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金工具 专利正文
过渡辊更换组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过渡辊更换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玻璃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过渡辊更换组件。


背景技术:

2.过渡辊是电子玻璃的生产线退火窑中的主要生产部件,过渡辊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玻璃成品的质量,因此过渡辊必须经常更换清洗。目前国内采用的换辊方式,一般是将换辊小车从u型石墨槽的内部插入并固定过渡辊,然后将过渡辊拉出。这种换辊方法需要将u型石墨槽的内部清理干净才能保证换辊小车通过,但是u型石墨槽内部经常无法清理干净,从而导致很多时候无法通过换辊小车来更换过渡辊。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过渡辊更换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u型石墨槽内部无法清理干净导致换辊小车无法通过u型石墨槽内部更换过渡辊的技术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过渡辊更换组件,包括移动小车和至少两个活动架;所述移动小车能够在平面上移动;至少两个所述活动架用于至少支撑过渡辊的轴向两端,且至少两个所述活动架能够在石墨槽的外侧壁及所述移动小车上来回移动,以将所述过渡辊自所述石墨槽上转移至所述移动小车上。
5.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小车包括支撑槽,所述支撑槽的纵向截面形状设置成与所述石墨槽的纵向截面形状相同,各所述活动架能够在所述石墨槽的外侧壁及所述支撑槽的外侧壁上来回移动。
6.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架上设有支撑轮,所述支撑轮用于在所述石墨槽的顶侧壁及所述支撑槽的顶侧壁上移动。
7.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槽的纵向截面呈u型并具有两个侧板,所述活动架的所述支撑轮分别与两个所述侧板的顶侧壁抵接配合。
8.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活动架还包括支架和固定轴,所述支架呈u型并能够倒扣在所述石墨槽的外侧,所述支架的顶部用于支撑所述过渡辊;所述固定轴的轴向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支架上,两个所述支撑轮分别转动套设于所述固定轴上。
9.在可能的实施例中,两个所述支撑轮的相对内侧边缘径向向外延伸有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用于伸入两个所述侧板的相对内侧以对两个所述支撑轮进行轴向限位。
10.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渡辊更换组件包括两个活动架,两个所述活动架分别用于支撑所述过渡辊的轴向两端;
11.所述过渡辊的至少一端被所述活动架锁紧。
12.在可能的实施例中,两个活动架分别为第一活动架和第二活动架,所述第一活动架将所述过渡辊的一端锁紧,所述第二活动架与过渡辊的另一端过盈配合连接。
13.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架包括第一抱紧部、第二抱紧部及锁紧件;所述
第一抱紧部与所述支架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抱紧部与所述第一抱紧部围合形成有用于抱紧所述过渡辊一端的抱腔,所述锁紧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抱紧部与所述第二抱紧部锁紧。
14.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动架还包括底板及对称设于所述底板两侧的两个斜板;所述底板与所述支架的顶部连接,两个所述斜板呈v型设置,并用于与所述过渡辊的外侧壁相抵接。
15.本技术提供的过渡辊更换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渡辊更换组件,通过移动小车和至少两个活动架的设置,各活动架用于至少支撑过渡辊的两端,且各活动架能够在石墨槽的外侧壁及移动小车上来回移动,从而能够轻松的将过渡辊从石墨槽转移至移动小车上,并通过移动小车转移至其他地方进行更换;同时,由于各活动架能够在石墨槽的外侧壁上移动,则在过渡辊转移的过程中,活动架无需经过石墨槽的内部,即使石墨槽的内部没有清洗干净,也不会影响过渡辊的更换,简化了过渡辊的更换工序,节约人工成本,提高了过渡辊更换效率。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渡辊更换组件的过渡辊更换的装配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活动架移动至移动小车上的侧面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石墨槽的纵向截面示意图;
20.图4为图2中支架的正面示意图;
21.图5为图2中支架的侧面示意图;
22.图6为图2中固定轴的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图2中第一活动架的正面示意图;
24.图8为图7中第一活动架的侧面示意图;
25.图9为图2中第二活动架的正面示意图;
26.图10为图9中第二活动架的侧面示意图。
27.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28.10、移动小车;11、支撑槽;111、侧板;12、支撑脚;13、滚轮;20、活动架;21、支撑轮;211、限位板;22、支架;221、安装孔;23、固定轴;231、台阶;20a、第一活动架;24a、第一抱紧部;241a、第一挂耳;25a、第二抱紧部;251a、第二挂耳;26a、锁紧件;20b、第二活动架;24b、底板;25b、斜板;30、石墨槽;31、顶侧壁;32、左侧壁;33、右侧壁;40、过渡辊。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0.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
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1.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请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过渡辊更换组件进行说明。该过渡辊更换组件用于将石墨槽30上的过渡辊40转移至移动小车10上,并通过移动小车10转移至下一工序,从而实现过渡辊40的更换。
34.过渡辊更换组件包括移动小车10和至少两个活动架20。
35.移动小车10能够在平面上移动,以便将过渡辊40轻松移动至其他地方进行更换。具体的,可以在移动小车10的底部安装车轮,这样,工作人员可以轻松推动移动小车10以将过渡辊40转移至下一工序。
36.由于过渡辊40为长形圆柱状结构,在进行过渡辊40的转移过程中,至少需要将过渡辊40的轴向两端进行支撑,因此至少两个活动架20用于至少支撑过渡辊40的两端,以保证过渡辊40转移过程摆放平稳。
37.至少两个活动架20能够在石墨槽30的外侧壁及移动小车10上来回移动,以将过渡辊40自石墨槽30上转移至移动小车10上。具体的,活动架20能够在石墨槽30的外侧壁及移动小车10上滑动或滚动。
38.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石墨槽30的外侧壁,是指石墨槽30除内部以外的侧壁,包括石墨槽30的顶侧壁31及如图3中的左侧壁32和右侧壁33。也即是活动架20只是活动安装于石墨槽30的外侧壁上,不会经过石墨槽30的内部,因此无论石墨槽30的内部是否清理干净都不会影响活动架20的安装,不会影响过渡辊40的转移更换。
39.本技术的过渡辊更换组件在进行过渡辊40更换时,工作顺序如下:首先将过渡辊40与石墨槽30之间的安装关系解除,接着将各活动架20移动装设在石墨槽30的外侧壁上,并移动至石墨槽30的对应位置上,使得过渡辊40的轴向两端支撑于对应的活动架20上;然后拖动过渡辊40,使得各活动架20依次从石墨槽30的外侧壁移动至移动小车10上,从而将过渡辊40从石墨槽30转移至移动小车10上,最后通过移动小车10将过渡辊40转移至移动的工位。
40.本实施例中的过渡辊更换组件,通过移动小车10和至少两个活动架20的设置,各活动架20用于至少支撑过渡辊40的两端,且各活动架20能够在石墨槽30的外侧壁及移动小车10上来回移动,从而能够轻松的将过渡辊40从石墨槽30转移至移动小车10上,并通过移动小车10转移至其他地方进行更换;同时,由于各活动架20能够在石墨槽30的外侧壁上移动,则在过渡辊40转移的过程中,活动架20无需经过石墨槽30的内部,即使石墨槽30的内部没有清洗干净,也不会影响过渡辊40的更换,简化了过渡辊40的更换工序,节约人工成本,
提高了过渡辊40更换效率。
41.如图1所示,移动小车10包括支撑槽11、四个支撑脚12及四个滚轮13。支撑槽11用于接收各活动架20及过渡辊40,四个支撑脚12分别支撑于支撑槽11的下方,四个滚轮13分别安装于四个支撑脚12的底端,通过四个滚轮13带动支撑槽11移动,从而带动活动架20及过渡辊40移动。
42.具体的,支撑槽11的纵向截面形状设置成与石墨槽30的纵向截面形状相同,各活动架20能够在石墨槽30的外侧壁及支撑槽11的外侧壁上来回移动。在本技术中,石墨槽30的纵向截面呈u型,则支撑槽11的纵向截面也呈u型,也即是支撑槽11设置成与石墨槽30的结构形状一致,活动架20在支撑槽11上的移动方式与活动架20在石墨槽30上的移动方式相同,从而便于活动架20从石墨槽30转移至支撑槽11中。
43.同样的,这里的支撑槽11的外侧壁,是指支撑槽11除内部以外的侧壁,包括支撑槽11的顶侧壁及如图2中左右两外侧的侧壁。
44.如图2所示,活动架20上设有支撑轮21,支撑轮21用于在石墨槽30的顶侧壁及支撑槽11的顶侧壁上移动。本技术通过支撑轮21带动活动架20在石墨槽30及支撑槽11上移动,从而可以减少活动架20移动的摩擦系数,也即是减少活动架20与石墨槽30的顶侧壁的摩擦,便于将过渡辊40从石墨槽30拉至支撑槽11上。具体的,支撑轮21可以是滑轮,也可以是滚轮,此处不做特别限定。
45.具体的,石墨槽30与支撑槽11均具有两个侧板111,对应的,活动架20上设有两个支撑轮21,两个支撑轮21分别对应滑设于两个侧板111的顶侧壁上,具体是,活动架20的支撑轮21分别与两个侧板111的顶侧壁抵接配合。该实施例通过两个支撑轮21对应滑设于两个侧板111上,从而使得活动架20在石墨槽30及支撑槽11上移动平稳,进而使得过渡辊40在石墨槽30及支撑槽11上移动平稳。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当支撑轮21的轴向尺寸足够大时,也可以通过同一个支撑轮21同时跨设在两个侧板111上,以节约支撑轮21的数量,此处不做特别限定。
46.此外,为了增加活动架20对过渡辊40的支持强度,本实施例增加了活动架20沿石墨槽30轴向的长度,同时也增加了活动架20沿石墨槽30轴向的支撑轮21的数量,其数量根据活动架20的长度来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而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是一个、三个或三个以上。
47.如图2、图4至图6所示,活动架20还包括支架22和固定轴23。支架22呈u型,支架22的纵向截面尺寸大于石墨槽30的纵向截面尺寸,支架22能够倒扣在石墨槽30的外侧,支架22的顶部用于支撑过渡辊40。固定轴23横设于支架22的内部,固定轴23的轴向两端分别穿过支架22上的安装孔221并固定于支架22上,两个支撑轮21分别转动套设于固定轴23上。
48.具体的,固定轴23为中间具有台阶231的轴,两个支撑轮21分别通过卡簧套设在固定轴23的两端上并通过轴肩定位,从而使得两个支撑轮21能够相对固定轴23旋转。固定轴23的两端可通过焊接或螺钉锁紧的方式固定于支架22上。安装时,当将支架22倒扣于石墨槽30的外侧时,两个支撑轮21刚好滑设于石墨槽30的两个侧板111的顶侧壁上,而支架22的两侧刚好包覆在两个侧板111之外,其不仅能够实现活动架20在石墨槽30上的移动,且在移动过程中,整个活动架20并没有结构伸入石墨槽30的内部,即使石墨槽30不清理也不会影响活动架20的移动,进而不会影响过渡辊40的转移、更换。
49.此外,如图2所示,两个支撑轮21的相对内侧边缘径向向外延伸有限位板211,两个限位板211用于伸入两个侧板111的相对内侧以对两个支撑轮21进行轴向限位。安装时,将整个活动架20自上向下对准套在支撑槽11上,使得两个支撑轮21对应支撑于两个侧板111的顶侧壁,并使得两个限位板211分别位于两个侧板111的内侧,从而对两个支撑轮21形成轴向限位,防止两个支撑轮21在移动过程中脱离两个侧板111。
50.在本实施例中,过渡辊更换组件包括两个活动架20,两个活动架20分别用于支撑过渡辊40沿轴向的两端。过渡辊40呈长条状,因此至少需要将过渡辊40的轴向两端进行支撑,从而保证过渡辊40移动平稳,此外为了减少活动架20与石墨槽30之间的摩擦,活动架20的数量越少越好,因此在本技术中只设置两个活动架20。而在本技术的其他实施例中,活动架20也可以是三个,则第三个活动架20可以用来支撑过渡辊40的中间位置;活动架20也可以是四个或四个以上,则其他各活动架20可等间隔设置,此处不做特别限定。
51.过渡辊40的至少一端被活动架20锁紧,在本技术中,过渡辊40与活动架20安装之后,相互之间不产生位移,即过渡辊40与活动架20之间为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连接可以是相互过盈配合抵接,也可以是通过紧固件锁紧的方式连接,但是锁紧的方式更为安全一些,所以过渡辊40的至少一端需要被活动架20锁紧,才能保证过渡辊40在被转移时不会与活动架20脱开,也就保证了过渡辊40转移的安全性。
52.在本技术中,过渡辊40只有一端被活动架20锁紧。具体的,两个活动架20分别为第一活动架20a和第二活动架20b,第一活动架20a将过渡辊40的一端锁紧,第二活动架20b与过渡辊40的另一端过盈配合连接。其中,过渡辊40如图1中的左端被位于第一活动架20a锁紧,而过渡辊40的右端与第二活动架20b过盈配合连接。
53.具体的,如图7及图8,第一活动架20a还包括第一抱紧部24a、第二抱紧部25a及锁紧件26a;第一抱紧部24a与支架22的顶部连接。第二抱紧部25a与第一抱紧部24a围合形成有用于抱紧过渡辊40一端的抱腔,锁紧件26a用于将第一抱紧部24a与第二抱紧部25a锁紧。安装时,先将过渡辊40的一端摆放于抱腔中,然后将第二抱紧部25a盖在第一抱紧部24a上,最后通过锁紧件26a将第一抱紧部24a与第二抱紧部25a锁紧,从而将过渡辊40的一端锁紧于活动架20上。
54.其中,第一抱紧部24a呈半圆形,且底部与支架22一体连接,第二抱紧部25a也呈半圆形,当第二抱紧部25a盖在第一抱紧部24a上时,第一抱紧部24a与第二抱紧部25a围合形成圆形的抱腔,第一抱紧部24a、第二抱紧部25a的内侧壁设置成与过渡辊40一端的外周壁尺寸相适配。
55.此外,第一抱紧部24a的两侧外沿均设有第一挂耳241a,第二抱紧部25a的两侧外沿均设有第二挂耳251a,两个第一挂耳241a与两个第二挂耳251a对应叠设,两个锁紧件26a分别穿过对应的第一挂耳241a及第二挂耳251a并锁紧,从而将过渡辊40锁紧。
56.具体的,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二活动架20b还包括底板24b及两个斜板25b;底板24b与支架22的顶部一体连接,两个斜板25b对称设于底板24b两侧,两个斜板25b呈v型设置,并用于与过渡辊40的外侧壁相抵接。本技术通过v型的设计,能够起到一定的自动定心作用,防止过渡辊40在移动的过程中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同时还能够将过渡辊40的另一端固定。
5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
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