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燃气锅炉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燃气锅炉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锅炉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锅炉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乏汽是具有热势能的过热蒸汽经管道引入汽轮机后,便将热势能转变成动能。一、乏汽高速流动的蒸汽推动汽轮机转子转动,形成机械能。释放出热势能的蒸汽从汽轮机下部的排汽口排出,称为乏汽。工艺代号为es,乏汽压强通常在200kp

400kp范围内;二、乏汽回收乏汽回收装置fq系列装置由乏汽回收主体、输送水泵组成。通常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乏汽会直接向外排放从而造成环境污染,而乏汽本身往往会含有较大热能直接会排放会造成热能损失浪费,但是乏汽本身的温度又不足以通过余热锅炉直接进行余热利用,因而如何充分利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乏汽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申请号为201610759239.6的发明提供了燃气锅炉,其能解决现有工业生产产生的乏汽直接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污染、热能浪费损失的问题。其包括锅炉本体、锅筒、燃烧器,锅炉本体上安装有燃烧器,锅炉本体内设有燃烧室和过热区烟道,燃烧器位于所述燃烧室的进口侧端,过热区烟道内设置有过热器,燃烧室的出口侧与过热区烟道连通,过热区烟道的出口端通过连接烟道连接脱硝装置,脱硝装置连接节能器,其还包括乏汽进口集箱,乏汽进口集箱上设有乏汽入口,锅筒与乏汽进口集箱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路连接,乏汽进口集箱与过热器管连接,过热器连接主蒸汽出口集箱。
4.对比文件其通过乏汽进口集箱将收集的外来乏汽以及从锅筒内引出的饱和蒸汽一起由过热器加热成为过热蒸汽,另一方面以也满足用热设备对过热节省的需求。整个设备,采用了混合过热的方式,所有混合态汽体流经所有的过热器,混合态流速相同两种汽态水加热均匀性较差,与不利于原有供水的均匀补充;同时,混合汽经过所有过热器会造成整体被污染,需要整体进行维护清理,需要整体停机处理。本技术文件提供了一种燃气锅炉及其使用方法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气锅炉及其使用方法,通过存储罐收集,汽轮机等船上设备使用后的乏汽,通过第一过热器、第二过热器的两级过热处理成为过热蒸汽,整体形成一个气态水的循环,增加船用锅炉的能效,降低淡水的使用量,降低海洋航行船只的存水量,解决了现有问题。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7.本发明为一种燃气锅炉,包括锅炉本体、燃烧器、钢架立柱;所述锅炉本体上安装燃烧器,所述锅炉本体内设有燃烧室和过热区烟道;所述锅炉本体的前侧内壁、后侧内壁分别设有膜式水冷壁;所述锅炉本体内还设有横向延伸的膜式水冷壁且该膜式水冷壁将锅炉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位于后侧的燃烧室和位于前侧的过热区烟道;所述燃烧器位于燃烧室的进口侧端;所述过热区烟道内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过热器、第二过热器、第
三过热器;所述第三过热器与膜式水冷壁连通;所述第一过热器与第二过热器独立连通;所述燃烧室的出口侧与过热区烟道连通;所述过热区烟道的出口端通过连接烟道连接scr脱硝装置,scr脱硝装置连接节能器;还包括用于收集供应乏汽的存储罐、乏汽分流集箱;所述乏汽分流集箱的入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路与存储罐连通;所述乏汽分流集箱通过第一饱和蒸汽分管与第一过热器的进汽端连接;所述第一过热器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过热器进汽端串联;所述锅炉本体上设置过热蒸汽出口集箱;所述第二过热器的出汽端与第三过热器的出汽端分别通过第一过热蒸汽输出管、第二过热蒸汽输出管与过热蒸汽出口集箱连接。
8.一种燃气锅炉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9.烟气工作过程:
10.通过燃烧器在锅炉本体内的膜式水冷壁组成的燃烧室内将燃料燃烬;高温烟气通向过热区烟道,依次通过第一过热器、第二过热器、第三过热器;经过连接烟道引入到scr脱硝装置,scr脱硝装置连接节能器;
11.水汽工作过程:
[0012]ⅰ、供水过热蒸汽,给水经过节能器加热后进入锅炉本体内的膜式水冷壁均匀受热后产生饱和蒸汽,饱和蒸汽进入到第三过热器,经过第三过热器加热后成为过热蒸汽,过热蒸汽汇聚到过热蒸汽出口集箱分配到汽轮机设备以及用热设备;
[0013]ⅱ、乏汽过热蒸汽,存储罐中缓存存储的乏汽通过乏汽分流集箱、第一饱和蒸汽分管通入第一过热器进行升温后转化为饱和蒸汽与过热蒸汽的混合状态,混合蒸汽进入到第二过热器加热后成为过热蒸汽,过热蒸汽汇聚到过热蒸汽出口集箱分配到汽轮机设备以及用热设备。
[0014]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
1、本发明通过存储罐收集,汽轮机等船上设备使用后的乏汽,通过第一过热器、第二过热器的两级过热处理成为过热蒸汽,整体形成一个气态水的循环,增加船用锅炉的能效,降低淡水的使用量,降低海洋航行船只的存水量,提高整个船只的机动能力。
[0016]
2、本发明通过供水过热蒸汽与乏汽过热蒸汽两路不同的过热器加热,过滤运行不停机即可清理过热器,锅炉运行高效稳定。
[0017]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18]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
图1为本发明一种燃气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2为图1中a方向的示意图。
[0021]
图3为图1中b方向的示意图。
[0022]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3]1‑
锅炉本体,2

燃烧器,3

钢架立柱,4

燃烧室,5

过热区烟道,6

第一过热器,7

第二过热器,8

第三过热器,9

连接烟道,10

scr脱硝装置,11

节能器,12

存储罐,13

乏汽
分流集箱,14

饱和蒸汽输出管路,15

第一饱和蒸汽分管,16

过热蒸汽出口集箱,17

第一过热蒸汽输出管,18

第二过热蒸汽输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0025]
请参阅图1

3所示,本发明为一种燃气锅炉,包括锅炉本体1、燃烧器2、钢架立柱3;锅炉本体1上安装燃烧器2,锅炉本体1内设有燃烧室4和过热区烟道5;锅炉本体1的前侧内壁、后侧内壁分别设有膜式水冷壁;锅炉本体1内还设有横向延伸的膜式水冷壁且该膜式水冷壁将锅炉本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位于后侧的燃烧室4和位于前侧的过热区烟道5;燃烧器2位于燃烧室4的进口侧端;过热区烟道5内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过热器6、第二过热器7、第三过热器8;第三过热器8与膜式水冷壁连通;第一过热器6与第二过热器7独立连通;燃烧室4的出口侧与过热区烟道5连通;过热区烟道5的出口端通过连接烟道9连接scr脱硝装置10,scr脱硝装置10连接节能器11;还包括用于收集供应乏汽的存储罐12、乏汽分流集箱13;乏汽分流集箱13的入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路14与存储罐12连通;乏汽分流集箱13通过第一饱和蒸汽分管15与第一过热器6的进汽端连接;第一过热器6输出端与第二过热器7进汽端串联;
[0026]
锅炉本体1上设置过热蒸汽出口集箱16;第二过热器7的出汽端与第三过热器8的出汽端分别通过第一过热蒸汽输出管17、第二过热蒸汽输出管18与过热蒸汽出口集箱16连接。
[0027]
一种燃气锅炉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过程:
[0028]
烟气工作过程:
[0029]
通过燃烧器2在锅炉本体1内的膜式水冷壁组成的燃烧室4内将燃料燃烬;高温烟气通向过热区烟道5,依次通过第一过热器6、第二过热器7、第三过热器8;经过连接烟道9引入到scr脱硝装置10,scr脱硝装置10连接节能器11;
[0030]
水汽工作过程:
[0031]ⅰ、供水过热蒸汽,给水经过节能器11加热后进入锅炉本体1内的膜式水冷壁均匀受热后产生饱和蒸汽,饱和蒸汽进入到第三过热器8,经过第三过热器8加热后成为过热蒸汽,过热蒸汽汇聚到过热蒸汽出口集箱16分配到汽轮机设备以及用热设备;
[0032]ⅱ、乏汽过热蒸汽,存储罐12中缓存存储的乏汽通过乏汽分流集箱13、第一饱和蒸汽分管15通入第一过热器6进行升温后转化为饱和蒸汽与过热蒸汽的混合状态,混合蒸汽进入到第二过热器7加热后成为过热蒸汽,过热蒸汽汇聚到过热蒸汽出口集箱16分配到汽轮机设备以及用热设备。
[0033]
通过存储罐12收集,汽轮机等船上设备使用后的乏汽,通过第一过热器6、第二过热器7的两级过热处理成为过热蒸汽,整体形成一个气态水的循环,增加船用锅炉的能效,降低淡水的使用量,降低海洋航行船只的存水量,提高整个船只的机动能力。
[0034]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
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35]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