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间冷喷雾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间冷喷雾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组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间冷喷雾系统。


背景技术:

2.空冷机组因其显著的节水效果在我国富煤缺水的地区应用广泛,自然通风间冷系统是大型空冷系统的发展方向。而考虑初投资等原因,自然通风间冷塔换热面积有限,大多数机组无法做到夏季满发,在高温和大风的双重影响下机组的安全运行面临考验。
3.为确保空冷机组安全度夏,喷雾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在换热器的进风口增加喷嘴,喷出水雾化蒸发降低周围的空气温度,进而可以提高换热器的冷却效果,降低机组背压。
4.但是,现有结构的喷雾系统喷嘴均布,因此所有区域的喷雾水量均匀,在环境风影响下就会出现有的三角处空气已达完全饱和故而雾化水滴落浪费,而有的三角处雾化水与空气接触时间过短而来不及蒸发,甚至有的三角处雾化水不够以致降温效果不足等现象。大型自然通风间冷塔换热面积巨大,环境风的存在导致无法有效利用水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5.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结构的喷雾系统喷嘴均布,因此所有区域的喷雾水量均匀,在环境风影响下出现的无法有效利用水资源的问题。
6.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间冷喷雾系统,包括:
7.进水机构和出水机构,所述进水机构与外界水源连通,所述出水机构以及设置在所述进水机构和所述出水机构之间的:
8.顶风面喷雾机构,包括顶风面喷管,所述顶风面喷管的顶风面喷头适于喷出第一粒径的雾滴;
9.背风面喷雾机构,包括背风面喷管,所述背风面喷管的背风面喷头适于喷出第二粒径的雾滴;
10.若干侧风面喷雾机构,包括侧风面喷管,所述侧风面喷管的侧风面喷头适于喷出第三粒径的雾滴;
11.所述第一粒径小于所述第二粒径,所述第二粒径小于第三粒径;所述顶风面喷管内的介质流量大于所述背风面喷管内的介质流量,所述背风面喷管内的介质流量大于所述侧风面喷管内的介质流量。
12.可选地,上述的间冷喷雾系统,所述进水机构包括:输送驱动件、驱动输入组件和驱动输出组件;其中,所述输送驱动件设置在所述驱动输入组件和所述驱动输出组件之间,所述驱动输入组件的远离所述输送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外界水源连通;所述驱动输出组件远离所述输送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顶风面喷雾机构、所述背风面喷雾机构以及所述侧风面喷雾机构连通。
13.可选地,上述的间冷喷雾系统,所述驱动输入组件包括输入管路,以及设置在所述输入管路上的第一阀门和过滤器,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水源连通,用于控制所述外界水源
输送;所述过滤器与所述输送驱动件连通,适于过滤所述输入管路内的介质。
14.可选地,上述的间冷喷雾系统,所述驱动输出组件包括:
15.输出管路,以及设置在所述输出管路上的:
16.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用于防止所述输出管路内介质逆流;
17.开关阀组,用于控制所述输出管路内介质的流通。
18.可选地,上述的间冷喷雾系统,所述开关阀组包括串联设置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所述第三阀门为手动阀,所述第四阀门为电控阀。
19.可选地,上述的间冷喷雾系统,所述第二阀门为逆流阀。
20.可选地,上述的间冷喷雾系统,所述输送驱动件为输送泵。
21.可选地,上述的间冷喷雾系统,所述出水机构包括:排水管路以及设置在排水管路上的第五阀门,所述第五阀门用于控制所述排水管路内介质的流通。
22.可选地,上述的间冷喷雾系统,任一所述喷雾机构包括通过扇区分支管连通的至少一个所述喷管,所述喷管为冷却三角立管,所述冷却三角立管上设有若干喷嘴。
23.可选地,上述的间冷喷雾系统,任一所述喷雾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扇区分支管上的第六阀门,所述第六阀门用于控制所述扇区分支管内介质的流通。
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间冷喷雾系统,通过机组所在地区夏季主导风向,将全塔换热管束划分为迎风面区域、侧风面区域和背风面区域,从而对于主导风向下,迎面风速提高同时风量增大的迎风面区域,等间距布置的喷嘴型式要保证流量相对更大,且喷雾粒径更小,在满足大风量下的喷雾水量要求的同时,小粒径雾滴可以在较高的流速下尽快蒸发;迎面风速降低同时风量变小的侧风面区域,等间距布置的喷嘴型式则要流量相对小一些,喷雾粒径可适当大一些,小流量可避免小风量下喷雾达到饱和而导致的水资源浪费,此外空气流速低对喷雾粒径的要求可适当放开;受风速影响较小的背风面区域,等间距布置的喷嘴型式流量和喷雾粒径适中即可。通过上述结构的间冷喷雾系统的设置,适应于在环境风影响下不同朝向的换热管束的迎面风速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导致在不同区域的换热管束通风量的区别,从而保证在不同的喷雾水量下喷雾降温效果最优化,最大限度的提高换热器的冷却效果,达到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进水机构和出水机构保证介质流通通畅,进一步提高喷雾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间冷喷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说明:
29.11-输送驱动件;121-输入管路;122-第一阀门;123-过滤器;131-输出管路;132-第二阀门;133-第三阀门;134-第四阀门;
30.21-排水管路;22-第五阀门;
31.31-扇区分支管;32-冷却三角立管;321-喷嘴;33-第六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36.实施例
3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间冷喷雾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进水机构和出水机构,进水机构与外界水源连通,出水机构以及设置在进水机构和出水机构之间的:顶风面喷雾机构、背风面喷雾机构以及侧风面喷雾机构,顶风面喷雾机构包括顶风面喷管,顶风面喷管的顶风面喷头适于喷出第一粒径的雾滴;背风面喷雾机构包括背风面喷管,背风面喷管的背风面喷头适于喷出第二粒径的雾滴;侧风面喷雾机构包括侧风面喷管,侧风面喷管的侧风面喷头适于喷出第三粒径的雾滴;第一粒径小于第二粒径,第二粒径小于第三粒径;顶风面喷管内的介质流量大于背风面喷管内的介质流量,背风面喷管内的介质流量大于侧风面喷管内的介质流量。
38.本实施例中,进水机构包括:输送驱动件11、驱动输入组件和驱动输出组件;其中,输送驱动件11设置在驱动输入组件和驱动输出组件之间,驱动输入组件的远离输送驱动件11的一端与外界水源连通;驱动输出组件远离输送驱动件11的一端与顶风面喷雾机构、背风面喷雾机构以及侧风面喷雾机构连通。例如,本实施例中的输送驱动件11为输送泵。
39.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输入组件包括输入管路121以及设置在输入管路121上的第一阀门122和过滤器123,第一阀门122与水源连通,用于控制外界水源输送;过滤器123与输送驱动件11连通,适于过滤输入管路121内的介质。
40.具体来说,驱动输出组件包括:输出管路131以及设置在输出管路131上的第二阀门132和开门阀组,第二阀门132用于防止输出管路131内介质逆流;开关阀组用于控制输出管路131内介质的流通。
41.本实施例中的开关阀组包括串联设置第三阀门133和第四阀门134,第三阀门133
为手动阀,第四阀门134为电控阀。第二阀门132为逆流阀。
42.本实施例提供的出水机构包括:排水管路21以及设置在排水管路21上的第五阀门22,第五阀门22用于控制排水管路21内介质的流通。第五阀门22为手动放水阀。
43.任一喷雾机构包括通过扇区分支管31连通的至少一个喷管,喷管为冷却三角立管32,冷却三角立管32上设有若干喷嘴321。任一喷雾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扇区分支管31上的第六阀门33,第六阀门33用于控制扇区分支管31内介质的流通。第六阀门33为手动阀。
44.本实施例提供的间冷喷雾系统,通过机组所在地区夏季主导风向,将全塔换热管束划分为迎风面区域、侧风面区域和背风面区域,从而对于主导风向下,迎面风速提高同时风量增大的迎风面区域,等间距布置的喷嘴321型式要保证流量相对更大,且喷雾粒径更小,在满足大风量下的喷雾水量要求的同时,小粒径雾滴可以在较高的流速下尽快蒸发;迎面风速降低同时风量变小的侧风面区域,等间距布置的喷嘴321型式则要流量相对小一些,喷雾粒径可适当大一些,小流量可避免小风量下喷雾达到饱和而导致的水资源浪费,此外空气流速低对喷雾粒径的要求可适当放开;受风速影响较小的背风面区域,等间距布置的喷嘴321型式流量和喷雾粒径适中即可。通过上述结构的间冷喷雾系统的设置,适应于在环境风影响下不同朝向的换热管束的迎面风速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导致在不同区域的换热管束通风量的区别,从而保证在不同的喷雾水量下喷雾降温效果最优化,最大限度的提高换热器的冷却效果,达到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进水机构和出水机构保证介质流通通畅,进一步提高喷雾降温效果。
45.此外,本实施例中的间冷喷雾系统使用安装简单,应用场合广泛。不仅可应用于新建机组,还可用于对已有空冷机组的改造,甚至是对已有喷雾系统的简单改造;同时对于负荷率偏低的机组,可考虑关停一台机组,采用单机运行,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喷雾方式,进一步提高冷却塔性能,进而降低背压,达到降低煤耗的目的。
46.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