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混气室及上进风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混气室及上进风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气室及上进风燃烧器。


背景技术:

2.燃气灶具中的燃烧器分为上进风式和下进风式,上进风燃烧器所有的开口均设置在面板以上,不易因底盘燃气聚集造成隐患,同时开关橱柜门不受影响。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采用喷嘴设置在面板以上,或喷嘴隐藏于面板以下,但混气室的进风口位于面板以上的形式,喷嘴向混气室内喷射燃气的过程中,周围的一次空气被引射入混气室内。现有的上进风燃烧器中,喷嘴距离混气室比较近,燃气和空气不能得到充分混合,致使火焰质量不佳,燃烧器的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进风燃烧器中燃气和空气不能得到充分混合致使燃气燃烧质量不佳且燃烧器的热效率低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混气室及上进风燃烧器。
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
5.一种混气室,其特点在于,所述混气室的中心具有开口朝上的内腔体,所述混气室还包括内引射管,所述内引射管包括下层通道和上层通道,所述下层通道从靠近所述混气室的轴线的位置逐渐向外并向上延伸,直至与所述上层通道连通,所述上层通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内腔体。
6.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内燃烧喷嘴的燃气通过内引射管的下层通道进入,再经上层通道返回内腔体中心,一方面延长了燃气流动的路径,另一方面,气流在上层通道与下层通道的交接处与内引射管产生碰撞,产生小的湍流,从而空气和燃气得以充分混合,提高了火焰的燃烧质量和燃烧器的热效率。
7.较佳地,所述混气室还包括开口朝上的外腔体,所述外腔体与所述内腔体同轴设置,所述下层通道和所述上层通道分别延伸至所述外腔体。
8.在本方案中,混气室可应用在双环燃烧器中,内腔体对应燃烧器的内环,外腔体对应燃烧器的外环,下层通道和上层通道在外腔体处交接,换言之,内引射管在传输气体的同时也起到了连接内腔体和外腔体的作用,提高了混气室的稳定性。
9.较佳地,所述混气室还包括外引射管,所述外引射管从靠近所述混气室的轴线的位置逐渐向外并向上延伸,直至与所述外腔体连通。
10.在本方案中,外引射管倾斜设置,从靠近混气室轴线的位置逐渐延伸到外腔体,增大了气流的流通路径,从而空气和燃气能够混合更加充分;另外,外引射管和内引射管的进气口都是在靠近混气室的轴线的位置,那么在设计燃烧器的底座时,可以将各喷嘴集中设置在混气室中心的正下方,也有利于借助混气室实现对底座的防护,减少溢液对底座的损伤。
11.较佳地,所述内腔体的侧面向外延伸形成遮挡板,所述内引射管的进气口和所述外引射管的进气口均位于所述遮挡板的正下方。
12.在本方案中,遮挡板将内引射管和外引射管的进气口都进行了遮挡,从而防止溢液流到进气口处造成堵塞,诚然,遮挡板也对位于各进气口处的喷嘴形成防护。
13.较佳地,所述内引射管通过一隔板隔离成所述上层通道和所述下层通道,从而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的结构比较紧凑;和/或,所述上层通道从所述内腔体的侧面与之连通,从而内腔体的底部的空间可以空出来,以便用来和底座形成定位关系,使得燃烧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和/或,所述上层通道从连通内腔体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向上延伸,从而流出的气体与内腔体的侧壁和底面形成对冲,进一步提高了气体的混合程度;和/或,所述内腔体和内引射管一体成型。
14.一种上进风燃烧器,其特点在于,包括底座、内喷嘴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混气室,所述内喷嘴固定于所述底座上,并用于向所述下层通道中喷射燃气。
15.在本方案中,上进风燃烧器通过采用上述混气室,具有混气室所产生的效果,比如空气和燃气混合更加均匀成分,提高了燃烧热效率。
16.较佳地,所述混气室还包括开口朝上的外腔体,所述外腔体与所述内腔体同轴设置,所述下层通道和所述上层通道分别延伸至所述外腔体;
17.所述混气室还包括外引射管,所述外引射管从靠近所述混气室的轴线的位置逐渐向外并向上延伸,直至与所述外腔体连通;
18.所述底座包括设有所述内喷嘴的凸台,所述上进风燃烧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凸台上的外喷嘴,所述内喷嘴和所述外喷嘴沿所述凸台的周向间隔分布,所述外喷嘴与所述外引射管一一对应设置。
19.在本方案中,内引射管和外引射管的进气口都位于靠近混气室轴线的位置,底座通过设置凸台将内喷嘴和外喷嘴集中地设置在混气室的中心的正下方,混气室对底座形成防护,同时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也更加紧凑;另外,内喷嘴和外喷嘴环绕凸台间隔设置,相当于一个凸台同时起到了多个喷嘴安装座的功能,不必再针对每个喷嘴单独设置一个喷嘴安装座,从而减少了底座的安装死角。
20.较佳地,所述凸台具有若干转角,相邻转角之间设置有一个内喷嘴或外喷嘴,换言之,凸台具有多个侧面,每个侧面朝向不同的方位,则相邻的喷嘴之间的干扰降低,被引射入内引射管和外引射管的空气互不干扰;和/或,
21.所述凸台的侧面向外凸出形成点火针安装柱,利用凸台的侧面设置点火针安装柱,进一步减少了死角,便于清洁;和/或,
22.所述凸台的侧面向外凸出形成热电偶安装柱,利用凸台的侧面设置热电偶安装柱,进一步减少了死角,便于清洁;和/或,
23.所述外引射管和所述外喷嘴各具有三个,三个外喷嘴和一个内喷嘴沿所述凸台的周向分布。
24.较佳地,所述内腔体的侧面向外延伸形成遮挡板,所述内引射管的进气口和所述外引射管的进气口均位于所述遮挡板的下方;所述内喷嘴和所述外喷嘴位于所述遮挡板的正下方。
25.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遮挡板可以阻止溢液、油渍等进入底座、喷嘴处,
进一步增加燃烧器的易清洁性。
26.较佳地,所述遮挡板和所述外腔体之间形成二次空气通道,从而上进风燃烧器周围的空气可穿过二次空气通道流向火焰根部,提高燃气的热效率;和/或,
27.所述上进风燃烧器包括两个进气通道,其中一个进气通道连通所述内喷嘴,另一个进气通道连通各所述外喷嘴,本方案中,用于向内腔体和外腔体的供气的进气通道不同,从而可通过控制两个进气通道的通断实现选择性地向内腔体和外腔体供气,进而调整火焰大小;和/或,
28.所述凸台的侧面从下向上逐渐向中心收拢,所述内喷嘴和外喷嘴设置在所述凸台的上端,从而更容易利用混气室遮挡溢液以保护喷嘴,同时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也更加紧凑;和/或,
29.所述凸台的底部具有安装脚,所述安装脚从所述凸台的侧面向外延伸;和/或,
30.所述凸台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内喷嘴和所述外喷嘴与所述安装孔一一对应地插接固定;和/或,
31.所述底座一体成型。
32.较佳地,所述上进风燃烧器还包括内环火盖,所述内环火盖盖合在所述内腔体上并形成内环混气腔;和/或,
33.所述上进风燃烧器还包括外环火盖,所述外环火盖盖合在所述外腔体上并形成外环混气腔。
34.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35.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内喷嘴的燃气通过内引射管的下层通道进入,再经上层通道返回内腔体中心,一方面延长了燃气流动的路径,另一方面,气流在上层通道与下层通道的交接处与内引射管产生碰撞,产生小的湍流,从而空气和燃气得以充分混合,提高了火焰的燃烧质量和燃烧器的热效率。
附图说明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混气室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混气室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混气室的剖视图;
3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混气室的剖视图;
4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4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的剖视图;
42.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43.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44.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上进风燃烧器的分解图。
46.附图标记说明:
47.上进风燃烧器1
48.混气室11
49.内腔体2
50.内引射管3
51.下层通道31
52.上层通道32
53.隔板33
54.开孔34
55.外腔体4
56.外引射管5
57.遮挡板6
58.连接板7
59.底座8
60.内喷嘴9
61.凸台10
62.进气通道101
63.外喷嘴102
64.点火针12
65.点火针安装柱121
66.热电偶13
67.热电偶安装柱131
68.安装脚14
69.安装孔15
70.内环火盖16
71.外环火盖17
具体实施方式
72.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下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7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混气室11,应用在燃烧器中,例如应用在多环火的燃烧器中,此时,混气室11至少用于单独与内环火盖连接以向内环火焰供气。
74.图1-4以应用于双环火燃烧器的混气室11为例进行了示意。混气室11的中心具有开口朝上的内腔体2,混气室11还包括内引射管3,用于向内腔体2输送混合气,内引射管3包括下层通道31和上层通道32,下层通道31从靠近混气室11的轴线的位置逐渐向外并向上延伸,直至与上层通道32连通,上层通道32的出气口连通内腔体2。
75.本实施例中,内燃烧喷嘴喷射的燃气依次通过内引射管3的下层通道31和上层通道32进入内腔体2中,一方面延长了燃气流动的路径,使得燃气与空气混合的时间加长,另一方面,气流在上层通道32与下层通道31的交接处与内引射管3产生碰撞,产生小的湍流,从而空气和燃气得以充分混合,提高了火焰的燃烧质量和燃烧器的热效率。
76.请继续参阅图1-4进行理解。在具体实施时,内腔体2的开口截面可以为环形,且中心与混气室11的轴线重合;下层通道31可为管状,斜向上设置,增加了混合气的流动路径的
同时对流入下层通道31中的溢液形成导流,将溢液引入到燃烧器的基座或者燃烧器的盛液盘上。下层通道31的进气口可以正对着内喷嘴9(参照图6),可与内喷嘴9有一定的距离;上层通道32可设置在下层通道31的上方,两者可通过隔板33进行上下隔离,上层通道32与下层通道31相连接的位置可设置开孔34,该开孔34处固定有连接板7进行封堵,以避免内引射管3内的气体在该开口处外泄。
77.请继续参阅图1-4进行理解。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混气室11还包括开口朝上的外腔体4,外腔体4与内腔体2同轴设置,下层通道31和上层通道32分别延伸至外腔体4。
78.在具体实施时,外腔体4可以为环状,外腔体4的开口处的内圈高于外圈,以使得外腔体4对应火孔从内到外逐层向下分布;外腔体4和燃烧器的外环相对应,用于和外环火盖形成容置混合气的空间,以向外环的火焰供气;内腔体2对应双环火的燃烧器的内环,下层通道31和上层通道32在外腔体4处交接,上述的开孔34可设置在外腔体4上,连接板7固定在外腔体4内。本实施例中,内引射管3在传输气体的同时也起到了连接内腔体2和外腔体4的作用,提高了混气室11的稳定性。
79.请继续参阅图1-4进行理解。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混气室11还包括外引射管5,外引射管5从靠近混气室11的轴线的位置逐渐向外并向上延伸,直至与外腔体4连通。
80.在具体实施时,如图6所示,外引射管5的进气口可正对着外喷嘴102,可与外喷嘴102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外引射管5的出气口则穿过外腔体4内壁。外引射管5倾斜设置,从靠近混气室11轴线的位置逐渐延伸到外腔体4,增大了气流的流通路径,从而空气和燃气能够混合更加充分;外引射管5的结构既可以保证外喷嘴102中的燃气有效地喷射到外引射管5内,并将空气引射入外引射管5中,还对溢液具有导流作用,落入到外腔体4内的溢液顺着外引射管5流到盛液盘或者基座上,而且不会堵塞外喷嘴102另外,外引射管5和内引射管3的进气口都是在靠近混气室11的轴线的位置,将各喷嘴集中设置在混气室11中心的正下方,可借助混气室11实现对底座8的防护,减少溢液对底座8的损伤。
81.请继续参阅图1-4进行理解。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内腔体2的侧面向外延伸形成遮挡板6,内引射管3的进气口和外引射管5的进气口均位于遮挡板6的正下方。
82.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所示,遮挡板6可以为环状结构,其内圈与内腔体2的外表面平滑过渡,遮挡板6可对溢液形成导流,即落到遮挡板6上的溢液可自动流向其外圈并落下,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各进气口和底座8的防护。遮挡板6可以和内引射管3及外引射管5平滑过渡。遮挡板6对内引射管3和外引射管5的进气口都进行了遮挡,从而防止溢液流到进气口处造成堵塞,诚然,遮挡板6也对位于各进气口处的喷嘴形成防护。
83.请继续参阅图1-4进行理解。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内引射管3可以通过一隔板33隔离成上层通道32和下层通道31,并在隔板33两侧各开一小孔,从而上层通道32和下层通道31的结构比较紧凑。
84.请继续参阅图1-4进行理解。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上层通道32从内腔体2的侧面与之连通,从而内腔体2的底部的空间可以空出来,以便用来和底座8形成定位关系,使得燃烧器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85.请继续参阅图1-4进行理解。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上层通道32从连通内腔体2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向上延伸,从而流出的气体与内腔体2的侧壁和底面形成对冲,进一步提高了气体的混合程度。
86.在一个实施例中,内腔体2和内引射管3一体成型,优选实施例中,内腔体2、内引射管3、外腔体4、外引射管5以及遮挡板6一体成型。
87.请参阅图5-10进行理解。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上进风燃烧器1,上进风燃烧器1包括底座8、内喷嘴9和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混气室11,内喷嘴9固定于底座8上,并用于向下层通道31中喷射燃气。上进风燃烧器1通过采用上述混气室11,具有混气室11所产生的效果,比如使得空气和燃气混合更加均匀成分,提高了燃烧热效率。
88.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混气室11的外腔体4与内腔体2同轴设置,下层通道31和上层通道32分别延伸至外腔体4;混气室11的外引射管5从靠近混气室11的轴线的位置逐渐向外并向上延伸,直至与外腔体4连通;底座8包括设有内喷嘴9的凸台10,上进风燃烧器1还包括设于凸台10上的外喷嘴102,内喷嘴9和外喷嘴102沿凸台10的周向间隔分布,外喷嘴102与外引射管5一一对应设置。
89.具体实施时,凸台10为上窄下宽的凸起结构,凸台10可具有四个侧面,相邻侧面平滑过渡,凸台10的一侧面设置一个内喷嘴9,另外三侧面则各设一个外喷嘴102,内引射管3的进气口正对着内喷嘴9,外引射管5的进气口正对着外喷嘴102,且喷嘴与进气口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内引射管3和外引射管5的进气口都位于靠近混气室11轴线的位置,底座8通过设置凸台10将内喷嘴9和外喷嘴102集中地设置在混气室11的中心的正下方,混气室11对底座8形成防护,同时上进风燃烧器1的结构也更加紧凑;另外,内喷嘴9和外喷嘴102环绕凸台10间隔设置,相当于一个凸台10同时起到了多个喷嘴安装座的功能,不必再针对每个喷嘴单独设置一个喷嘴安装座,从而减少了底座8的安装死角,便于清洁。
90.请参阅图5、9进行理解。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凸台10具有若干转角,相邻转角之间设置有一个内喷嘴9或外喷嘴102,凸台10具有四个侧面,每个侧面朝向不同的方位,相邻的喷嘴之间的干扰降低,被引射入内引射管3和外引射管5的空气互不干扰。
91.请参考图9-10进行理解。凸台10的侧面向外凸出形成点火针安装柱121,用于安装点火针12利用凸台10的侧面设置点火针安装柱121,进一步减少了死角,便于清洁,其中,将点火针安装柱121设置在凸台10的转角处时效果最佳。
92.凸台10的侧面向外凸出形成热电偶安装柱131,用于安装热电偶13,利用凸台10的侧面设置热电偶安装柱131,进一步减少了死角,便于清洁,其中,将热电偶安装柱131设置在凸台10的转角处时效果最佳。
93.外引射管5和外喷嘴102各具有三个,三个外喷嘴102和一个内喷嘴9沿凸台10的周向分布。
94.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内腔体2的侧面向外延伸形成遮挡板6,内引射管3的进气口和外引射管5的进气口均位于遮挡板6的下方;内喷嘴9和外喷嘴102位于遮挡板6的正下方。
95.在具体实施时,遮挡板6可以为环状结构,其内圈与内腔体2的外表面平滑过渡,遮挡板6可对溢液形成导流,阻止溢液、油渍等进入底座8、内喷嘴9和外喷嘴102处,避免了内喷嘴9和外喷嘴102的出气口被堵塞,并进一步增加燃烧器的易清洁性。
96.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遮挡板6和外腔体4之间形成二次空气通道,从而上进风燃烧器1周围的空气可穿过二次空气通道流向火焰根部,提高燃气的热效率。遮挡板6的表面对溢液进行导流的同时也对二次空气形成了导向,使二次空气向上进风燃烧器1的中
心流动的同时斜向上流动,从而更顺畅地流向了火焰的根部。
97.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进风燃烧器1包括一个进气通道101,凸台10具有开口朝下的内腔,进气通道101伸入内腔中并同时连通内喷嘴9和外喷嘴102,本实施例通过一个进气通道101同时向内腔体2和外腔体4供气。作为可替换的手段,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上进风燃烧器1包括两个进气通道101,如图6、7所示,其中一个进气通道101连通内喷嘴9,另一个进气通道101连通各外喷嘴102,用于向内腔体2和外腔体4的供气的进气通道101不同,从而可通过控制两个进气通道101的通断实现选择性地向内腔体2和外腔体4供气,进而调整火焰大小。
9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凸台10的侧面从下向上逐渐向中心收拢,内喷嘴9和外喷嘴102设置在凸台10的上端,从而更容易利用混气室11遮挡溢液来保护喷嘴,同时上进风燃烧器1的结构也更加紧凑。
99.凸台10的底部具有安装脚14,安装脚14从凸台10的侧面向外延伸,增强底座8的稳定性。凸台10上设有安装孔15,内喷嘴9和外喷嘴102与安装孔15一一对应地插接固定。底座8可一体成型,加工成本容易控制。
100.作为一种较佳地实施方式,上进风燃烧器1还包括内环火盖16,内环火盖16盖合在内腔体2上并形成内环混气腔,内环混气腔用于容置混合气并向内环火盖16上的火孔供气。
101.上进风燃烧器1还包括外环火盖17,外环火盖17盖合在外腔体4上并形成外环混气腔,外环混气腔用于容置混合气并向外环火盖17上的火孔供气。
102.在具体实施时,内环火盖16侧面分布若干火孔,在内环火盖16侧面的上端面设一上盖面,上盖面的外檐沿内环火盖16侧面周向设置,内环火盖16的下端面内设一安装配合圈,以便和底座8进行定位,装配过程中,通过将凸台的顶部顶住安装配合圈进行快速定位。外环火盖17为环状,且由内到外斜向下设置,在外环火盖17的侧面分布若干出火孔,外环火盖17的外缘向下延伸一定高度,与外腔室的外边缘闭合连接。进一步增加了混气腔的空间使得燃气与空气能充分混合。
103.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