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烟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2.诸如香烟和雪茄的吸烟物品在使用期间燃烧烟草以产生烟雾。已经尝试通过产生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为这些燃烧烟草的物品提供替代物。此类产品的示例是所谓的加热不燃烧产品,其通过加热烟草而不是燃烧烟草来释放化合物。
3.公开(公告)号为cn212590267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低温不燃烧烟具,下盖与主壳体卡合连接,以防止该下盖与所述主壳体之间横向相互移动,且当用户沿所述主壳体的轴向方向上施加外力给所述下盖时,所述下盖可从所述主壳体上拆卸脱离。该烟具存在的问题是,只有将下盖从主壳体上拆卸之后,才能通过充电接口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旨在现有烟具需要将下盖从主壳体上拆卸之后,才能通过充电接口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的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6.壳体,具有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的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开口,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腔室;其中,可抽吸材料可通过所述第一开口被接收在所述腔室内并且从所述腔室移除;
7.加热器,布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加热器用于加热被接收在所述腔室内的可抽吸材料,以生成可吸食的气溶胶;
8.可充电电池,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可充电电池用于为所述加热器提供电力;
9.充电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所述充电接口用于电连接外部电源,以使得外部电源对所述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10.底盖,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所述底盖具有通孔;在所述底盖连接在所述壳体的第二端时,所述底盖遮盖所述第二开口且通过所述通孔裸露所述充电接口。
11.本技术通过将底盖可拆卸地连接在壳体的第二端,一方面可将底盖拆卸并对气溶胶生成装置进行清洁,另一方面可直接通过裸露的充电接口对可充电电池进行充电,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12.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13.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示意图;
14.图2是图1的剖面示意图;
15.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推拉底盖前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示意图;
16.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推拉底盖后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示意图;
17.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去掉底盖后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示意图;
18.图6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底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0.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1.图1
‑
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包括壳体、底盖13、收容在壳体内的加热器15、转接头16、中空管17、上端盖18、下端盖19、电路板20以及电池21。
22.在本示例中,壳体由本体11、上盖12以及下盖13组成。本体11为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多面体结构,大致上呈长方体状;上盖12固定于本体11一端的开口以形成壳体的第一端,下盖13固定于本体11另一端的开口以形成壳体的第二端,从而形成收容空间,以收容加热器15、转接头16、中空管17、上端盖18、下端盖19、电路板20以及电池21。
23.加热器15呈管状且内部形成加热腔室,加热器15用于加热被接收在加热腔室内的可抽吸材料,以生成可吸食的气溶胶。加热器15可以为通过热传导、电磁感应、化学反应、红外作用、共振、光电转换、光热转换中的一种或几种方式对可抽吸材料进行加热。
24.转接头16用于连接加热器15和中空管17,加热腔室通过转接头16与中空管17连通。上端盖18固定于加热器15与上盖12之间,上盖12具有第一开口a,第一开口a通过上端盖18与加热腔室连通,可抽吸材料可通过第一开口a被接收在加热腔室内并且从加热腔室移除。下端盖19的一端与中空管17抵接,下端盖19的另一端穿过下盖13延伸至壳体外(很容易想到的是,未延伸至壳体外并抵接在下盖13上也是可行的);下端盖19的另一端形成第二开口b(未延伸至壳体外时可由下盖13形成),第二开口b与中空管17连通。这样,使得第一开口a与第二开口b之间形成连通的腔室。
25.电池21提供用于操作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电力。例如,电池21可以提供电力以对加热器15进行加热,并且可以提供操作电路板20所需的电力。此外,电池21可以提供操作气溶胶生成装置10中所提供的其他元件所需的电力。电池21可以是但不限于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钴酸锂(licoo2)电池或钛酸锂电池等等。在本示例中,电池21可以是可反复充电电池,电池21与电路板20或者加热器15完全隔离。具体地,通过本体11内的隔板实现。这样,可避免电路板20或者加热器15的热量传递到电池21,导致电池21温度过高的问题。
26.电路板20设置在加热器15与电池21之间,电路板20与加热器15之间也是隔离的。这样可避免加热产生的气溶胶流入至电路板20所在收容空间。电路板20可以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整体操作。详细地说,电路板20不仅控制电池21和加热器15的操作,而且还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10中其它元件的操作。此外,电路板20可以通过检查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元件的状态来确定气溶胶生成装置10是否可以进行操作。进一步地,气溶胶生成装置10还包括按键22,按键22设置在上盖12上,通过按压按键22可实现对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操作。
27.如图1、图3
‑
图4所示,底盖14可拆卸地连接在下盖13上。在本示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宽度方向可以为图1中的x轴方向或者图1中x轴的负半轴方向,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厚度方向可以为图1中的y轴方向或者图1中y轴的负半轴方向,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高度方向可以为图1中的z轴方向或者图1中z轴的负半轴方向。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仅以图中所示方向进行描述。
28.在本示例中,底盖14可沿着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宽度方向(图3中箭头所示方向或者图1中的x轴方向)从下盖13上拆卸并可反向地(沿着与图3中箭头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或者图1中x轴的负半轴方向)连接在下盖13上。图3是推拉底盖14前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示意图,图4是推拉底盖14后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示意图。
29.在本示例中,底盖14具有封闭端和开口端、形成在所述封闭端和所述开口端之间的收容腔、以及设置在所述收容腔内的收集腔145;收集腔145用于收集自第二开口b掉落或者流出的物体,例如:加热可抽吸材料后的残留物。在底盖14连接在下盖13时,底盖14遮盖第二开口b且收集腔145与第二开口b同轴。收集腔145与第二开口b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且收集腔145的直径大于第二开口b的直径。进一步地,底盖14的封闭端还具有一通孔147,气溶胶生成装置10还具有设置在第二端的充电接口135,充电接口135用于电连接外部电源,以使得外部电源可对电池21进行充电;在底盖14连接在下盖13时,底盖14通过通孔147裸露充电接口135且通孔147与充电接口135同轴。
30.请参考图5
‑
图6进行理解,沿着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宽度方向(图1中的x轴方向)在下盖13上间隔设置有第一限位槽131和第二限位槽132,底盖14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槽131配合的第一凸块141、以及与所述第二限位槽132配合的第二凸块142;其中,第一凸块141与第二凸块142均朝向同一方向凸出。
31.沿着气溶胶生成装置10的厚度方向(图1中的y轴方向)在下盖13上间隔设置有两个限位槽134,底盖14上设置有与两个限位槽134配合的两个凸块144;其中,两个凸块144朝向彼此方向凸出。所述壳体还具有自下盖13朝向底盖14延伸的延伸部133,底盖14具有定位部143;定位部143用于在底盖14连接到下盖13上时对延伸部133进行定位,以使得底盖14可拆卸地连接在下盖13。
32.这样,在底盖14需要连接在下盖13上时,先将延伸部133与定位部143进行定位,然后沿着图1所示的x轴方向相反的方向(x轴的负半轴)推动底盖14,使得定位部143相对延伸部133移动;与此同时,凸块144伸入限位槽134中并沿着限位槽134移动、第一凸块141伸入第一限位槽131中并沿着第一限位槽131移动、第二凸块142沿着第二限位槽132移动;移动到最后,第一限位槽131对第一凸块141进行限位、第二限位槽132对第二凸块142进行限位、限位槽134对凸块144进行限位,避免底盖14朝向其他方向移动(除了图1所示的x轴方向),从而将底盖14连接在下盖13上。在底盖14需要从下盖13上拆卸时,操作过程与上相反,在此
不作赘述。
33.如图6所示,底盖14具有气流入口146。气流入口145由底盖14的部分开口端向下凹陷形成,且靠近收集腔145设置。收集腔145朝向第二开口b的一端具有气流过孔1451。如图2所示,在用户吸食气溶胶时,外部空气通过气流入口146流入至底盖14的收容腔,通过气流过孔1451流入至第二开口b,再依次经过下端盖19、中空管17、转接头16、加热腔室、上端盖18后,从第一开口a流出,从而形成气流流动路径(参考图中的箭头所示)。
3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技术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