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聚能圈组件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聚能圈组件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聚能圈组件及燃气灶
1.本技术要求申请日为2020年8月28日,名称为“聚能圈组件及燃气灶”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202010887020.0的优先权。本技术引用上述中国专利申请的全文。
技术领域
2.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能圈组件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3.燃气灶是家庭中常用的燃烧器。燃气灶产生的热能除了用于加热置于其上的锅具外,燃气灶周围的空气也会被加热。被加热的空气能够自由流动,从而将热量带走,大大的降低燃气灶的热效率。
4.部分燃气灶会设置聚能圈,该聚能圈在火焰与外界空气直接形成物理阻隔,从而减少聚能圈的内侧面与火焰之间的空气向外流动,能够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5.对于聚能圈的外侧面的空气,该处的空气可以进入燃气灶,并与燃气灶的燃气混合,为燃气灶燃料的燃烧提供氧气。该处的空气的温度通常为常温,该温度与燃气的燃点温度相差较大。相对低温的空气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才能达到燃气的燃点。目前的聚能圈不能对外侧面的空气进行有效地加热。
6.另外,由于聚能圈的阻挡,外部空气不能穿过聚能圈,从而燃气在燃烧时难以及时补充空气,容易造成部分燃气难以充分燃烧,进而易产生烟气。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燃气燃烧时的空气易被聚能圈阻挡而产生烟气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聚能圈组件及燃气灶。
8.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9.一种聚能圈组件,其应用于燃气灶,其特点在于,所述聚能圈组件包括圈本体及竖边段;
10.所述圈本体的内侧面用于与所述燃气灶的外环火盖的外周面相接触,至少一个所述外环火盖的外环火孔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圈本体的内侧面的下方;所述圈本体沿所述外环火盖的径向向外延伸,所述圈本体上还设有若干通气孔;
11.所述竖边段的上侧面与所述圈本体的外侧面相连接,所述竖边段的下侧面用于接触所述燃气灶的集液盘的上侧面,所述竖边段上设有若干竖边孔;
12.所述聚能圈组件与所述外环火盖、所述集液盘之间形成储气空间,所述燃气灶的混气室与所述储气空间相连通;
13.空气自所述竖边孔流入所述储气空间,所述储气空间的空气经所述通气孔流出,所述储气空间的空气还流入所述混气室。
14.在本方案中,通过将聚能圈组件设计为包括圈本体及竖边段,聚能圈组件与外环火盖、集液盘之间形成储气空间,并在圈本体上设置通气孔,竖边段上设置竖边孔,从而空
气能够自竖边孔进入储气空间,然后自通气孔流出或者流入混气室,进而能够与燃气混合,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空气不足而导致的燃气燃烧不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燃烧的效率,减少烟气的产生。
15.另外,通过将至少一个外环火孔设置在圈本体的下方,使得外环火孔的部分火焰能够在圈本体的下方燃烧,从而当空气流经聚能圈组件时,较热的圈本体首先对空气进行加热,外环火孔喷出的火焰及烟气均能够实现能够对空气的进一步加热,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空气进行加热,提高空气的温度,能够减少空气与燃气混合并达到燃点所需的热量,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16.较佳地,
17.所述聚能圈组件还包括折边段,所述折边段的一侧与所述圈本体的外侧面相连接,所述折边段的另一侧向上且向靠近所述外环火盖的方向延伸,所述折边段用于使燃气向所述燃气灶的火焰的方向流动,所述竖边段的上侧面与所述折边段的另一侧相连接所述通气孔设于所述折边段上。
18.在本方案中,通过将聚能圈组件设计为包括折边段,并将折边段设计为沿向上且向靠近所述外环火盖的方向延伸,从而当燃气流动至圈本体后,折边段能够将燃气阻挡并使燃气向燃气灶的火焰的方向导流,进而燃气能够被火焰点燃,能够减少烟气的产生,也能够提高燃气的利用率。
19.较佳地,所述聚能圈组件还包括环形段,所述环形段设于所述圈本体与所述竖边段之间,所述环形段沿所述聚能圈组件的径向向外延伸。
20.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环形段,使得竖边段与圈本体之间的距离加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聚能圈组件内部形成的空间的体积,进而能够容纳更多的空气,当外界空气流入聚能圈组件内部时,能够有效地提高空气流动的稳定性,降低外界空气形成的气流冲击,还能够提高空气温度的稳定性。
21.较佳地,所述竖边孔的最高点高于所述圈本体的最低点。
22.在本方案中,竖边孔的最高点高于圈本体的最低点,使得空气能够更好地接触圈本体,从而更好地吸收圈本体的热量,更好地实现对空气的预热。
23.较佳地,所述竖边孔沿所述聚能圈组件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24.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竖边段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竖边孔,使得空气能够更加稳定均匀地流入储气空间,也能够控制空气流入后的流动方向,避免空气形成乱流,使空气的量与燃料的量相适应,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25.较佳地,所述聚能圈组件还包括锅支架,所述锅支架设于所述圈本体的上侧。
26.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支脚,从而能够适应更多直径不同的锅具,进而能够提高聚能圈组件的适用范围。
27.较佳地,所述锅支架包括上圈和侧圈,所述上圈的外周面与所述侧圈上侧的内侧面相连接,所述上圈压设于所述圈本体的上侧面,所述侧圈卡设于所述圈本体的外侧面。
28.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底圈设计为包括上圈和侧圈,使得锅支架能够更加稳定地设有圈本体上。
29.较佳地,所述锅支架还包括若干支脚,若干所述支脚沿所述锅支架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所述支脚的内侧面超出所述圈本体的上侧面。
30.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支脚,从而能够适应更多直径不同的锅具,进而能够提高聚能圈组件的适用范围。
31.一种燃气灶,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聚能圈组件。
32.在本方案中,通过使用上述聚能圈组件,从而使得空气能够通过聚能圈组件补充空气,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空气不足而导致的燃气燃烧不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燃烧的效率,减少烟气的产生。
33.较佳地,所述燃气灶包括外环火盖、混气室及承液盘,所述聚能圈组件与所述外环火盖、所述承液盘形成所述储气空间,所述混气室的腰型孔与所述储气空间相连通。
34.在本方案中,储气空间内的空气能够更加直接地补充至混气室,从而能够使燃气与空气更加充分的混合,提高燃烧效率。
35.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36.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37.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聚能圈组件设计为包括圈本体及竖边段,聚能圈组件与外环火盖、集液盘之间形成储气空间,并在圈本体上设置通气孔,竖边段上设置竖边孔,从而空气能够自竖边孔进入储气空间,然后自通气孔流出或者流入混气室,进而能够与燃气混合,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空气不足而导致的燃气燃烧不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燃烧的效率,减少烟气的产生。
附图说明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燃气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9.图2为图1中燃气灶的主视的结构示意图。
40.图3为图1中燃气灶的局部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41.图4为图1中聚能圈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2.图5为图4中聚能圈组件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43.图6为图4中聚能圈组件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44.图7为图1中锅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45.图8为图7中锅支架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46.附图标记说明:
47.燃气灶100
48.外环火盖11
49.外环火孔111
50.承液盘12
51.混气室13
52.锅支架14
53.支脚141
54.底圈142
55.上圈143
56.侧圈144
57.聚能圈组件20
58.圈本体21
59.第一斜面段211
60.第二斜面段212
61.竖边段22
62.竖边孔221
63.环形段23
64.折边段24
65.通气孔25
具体实施方式
66.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实施例的范围之中。
67.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燃气灶100,其包括如下文的聚能圈组件20。通过使用上述聚能圈组件20,从而使得空气能够通过聚能圈组件20补充空气,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空气不足而导致的燃气燃烧不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燃烧的效率,减少烟气的产生。
68.如图1-图3所示,燃气灶100包括外环火盖11、混气室13及承液盘12,聚能圈组件20与外环火盖11、承液盘12形成储气空间,混气室13的腰型孔与储气空间相连通。储气空间内的空气能够更加直接地补充至混气室13,从而能够使燃气与空气更加充分的混合,提高燃烧效率。
69.在图3中,承液盘12具有凸起的圆形部,聚能圈组件20的竖边段22卡设于圆形部的外周面,从而,聚能圈组件20能够稳定地设置于承液盘12的上侧面。
70.如图1-图6所示,一种聚能圈组件20,聚能圈组件20包括圈本体21及竖边段22;圈本体21的内侧面用于与燃气灶100的外环火盖11的外周面相接触,至少一个外环火盖11的外环火孔111的一部分位于圈本体21的内侧面的下方;圈本体21沿外环火盖11的径向向外延伸,圈本体21上还设有若干通气孔25;竖边段22的上侧面与圈本体21的外侧面相连接,竖边段22的下侧面用于接触燃气灶100的集液盘的上侧面,竖边段22上设有若干竖边孔221;聚能圈组件20与外环火盖11、集液盘之间形成储气空间,燃气灶100的混气室13与储气空间相连通;空气自竖边孔221流入储气空间,储气空间的空气经通气孔25流出,储气空间的空气还流入混气室13。通过将聚能圈组件20设计为包括圈本体21及竖边段22,聚能圈组件20与外环火盖11、集液盘之间形成储气空间,并在圈本体21上设置通气孔25,竖边段22上设置竖边孔221,从而空气能够自竖边孔221进入储气空间,然后自通气孔25流出或者流入混气室13,进而能够与燃气混合,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空气不足而导致的燃气燃烧不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燃烧的效率,减少烟气的产生。
71.另外,通过将至少一个外环火孔111设置在圈本体21的下方,使得外环火孔111的部分火焰能够在圈本体21的下方燃烧,从而当空气流经聚能圈组件20时,较热的圈本体21首先对空气进行加热,外环火孔111喷出的火焰及烟气均能够实现能够对空气的进一步加热,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空气进行加热,提高空气的温度,能够减少空气与燃气混合并达到
燃点所需的热量,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灶100的燃烧效率。
72.如图4-图6所示,竖边段22的上端与圈本体21的外侧面相连接,竖边段22的下端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竖边段22的下端用于与燃气灶100的承液盘12相接触。通过设置竖边段22,并将竖边段22的下侧面用于接触承液盘12,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聚能圈组件20的稳定性,还能降低聚能圈组件20周围空气的流动性,避免流动的空气带走热量,换言之,也能提高聚能圈组件20周围空气的稳定性,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空气流向及流量,使空气的量与燃料的量相适应,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73.在图1-图6中,竖边段22上设有若干竖边孔221,空气自竖边孔221流过竖边段22。通过设置竖边孔221,能够有效地提高空气的通过性,也能够控制空气流入后的流动方向,避免空气形成乱流,使空气的量与燃料的量相适应,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74.在图中,聚能圈组件20还包括折边段24,通过将聚能圈组件20设计为包括圈本体21、折边段24及竖边段22,并将折边段24设计为沿向上且向靠近外环火盖11的方向延伸,从而当燃气流动至圈本体21后,折边段24能够将燃气阻挡并使燃气向燃气灶100的火焰的方向导流,进而燃气能够被火焰点燃,能够减少烟气的产生,也能够提高燃气的利用率。
75.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折边段24设有若干通气孔25,空气自通气孔25流过圈本体21。通过在圈本体21上设置通气孔25,从而使得空气能够自通气孔25流入圈本体21,当火焰燃烧时,聚能圈组件20在减少热量散失的前提下,还能通过通气孔25对火焰补充空气,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因空气不足而导致的燃气燃烧不充分,能够有效地提高燃气燃烧的效率,减少烟气的产生。
76.如图3及图6所示,通气孔25为长圆孔,长圆孔的长度方向与圈本体21的圆周方向一致,长圆孔沿圈本体21的周向均匀设置。长圆孔的长度方向与圈本体21的圆周方向一致,能够有效地降低长圆孔在圈本体21的径向的长度,还能够提高空气流动的均匀性及一致性。
77.如图6所示,圈本体21还包括第一斜面段211及第二斜面段212,第一斜面段211的内侧面与外环火盖11的外周面相接触,第一斜面段211的外侧面与第二斜面段212内侧面相接触,第二斜面段212的外侧面沿聚能圈组件20的径向向外延伸,第一斜面段211的内侧面的高度高于第一斜面段211的外侧面的高度,第二斜面段212的外侧面的高度高于第一斜面段211的内侧面的高度。通过将圈本体21设计为包括第一斜面段211及第二斜面段212,使得圈本体21的上侧面向下凹陷,从而能够更好地反射火焰的热量,减少热量损失;也能够使未充分燃烧的燃气再次回流至火焰燃烧,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烟气,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还使得圈本体21的下侧面向下凸起,增加圈本体2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更好的对空气预热。
78.在图1-图6中,聚能圈组件20还包括环形段23,环形段23设于圈本体21与竖边段22之间,环形段23沿聚能圈组件20的径向向外延伸。通过设置环形段23,使得竖边段22与圈本体21之间的距离加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聚能圈组件20内部形成的空间的体积,进而能够容纳更多的空气,当外界空气流入聚能圈组件20内部时,能够有效地提高空气流动的稳定性,降低外界空气形成的气流冲击,还能够提高空气温度的稳定性。
79.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竖边孔221的最高点高于圈本体21的最低点。竖边孔221的最高点高于圈本体21的最低点,使得空气能够更好地接触圈本体21,从而更好地吸收圈本体
21的热量,更好地实现对空气的预热。
80.在图中,竖边孔221沿聚能圈组件20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通过在竖边段22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竖边孔221,使得空气能够更加稳定均匀地流入储气空间,也能够控制空气流入后的流动方向,避免空气形成乱流,使空气的量与燃料的量相适应,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81.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聚能圈组件20还包括锅支架14,锅支架14设于圈本体21的上侧。通过设置支脚141,从而能够适应更多直径不同的锅具,进而能够提高聚能圈组件20的适用范围。
82.如图7及图8所示,锅支架14包括上圈143和侧圈144,上圈143的外周面与侧圈144上侧的内侧面相连接,上圈143压设于圈本体21的上侧面,侧圈144卡设于圈本体21的外侧面。通过将底圈142设计为包括上圈143和侧圈144,使得锅支架14能够更加稳定地设有圈本体21上。
8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锅支架14还包括若干支脚141,若干支脚141沿锅支架14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支脚141的内侧面超出圈本体21的上侧面。通过设置支脚141,从而能够适应更多直径不同的锅具,进而能够提高聚能圈组件20的适用范围。
84.在本实施例中,聚能圈组件20可以为一整体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聚能圈组件20也可以由多个部件拼接而成。
85.如图1-图8所示,燃气灶100的外环火盖11的外周面设置聚能圈组件20,也就是聚能圈组件20的内侧面与外环火盖11的外周面相接触。聚能圈组件20与外环火盖11、承液盘12形成储气空间。燃气灶100的混气室13与储气空间相连通。聚能圈组件20上设有通气孔25及竖边孔221。外界空气能够通过竖边孔221进入储气空间,然后经通气孔25流向火焰,从而对火焰补充空气。空气还能够进入混气室13,从而为燃气提供足够的空气,燃气与空气也能更加充分地混合。本实施例的储气空间形成了两条空气流动路径,避免了空气形成乱流。在空气流经储气空间时,聚能圈组件20也能够有效地对空气进行加热,从而能够提高空气的温度。
86.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