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气溶胶产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2.气溶胶产生装置一般包括雾化部及主机部,雾化部通电后发热,产生烟雾,其中,现有气溶胶产生装置的雾化部包括储油腔、气道、加热件等部件,加热件安装于雾化部的流通气道内,在加热件与储油腔之间设计油路,加热件多为线圈状,只能对位于加热件附近的油液加热使其雾化,而离加热件较远的油液雾化效果差,雾化颗粒比较大,加热件在气道中将油雾化,雾化出口流出的气溶胶温度较高,造成气溶胶产生装置的使用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3.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4.为了解决现有雾化器雾化效果差或雾化出口流出气溶胶温度较高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安装于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壳体及收容于所述壳体内的导流件和加热件,所述壳体设置有储油腔,所述导流件设置有第一雾化气道和流通气道;
6.所述第一雾化气道连通所述储油腔及所述流通气道,所述加热件伸入所述第一雾化气道,且所述加热件设置有分别与所述第一雾化气道和所述流通气道连通的第二雾化气道。
7.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加热件与所述第一雾化气道的气道壁密封连接,且所述加热件的部分形成所述流通气道的气道壁。
8.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导流件开设有多个渗透孔,所述渗透孔分别与所述储油腔及所述流通气道连通。
9.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导流件设置有雾化部,所述第一雾化气道开设于所述雾化部。
10.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雾化部在垂直于所述流通气道延伸方向上向外凸出设置,且所述第一雾化气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流通气道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11.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二雾化气道包括多个贯穿于所述加热件的雾化孔,所述雾化孔分别与所述储油腔及所述流通气道连通。
12.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雾化器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开设有进气道,所述导流件装配于所述底座,且所述流通气道与所述进气道连通。
13.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导流件套设有用于与所述壳体密封连
接的胶套,所述胶套与所述底座的通过凹凸配合结构装配。
14.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进气道包括从所述底座的底部向上延伸的第一进气段以及与所述第一进气段连通的第二进气段;
15.所述底座与所述胶套合围形成气腔,所述导流件的部分伸入所述气腔,并在所述气腔内形成呈环状的所述第二进气段。
1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安装有上述雾化器。
1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雾化器将气体导流与油液雾化分离,二者分别在两个气道完成,加热件在第一雾化气道进行雾化工作,雾化后的气溶胶流向流通气道,然后从流通气道流出,解决现有加热件在流通气道雾化后直接流出,导致气溶胶温度较高问题,提升雾化器使用的体验感,加热件伸入第一雾化气道,同时加热件开设第二雾化气道,进入第一雾化气道的油液流向流通气道的时将经过第二雾化气道,从而保证加热件在雾化区域的雾化效率。
附图说明
19.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的图1中导流件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的导流件另一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7.100
‑
壳体;200
‑
导流件;300
‑
加热件;400
‑
底座;500
‑
胶套;600
‑
气管;700
‑
雾化出口;800
‑
储油腔;900
‑
主机部;
28.210
‑
第一雾化气道;220
‑
流通气道;230
‑
雾化部;240
‑
连通孔;250
‑
渗透孔;
29.310
‑
第二雾化气道;
30.410
‑
进气道;411
‑
第一进气段;412
‑
第二进气段;
31.910
‑
主体;920
‑
电池;930
‑
导电电极;940
‑
咪头;950
‑
进气口;960
‑
导流气道;970
‑
通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气溶胶产生装置安装有该雾化器,雾化器包括壳体100及收容于壳体100内的导流件200和加热件300,壳体100内设置有储油腔800,导流件200设置有第一雾化气道210和流通气道220,第一雾化气道210连通储油腔800及流通气道220,加热件300伸入第一雾化气道210,且加热件300设置有分别与第一雾化气道210和流通气道220连通的第二雾化气道310,本技术中雾化器将气体流动与烟油雾化分离,即加热件300在第一雾化气道210进行雾化工作,雾化后的气溶胶流向流通气道220,然后再从流通气道220流出,增加了气溶胶的流通路径,降低气溶胶的流出雾化器时的温度,为了保证加热件300在雾化区域的雾化效率,加热件300伸入第一雾化气道210,同时加热件300开设第二雾化气道310,进入第一雾化气道210的油液流向流通气道220的时将经过第二雾化气道310,从而保证油液的雾化效率。
34.实施例1:
3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及安装有该雾化器的气溶胶产生装置,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主机部,雾化器与主机部装配连接。参考图1
‑
2所示,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的图1中导流件200结构示意图。
36.雾化器包括壳体100、导流件200、加热件300、底座400、胶套500及气管600,导流件200、加热件300、底座400、胶套500及气管600均安装于壳体100内,壳体100的顶部设置有雾化出口700,壳体100的底部设置有开口,供底座400与主机部装配。
37.壳体100内部设置有储油腔800,储油腔800环绕导流件200设置,导流件200开设有第一雾化气道210及流通气道220,第一雾化气道210分别与流通气道220及储油腔800连通,加热件300伸入第一雾化气道210,加热件300与第一雾化气道210的气道壁密封连接,加热件300的部分形成流通气道220的气道壁,气管600的一端连接壳体100的雾化出口700,气管600的另一端连接导流件200,气管600的管腔与流通气道220连通。
38.底座400设置于导流件200的下方,底座400靠近壳体100的底部,底座400开设有进气道410,流通气道220与进气道410连通,本实施例中,进气道410包括从底座400的底部向上延伸的第一进气段411以及与第一进气段411连通的第二进气段412,底座400的顶部开设有凹槽,凹槽相对的两侧具有开口,也可以称为开口槽,使底座400大致呈“凹”型结构,第一进气段411从槽口周侧的端部竖向贯穿底座400,为了方便底座400与胶套500的装配,在槽口相对两侧的端部分别设置凸起结构,凸起结构可以为围绕第一进气段411的端口呈弧状凸起的凸台,胶套500上设置对应卡槽,装配时,凸台卡入胶套500的凹槽内,从而使胶套500与底座400之间紧密配合。胶套500将凹槽合围形成气腔,导流件200与胶套500套设配合,导流件200穿过胶套500伸入气腔内并延伸至气腔底部,在气腔内形成第二进气段412,第二进气段412呈围绕导流件200的环状结构,导流件200位于气腔内的部分开设有连通孔240,连通孔240连通流气道,使气体可经进气道410进入流通气道220。
39.结合图1
‑
2所示,本实施例中,导流件200呈管状结构,第一雾化气道210从导流件
200顶端沿流通气道220的延伸方向向下开设,并在导流件200的侧壁上形成缺口结构,加热件300安装于第一雾化气道210,加热件300与导流件200合围形成流通气道220,从而增大加热件300与油液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油液的雾化效率。
40.导流件200的部分装配胶套500及底座400,因此,第一雾化气道210开设于导流件200外露胶套500的部分,本实施例图2中,胶套500上方的流通气道220由加热件300与导流件200合围形成,加热件300与导流件200的在垂直流通气道220延伸方向上的横截面轮廓均为半圆环状,加热件300上开设有第二雾化气道310,第二雾化气道310包括开设于加热件300上的多个雾化孔,导流件200对应加热件300开设有多个渗透孔250。
41.本技术中,雾化孔和渗透孔250均为微型孔,使油液以渗透的方式流动,取消现有雾化器中的油路,使储油腔800中的油液通过毛细作用被吸附到加热件300,能够均匀地分布于加热件300上,油液均匀受热而雾化出体积均匀的雾化颗粒,雾化颗粒从第二雾化气道310进入流通气道220,吸附于加热件300外侧的油液部分进入雾化孔将直接被加热雾化,第二雾化气道310确保雾化颗粒能够进入流通气道220,同时增大了加热件300与油液接触面积,提高雾化的速度。
42.结合图3所示,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雾化器的导流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也可以是,第一雾化气道210为开设于导流件200的孔状结构,加热件300的结构与第一雾化气道210的空间结构相同,且加热件300的厚度与流通气道220的气道壁厚度相同,当加热件300安装于第一雾化气道210后,加热件300填补了第一雾化气道210在导流件200上的空间,保证流通气道220的密封性,防止过多的油液从加热件300与第一雾化气道210的气道壁之间缝隙进入流通气道220,影响雾化效率。加热件300上开设多个雾化孔,流通通道内与加热件300相对一侧的壁面上开设多个渗透孔250,从渗透孔250进入流通气道220内的油液也可以被加热件300加热雾化,为了保证雾化效率,渗透孔250仅设置在流通气道220面向加热件300的气道壁上。
43.实施例2
44.在实施例1原理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产生装置,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主机部及该雾化器,雾化器与主机部装配。
45.雾化器包括壳体100、导流件200、加热件300、底座400、胶套500及气管600,导流件200、加热件300、底座400、胶套500及气管600均安装于壳体100内,壳体100的顶部设置有雾化出口700,壳体100的底部设置有开口,供底座400与主机部装配,气管600的一端连接雾化出口700,气管600的另一端连接导流件200,本实施例中,气管600伸入流通气道220,气管600与导流件200通过嵌套式过盈配合,或者气管600的配合端设置有凸起结构,导流件200的顶端设置有与凸起结构配合的凹陷结构,气管600与导流件200通过凹凸配合结构实现端部密封连接,如图1中,气管600部分伸入储油腔800,导流件200部分位于储油腔800,导流件200的另一部分套设胶套500并伸入座体内。
46.本实施例中,导流件200位于储油腔800内的部分设置有雾化部230,雾化部230在垂直于流通气道220延伸方向上向外凸出设置,第一雾化气道210开设于雾化部230,且第一雾化气道210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流通气道220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加热件300安装于第一雾化气道210内,加热件300与第一雾化气道210的气道壁密封连接,加热件300设置有第二雾化气道310,第二雾化气道310包括多个开设于加热件300的雾化孔,雾化孔沿第一雾化气
道210的延伸方向贯穿加热件300。
47.雾化孔为微型孔结构,油液通过第一雾化气道210可直接与加热件300接触,取消现有雾化器中的油路,储油腔800中的油液通过毛细作用被吸附到加热件300,能够均匀地分布于加热件300,从而雾化出体积均匀的雾化颗粒,雾化颗粒从第二雾化气道310进入流通气道220,吸附于加热件300外侧的油液部分进入雾化孔将直接被加热雾化,第二雾化气道310增大了加热件300的雾化面积,提高雾化的速度。
48.本实施例中,根据雾化需求可将雾化部230可设置有多个,增大雾化量,加热件300可设置于第一雾化气道210远离流通气道220的一端,从而延长气溶胶在第一雾化气道210内的流通路径,降低气溶胶流出雾化器时的温度。由于油液无法进入流通气道220,且加热件300填充于第一雾化气道210,因此,可避免流通气道220沉积大量未被雾化的油液,提高雾化效果。
49.作为可选的实施例也可以是,将第一雾化气道210作为油液流通路径,即,第一雾化气道210包括油液流通段及加热件300安装段,油液流通段位于安装段的外侧,加热件300安装于安装段,油液流通段的孔径很小,类似微型孔,使油液以渗透的方式进入安装段,并在安装段内被加热件300加热,加热件300可以设置为环状、块状等结构,加热件300与安装段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使雾化的气溶胶能够流向流通气道220,或者,加热件300完全填充安装段内,加热件300开设雾化孔,同样能够实现对油液的雾化,雾化的气溶胶通过雾化孔进入流通气道220,雾化部230可设置多个,通过增加加热件300数量保证雾化效率。
50.本实用新型中的雾化器,可以设置为一次性使用或者重复使用,若采用一次性结构,雾化的油液用完之后可以直接更换,若采用重复利用结构,在油液减少不能达到雾化要求时,可通过注液孔向内添加油液,达到重复使用的目的。
51.参考图5所示,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本技术中的气溶胶产生装置还包括主体910、电池920、导电电极930、咪头940、控制电路板、开设于主体910的导流气道960以及安装于主体910的通气管970,雾化器还包括导电体,导电体与加热件300电连,当雾化器与主机部900装配后,导电体与导电电极930电连接。
52.主机部900包括外壳,主体910安装于外壳内,主体910开设有导流气道960,导流气道960的进口端开设于主体910的侧壁,外壳对应导流气道960的进口端开设有进气口950,以便于外部气体通过进气口950进入导流气道960,导流气道960的出口端开设于主体910的顶部,通气管970的部分从导流气道960的出口端伸入导流气道960,并与导流气道960的气道壁密封连接,当雾化器与主体910部配合后,通气管970外露于主体910部分伸入雾化器的进气道410,从而将导流气道960与进气道410连通。
53.气溶胶产生装置工作过程中,气体首先从进气口950进入导流气道960,咪头940的感应侧与导流气道960连通,咪头940感应到负压而启动,并向控制电路板发送电信号,控制电路板控制电池920向导电电极930通电,导电电极930与雾化器的导电体电连,而后加热件300通电发热,气体从导流气道960流向进气道410,然后从进气道410进入流通气道220,气体经过流通气道时带走加热件300加热烟油产生的雾化颗粒,最后流经气管600后从雾化器的雾化出口700流出,本技术中,雾化器将气体导流与油液雾化分离,二者分别在两个气道完成,加热件300在第一雾化气道210进行雾化工作,雾化后的气溶胶流向流通气道220,然
后从流通气道220流出,降低气溶胶从雾化出口700流出时的温度,提升雾化器使用的体验感。
5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总的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