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一种夹持牵拉器械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夹持牵拉器械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牵拉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夹持牵拉器械。


背景技术:

2.内镜颅底外科由20世纪90年代起步,经历30年发展渐趋成熟。手术涉及范围由早期限于鞍区,至今可覆盖鞍区、中下斜坡、前颅底、翼腭窝-颞下窝、岩尖侧颅底等区域。手术区域的扩展及适应征的扩大,病变完整切除理念的引入,对术中病变及重要解剖结构的充分暴露、止血及修补操作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内镜颅底外科技术由早期的“单人单手”操作逐渐向“双人四手”或“双人三手”操作发展。由于鼻腔狭小,视野及操作空间受限,目前的内镜颅底外科器械多为手枪式或直杆式结构,但在“双人四手”操作的发展趋势下,直径2-3mm的传统手持式器械逐渐不能满足临床实践需求。在现有手持式器械的基础上创新器械握持结构设计,以帮助拓展和外移助手操作空间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思路。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夹持牵拉器械,具有便于夹紧组织,且便于操作人员进行牵拉的优点。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夹持牵拉器械,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一端设置有夹紧端;
5.还包括驱使两组夹持部摆动,令对应的两组所述夹紧端相贴夹紧的弹性部;
6.还包括供外部操作器械连接的连接件。
7.与现有技术相对比,本实用新型目的为设计一组术腔内组织牵拉及配套收放器械。在节省原有手持式夹持器械在术腔内所占空间的同时,通过助手远程牵拉病变或其他组织,达到辅助术者暴露病变边界或重要解剖结构、拓宽术者操作空间的目的。
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弹性部包括两组弹片;
9.所述弹片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连接端,两个所述固定端相互固定连接;
10.两个所述连接端交错式分别与两组所述夹持部的端部连接,所述弹性部呈受压状,弹性势能驱使两个所述连接端向外张开,带动两组所述夹紧端相贴夹紧。
1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弹片于靠近所述连接端的一侧向外设置有凸起。
12.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连接件包括圆环,所述圆环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端。
13.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夹紧端包括平夹,所述平夹与所述夹持部一体式设置。
14.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夹紧端向一侧折弯45
°
设置。
15.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夹紧端的夹紧面上设置有锯齿。
16.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夹紧端包括宽头夹,所述宽头夹突出设置于所述夹持部。
1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夹紧端中部开设有通孔。
1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夹紧端的夹紧面呈内凹式设置。
19.具体有益效果:
20.1.为了便于按动两组弹片,弹片于靠近连接端的一侧向外设置有凸起。故需要调节夹紧端的松开或夹紧状态时,仅需按动或松开凸起即可;
21.2.本器械将组织夹紧后,通过在圆环上系上缝线,操作人员在外部通过牵拉缝线即可达到牵拉组织的效果。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紧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紧端的折弯状态结构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锯齿的夹紧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宽头夹夹紧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通孔夹紧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凹式设置的夹紧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实施例1:
31.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32.一种夹持牵拉器械,在本实施例中,本夹持牵拉器械为鼻颅底内镜手术接线式组织牵拉器械组,本牵拉器械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夹持部1,夹持部1一端设置有夹紧端2。本器械还包括驱使两组夹持部1摆动,令对应的两组夹紧端2相贴夹紧的弹性部;还包括供外部操作器械连接的连接件。
33.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包括两组弹片3,弹片3一端为固定端5,另一端为连接端4,两个固定端5相互固定连接。两个连接端4交错式分别与两组夹持部1的端部连接,弹性部呈受压状,弹性势能驱使两个连接端4向外张开,带动两组夹紧端2相贴夹紧。
34.示例性的,弹性部在不受其他外力时,两组弹片3在弹力的作用下向外扩张,又因两组弹片3的连接端4呈交错式与两组夹持部1连接,故两组弹片3将反向驱使两组夹持部1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摆动,直至两组夹紧端2相贴夹紧,实现夹紧组织的效果。另外,需要打开夹持状态的夹紧端2时,仅需同时按动两组弹片3,在克服弹力的作用下向内按动两组弹片3,促使两组弹片3相互靠近,此时弹片3将通过夹持部1带动两组弹片3反向摆动,实现打开夹紧端2的效果。
35.更优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按动两组弹片3,弹片3于靠近连接端4的一侧向外设置有凸起6。故需要调节夹紧端2的松开或夹紧状态时,仅需按动或松开凸起6即可。
36.更优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包括圆环7,圆环7固定设置在固定端5。需要说明的是,本器械将组织夹紧后,通过在圆环7上系上缝线,操作人员在外部通过牵拉缝线即可
达到牵拉组织的效果。
3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目的为设计一组术腔内组织牵拉及配套收放器械。在节省原有手持式夹持器械在术腔内所占空间的同时,通过助手远程牵拉病变或其他组织,达到辅助术者暴露病变边界或重要解剖结构、拓宽术者操作空间的目的。
38.具体工作过程:
39.操作本器械时,由操作人员在牵拉器械末端圆环7上挂好0号手术缝线后,将牵拉器械卡入收放器械,由操作人员送入术腔指定位置,夹紧凸起6从而张开夹紧端2,找到需要进行牵拉的组织部位后,松开收放器械的手柄,此时弹片3在弹力的作用下反向驱使两组夹持部1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摆动,直至两组夹紧端2相贴夹紧,实现夹紧组织的效果。此时夹紧组织的操作完毕,手术缝线末端留于术腔外,由操作人员执线进行远程牵拉操作。牵拉操作完毕则由术者以收放器械将其松开、取出。
4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夹紧端2包括平夹,平夹与夹持部1一体式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平夹的设置适用于较少组织的夹持牵拉。
41.实施例2:
42.参照图2以及图3所示,其中,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紧端2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紧端2的折弯状态结构示意图。
4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夹紧端2向一侧折弯45
°
设置。带角度的夹紧端2可于鼻内镜手术较为狭窄的术腔中,夹持牵拉位于非术腔正中部的较少量组织。
44.实施例3:
45.参照图4所示,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锯齿的夹紧端2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4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夹紧端2的夹紧面上设置有锯齿。锯齿的设置令夹紧端2的整体摩擦力增大,适用于需较大夹持牵拉力度时的的较韧组织的夹持牵拉。
47.实施例4:
48.参照图5所示,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宽头夹夹紧端2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49.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夹紧端2包括宽头夹,宽头夹突出设置于夹持部1。宽头夹的设计,令夹紧端2的整体夹紧面积增大,故增加了可夹持的组织量,扩大了本牵拉器械整体适用范围。
50.实施例5:
51.参照图6所示,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带通孔8夹紧端2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5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夹紧端2中部开设有通孔8。通孔8的设置令夹紧端2夹紧组织时,组织能够陷入并向通孔8外突出,极为提高了其整体的牵拉力度,适用于需较大夹持牵拉力度时的的较韧组织的夹持牵拉。
53.实施例6:
54.参照图7所示,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凹式设置的夹紧端2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5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夹紧端2的夹紧面呈内凹式设置。本实施例中,夹紧端2增加了夹紧面的弧度,提高了夹持牵拉力度,其可支持的夹持牵拉力
度更高,适用于需较大夹持牵拉力度时的的较韧组织的夹持牵拉。
56.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