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亚硝酸盐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亚硝酸盐测定双道镉柱还原装置。
背景技术:2.亚硝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主要指亚硝酸钠,亚硝酸钠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或颗粒状,味微咸,易溶于水,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人类环境中,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含氮化合物,人体内硝酸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还原为亚硝酸盐,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质,外观及滋味都与食盐相似,并在工业、建筑业中广为使用,肉类制品中也允许作为发色剂限量使用,由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机率较高
3.传统的双道镉柱还原装置,通过螺纹的松紧对双道镉柱还原装置上的夹持组件进行位置调节,在调节螺纹松紧的过程中,需要双手配合,一只手要托住夹持组件,另一只手进行螺纹松紧的调节,操作繁琐,影响夹持组件的调节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亚硝酸盐测定双道镉柱还原装置,可以实现能够通过单手对夹持组件进行位置调节,且操作便捷,提高对夹持组件的调节效率。
6.2.技术方案
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亚硝酸盐测定双道镉柱还原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螺纹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内部开设有移动通槽,所述移动通槽的内侧壁开设有卡槽,所述支撑杆正面贴合有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的背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框,所述限位框套设在支撑杆的外侧,所述夹持组件的内部开设衔接通槽,所述限位框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一对弹簧,一对所述弹簧的远离限位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联动块,所述第一联动块的侧壁固定安装有卡块,所述卡块嵌设在卡槽的内腔,所述卡块的外端固定连接有联动杆,所述联动杆嵌设在移动通槽的内腔,所述联动杆的外端贯穿衔接通槽,所述联动杆的外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联动块,首先通过大拇指配合食指以及中指,拿捏住限位框的背面和第二联动块的正面,同时对第二联动块进行按压,使得弹簧进行收缩,从而使得卡块脱离卡槽的内腔,当卡块完全脱离卡槽的内腔时,联动杆通过移动通槽相对于支撑杆进行上下移动调节,且联动杆通过衔接通槽贯穿夹持组件,从而使得夹持组件能够跟随联动杆同步进行移动调节,当夹持组件调节完毕有,松开大拇指,卡块通过弹簧的回弹嵌入卡槽内部,从而对夹持组件进行限位固定,可以实现能够通过单手对夹持组件进行位置调节,且操作便捷,提高对夹持组件的调节效率。
9.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螺纹环,所述螺纹环与支撑杆的下端构成
螺纹连接,使得支撑杆与底座之间构成可拆卸结构,便于对支撑杆进行拆卸更换,保障对夹持组件的调节效率。
10.进一步的,所述夹持组件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衔接块和抵块,所述抵块位于衔接块的下方,所述衔接块的外端转动连接有挡块,所述挡块的内侧壁与抵块的外端相接触,通过挡块,能够对第二联动块进行防护,防止第二联动块受外力影响自行对弹簧进行挤压,造成夹持组件出现位置偏移的现象。
11.进一步的,所述限位框的内侧壁粘合有橡胶防护层,所述橡胶防护层位于弹簧的内侧,通过橡胶防护层,能够对弹簧的压缩进行限位,防止弹簧压缩过度出现塑性形变的现象。
12.进一步的,所述衔接通槽的内侧壁粘合有橡胶挤压层,所述橡胶挤压层与联动杆的侧壁之间相接触,通过橡胶挤压层,能够对联动杆的侧壁进行挤压,提高夹持组件与联动杆之间的联动性。
13.3.有益效果
14.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5.(1)本方案首先通过大拇指配合食指以及中指,拿捏住限位框的背面和第二联动块的正面,同时对第二联动块进行按压,使得弹簧进行收缩,从而使得卡块脱离卡槽的内腔,当卡块完全脱离卡槽的内腔时,联动杆通过移动通槽相对于支撑杆进行上下移动调节,且联动杆通过衔接通槽贯穿夹持组件,从而使得夹持组件能够跟随联动杆同步进行移动调节,当夹持组件调节完毕有,松开大拇指,卡块通过弹簧的回弹嵌入卡槽内部,从而对夹持组件进行限位固定,可以实现能够通过单手对夹持组件进行位置调节,且操作便捷,提高对夹持组件的调节效率。
16.(2)底座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螺纹环,螺纹环与支撑杆的下端构成螺纹连接,使得支撑杆与底座之间构成可拆卸结构,便于对支撑杆进行拆卸更换,保障对夹持组件的调节效率。
17.(3)夹持组件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衔接块和抵块,抵块位于衔接块的下方,衔接块的外端转动连接有挡块,挡块的内侧壁与抵块的外端相接触,通过挡块,能够对第二联动块进行防护,防止第二联动块受外力影响自行对弹簧进行挤压,造成夹持组件出现位置偏移的现象。
18.(4)限位框的内侧壁粘合有橡胶防护层,橡胶防护层位于弹簧的内侧,通过橡胶防护层,能够对弹簧的压缩进行限位,防止弹簧压缩过度出现塑性形变的现象。
19.(5)衔接通槽的内侧壁粘合有橡胶挤压层,橡胶挤压层与联动杆的侧壁之间相接触,通过橡胶挤压层,能够对联动杆的侧壁进行挤压,提高夹持组件与联动杆之间的联动性。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杆连接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杆连接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中标号说明:
24.1底座、101螺纹环、2支撑杆、3移动通槽、4卡槽、5夹持组件、501衔接块、502挡块、503抵块、6限位框、601橡胶防护层、7衔接通槽、701橡胶挤压层、8弹簧、9第一联动块、10卡块、11联动杆、12第二联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实施例:
29.请参阅图1-3,一种亚硝酸盐测定双道镉柱还原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端螺纹连接有支撑杆2,支撑杆2的内部开设有移动通槽3,移动通槽3的内侧壁开设有卡槽4,支撑杆2正面贴合有夹持组件5,夹持组件5的背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框6,限位框6套设在支撑杆2的外侧,夹持组件5的内部开设衔接通槽7,限位框6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一对弹簧8,一对弹簧8的远离限位框6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联动块9,第一联动块9的侧壁固定安装有卡块10,卡块10嵌设在卡槽4的内腔,卡块10的外端固定连接有联动杆11,联动杆11嵌设在移动通槽3的内腔,联动杆11的外端贯穿衔接通槽7,联动杆11的外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联动块12,首先通过大拇指配合食指以及中指,拿捏住限位框6的背面和第二联动块12的正面,同时对第二联动块12进行按压,使得弹簧8进行收缩,从而使得卡块10脱离卡槽4的内腔,当卡块10完全脱离卡槽4的内腔时,联动杆11通过移动通槽3相对于支撑杆2进行上下移动调节,且联动杆11通过衔接通槽7贯穿夹持组件5,从而使得夹持组件5能够跟随联动杆11同步进行移动调节,当夹持组件5调节完毕有,松开大拇指,卡块10通过弹簧8的回弹嵌入卡槽4内部,从而对夹持组件5进行限位固定,可以实现能够通过单手对夹持组件5进行位置调节,且操作便捷,提高对夹持组件5的调节效率。
30.请参阅图1,底座1的上端固定安装有螺纹环101,螺纹环101与支撑杆2的下端构成螺纹连接,使得支撑杆2与底座1之间构成可拆卸结构,便于对支撑杆2进行拆卸更换,保障对夹持组件5的调节效率。
31.请参阅图2-3,夹持组件5的正面固定连接有衔接块501和抵块503,抵块503位于衔接块501的下方,衔接块501的外端转动连接有挡块502,挡块502的内侧壁与抵块503的外端
相接触,通过挡块502,能够对第二联动块12进行防护,防止第二联动块12受外力影响自行对弹簧8进行挤压,造成夹持组件5出现位置偏移的现象,限位框6的内侧壁粘合有橡胶防护层601,橡胶防护层601位于弹簧8的内侧,通过橡胶防护层601,能够对弹簧8的压缩进行限位,防止弹簧8压缩过度出现塑性形变的现象,衔接通槽7的内侧壁粘合有橡胶挤压层701,橡胶挤压层701与联动杆11的侧壁之间相接触,通过橡胶挤压层701,能够对联动杆11的侧壁进行挤压,提高夹持组件5与联动杆11之间的联动性。
32.在本实用新型中,相关内的技术人员在使用该装置时,首先通过大拇指配合食指以及中指,拿捏住限位框6的背面和第二联动块12的正面,同时对第二联动块12进行按压,使得弹簧8进行收缩,从而使得卡块10脱离卡槽4的内腔,当卡块10完全脱离卡槽4的内腔时,联动杆11通过移动通槽3相对于支撑杆2进行上下移动调节,且联动杆11通过衔接通槽7贯穿夹持组件5,从而使得夹持组件5能够跟随联动杆11同步进行移动调节,当夹持组件5调节完毕有,松开大拇指,卡块10通过弹簧8的回弹嵌入卡槽4内部,从而对夹持组件5进行限位固定,可以实现能够通过单手对夹持组件5进行位置调节,且操作便捷,提高对夹持组件5的调节效率。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