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火盖及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火盖及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2.在灶具燃烧器领域中,内环火盖通常包括主火孔、点火孔和主火孔。点火孔用于喷出燃气,通过点火针的高压放电将喷出的燃气点燃,从而实现点火过程。保火孔用于在主火孔意外熄灭(如被溢液浇灭)后,保持火焰的燃烧,并快速向主火孔传火使其复燃。上述点火和保火功能是燃气灶具的基本功能,严重影响顾客的使用体验。
3.现有技术中,点火孔喷出的燃气具有速度较快,压力不稳定等问题,容易导致火花点不着火的问题,影响点火性能。
4.另外,现有的燃气灶具在使用时,还存在手松熄火、火盖火孔堵等点火或保火问题,影响灶具的正常使用,让用户的体验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燃气灶具在使用时,存在点火孔喷出的燃气速度较快,压力不稳定,导致火花点不着火的缺陷,提供一种火盖及灶具燃烧器。
6.一种火盖,包括火盖本体,所述火盖本体具有开口朝下的燃气腔室,所述火盖本体的侧面设有若干连通所述燃气腔室的主火孔,所述火盖还包括在所述燃气腔室内横向延伸的气体隧道,所述气体隧道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火盖本体的侧面并形成点火孔,所述气体隧道的内壁上设置有沿其周向延伸的扰流凹槽,所述气体隧道的内壁上设有连通所述燃气腔室的燃气通路孔。
7.在本方案中,燃气从燃气腔室通过燃气通路孔进入气体隧道,燃气撞击到气体隧道的内壁面后回弹,沿气体隧道的内壁面流动,到达点火孔出口。由于经过了路径的转变和撞击,气体隧道内燃气的湍流系数增加,同时减小了燃气速度;气体隧道同时又能作为混合腔,回弹后的燃气能够在隧道内混合均匀,从而增加了燃气的压力等参数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扰流凹槽,燃气在侧壁面的流动受到扰动,进一步减缓了燃气在点火孔出口的流速。因此,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燃气的湍流增强同时均匀性和稳定性更好,另外点火孔出口速度也更加缓慢,从而增强了燃烧器的点火性能,即使用户家的气源压力不稳定、燃烧环境差,也能有较好的适应性。另外,燃气通路孔藏于隧道内部,即使有较大的溢液,在气体隧道不堵的情况下,气体隧道内的燃气通路孔也不会堵,防堵性能优异。
8.优选地,所述扰流凹槽为螺旋状;和/或,所述气体隧道至少在所述第一端分布有所述扰流凹槽。
9.在本方案中,扰流凹槽为螺旋状,能实现对燃气流动的扰动作用,而且螺旋状便于加工。扰流凹槽至少设置在气体隧道的第一端,使得燃气在第一端受到扰动,保证燃气的流速能够在点火孔出口减缓。
10.优选地,所述气体隧道内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从所述第一端延伸至气体隧道的第二端,所述扰流凹槽经由所述内螺纹形成。
11.在本方案中,扰流凹槽采用内螺纹的形式,便于加工;气体隧道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路径上均设置内螺纹,使得燃气在流经的路径上都能受到扰流作用,使得燃气的流速进一步在点火孔出口减缓。
12.优选地,所述火盖还包括设于所述火盖本体侧面并沿火盖本体的径向向外延伸的保护伞,所述保护伞位于所述点火孔的正上方。
13.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保护伞,能够防止溢液滴入点火孔或进入气体隧道,防止点火孔或气体隧道堵塞。
14.优选地,所述保护伞的下边缘逐渐向下延伸形成帽檐,所述帽檐用于阻挡经由所述点火孔流出的气体。
15.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帽檐,一方面,溢液能够沿着帽檐滴落,而不会进入气体隧道;另一方面,即使燃气压力、风门均很大,导致经过气体隧道后在点火孔出口的燃气气流速度不够小,燃气气流会打到保护伞的帽檐上,而后在帽檐内囤积形成燃气团,从而保证点火无误。
16.优选地,所述帽檐向下延伸的同时还向外延伸,所述帽檐相对于竖直面的倾角为15
°
;和/或,
17.所述帽檐的下边缘从靠近火盖中心的一端向外逐渐向下延伸;和/或,
18.所述帽檐的最低位置与所述气体隧道的中心齐平。
19.在本方案中,帽檐相对于竖直面设置15
°
倾角,使得滴在最严苛位置的溢液,也能顺着帽檐的扩张角往外走,而不会进入气体隧道。帽檐的最低位置与所述气体隧道的中心齐平,一方面,保证帽檐能够阻挡经由所述点火孔流出的燃气以形成燃气团;另一方面,由于帽檐只遮挡半个气体隧道,能够避免帽檐回弹的燃气过多,从而避免点火孔出口的燃气形成下翻的情况。
20.优选地,所述气体隧道的第二端延伸至火盖本体的侧面并形成保火孔。
21.在本方案中,在气体隧道的第二端设置保火孔,使得到达保火孔出口的燃气,也能在经过气体隧道撞击后回弹,湍流系数增加,燃气速度减小,并且在充当混合腔的隧道内混合均匀,从而保火孔处燃气的压力稳定性也能够增加,增强了燃烧器的保火性能。
22.优选地,所述火盖本体在所述保火孔处向内凹陷形成保火凹槽。
23.在本方案中,保火凹槽相当于形成了小的保护伞,能够避免溢液进入保火孔,从而防止保火孔堵塞,另外,由于热电偶通常设置在保火孔的一侧,保火凹槽的设置,对于热电偶而言,也形成了小范围相对独立的半包围的保火空间,增加了保火性能。另外,由于形成半包围的结构,在较大溢液的情况下,热电偶仍能起到熄火保护的作用。
24.优选地,所述气体隧道沿所述火盖的径向延伸并贯穿所述火盖本体;和/或,
25.所述气体隧道位于所述燃气腔室的顶部;和/或,
26.所述燃气通路孔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气体隧道的延伸方向;和/或,
27.所述燃气通路孔的孔径小于所述气体隧道的孔径;和/或,
28.所述气体隧道的孔径大于所述主火孔的孔径;和/或,
29.所述火盖本体的上端沿径向向外凸出形成环形遮挡部,所述环形遮挡部设置在所
述主火孔和所述气体隧道的上方;和/或,
30.所述火盖本体的上边缘向上凸出形成溢液阻挡筋。
31.在本方案中,气体隧道沿火盖本体的径向延伸时长度最长,使得燃气能够在气体隧道内受到足够的扰流作用,并且能够充分混合,从而燃气在点火孔出口的流速最大程度减缓。气体隧道位于燃气腔室的顶部,燃气能够自下而上进入气体隧道并与气体隧道的上半侧壁碰撞。燃气通路孔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气体隧道的延伸方向,使得燃气能够经过90
°
路径的转变和撞击,增加气体隧道内燃气的湍流系数并减小了燃气速度。燃气通路孔的孔径小于气体隧道的孔径,使得燃气在进入气体隧道后突然扩张,也能增加燃气稳定性,减小出口速度。气体隧道的孔径大于主火孔的孔径,使得点火孔的孔径大于主火孔,使得点火孔较主火孔而言,更难堵塞。环形遮挡部能够遮挡溢液,避免溢液直接向下落入主火孔、保火孔或点火孔内导致堵塞。溢液阻挡筋,将溢液阻挡在火盖本体的上边缘内,避免溢液过多从火盖本体的上边缘落入主火孔、保火孔或点火孔内导致堵塞。
32.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上述的火盖。
33.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火盖的灶具燃烧器,同样具有点火性能好、防堵性能优异的优点。
34.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35.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36.对于火盖,燃气从燃气腔室通过燃气通路孔进入气体隧道,燃气撞击到气体隧道的内壁面后回弹,沿气体隧道的内壁面流动,到达点火孔出口。由于经过了路径的转变和撞击,气体隧道内燃气的湍流系数增加,同时减小了燃气速度;气体隧道同时又能作为混合腔,回弹后的燃气能够在隧道内混合均匀,从而增加了燃气的压力等参数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扰流凹槽,燃气在侧壁面的流动受到扰动,进一步减缓了燃气在点火孔出口的流速。因此,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燃气的湍流增强同时均匀性和稳定性更好,另外点火孔出口速度也更加缓慢,从而增强了燃烧器的点火性能,即使用户家的气源压力不稳定、燃烧环境差,也能有较好的适应性。另外,燃气通路孔藏于隧道内部,即使有较大的溢液,在气体隧道不堵的情况下,气体隧道内的燃气通路孔也不会堵,防堵性能优异。对于采用火盖的灶具燃烧器,同样具有点火性能好、防堵性能优异的优点。
附图说明
37.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火盖的剖面图。
38.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火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火盖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0.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火盖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1.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火灶具燃烧器的剖面图。
42.附图标记说明:
43.火盖1
44.火盖本体11
45.燃气腔室111
46.主火孔12
47.气体隧道13
48.点火孔131
49.扰流凹槽132
50.燃气通路孔133
51.保护伞14
52.帽檐141
53.保火孔134
54.保火凹槽112
55.环形遮挡部113
56.上盖115
57.溢液阻挡筋114
58.灶具燃烧器100
59.点火针101
60.热电偶102
具体实施方式
61.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6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火盖1。参照图1-5予以理解,该火盖1包括火盖本体11,火盖本体11具有开口朝下的燃气腔室111,火盖本体11的侧面设有若干连通燃气腔室111的主火孔12,火盖1还包括在燃气腔室111内横向延伸的气体隧道13,气体隧道13的第一端延伸至火盖本体11的侧面并形成点火孔131,气体隧道13的内壁上设置有沿其周向延伸的扰流凹槽132,气体隧道13的内壁上设有连通燃气腔室111的燃气通路孔133。
63.燃气从燃气腔室111通过燃气通路孔133进入气体隧道13,燃气撞击到气体隧道13的内壁面后回弹,沿气体隧道13的内壁面流动,到达点火孔131出口。点火孔131附近设置有点火针101。由于经过了路径的转变和撞击,气体隧道13内燃气的湍流系数增加,同时减小了燃气速度;气体隧道13同时又能作为混合腔,回弹后的燃气能够在隧道内混合均匀,从而增加了燃气的压力等参数的稳定性;通过设置扰流凹槽132,燃气在侧壁面的流动受到扰动,进一步减缓了燃气在点火孔131出口的流速。因此,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燃气的湍流增强同时均匀性和稳定性更好,另外点火孔131出口速度也更加缓慢,从而增强了燃烧器的点火性能,即使用户家的气源压力不稳定、燃烧环境差,也能有较好的适应性。另外,燃气通路孔133藏于隧道内部,即使有较大的溢液,在气体隧道13不堵的情况下,气体隧道13内的燃气通路孔133也不会堵,防堵性能优异。
64.气体隧道13沿火盖1的径向延伸并贯穿火盖本体11。径向延伸即通过火盖1的旋转中心,气体隧道13沿火盖本体11的径向延伸时长度最长,使得燃气能够在气体隧道13内受到足够的扰流作用,并且能够充分混合,从而燃气在点火孔131出口的流速最大程度减缓。
65.气体隧道13位于燃气腔室111的顶部。火盖本体11包括上盖115,上盖115与火盖本体11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设置,或者分体设置后固定连接。上盖115位于火盖本体11的顶
部,并盖设于燃气腔室111的上方,气体隧道13位于上盖115内部并沿径向贯穿上盖115。气体隧道13设于燃气腔室111的顶部,燃气能够自下而上进入气体隧道13并与气体隧道13的上半侧壁碰撞。诚然,作为可替换的手段,将气体隧道13设置在燃气腔室111的其他位置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66.燃气通路孔13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气体隧道13的延伸方向。燃气通路孔133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气体隧道13的延伸方向,使得燃气能够经过90
°
路径的转变和撞击,增加气体隧道13内燃气的湍流系数并减小了燃气速度,使燃气和一次空气充分混合。具体地,燃气通路孔133位于气体隧道13的下侧壁上,燃气自下而上进入气体隧道13。诚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燃气通路孔133也可设置在气体隧道13的侧面。
67.燃气通路孔133的孔径小于气体隧道13的孔径,使得燃气在进入气体隧道13后突然扩张,也能增加燃气稳定性,减小出口速度。
68.气体隧道13的孔径大于主火孔12的孔径,则点火孔131的孔径大于主火孔12的孔径,从而点火孔131较主火孔12而言更难堵塞,从而保证火盖的点火性能和保火性能。
69.火盖本体11的上端沿径向向外凸出形成环形遮挡部113,环形遮挡部113设置在主火孔12和气体隧道13的上方,环形遮挡部113能够遮挡溢液,避免溢液直接向下落入主火孔12、保火孔134或点火孔131内导致堵塞。本实施方式中的环形遮挡部113是由上盖115的上端的外边缘沿径向向外凸出而形成的。
70.火盖本体11的上边缘向上凸出形成溢液阻挡筋114。溢液阻挡筋114将溢液阻挡在火盖本体11的上边缘内,避免溢液过多从火盖本体11的上边缘落入主火孔12、保火孔134或点火孔131内导致堵塞。
71.扰流凹槽132为螺旋状,能实现对燃气流动连续扰动作用,增强燃气和一次空气的均匀性,降低点火孔131处的出气速率,提升了抗击气源压力不稳定的能力,而且螺旋状便于加工。
72.气体隧道13至少在第一端分布有扰流凹槽132,使得燃气在点火孔131处受到扰动,保证燃气的流速能够在点火孔131出口减缓;另外,第一端处的扰流凹槽132可以阻挡溢液向气体隧道13内流动,并加快了溢液蒸发的速度,从而增强了防堵性能。
73.气体隧道13内设有内螺纹,内螺纹从第一端延伸至气体隧道13的第二端,扰流凹槽132经由内螺纹形成。扰流凹槽132采用内螺纹的形式,防堵性能更好,也便于加工;气体隧道13的第一端至第二端的路径上均设置内螺纹,使得燃气在流经的路径上都能受到扰流作用,使得燃气的流速进一步在点火孔131出口减缓,点火孔131处的出气更稳定和均匀。
74.火盖1还包括设于火盖本体11侧面并沿火盖本体11的径向向外延伸的保护伞14,保护伞14位于点火孔131的正上方。通过设置保护伞14,能够防止溢液滴入点火孔131或进入气体隧道13,防止点火孔131或气体隧道13堵塞。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伞14的上方同样设置有溢液阻挡筋114,进一步阻挡溢液从保护伞14向下滴落。
75.保护伞14的下边缘逐渐向下延伸形成帽檐141,帽檐141用于阻挡经由点火孔131流出的气体。通过设置帽檐141,一方面,溢液能够沿着帽檐141滴落,而不会进入气体隧道13;另一方面,即使燃气压力、风门均很大,导致经过气体隧道13后在点火孔131出口的燃气气流速度不够小,燃气气流会打到保护伞14的帽檐141上,而后在帽檐141内囤积形成燃气团,从而保证点火无误。
76.帽檐141向下延伸的同时还向外延伸,帽檐141相对于竖直面的倾角为15
°
。帽檐141相对于竖直面设置15
°
倾角,使得滴在最严苛位置的溢液,也能顺着帽檐141的扩张角往外走,而不会进入气体隧道13。
77.帽檐141的下边缘从靠近火盖1中心的一端向外逐渐向下延伸。这种设置使得溢液能够沿帽檐141的下边缘向远离火盖1的中心的方向移动并滴落,并且保证燃气气流能打到保护伞14的帽檐141。
78.帽檐141的最低位置与气体隧道13的中心齐平,一方面,保证帽檐141能够阻挡经由点火孔131流出的燃气以形成燃气团;另一方面,由于帽檐141只遮挡半个气体隧道13,能够避免帽檐141回弹的燃气过多,从而避免点火孔131出口的燃气形成下翻的情况。
79.气体隧道13的第二端延伸至火盖本体11的侧面并形成保火孔134。保火孔134的附近设置有热电偶102。在气体隧道13的第二端设置保火孔134,使得到达保火孔134出口的燃气,也能在经过气体隧道13撞击后回弹,湍流系数增加,燃气速度减小,并且在充当混合腔的隧道内混合均匀,从而保火孔134处燃气的压力稳定性也能够增加,增强了燃烧器的保火性能。
80.火盖本体11在保火孔134处向内凹陷形成保火凹槽11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上盖115的上端的外边缘沿径向向外凸出而形成的环形遮挡部113与保火凹槽112之间形成半包围的结构。保火凹槽112相当于形成了小的保护伞14,能够避免溢液进入保火孔134,从而防止保火孔134堵塞,另外,由于热电偶102通常设置在保火孔134的一侧,保火凹槽112的设置,对于热电偶102而言,也形成了小范围相对独立的半包围的保火空间,增加了保火性能。另外,由于形成半包围的结构,在较大溢液的情况下,热电偶102仍能起到熄火保护的作用。
81.气体隧道13的孔径大于保火孔134的孔径。气体隧道13的孔径大于保火孔134的孔径,使得保火孔134的孔径大于主火孔12,使得保火孔134较主火孔12而言,更难堵塞。
82.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灶具燃烧器100,该灶具燃烧器100为单环燃烧器,该灶具燃烧器100包括上述火盖1。采用上述火盖1的灶具燃烧器100,具有点火性能好、防堵性能优异的优点。
83.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灶具燃烧器100,该灶具燃烧器100为双环燃烧器,包括外环火盖1和内环火盖1,其中,内环火盖1由上述火盖1形成。采用上述火盖1作为内环火盖1的灶具燃烧器100,同样具有点火性能好、防堵性能优异的优点。
84.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