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空气调节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空气调节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新风空调将新风部件布置于整机右端一侧,但由于收到空调厚度方向尺寸的影响,新风叶轮尺寸普遍偏小,限制了新风空调的新风风量。即相关技术中空气调节设备存在以下问题:1.空调厚度尺寸限制新风叶轮的尺寸,进而影响新风风量;2.混和新风管路复杂,影响空调空间尺寸,且增大的电机负载,造成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可以实现混合新风的效果,平衡新风与室内空气温度差过大的问题,提高使用舒适性且利于降低能耗。
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包括:空调模块、新风模块,所述空调模块具有空调入口和空调出口,所述空调出口被构造成适于向室内送风;所述新风模块集成于所述空调模块上,且所述新风模块具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出口被构造成适于向室内送风,其中,空气调节设备被构造成所述新风出口送出的气流与所述空调出口送出的气流适于在所述空调出口的前方交汇。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可以实现混合新风的效果,平衡新风与室内空气温度差过大的问题,提高使用舒适性且利于降低能耗。
6.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出口的送风方向与所述空调出口的送风方向之间具有0到90
°
的夹角。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出口被构造成向前出风,且所述新风出口位于所述空调出口的前方空间的上方并向下出风。
9.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出口设有送风结构,所述送风结构包括导风板、摆叶以及微孔板中的一种,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空调出口的出风交汇区域位于所述送风结构的外侧。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包括:新风壳体、气流驱动件,所述新风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层叠于所述空调模块的前方,所述新风壳体具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气流驱动件嵌入所述新风壳体,且所述气流驱动件适于驱动气流从新风入口流向所述新风出口。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壳体具有延伸到所述空调模块侧面的侧面部分,所述新风入口设于所述新风壳体的侧面部分。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驱动件设于所述空调模块的前方。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入口由密封盖可打开地封盖。
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驱动件包括一个或多个。
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壳体包括:外壳、蜗壳,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新风出口均设于所述外壳上;所述蜗壳设于所述外壳内,且所述蜗壳内构造出连通所述新风出口的涡流风道,所述蜗壳与所述外壳之间构造出连通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涡流风道的吸风风道;其中,所述气流驱动件的一部分设于所述蜗壳内以驱动气流。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具有前后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蜗壳包括:围板、导流圈,所述围板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表面上,并连接所述新风出口的左右侧边;所述导流圈封盖所述围板以构造出所述涡流风道,所述导流圈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间隙以构造出所述吸风风道,所述导流圈上设有通风口以接通所述吸风风道和所述涡流风道。
1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内嵌设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隔开所述新风入口和所述吸风风道,所述过滤器与所述新风入口之间具有进风腔。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器包括hepa网和网架,所述网架嵌设于所述新风壳体内,所述hepa网嵌入所述网架。
1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壳体上设有用于拆装所述过滤器的网口,所述网口由网盖可打开地封盖。
2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驱动件包括:叶轮、电机,所述叶轮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叶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蜗壳内;所述电机与所述新风壳体固定连接,且所述电机与所述叶轮相连以驱动所述叶轮旋转,所述电机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到所述叶轮内侧。
2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驱动件为离心风机。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图中a-a方向上的截面图。
24.图3是图中b-b方向上的截面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的爆炸图。
26.附图标记:
27.空气调节设备100,空调模块1,空调入口101,空调出口102,导风板11,摆叶12,贯流风轮13,接水槽14,新风模块2,新风入口201,新风出口202,进风腔210,第一侧壁211,第二侧壁212,侧面部分213,围板221,导流圈222,通风口2220,涡流风道220,吸风风道230,气流驱动件23,电机231,叶轮232,过滤器24,网架241,hepa网242,新风管接头25。
具体实施方式
28.相关技术中,具有混合新风的空调设备是通过管道和阀门,在空调内部将新风空气与室内空气混合,达到混合新风的目的,但造成空调空间尺寸加大、管路复杂且增大了电机负载,造成资源的浪费。
29.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调节设备100,加大新风叶轮232,并促使气流交汇,利于混合新风,提高使用舒适性,利于降低能耗。
30.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
实用新型的限制。
31.结合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100,包括:空调模块1和新风模块2,空调模块1用于调节室内空气温度,提高舒适性;新风模块2用于净化空气,将室外新鲜的空气引入室内,让房间内充满新鲜干净的空气,实现室内外空气流通,利于创造家居生活的健康环境。
32.其中,空调模块1具有空调入口101和空调出口102,新风模块2具有新风入口201和新风出口202,其中,室内的空气可以通过空调入口101回流至空调模块1,并在空调模块内进行处理后,从空调出口102送出,空调出口102向室内送风,以提供经过处理的空气。室内空气可以通过新风入口201进入到新风模块2内,随后通过新风出口202送往室内,以向室内提供新风。其中,新风模块2向室内输送的空气和空调模块送出的空气将会在邻近其出口的位置进行交汇,换言之新风出口202的出气与空调出口102的出气交汇,且交汇位置在空调出口102前方。新风空气可以与换热后的空气充分混合,避免空调模块提供的气流温度与当前环境的温差过大引起人体的不适,从而达到平衡室外新风空气冷热的效果,例如,当空调模块提供冷风时,新风模块提供的新风温度较高,从而可以将空调模块提供的冷风的温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提升,满足人体的舒适性要求;又例如,当空调模块提供热风时,新风模块提供的新风温度较低,从而可以将空调模块提供的热风的温度进行一定程度的降低。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模块可以为单冷模式、单热模式或冷热模式。另外,新风模块输入的新风也可以与空调模块送出的空气交汇,达到新风与换热后空气温度的平衡,提高人体的舒适性。
33.具体而言,室内空气通过空调入口101进入空调,经过热交换将被制冷或者制热的空气从空调出口102送出,以达到调节温度的效果,提高室内环境舒适感。新风模块2设置于空调模块1上,从而实现将新风系统和空调系统集成于一体,利于布置及控制,且节约空间。
3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100,可以节约空间,便于装配;且通过气流交汇,可以实现混合新风的效果,平衡新风与室内空气温度差过大的问题,提高使用舒适性且利于降低能耗。
35.在实际应用时,新风模块2可以集成于空调模块1的前侧,以利于气流交汇,且可以充分利用空调宽度方向的尺寸,利于加大新风叶轮232尺寸,从而增大新风风量,提高工作效率,利于实现节能效果。在空气调节设备100实际工作时,室外空气从新风入口201进入新风模块2从新风出口202送出,室内空气从空调入口101进入空调模块1经制冷或者制热后送出,并且在空调出口的前方实现气流交汇,避免空调模块1的冷空气或者热空气直接吹到人体引起不适,起到均温效果。当然,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模块2也可以设于空调模块1的其他位置,本实用新型中对新风模块2与空调模块的相对位置不做限定,它们的设置位置可以促使气流交汇,且交汇位置在空调出口的前方。其中,空调出口的前方是指邻近空调出口,且位于空调出口的延伸位置。
3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新风出口202的送风方向与空调出口102的送风方向之间具有夹角α,且该夹角可以在0到90
°
的范围内,以提高空调出风与新风出风的混合效果利于充分混合,且利于构造,还可以提高空气调节设备100的美观性。另外,通过将气流混合利于节能,增大了冷空气或者热空气的送出量,利于快速制冷和制热,无需消耗更多的能源。结合图3,角度α可以为锐角。例如,夹角可以为30
°
、60
°
、45
°
等。
37.进一步地,气流可以通过空调出口102向前送出,新风出口202设置在空调出口102前方空间的上方,且新风出口202可以设置成向下出风,另外,新风出口202也可以设置在空调出口102前方空间的下方,且新风出口202可以设置成向上出风。由此,空调模块1向前吹出的气流在向前运动时与新风模块2向下吹出的气流相遇,可以是空调模块1和新风模块2的气流充分混合后再吹向室内,提高空气混合效果,利于提高空气温度的均衡性和稳定性,且利于提高室内环境舒适性及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另外,空调出口102向前出风,新风出口202位于空调出口102前方的上方并向下出风,利于提高新风通风空间,提高送风量,还可以以提高制冷或制热效果,利于快速改善室内温度。具体而言,以制冷为例,空调出口102向前吹风,冷气从空调出口102送出时,是直接向前吹的,这样可以达到较远的距离,使得制冷的覆盖范围较大,利于快速改善室内温度。
38.优选地,空调出口还可以设置成向前向下送风。另外,还可以新风出口、空调出口还可以设置成其他的布置形式,以促使气流交汇。
39.可选地,空调出口102处具有送风结构,送风结构可以送风、导风、开关空调出口等,送风结构可以包括导风板11、也可以包括摆叶12、也可以包括微孔板。另外,送风结构还可以是前述结构中的两个或更多个,当然,送风结构还可以为开关门等。以便于调节送风角度及送风量等功能,利于提高空调模块1的功能性和舒适性,以送风结构为导风板11为例,通过调整导风板11的角度使气流向上送出或者向下送出,也可以是导风板11不断上下摆动以使送风结构上下送风,提高使用舒适性。进一步地,出风交汇区域位于送风结构的外侧,以提高空气混合效果,且易于构造,利于简化结构。
40.结合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示例中。送风结构包括:导风板11和摆叶12,其中摆叶12位于导风板11内侧,以利于调节风向或者出风量等因素,通过调节导风板11的角度可以改变空调出口102的出风方向。举例而言,当空调模块1为制冷时空调模块1的导风板11可以调节为向斜下出风,由此,可以提高制冷速度,以快速改善室内温度,提高人体舒适性。
41.可选地,新风模块2包括新风壳体,新风壳体可以整体或局部层叠于空调模块1的前方,前述的新风入口201和新风出口202可以设置与新风壳体上。另外,还可以包括气流驱动件23,气流驱动件23被构造成用于驱动气流流通,其中气流驱动件23优选地嵌入新风壳体,气流驱动件23将会驱动新风壳体内的气流流通,从而使得气流可以从新风入口201进入到新风模块2,随后在新风模块2内进行流通,并流往新风出口202。也就是说,新风壳体构造出新风入口201、新风出口202和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内可以安装气流驱动件23,在容置空间内形成气流流通空间,使得气流驱动件23可以驱动气流从新风入口201流动至新风出口202。其中,新风壳体层叠与空调模块1前方,一方面利于布置,且不占用室内安装空间;另一方面新风壳体可以直接安装于空调模块1上,无需改变空调模块1的结构和尺寸,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空气调节设备100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42.可选地,新风壳体具有侧面部分213,侧面部分213延伸到空调模块1的侧面,新风入口201设于侧面部分213,以减小新风模块2占用的空间,且利于提高进风量,新风壳体与空调模块1侧面的部分还可以形成进气腔,利于增大新风风量,从而提高空气净化效果。
43.可选地,气流驱动件23优选地位于空调模块1的前方,可以充分利用空调宽度方向的尺寸,以增大新风模块2的空间,提高新风风量;另外,较大的空间对气流驱动件23的尺寸
限制较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44.可选地,新风入口201处可以设置密封盖,从而通过该密封盖对新风入口201进行封盖,当然,密封盖也可以打开以打开新风入口201,以提高新风模块2运行的稳定性及新风模块2的清洁性。在无需新风模块2运行时,可以通过密封盖封盖新风入口201,以避免新风入口201受到污染,而影响使用效果。
45.其中,当新风入口201为多个时,可以根据实际选择被封盖和被打开的口。
46.结合图2,可选地,气流驱动件23包括一个,另外,气流驱动件23也可以为多个,如气流驱动件23可以并排设置两个,以提高新风风量,两个气流驱动件23可以同时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是多个气流驱动件23层叠或者并排设置于空调模块1的前方。
47.结合图2和图3,可选地,新风壳体包括:外壳和蜗壳,外壳上可以设置前述的新风入口201、新风出口202。蜗壳可以设于外壳内,且蜗壳内具有连通新风出口202的涡流风道220,蜗壳与外壳之间具有吸风风道230,吸风风道230连通新风入口201和涡流风道220。其中,气流驱动件23的至少一部分设于蜗壳内,气流驱动件23可以驱动气流。也就是说,外壳内设有蜗壳,蜗壳构造出的涡流通道可以连通外壳上的入口和出口,使得新风从新风入口201进入涡流通道后从新风出口202排出,使得新风被聚集不易扩散,利于提高新风出风量,具体地,气流驱动件23可以设置于蜗壳内,以利于驱动新风在涡流风道220内流通,且在外壳内设置蜗壳,易于构造利于简化结构,提高工作效率。蜗壳可以在外壳内设置多个,以构造出多条涡流风道220,利于提高新风风量,提高空气净化效率。
48.可选地,蜗壳与外壳可以是一体构成的,以便于制造和安装。
49.可选地,外壳可以具有第一侧壁211和第二侧壁212,其中,第一侧壁211和第二侧壁212可以沿前后方向相对。蜗壳包括围板221和导流圈222,围板221连接于第一侧壁211的内表面上,且围板221连接新风出口202的左侧边和右侧边,换言之,围板221可以为具有开口的环形,围板221的开口处的两边设有引流板,两个引流板分别连接至新风出口202的左侧边和右侧边。导流圈222封盖围板221,导流圈222与围板221共同构造出涡流风道220,导流圈222与第二侧壁212之间具有间隙,这个间隙可以供气流通过,以便于气流从新风入口进入到涡流风道220内,也就是说构造出吸风风道230。导流圈222上设有通风口2220,通风口2220可以接通吸风风道230和涡流风道220,新风可以从吸风风道230流至涡流风道220。具体而言,导流圈222封盖围板221,构造出容置空间以形成涡流风道220,导流圈222又与外壳的第二侧壁212之间具有间隙,构造出吸风风道230,由此,通过设置导流圈222分隔出吸风风道230和涡流风道220,且导流圈222上还设有通风口2220,使得新风可以从吸风风道230流至涡流风道220,利于简化结构,以提高进风量和出风的稳定性,提高使用舒适性。
50.在实际应用时,外界新风从新风入口201进入吸风风道230,通过导流圈222上的通风口2220进入涡流风道220,进而从与涡流风道220连通的新风出口202排出。
51.结合图,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100,外壳的第一侧壁211向后侧延伸构造出具有开口的腔体,外壳的第二侧壁212封盖第一侧壁211。外壳第一侧壁211的内侧设有向远离第一侧壁211方向延伸的围板221,围板221呈开口向下的蜗壳形,围板221的开口处连接新风出口202,导流圈222被构造成圆弧形,以适于封闭围盖,即围板221与导流圈222之间构造出涡流风道220。导流圈222与第二侧壁212之间构造出吸风风道230,新风通过导流圈222上的新风口从吸风风道230流通至涡流风道220。
52.结合图4,可选地,外壳内设置有过滤器24,过滤器24可以用于过滤新风,提高空气净化效果,过滤器24可以将新风入口201和吸风风道230隔开,使得从新风入口201进入的新风可以先经过过滤器24在进入吸风风道230,以对新风进行过滤,提高新风风道内空气质量;进一步地,过滤器24与新风入口201之间具有进风腔210,可以提高进风量,大量新风进入进风腔210,进风腔210内的空气不断被过滤器24过滤,可以提高过滤效率和出风量。
53.可选地,过滤器24包括hepa网242和网架241,网架241嵌设于新风壳体内,hepa网242嵌入网架241。具体地,网架241嵌设于新风壳体内,提高网架241与新风壳体连接的紧密性,提高空气净化效果,其中,网架241可以是可拆卸的安装于壳体内的,以便于更换和维修。进一步地,过滤器24可以由hepa网242和网架241构成,将hepa网242嵌入网架241,可以提高hepa网242安装的稳定性,还可以提高hepa网242与网架241连接的密闭性,且便于更换和维修过滤器24或者定期更换hepa网242,提高空气净化效果。其中,hepa网242具有过滤效果好且易于获取的特点,利于提高净化效果且便于用户采购和更换。
54.可选地,新风壳体上设有用于拆装过滤器24的网口,网口由网盖可打开地封盖,由此,可以便于用户拆装、更换清洗等,还可以用于新风模块的功能升级。
55.可选地,气流驱动件23包括:叶轮232和电机231,叶轮232的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叶轮232可转动地设于蜗壳内,以驱动涡流风道220内的空气流动;电机231与新风壳体固定连接,可以提高电机231运行的稳定性,且电机231与叶轮232相连以驱动叶轮232旋转,电机231的至少一部分嵌入到叶轮232内侧,电机231工作时可以驱动与之相连的叶轮232旋转,进而驱动气流流动。
56.可选地,气流驱动件23为离心风机,以利于降低成本,利于采购,且离心风机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适于抽风及送风。具体而言,当电机231转动时,离心风机的叶轮232转动。叶轮232在旋转时产生离心力将空气从叶轮232中甩出,空气从叶轮232中甩出后汇集在机壳中,从新风出口202排出。当叶轮232中的空气被排出后,就形成了负压,吸气口外面的空气在大气压作用下又被压入叶轮232中。因此,叶轮232不断旋转,空气也就在通风机的作用下,在管道中不断流动。
57.可选地,空调模块1还包括贯流风轮13、室内换热器和接水槽14,具体地,空调入口101和室内换热器位于空调模块1上部,贯流风轮13位于空调模块1中部,接水槽14和空调出口102位于空调模块1下部。贯流风轮13用于驱动气流从空调入口101流通至空调出口102,接水槽14用于接水,如制冷产生的冷凝水可以流入接水槽14通过冷凝水管排出,以避免空调模块1发生滴水现象。在实际应用时,室内空气从空调入口101进入空调模块1,经过室内换热器换热后从空调出口102排出,以调节室内环境温度。
58.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100。
59.结合图1至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100,包括空调模块1和新风模块2,其中,空调模块1具有贯流风轮13、室内换热器、接水槽14、空调入口101和空调出口102,贯流风轮13、室内换热器和接水槽14,空调入口101位于空调器上部,空调出口102位于空调器下部,具体地,空调出口102还设有送风结构,送风结构包括导风板11和摆叶12,导风板11位于空调出口102处,摆叶12设置于空调内部。
60.结合图2,新风模块2层叠设置于空调模块1前方,新风模块2包括新风壳体、气流驱动件23和过滤器24。具体地,新风壳体包括外壳和蜗壳,其中,外壳具有前后相对的第一侧
壁211和第二侧壁212及向空调模块2侧面延伸的侧面部分213,第一侧壁211、第二侧壁212和侧面部分213构成“l”形结构。外壳上构造有新风入口201和新风出口202,新风入口201位于新风壳体的侧边,新风出口202位于新风壳体的下端;蜗壳包括围板221和导流圈222,围板221设于外壳第一侧壁211的内侧,导流圈222封盖围板221构造出涡流风道220,导流圈222与第二侧壁212之间构造出吸风风道230,且导流圈222上设有通风口2220,以连通吸风风道230和涡流风道220,通风口2220可以位于导流圈222的中间位置。气流驱动件23包括电机231和叶轮232。气流驱动件23可以为离心风机,过滤器24包括网架241和hepa网242。
61.结合图2,具体而言,新风空气从新风入口201进入进气腔,穿过hepa网242进入吸风风道230,经离心风叶(叶轮232)从新风出口202吹出。举例而言,以冬天空调模块1制热为例,室内空气通过室内换热器从空调出口102吹出的是热空气,而新风空气是从室外直接未经过换热的冷空气,如果该冷空气直接吹到人体,会引起人体的不适;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调节设备100将新风出口202布置于空调前下方,使的新风出口202的送风方向与空调出口102的送风方向成一定的角度,让新风空气与空调出口102吹出的室内空气充分混合,从而达到平衡室外新风空气冷热的效果。
62.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新风模块2,主要包括:hepa网242、导流圈222、两个电机231、两个叶轮232、蜗壳、hepa网242盖和新风管接头25;进风腔210与新风入口201通过新风管接头25连接,拆下hepa网242盖后可上下拆装hepa网242,蜗壳与导流圈222装配形成吸风风道230,从新风入口201进入的新风通过吸风风道230进入离心风机;新风模块2整体可安装于空调模块1的底壳或面框/面板体上,具体可按实际外观而定。
6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气调节设备100,通过将新风模块2布置于空调正前方,新风出口202朝下与空调出口102交汇,达到混合新风的目的,以平衡新风与室内空气温度差过大的问题。新风模块2横向布置于空调模块1正前方,可以充分利用空调模块1宽度方向的尺寸,从而加大新风模块2叶轮232的尺寸,从而增大新风风量。另外,新风部件布置于空调模块1正前方,在充分利用空调模块1宽度方向尺寸的同时,也可利用空调模块1长度方向的优势,同时布置多个新风模块2,或布置其他功能模块,提高空调空间利用率。
6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底”“内”、“外”、“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5.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
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67.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