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金工具 专利正文
一种减少使用痛感的体毛刀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减少使用痛感的体毛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剃毛器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减少使用痛感的体毛刀。


背景技术:

2.随着民众对日常毛发护理的需求持续增加,除理发器及剃须刀以外,越来越多的体毛切除设备进入市场,为人们清除体毛提供了方便。
3.然而,在剃毛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因人体的不少毛发生长在有褶皱的区域,在自行进行体毛切除过程中,部分毛发生长的位置甚至难以观察到,切割刀片大多较为锐利,毛发生长区域缺少操作空间,刀头组件在人体皮肤较薄及敏感区域切割,容易因刀片锋利刺向皮肤或皮肤毛发挤入刀齿拉扯造成疼痛,并且皮肤存在褶皱难以有效切除毛发,造成毛发切割效率低下,使用者体验欠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减少使用痛感的体毛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毛发切割效率低下,使用者体验欠佳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减少使用痛感的体毛刀,包括壳体、驱动组件、刀头组件和引导框架;
6.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壳体内,驱动组件设有动力输出端;
7.所述刀头组件装配于壳体的一端,包括动刀片和静刀片,所述动刀片与驱动组件传动连接,所述静刀片与壳体相连接,所述动刀片上设有第一切割齿,所述静刀片上排列设有第二切割齿,所述第一切割齿底面与第二切割齿顶面相接触形成切割区,第二切割齿的端部设有引导件,引导件的端部朝向壳体的侧边方向,引导件的端部和顶部为弧形面;
8.所述引导框架通过转轴与壳体相连接,引导框架的端部底面与引导件相接触。
9.优选地,所述刀头组件排列设置的第二切割齿侧面之间相互平行设置。
10.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马达和偏心轴,所述马达的动力输出轴与偏心轴传动连接,所述动刀片上设有传动槽,所述偏心轴通过传动槽与动刀片传动连接。
11.优选地,还包括刀头底座,所述刀头底座与静刀片相连接,刀头底座朝向静刀片一端的两侧设有固定柱,固定柱朝向壳体方向,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固定钩和第二固定钩,所述第一固定钩与固定柱相适配,所述第二固定钩通过复位装置与刀头底座可拆连接。
12.优选地,所述引导件的顶部指向引导框架的端部底面方向。
13.优选地,所述引导框架上设有毛发引导齿,所述毛发引导齿连接于引导框架的内侧面,并且毛发引导齿的端部朝向刀头组件方向。
14.优选地,还包括框架扭簧,所述框架扭簧的一端与壳体相接触,框架扭簧的另一端与引导框架相接触。
15.优选地,所述静刀片的第二切割齿之间的间距为0.5mm-1mm。
16.优选地,所述壳体上装配有硅胶膜,所述硅胶膜的表面设有防滑纹。
17.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第二切割齿顶面方向设置的引导框架,在使用者朝第二切割齿顶面方向,刮除人体股沟内毛发的过程中,引导框架首先接触并拉动皮肤,引导框架的端部使得皮肤褶皱被拉平,使得毛发有序接触刀头组件,引导件的端部及顶面的弧形面进而接触皮肤,增大皮肤接触面积、降低推动时第二切割齿端部与皮肤的摩擦阻力。弧形结构的引导件端部和顶部,避免切割时因剃毛器操作不便而产生的压力较大时,尖锐的静刀片结构刺痛皮肤。减少切割区域不便于操作,造成使用者疼痛及处理效率低下的问题。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减少使用痛感的体毛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少使用痛感的体毛刀的刀头细部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减少使用痛感的体毛刀的壳体与刀头底座连接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减少使用痛感的体毛刀的另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减少使用痛感的体毛刀的刀头底座细部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壳体;11、刀头底座;12、固定柱;13、第一固定钩;14、第二固定钩;15、硅胶膜;
25.2、驱动组件;21、马达;22、偏心轴;
26.3、刀头组件;31、动刀片;32、静刀片;33、第一切割齿;34、第二切割齿;35、切割区;36、引导件;
27.4、引导框架;41、转轴;42、毛发引导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29.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减少使用痛感的体毛刀,包括壳体1、驱动组件2、刀头组件3和引导框架4。驱动组件2设置于壳体1内,包括马达21和偏心轴22,所述马达21的动力输出轴与偏心轴22传动连接,使得马达21与偏心轴22形成驱动组件2的动力输出端。所述刀头组件3装配于壳体1的一端,包括动刀片31和静刀片32,所述动刀片31上设有传动槽,所述偏心轴22通过传动槽与动刀片31传动连接。所述静刀片32与壳体1相连接,所述动刀片31上设有第一切割齿33,所述静刀片32上设有第二切割齿34,所述第一切割齿33底面与第二切割齿34顶面相接触,并且第一切割齿33底面与第二切割齿34的顶面的贴合处形成切割区35,切割区35的一端朝向皮肤的毛发待切割区域,第二切割齿34朝向待切割区的一端设有引导件36,引导件36朝向毛发待切割区域的端面与顶面之间弧形面。所述引导框架4通过转轴41与壳体1相连接,引导框架4的端部底面与引导件36相接触。
30.根据上述结构,在减少使用痛感的体毛刀的工作过程中,使用者启动开关按钮,减少使用痛感的体毛刀的电源为马达供电,马达接收电力并驱动动力输出轴转动,连接于动力输出轴上的偏心轴在动刀片的传动槽内摆动,并使动刀片往复摆动。动刀片的第一切割
齿月静刀片的第二切割齿贴合处因摆动实现第一切割齿和第二切割齿的交错,具备了对毛发的切割功能。使用者抓取壳体,将刀头朝向身体待切割的毛发区域,引导框架的一面先于刀头组件与皮肤相接触,皮肤在接触引导框架后,在操作者推动体毛刀的过程中,皮肤的褶皱被拉平。随后刀头组件的切割区接触皮肤及皮肤上的毛发,当对股沟毛发切割时,第二切割齿和第一切割齿的顶面朝向皮肤待切割区域时,引导框架沿转轴转动,引导框架的端部底面与引导件相接触,皮肤先行接触引导框架,使得皮肤收到拉动展开,减少皮肤褶皱,引导件端部及顶面的弧形面随后接触皮肤,增大皮肤接触面积、降低推动时第二切割齿端部与皮肤的摩擦阻力。避免切割时因剃毛器操作不便而产生的压力较大时,尖锐的静刀片结构刺痛皮肤。且按压状态下的皮肤向框架方向凹陷,使得待切割区域的皮肤更加平整地接触刀头组件的动刀片和静刀片,进而由切割区区域进行切割,直至完成人体指定区域的毛发切割过程。
31.请参阅图2,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动刀片31的第一切割齿33端部为平面结构,通过设置动刀片的第一切割齿端部为平面结构,使得动刀片运动过程中,端部在交错至两个第二切割齿之间时,使用者采用推动的动作或动刀片的顶面朝向人体皮肤的推动方向进行切割时,避免钩挂皮肤及毛发,进一步降低皮肤遭受到的刺痛感。
32.请参阅图2,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引导件36的端部及顶面在水平方向上为平面结构,在高度方向上为弧形结构,通过设置水平方向为平面结构的引导件端部及顶面,进一步降低静刀片接触皮肤时的使用痛感。
33.请参阅图3,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刀头底座11,所述刀头底座11与静刀片32相连接,刀头底座11朝向静刀片32一端的两侧设有固定柱12,固定柱12朝向壳体1方向,所述壳体1内设有第一固定钩13和第二固定钩14,所述第一固定钩13与固定柱12相适配,所述第二固定钩14通过复位装置与刀头底座11可拆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复位装置采用弹簧,弹簧的一端与第二固定钩相接触,另一端可以通过装配于壳体上预设的定位槽内、或者插接于壳体上相适配的固定柱中,如何在壳体制造过程中设置容纳扭簧的定位槽或定位柱结构为本领域的现有技术,不存在制造难度,因此不再赘述,实现第二固定钩依靠弹簧弹力钩住刀头底座,并在弹簧收到压力收缩时,第二固定杆脱离刀头底座)。
34.在刀头壳体拆离壳体的过程中,使用者按压第二固定钩上连接的按钮,连带第二固定钩使得弹簧收缩,第二固定钩克服弹簧弹力脱离刀头底座上预设的,与第二固定钩相适配的定位槽,刀头底座与第二固定钩固定处先行脱离,刀头底座失去第二固定钩的固定并得以摆动,随后朝向静刀片32一端两侧的固定柱得以随着刀头底座的摆动脱离壳体上的第一固定钩,使得静刀片得以拆离(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按压动刀片贴合静刀片的扭簧可装配于刀头底座上,扭簧上预设的按压杆件插接于动刀片上,使得动刀片与静刀片贴合,在拆解过程中,动刀片的传动槽脱离偏心轴,连同扭簧、静刀片一起拆离)。
35.在刀头底座装配于壳体的过程中,刀头底座的固定柱首先接触第一固定钩,在刀头底座向第二固定钩方向摆动的过程中,固定柱可通过在柱体表面预设与第一固定钩相适配的凹槽,或倾斜设置固定柱实现与第一固定钩的钩体的适配。在刀头底座的固定槽与第二固定钩扣合后,第一固定钩与第二固定钩形成两个固定刀头底座的区域,实现刀头底座的稳定固定,相比采用滑槽固定的刀头底座,方便对壳体及刀头底座上的毛发碎片进行清理,并且刀头底座朝向静刀片一端的两侧采用固定柱与第一固定钩的固定形式,在动刀片
的顶面朝向人体皮肤的推动方向进行切割时,相比磁性固定的刀头,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避免切割过程中刀片组件及刀头底座脱离壳体。提高体毛刀的使用便捷性。
36.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引导框架4上设有毛发引导齿42,所述毛发引导齿42连接于引导框架4的内侧面,并且毛发引导齿42的端部朝向刀头组件3方向。通过设置端部朝向刀头组件的毛发引导齿,方便对待切割区域的毛发及皮肤进行引导,避免过多的毛发方向不一或皮肤受到框架压力的隆起区域过多,影响切割效果。
37.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框架扭簧,所述框架扭簧的一端与壳体相接触,框架扭簧的另一端与引导框架相接触。通过设置框架扭簧,方便框架扭簧在非使用状态自行归位。
38.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静刀片的第二切割齿之间的间距为0.5mm-1mm。通过设置0.5mm至1mm区间范围的第二切割齿间距,方便对第二切割齿间距内的毛发进入量进行控制,当切割组件的第二切割齿需要更多的毛发进入量时,可将间距调整至1mm,当需要避免皮肤卷入间隙及让更少的毛发进入间隙时,可选用0.5mm的间隙。
39.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壳体1的外侧装配有硅胶膜15,硅胶膜15的表面设有防滑纹,通过设置带有防滑纹的硅胶膜,方便使用者进行抓持。
40.在上述实施例中,动刀片与静刀片重叠区域为切割区,切割区的一个侧边沿皮肤推动过程中最先与皮肤的待切割区域重合。
41.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机可采用电池作为电源进行供电,也可采用壳体内内置变压器,或在供电插座上设置变压器,连接交流电源的方式实现电力的供应。
42.在某些优选实施例中,刀头底座11的两侧设有滑槽,滑槽可用于可拆连接朝向刀头底座底部方向的配梳,以实现对体毛刀底部方向的毛发及皮肤的引导。
43.在此,我们对文中出现的端部、侧边及两侧等方向性词语进行限定,壳体的一端即为壳体朝向待切割皮肤的一端,刀头组件的端部即为刀头组件在操作者进行毛发切割时,刀头组件侧边最先接触待切割毛发的区域,刀头底座指向待切割毛发的一端,即为刀头底座装配静刀片的一端(体毛刀在推动过程中所指向的方向),两侧即为垂直于体毛刀推动方向的两个方向,也可以理解为静刀片的厚度距离尺寸两端所指向的方向。
44.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我们所描述的具体的实施例只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依照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等效的修饰以及变化,都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