阀,所述出气孔上分别可拆卸连接电磁阀;
8.短管,该短管可拆卸连接在电磁阀上;
9.喷嘴,该喷嘴可拆卸连接在短管上;
10.喷头,该喷头可拆卸连接在喷嘴上,且喷嘴部分位于喷头内;
11.点火装置,该点火装置可拆卸连接在气管一端外圆周面上,该点火装置点火端分别延伸至喷头内;
12.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可拆卸连接在气管的一端,且与点火装置位于同一端,所述控制单元与电磁阀和点火装置电性连接。
13.进一步,所述支架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支架斜面上开有半环形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上可拆卸连接有卡环,所述气管位于放置槽和卡环内,所述支架长边的直角处固定有l型的勾板。
14.进一步,所述点火装置包括点火器、若干个点火针和点火导线,所述点火器可拆卸连接在气管一端的外圆周面,若干个所述点火针分别可拆卸连接在喷头上,且点火针的点火端通过喷头进气口延伸至喷嘴外侧,所述点火器通过点火导线与若干个点火针电性连接,所述点火器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15.进一步,所述喷头上可拆卸连接有热电偶,所述热电偶感应端穿过喷头置于喷嘴一侧,且热电偶与点火针位于喷嘴两侧,所述热电偶与点火针串联。
16.进一步,所述气管外等距可拆卸连接有若干个卡扣,所述点火导线卡接在卡扣上。
17.进一步,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壳体、控制系统、点火开关、电磁旋钮和接线端子,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在气管上,所述控制系统盒接线端子设置在壳体内,所述点火开关和电磁旋钮可拆卸连接壳体上,所述接线端子分别与点火装置和电磁阀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点火开关、电磁旋钮和接线端子之间电性连接。
18.进一步,所述短管为绝缘管。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电磁阀,有效解决了喷头出气量需要人工调节的问题,通过点燃时减小出气量,点燃后增加出气量,进而实现了防止出现燃爆的问题,同时节约燃气。
20.由于采用了点火器生成脉冲由点火针进行点火,有效解决了传统点火需要人工进行单独点火,减少工作量,同时解决了大风天气需要二次点燃的问题。
21.由于热电偶,燃气点火后,周围温度升高,使热电偶触发使其断开点火针与点火器连通,当二次被吹灭后,热电偶复位,使点火针与点火器通电,进行自动点火。
附图说明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卡环侧视图。
26.图中:1-支架;2-气管;3-气阀;4-电磁阀;5-短管;6-喷嘴;7-喷头;8-卡环;9-勾板;10-点火器;11-点火针;12-点火导线;13-热电偶;14-卡扣;15-壳体;16-点火开关;17-电磁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27.实施例1:
28.参照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1 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摊铺机熨平板加热系统,包括: 支架1;
29.气管2,该气管2上等距可拆卸连接多个支架1,所述气管2上等距开有若干个出气孔,且气管2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有气阀3;
30.电磁阀4,所述出气孔上分别可拆卸连接电磁阀4;
31.短管5,该短管5可拆卸连接在电磁阀4上;
32.喷嘴6,该喷嘴6可拆卸连接在短管5上;
33.喷头7,该喷头7可拆卸连接在喷嘴6上,且喷嘴6部分位于喷头7内;
34.点火装置,该点火装置可拆卸连接在气管2一端外圆周面上,该点火装置点火端分别延伸至喷头7内;
35.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可拆卸连接在气管2的一端,且与点火装置位于同一端,所述控制单元与电磁阀4和点火装置电性连接。
36.实际使用时:通过支架1与熨平板连接,使喷头7对准熨平板的加热口,然后通过气管2一端的气阀3与储气罐连通,将供电电源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准备工作完成后,打开与
气罐连通的气阀3,对气罐进行供气,再通过控制单元打开电磁阀4,燃气通过气管2、电磁阀4、短管5和喷嘴6,从喷嘴6喷出,点火阶段电磁阀4开合度小,然后通过控制单元启动点火装置,通过点火装置对喷嘴6喷出的燃气进行引燃,喷嘴6喷出的燃气引燃后,在控制电磁阀4增大开合度,使火焰喷射更远,同时受喷头7的作用下,提高进氧量,从而调高火焰热度,使火焰喷射进熨平板的加热口内,对熨平板进行炙烤,提高熨平板的温度,提高至160度后,关闭电磁阀4,然后关闭气阀3,断开与气阀3连通的燃气罐,同时断开控制单元的供电即可。
37.实施例2:
38.参照图1和图3,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支架1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支架1斜面上开有半环形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上可拆卸连接有卡环8,所述气管2位于放置槽和卡环8内,所述支架1长边的直角处固定有l型的勾板9。
39.实际使用时:将熨平板位于加热口的立面上开出插入口,将支架1同上的勾板9挂在插入口内,然后通过支架1的长边支撑在熨平板侧壁面上,使支架1稳定,然后将气管2通过卡环8夹紧在支架1上,夹紧时,使喷头7对准加热口。
40.使用完毕后,提起气管2,带动若干个支架1倾斜,然后使勾板9抽出插入口,然后可以挂至在影响摊铺机工作的位置即可。
41.实施例3:
42.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点火装置包括点火器10、若干个点火针11和点火导线12,所述点火器10可拆卸连接在气管2一端的外圆周面,若干个所述点火针11分别可拆卸连接在喷头7上,且点火针11的点火端通过喷头7进气口延伸至喷嘴6外侧,所述点火器10通过点火导线12与若干个点火针11电性连接,所述点火器10与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43.实际使用时:打开电磁阀4后,通过控制单元启动点火器10,点火器10发出的高压脉冲通过点火导线12输送至点火针11,再由点火针11与喷嘴6产生电弧,进行点火,从而可以一次性对若干个喷嘴6进行点火,如果有喷头7火焰熄灭,在此控制点火器10进行点火即可。
44.实施例4:
45.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喷头7上可拆卸连接有热电偶13,所述热电偶13感应端穿过喷头7置于喷嘴6一侧,且热电偶13与点火针11位于喷嘴6两侧,所述热电偶13与点火针11串联。
46.实际使用时:点火时,点燃成功,喷嘴6附近温度升高,使热电偶13受热,断开点火针11的连接,使点火针11与喷嘴6之间不能产生电弧,如果火焰二次熄灭,热电偶13降温,回复点火针11与点火导线12的连通,点火针11继续与喷嘴6之间产生点火,进行自动点火。
47.实施例5:
48.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气管2外等距可拆卸连接有若干个卡扣14,所述点火导线12卡接在卡扣14上。
49.实际使用时:通过卡扣14可以方便点火导线12和电磁阀4的连接线进行束缚,防止在移动时挂到摊铺机上造成线路损坏。
50.实施例6:
51.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壳体15、控制系统、点火开
关16、电磁旋钮17和接线端子,所述壳体15可拆卸连接在气管2上,所述控制系统盒接线端子设置在壳体15内,所述点火开关16和电磁旋钮17可拆卸连接壳体15上,所述接线端子分别与点火装置和电磁阀4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系统、点火开关16、电磁旋钮17和接线端子之间电性连接。
52.实际使用时:通过电磁旋钮17进行控制电磁阀4开合度,点火时开合度开一半,使点火可以顺利进行,同时防止风吹灭,点火成功后,在控制电磁阀4完全打开。
53.实施例7:
54.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短管5为绝缘管。
55.实际使用时:通过绝缘管可以防止点火针11产生电弧时,对电磁阀4造成击穿损伤。
56.实施例8:
57.一种摊铺机熨平板加热方法,至少包括上述所述的一种摊铺机熨平板加热系统,还包括如下步骤:
58.步骤一,支架1连接在熨平板具有加热口一侧的立面,使每个喷头7对准加热口,然后将装有燃气的气罐与气管2一端的气阀3连通,控制单元接通外接电源;
59.步骤二,打开气阀3,同时通过电磁旋钮17控制电磁阀4开合,燃气通过气管2分支输送到每个电磁阀4,燃气再通过电磁阀4和短管5由喷嘴6喷出,同时启动点火开关16,点火器10通过点火导线12由点火针11放电,引燃喷嘴6喷出的燃气,生成火焰,同时喷进加热口内,对熨平板进行加热,同时在喷头7的作用下,提高进氧量,提高火焰温度,再控制电磁阀4开合度,使火焰完全喷射进加热口内,提高熨平板加热效率;
60.步骤三,生成火焰后,喷嘴6周围温度升高,触发热电偶13,热电偶13作用,使点火针11与点火导线12断开连接,待全部喷嘴6都喷出火焰后,关闭点火器;
61.步骤四,熨平板加热到160度时,关闭气阀3和电磁阀4,然后断开气罐与气阀3的连通,加热完毕。
62.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其都在该技术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