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一般涉及发光器件领域,具体涉及形变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2.现有技术中的形变发光装置一般都是有特定的形状,其形成的发光区域和形状也是特定的,而在光的应用中,经常需要不同形状、不同大小或者而不同发光面积的形变发光装置,以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技术实现要素: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形变发光装置,包括:
4.发光体,用于提供光源;
5.弹性透明的外壳,所述外壳与所述发光体的出光面之间形成形变腔;
6.光致发光体,填充于所述形变腔内;所述光致发光体包括若干光致发光体;所述光致发光体由透明的薄膜包裹光致发光材料形成。
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光致发光体内填充有轻气体。
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形变腔内设有:
9.调节柱,其长度沿第一方向延伸;
10.扩撑组件,位于所述所述调节柱侧壁与所述外壳之间;
11.扩撑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调节柱的一端,用于驱动所述扩撑组件动作,以调节所述外壳扩撑或收缩,以改变所述形变腔的形状和/或体积。
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部分或全部所述光致发光体的表面贴附有金属片;所述外壳的侧壁均匀设有磁片。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扩撑组件包括:
14.滑道,设置在所述调节柱外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15.滑条,可滑动地卡在所述滑道内;
16.若干调节连杆,所述调节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滑条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外壳内壁;
17.所述扩撑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滑条沿第一方向滑动,以拉动所述外壳靠近或远离所述调节柱。
1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调节柱的一端设有控制结构,另一端设有支撑结构;所述滑条远离所述控制结构的一端通过弹性件固定在所述支撑结构上;
19.所述控制结构与所述调节柱之间形成调节腔;所述调节腔具有与所述调节柱的的端面平行的第一表面、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
20.所述扩撑组件还包括:
21.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表面上;
22.绕线轮,同轴固定安装在转轴外;
23.传线轮,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表面;
24.传动绳,一端固定在所述绕线轮的表面,另一端绕过所述传线轮后固定在所述滑条上;
25.所述扩撑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转轴转动。
2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传线轮至少为两个,距离所述调节柱的边缘最近的传线轮与所述第一表面的距离大于等于2*l;其中,l为调节连杆的长度。
2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弹性件自然状态时,所述调节连杆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大于90度;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支撑结构指向控制结构的方向。
2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扩撑驱动机构包括:
29.主齿轮,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表面上;
30.驱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主齿轮转动;
31.从齿轮,同轴设置在每个所述转轴上,与所述主齿轮啮合;所述从齿轮转动时带动所述绕线轮转动;所述主齿轮为和从齿轮均为直齿轮;所述控制结构包括:
32.调控组件,用于调节所述从齿轮上升与主齿轮分离,或调节所述从齿轮下降与主齿轮啮合。
3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从齿轮的底端通过弹性支撑件安装在所述第一表面上;所述调控组件包括螺纹连接在所述转轴的顶端,且底端与所述从直齿轮的顶面接触的螺母;所述转轴与所述主齿轮对应的侧面设有连接键,所述从齿轮的内壁设有与所述连接键对应的连接槽。
34.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计弹性透明的外壳,在外壳与发光体的出光面之间形成形变腔,在形变腔内填充光致发光体,使得光致发光体随着外壳的形变而变化,从而形成形状可变的发光装置,以适用于不同形状、照射区域需求的场合。
3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光致发光体内填充轻气体例如氢气,可以使得所述光致发光体悬浮在形变腔内,进而使得整个发光装置在各个方向的发光更均匀。
3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形变腔内设置扩撑组件,使得发光装置的变化形状可根据扩撑驱动机构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37.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3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发光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形变前的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发光装置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形变后的结构示意图;
4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发光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形变前的结构示意图;
4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发光装置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形变后的结构示意图;
4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发光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形变前的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发光装置的第三种实施方式形变后的结构示意图;
4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发光装置第一种实施方式被挤压形变后的结构示意图;
4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光致发光体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4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光致发光体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47.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光致发光体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发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4中发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50.图13为图12中的a-a面剖视图;
51.图14为图12中的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52.图15为图12中的d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53.图16为本技术实施例4中调节腔内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54.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4形变腔变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55.图18为本技术实施例5中控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9为本技术实施例5形变腔变化后的结构示意图;
57.图20为本技术实施例5中控制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58.图中标号:
59.10.发光体;20.外壳;30.形变腔;40.光致发光体;11.安装板;12.光源;100.安装架;40.光致发光体;42.光致发光材料;41.薄膜;44.第一腔体;45.第二腔体;46.金属片;22.磁片;70.撑驱动机构;50.调节柱;61.滑道;62.滑条;63.调节连杆;80.控制结构;90.支撑结构;(83a,83b).第二表面;81.调节腔;64.转轴;65.绕线轮;66.传线轮;71.主齿轮;72.驱动电机;73.从齿轮;75.螺母;76.连接键;77.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6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6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62.实施例1
63.请参考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形变发光装置,包括:
64.发光体10,用于提供光源;
65.弹性透明的外壳20,所述外壳20与所述发光体10的出光面之间形成形变腔30;
66.光致发光体40,填充于所述形变腔30内。
67.其中,外壳20的材质可以采用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或pdms,其中pdms为聚二甲基硅氧烷,是最广泛使用的硅为基础的有机聚合物材料。
68.其中,光致发光体为含有光致发光材料的结构体或者直接由光致发光材料组成;其中,当光致发光材料为包含光致发光材料的结构体的时候,其由透明的薄膜包裹光致发光材料形成。薄膜例如可以是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或低密度聚乙烯薄膜(ldpe)或聚酯薄膜(pet)。
69.其中光致发光材料可以是荧光粉材料、长余辉发光材料、上转换发光材料。或者是如公开号为“wo 2012/127389 a1”的pct专利的公开文本中公开的导光材料,其中导光材料包括具有光致发光材料的载体材料。
70.本实施例中,发光体10是多样化的,发光体10的选择可以是多样化的:例如发光体10的类型可以是led光源、oled光源、光纤、量子点光源、miniled光源;发光体10可以由单个光源组成,也可以由两个或者多个光源组成;发光体可以由一种类型的光源组成,也可以由多种类型的光源组成。
71.因此,相应地,发光体10与外壳20的结合设置可以多样化的:例如,如图1所示,发光体10为单根光纤,则其出光面为其外周面,相应的,外壳也为圆环状,包裹在发光体10的外部。在自然状态下,发光装置形成小的柱形出光面,在形变腔30膨胀后如图2所示,光致发光体40在形变腔内的分布密度变小,其吸收的光源的光从外壳20发散出去,进而扩大了发光装置的发光面积。
72.如图3所示,发光体10为安装在安装板11一侧的至少一个光源12;其中光源可以是led光源、oled光源、光纤、量子点光源、miniled光源,或发光体为单片的oled光源,其出光面为其在图示方向的上表面,相应地,外壳20为边缘向下延伸出连接部的薄片状。在形变腔30膨胀后如图4所示,光致发光体40在形变腔内的分布密度变小,其吸收的光源的光从外壳20的外壁发散出去,发光装置的形状也由自然状态的单面发光,变成了弧形的发光面。
73.如图5所示,发光体为安装在安装板两侧的至少一个led光源、oled光源、光纤、量子点光源、miniled光源,其出光面为其在图示方向的上表面和左侧面,相应地,外壳20为边缘延伸出连接部的薄片状。在形变腔30膨胀后如图6所示,光致发光体40在形变腔30内的分布密度变小,其吸收的光源的光从外壳20的外壁发散出去,进而扩大了发光装置的发光面积。
74.上述示例仅仅为本技术方案的外壳与发光体结合的部分示例,本方案并不限于上述示例。
75.其中,上述示例中,默认为给发光装置配置有用于形变动力的充气气泵;形变腔设有与气泵连接的充气口。
76.在其他应用中,形变腔的形变可以来自于外壳20受到的外力,例如,当图1所示的发光装置应用于夜间指示的时候,可以将其夹持在安装架100的间隙中,外壳被安装架100夹持形成如图7所示扁平的形状,以改变其发光形状,使得其具有两侧较大的发光面积。
77.其中,本实施例中,发光装置设有用于给发光体10上的光源供电的电源,例如电池或者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电源转换模块。电源或者电源转换模块设置在发光装置的一端。
78.实施例2
7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光致发光体40由透明的薄膜41包裹光致发光材料42形成,所述光致发光体40内填充有轻气体43。
80.如图8所示,所述光致发光体40形成有第一腔体44和第二腔体45,其中第一腔体44用于填充光致发光材料42,第二腔体45用于填充轻气体,轻气体例如为氢气。
81.其中,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设置方式可选的有:
82.1、如图8所示,第一腔体44可以与第二腔体45排列设置;
83.2、第一腔体44可以与第二腔体45也可以环绕设置:如图9所示第一腔体44环绕在第二腔体45的外部,或者如图10所示第二腔体45环绕在第一腔体44的外部;
84.3、第一腔体44和第二腔体45融为一体,形成一个腔,光致发光材料和轻气体混合。
85.本实施例使得所述光致发光体悬浮在形变腔内,进而使得整个发光装置在各个方
向的发光更均匀。
86.实施例3
87.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11所示,部分所述光致发光体40的表面贴附有金属片46;所述外壳20的侧壁均匀设有磁片22。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全部光致发光体40的表面贴附有金属片46。
88.本实施例中光致发光体40与外壳20的磁片和金属片46的设计,使得在形变腔变大的时候,光致发光体40仍然可布满在外壳20的表面,以实现光致发光体40在形变腔内的分布随着形变腔的变化而均匀分散排布,使得整个发光装置在各种状态下,各个方向的发光更均匀。
89.实施例4
90.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将控制形变腔的动力更改为自动控制,具体为,如图12所示,所述形变腔30内设有:
91.调节柱50,其长度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为图12中的箭头方向,其为双向的,既可以向方向a延伸,也包括方向b。
92.扩撑组件,位于所述所述调节柱50侧壁与所述外壳20之间;
93.扩撑驱动机构70,设置在所述调节柱50的一端,用于驱动所述扩撑组件动作,以调节所述外壳20扩撑或收缩,以改变所述形变腔30的形状和/或体积。
94.在本实施例中,发光体10位于调节柱50内,
95.其中,所述扩撑组件包括:
96.滑道61,设置在所述调节柱50外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97.滑条62,可滑动地卡在所述滑道61内;
98.若干调节连杆63,所述调节连杆63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滑条62上,另一端铰接在所述外壳20内壁;
99.所述扩撑驱动机构70用于驱动所述滑条62沿第一方向滑动,以拉动所述外壳20靠近或远离所述调节柱50。
100.其中,所述调节柱50的一端设有控制结构80,另一端设有支撑结构90;所述滑条62远离所述控制结构80的一端通过弹性件91固定在所述支撑结构90上;
101.所述控制结构80与所述调节柱50之间形成调节腔81;所述调节腔81具有与所述调节柱50的端面平行的第一表面82、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82且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表面(83a,83b)。
102.所述扩撑组件还包括:
103.转轴64,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表面82上;
104.绕线轮65,同轴固定安装在转轴64外;
105.传线轮66,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表面83;传动绳67,一端固定在所述绕线轮65的表面,另一端绕过所述传线轮66后固定在所述滑条62上;
106.所述扩撑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转轴64转动。
10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弹性件91自然状态时,所述调节连杆63与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c大于90度;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支撑结构90指向控制结构80的方向。也即第二方向为图12中的箭头a的方向。
108.当转轴64逆时针转动时,带动绕线轮65转动,以将传动绳67收紧,进而将滑条62往靠近控制结构80的一端滑动;夹角c逐渐变小,当夹角c达到90度时,外壳20为最大的撑开状态,此时,发光装置具有最大的发光表面积。当夹角c继续减小,外壳20与调节连杆63连接的部分往靠近调节柱50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了对发光装置形状的调节。当转轴64顺时针转动时,传动绳67放松,滑条62在弹性件92的恢复力作用下复位。
109.其中,本实施例中,调节柱50是方柱形的,其具有四个侧面,每个侧面均设有一条滑道61;其中光源贴附在调节柱50的避开滑道61的侧壁;调节连杆63的数量为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其中第一方向即为调节柱50的长度方向;由于外壳20为透明弹性材质,为了保护外壳20,优选的,在外壳20的内壁粘贴有受力片68,受力片68可以是薄片的塑料,其宽度在1-2mm所有,具有一定的硬度,可形变。
110.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也可以是圆柱状,滑条的数量例如为3个;所述外壳20也可以是三角体装,滑条的数量对应为3个。
111.其中,本实施例中,所述传线轮65至少为两个,距离所述调节柱的边缘最近的传线轮65与所述第一表面82的距离f大于等于2*l;其中,l为调节连杆63的长度。离所述调节柱的边缘最近的传线轮65的高度决定了调节连杆63的转动角度的大小,f大于等于2*l使得调节连杆63具有较大的调节范围。
1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扩撑驱动机构70包括:
113.主齿轮71,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表面82上;
114.驱动电机72,用于驱动所述主齿轮71转动;
115.从齿轮73,同轴设置在每个所述转轴64上,与所述主齿轮71啮合;所述从齿轮73转动时带动所述绕线轮65转动。其中,从齿轮73位于绕线轮65的上方。本实施例中,每个滑条对应设由一组扩撑组件,每组扩撑组件对应设由一个从齿轮73;四个滑条被控制同时升降,从而实现形变强的变大或缩小。
116.其中,第二表面的对应关系为:与图14中所示的从齿轮73a及传线轮66对应的为图16中的第二表面83a;与图16中所示的从齿轮73a上对应的传线轮(图中未视出)对应为图16中的第二表面83b;
117.如图17所示,当四个滑条都上升至调节连杆变成水平状态时,发光装置变成一个更大的柱形发光体。
118.实施例5
119.本实施例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如图18所示,所述主齿轮71和从齿轮73均为直齿轮;所述控制结构包括:
120.调控组件,用于调节所述从齿轮73上升与主齿轮71分离,或调节所述从齿轮73下降与主齿轮71啮合。
121.所述从齿轮73的底端通过弹性支撑件74安装在所述第一表面82上;所述调控组件包括螺纹连接在所述转轴的顶端,且底端与所述从直齿轮的顶面接触的螺母75;所述转轴64与所述主齿轮71对应的侧面设有连接键76,所述从齿轮73的内壁设有与所述连接键76对应的连接槽77。
122.在弹性支撑件74自然的状态,从齿轮73的底端面高于主齿轮的顶端面,从齿轮73与主齿轮74分离,当旋拧螺母75使得从齿轮73下降后,从齿轮73与主齿轮74啮合,从齿轮73
与转轴64通过连接键76与连接槽77受力传动,转轴64随着从齿轮转动而转动。
123.本实施例中,实现了各个滑条的单独控制:
124.如图19所示,当一对相对的滑条62上升到极限位置,另外一对相对的滑条62保持初始状态时;发光装置形成扁柱形,形成两个较大的发光表面。
125.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