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壁挂炉及集成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9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壁挂炉及集成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壁挂炉及集成换热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一种典型的换热系统是壁挂炉与热泵组成的联供系统,夏季可以利用热泵进行制冷,冬季可以利用热泵和壁挂炉组合进行供暖,使用时,整体使用成本低、用户使用体验较佳。以该壁挂炉与热泵组成的联供系统为例,热泵通常包括安装在室内的内机和安装在室外的外机,壁挂炉和热泵的内机一般分别安装在室内。
3.目前,大部分联供系统对安装空间的要求较高,且壁挂炉的回路管路长、施工量大,安装费用高、产品总成本高。一些用户可能因为安装空间有限无法同时安装下壁挂炉和内机,例如,一般开发商会在厨房预留安装壁挂炉的空间,但没有预留空间安装内机的空间,从而限制了联供系统的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壁挂炉及集成换热系统,能缩小整机的体积,降低成本,简化安装,提升产品的可靠性,且提高产品使用过程中检修和维护的便捷性。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壁挂炉,所述壁挂炉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燃烧换热部和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内设置有相隔离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连接所述燃烧换热部和所述第一流道的水路连接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用于连接外部介质通道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分别与所述第二流道相连通。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部为热泵换热部,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用于与外部冷源/热源相连通,所述冷源/热源包括下述中的任意一种: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
8.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具有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所述燃烧换热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沿着所述宽度方向并排布置,至少部分所述燃烧换热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换热部位于同一高度。
9.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具有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所述燃烧换热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沿着所述深度方向并排布置,至少部分所述燃烧换热部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换热部位于同一高度。
10.进一步的,所述的壁挂炉还包括生活水换热部,所述生活水换热部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生活水换热部与所述燃烧换热部相连通。
11.进一步的,在沿着高度方向上,所述生活水换热部位于所述燃烧换热部和/或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下部。
12.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隔离腔,所述燃烧换热部位于所述隔离腔内。
13.进一步的,所述隔离腔为密封腔。
14.进一步的,所述燃烧换热部包括下述中的任意一种:盘管换热器、平行管换热器。
15.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具有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深度方向,所述燃烧换热部采用盘管换热器的形式,所述盘管换热器的厚度方向沿着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延伸。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部包括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与所述第二流道相连通,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且用于提供采暖出水的第三接头和用于接收采暖回水的第四接头。
17.进一步的,所述板式换热器整体沿着长度方向纵长延伸,所述板式换热器在沿着所述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高于所述第二端,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用于接收外部介质的第一端口,用于流出外部介质的第二端口;用于提供采暖出水的第三端口和用于接收采暖回水的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二端口和所述第四端口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部能通过第一出水管和第一回水管与换热末端相连通,所述燃烧换热部通过第二出水管和第二回水管与所述水路连接模块相连通。
1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回水管或所述第一出水管上设置有第一循环泵,所述第一循环泵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厚度方向上。
20.进一步的,所述水路连接模块包括下述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耦合罐、三通结构。
21.进一步的,所述燃烧换热部通过第一三通结构将第二出水管连接至第一出水管,所述燃烧换热部通过第二三通结构将第二回水管连接至第一出水管,在沿着所述第一出水管的水流方向上,所述第一三通结构在所述第二三通结构的上游;或者,所述第一三通结构在所述第二三通结构的下游。
2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三通结构至所述第二三通结构之间的管路长度与管路直径的比值不小于4。
23.进一步的,所述水路连接模块包括耦合罐,所述耦合罐设置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燃烧换热部通过所述第二出水管与所述耦合罐的第一端相连通,所述燃烧换热部通过所述第二回水管与所述第二端相连通,所述耦合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或第一进水管与所述第一换热部相连通。
2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水管上或所述第二回水管上连接有一个膨胀罐。
2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水管上或所述第二回水管上连接有一个泄压阀。
2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水管上或所述第二回水管上连接有一个补水阀。
27.进一步的,所述的壁挂炉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燃烧换热部和所述第一换热部的下方。
2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水管路上或所述第二回水管上连接有一个泄压阀,所述壁挂炉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泄压阀排出的流体与所述接水盘排出的流体合并导向同一个排出口的三通结构。
29.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具有相对的顶壁和底壁,所述生活水换热部设置有第五接头和第六接头,所述生活水进口接头和生活水出口接头设置在所述底壁上,所述第一接头、第二接头、第三接头和第四接头设置在所述顶壁上。
30.一种集成换热系统,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壁挂炉,集成换热系统还包括:用于控
制所述燃烧换热部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一换热部工作状态的控制器。
3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32.相对于目前壁挂炉和热泵的内机分开安装的场景,本技术将现有壁挂炉内的燃烧换热部和热泵中的第一换热部通过水路连接模块创新性地集成在同一个壳体内形成复合内机型壁挂炉,在保留现有壁挂炉全部功能的前提下,精简合并了部分元器件,实现了结构一体化和控制一体化,集成后的产品不仅成本低、体积小,而且能够节省安装环节的费用。当该一体化的产品安装在用户的厨房中时,后续检修、维护的便捷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33.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条款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许多改变、修改和等同。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34.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35.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壁挂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6.图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第一种壁挂炉所在的水路连接示意图;
37.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第二种壁挂炉所在的水路连接示意图;
38.图4是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第三种壁挂炉所在的水路连接示意图;
39.图5是显示出图1中壁挂炉顶壁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40.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41.110、壳体;101、顶壁;102、底壁;103、隔离腔;x、宽度方向;y、深度方向;z、高度方向;
42.200、燃烧换热部;201、第二出水管;202、第二回水管;203、第二循环泵;204、单向阀;
43.250、生活水换热部;251、第五接头;252、第六接头;
44.300、第一换热部;301、第一接头;302、第二接头;303、第三接头;304、第四接头;310、第一出水管;320、第一回水管;305、第一循环泵;311、第一端口;312、第二端口;313、第三端口;314、第四端口;
45.330、第一流道;340、第二流道;
46.351、耦合罐;352、第一三通结构;353、第二三通结构;
47.400、换热末端;
48.501、膨胀罐;502、泄压阀;503、补水阀;
49.600、热泵外机。
具体实施方式
50.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5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53.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壁挂炉可以包括:壳体110,设置在所述壳体110内的燃烧换热部200和第一换热部300,所述第一换热部300内设置有相隔离的第一流道330和第二流道340;连接所述燃烧换热部200和所述第一流道330的水路连接模块;用于连接外部介质通道的第一接头301和第二接头302,所述第一接头301和所述第二接头302分别与所述第二流道340相连通。
54.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壁挂炉为至少将燃烧换热部200和第一换热部300通过水路连接模块集成设置在同一个壳体110中的复合内机。该复合内机用于安装在用户室内。
55.其中,该壳体110至少用于安装燃烧换热部200和第一换热部300以及水路连接模块。为了尽可能的缩小壳体110的尺寸,可以将燃烧换热部200和第一换热部300在该壳体110内进行合理布局。具体的,所述燃烧换热部200和第一换热部300可以并排安装在该壳体110内。
56.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10具有高度方向z、宽度方向x和深度方向y,所述燃烧换热部200和所述第一换热部300可以沿着所述宽度方向x并排布置,至少部分所述燃烧换热部200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换热部300位于同一高度。
57.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该燃烧换热部200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换热部300位于同一高度时,能够保证该壳体110的长、宽、高尺寸分布较为合理,并且通过合理利用宽度方向x的空间,能够使得该壳体110的高度不至于过高。整体上,通过将壳体110内的燃烧换热部200、第一换热部300以及水路模块等其他配件合理布局后,相对仅仅设置有燃烧换热部200的壁挂炉而言,该壳体110的高度尺寸、宽度尺寸能够不变,仅在深度尺寸上稍有增加。
58.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10具有高度方向z、宽度方向x和深度方向y,所述燃烧换热部200和所述第一换热部300沿着所述深度方向y并排布置,至少部分所述燃烧换热部200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换热部300位于同一高度。
59.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该燃烧换热部200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换热部300位于同一高度时,能够保证该壳体110的长、宽、高尺寸分布较为合理,并且通过合理利用深度方向y的空间,能够使得该壳体110的高度不至于过高。
60.当然,该燃烧换热部200和第一换热部300的排布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该燃烧
换热部200、第一换热部300的排布方式可以根据壳体110的形状构造和尺寸,该壳体110内部的燃烧换热部200、第一换热部300等的形状构造和尺寸进行合理布局。
61.其中,所述第一换热部300可以为热泵换热部,所述第一接头301和所述第二接头302用于与外部冷源/热源相连通。所述冷源/热源可以包括下述中的任意一种: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在本说明书的实施方式中,该冷源/热源主要以空气源热泵进行举例说明。
62.在本说明书所提供的实施方式中,该壁挂炉通过至少对燃烧换热部200和第一换热部300进行集成,能缩小整机的体积,缩短管路,降低成本,简化安装,提升产品的可靠性,且提高产品使用过程中检修和维护的便捷性。
6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壁挂炉还可以包括生活水换热部250,所述生活水换热部250位于所述壳体110内,所述生活水换热部250与所述燃烧换热部200相连通。
64.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燃烧换热部200和生活水换热部250构成传统壁挂炉的核心部件。对于传统的壁挂炉而言,其一般将燃烧换热部200与生活水换热部250安装在一个外壳中,然后再在外壳上引出不同的接头连接采暖进水、回水和生活水进水、回水。而本技术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壁挂炉,将燃烧换热部200、第一换热部300、生活水换热部250进行了重新的布局,能够更高效的利用有限的安装空间。
65.进一步的,在沿着高度方向z上,所述生活水换热部250可以位于所述燃烧换热部200和/或所述第一换热部300的下部。
66.其中,该生活水换热部250可以位于燃烧换热部200的下方,此外,该生活水换热部250还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换热部300的下方,或者,该生活水换热部250还可以同时位于燃烧换热部200和生活水换热部250的下方。其中,该生活水换热部250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该燃烧换热部200与第一换热部300并排设置后,在下方留出的安装空间的分布进行合理布局。
67.如图2、图3或图4所示,当该壁挂炉应用在换热系统中时,所述第一换热部300能通过第一出水管310和第一回水管320与换热末端400相连通,所述燃烧换热部200通过第二出水管201和第二回水管202与所述水路连接模块相连通。
68.其中,该第一出水管310可以用于将自所述第一换热部300流出的较高温度的流体(以下实施方式中,该流体主要以水为例进行说明)导向换热末端400,高温水在换热末端400进行散热降温后,利用第一回水管320流回第一换热部300,进行换热升温,继而重复上述过程。
69.该第二出水管201可以将于将自所述燃烧换热部200流出的较高温度的流体(以下实施方式中,该流体主要以水为例进行说明,一般第二出水管201的水温高于第一出水管310的水温)部分导向所述水路连接模块,然后较高温度的水自所述水路连接模块与第一出水管310流出的水可以先混合,以提升所述第一出水管310的出水温度,然后部分混合后的水通过第二回水管202返回燃烧换热部200,进行换热升温,另一部分混合后的水通过第一出水管310供向换热末端400,与换热末端400换热后,通过第一回水管320返回第一换热部300。
70.其中,在第一出水管310上或者第一回水管320上可以设置有用于提供水循环流动动力的第一循环泵305。该第一循环泵305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换热部300的厚度方向上。其
中,该第一换热部300的厚度方向可以为该壳体110的深度方向z。
71.例如,该第一换热部300与该燃烧换热器之间形成有一定的安装空间,此时可以利用该安装空间将第一循环泵305和相应的管路安装在该空间内,达到壳体110内空间的高度利用。
72.该第二出水管201或第二回水管202上也可以设置有用于提供水循环流动动力的第二循环泵203。通过上述第一循环泵305和第二循环泵203可以使换热系统的管路中形成水流的循环流动,从而重复上述换热过程。
73.此外,如图2或图3所示,在所述第二回水管202上还可以设置有单向阀204或电磁阀。该单向阀204或电磁阀用于在热泵制冷时,防止冷水进入壁挂炉,继而产生凝露及触发防冻机制。
7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水路连接模块可以包括下述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耦合罐351、三通结构。
75.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水路连接模块可以包括耦合罐351、三通结构等多种形式或其组合。以下将结合附图展开进行说明。
76.如图2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燃烧换热部200通过第一三通结构352将第二出水管201连接至第一出水管310,所述燃烧换热部200通过第二三通结构353将第二回水管202连接至第一出水管310,在沿着所述第一出水管310的水流方向上,所述第一三通结构352在所述第二三通结构353的上游;或者,所述第一三通结构352在所述第二三通结构353的下游。
7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水路连接模块可以包括两个三通结构,分别为第一三通结构352和第二三通结构353。该燃烧换热部200通过该第一三通结构352和第二三通结构353可以将第二出水管201和第二回水管202连接至第一出水管310上。
78.一般的,经燃烧换热部200加热的水的温度较高,高温水通过第二出水管201进入第一出水管310时,能够与第一出水管310流出的水进行混合,从而提升第一出水管310提供至换热末端400的出水温度。
79.其中,该第一三通结构352可以位于该第二三通结构353的上游,此时,从第一出水管310流出的水与该第二出水管201流出的水进行同向流动。此外,该第一三通结构352也可以位于该第二三通结构353的下游,此时从第一出水管310流出的水与该第二出水管201流出的水进行相向流动。
8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三通结构352至所述第二三通结构353之间的管路长度与管路直径的比值不小于4。
81.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该第一三通结构352和第二三通结构353之间的管路长度l与直径之间的比值大于或等于4时,第二出水管201流出的水能够与第一出水管310中流出的水进行充分混合,从而可靠地保证两种不同温度的流体充分换热。
82.如图3所示,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水路连接模块包括耦合罐351,所述耦合罐351设置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燃烧换热部200通过所述第二出水管201与所述耦合罐351的第一端相连通,所述燃烧换热部200通过所述第二回水管202与所述第二端相连通。
83.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水路连接模块可以包括耦合罐351。所述耦合罐351可以为中
空的罐体,其沿着纵长延伸方向可以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该燃烧换热部200可以通过第二出水管201与所述耦合罐351的第一端相连通,通过第二回水管202与所述第二端相连通。
84.具体的,该耦合罐351可以设置在第一出水管310中,当然,该耦合罐351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例如第一回水管320中,或者第一出水管310与第一回水管320之间等位置。以该耦合罐351设置在第一出水管310中为例,自该第一出水管310流出的水从所述耦合罐351的一端进入所述耦合罐351,然后与所述第二出水管201提供的水进行混合,接着一部分混合后的水再从耦合罐351的另一端流出,供向换热末端400。
8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10内还设置有隔离腔103,所述燃烧换热部200位于所述隔离腔103内。
86.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壳体110内可以设置有用于隔离燃烧换热部200的隔离腔103。该隔离腔103的尺寸可以根据燃烧换热部200的尺寸和构造相匹配,具体的本技术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该隔离腔103的材质可以选用耐高温的钣金件。
87.其中,该隔离腔103可以为密封腔,也可以为非密封腔。当该隔离腔103为非密封腔时,该隔离腔103至少能用于对该燃烧换热部200进行隔热,防止燃烧换热部200工作时高温辐射对该壳体110内的其他部件,特别是对温度敏感的电子部件产生不良影响。
88.当所述隔离腔103为密封腔时,其不仅可以用于对燃烧换热部200进行隔热,针对一些冷凝炉式的燃烧换热部200,其还可以提高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具体的,所述燃烧换热部200可以包括下述中的任意一种:盘管换热器、平行管换热器。
89.当所述燃烧换热部200为上述盘管换热器、平行管换热器等形式时,由于该第一换热部300与燃烧换热部200处于同一壳体110内,万一该第一换热部300中的冷媒发生泄露时,可以会被燃烧换热部200吸入,进而可能会发生爆炸等安全事故。综上,为了提升产品使用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可以将隔离腔103设置为密封腔,以防止第一换热部300中的冷媒在发生泄露时窜入燃烧换热部200中,引发安全事故。
9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燃烧换热部200采用盘管换热器的形式,所述盘管换热器的厚度方向沿着所述宽度方向x延伸。
91.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该燃烧换热部200采用盘管换热器时,该盘管换热器具有相对的厚度方向。如图1所示,在沿着该厚度方向上,该盘管换热器的外轮廓可以整体呈圆形,或者为椭圆形,或者为其他规则或非规则的形状,在此以圆形为例进行说明。当盘管换热器的直径大于该盘管换热器的厚度时,为了能够将该并排设置的燃烧换热部200和第一换热部300安装在同一个壳体110中时,尽可能地不增加壳体110的尺寸,可以将该盘管换热器相对于常规的安装方式旋转90
°
,即使得该盘管换热器的厚度方向沿着所述壳体110的宽度方向x延伸。
92.需要说明的是,当该盘管换热器的厚度尺寸大于外轮廓尺寸(例如直径)时,可以根据该盘管换热器的尺寸、第一换热器的尺寸进行灵活设置,整体上保证尽可能地不增加壳体110的尺寸(特别是不增加壳体110的高度尺寸和宽度尺寸)即可。
9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换热部300包括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相隔离的第一流道330和第二流道340。所述第一接头301和第二接头302与所述第二流道340相连通。所述壳体11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流道330连通且用于提供采暖出水的第三接头
303和用于接收采暖回水的第四接头304。
94.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一换热部300可以包括板式换热器,其内部可以设置有相隔离的第一流道330和第二流道340。其中,以该第一换热部300为热泵换热部为例,该第一流道330用于流通采暖水,该第二流道340用于流通制冷/加热介质。其中,该壳体110上设置有第一接头301和第二接头302用于将所述第二流道340与热泵外机600相连通。
95.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4,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板式换热器整体沿着长度方向纵长延伸,所述板式换热器在沿着所述长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高于所述第二端。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用于接收外部介质的第一端口311,用于流出外部介质的第二端口312;用于提供采暖出水的第三端口313和用于接收采暖回水的第四端口314,所述第一端口311和所述第三端口313靠近所述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二端口312和所述第四端口314靠近所述第二端设置。
96.其中,该板式换热器在进行安装时,其长度方向可以与壳体110的高度方向z一致,从而可以利用该燃烧换热部200旋转90度后,在宽度方向x节省出的空间。该板式换热器的第一端为上端,第二端为下端。
97.其中,用于接收外部介质的第一端口311和用于提供采暖出水的第三端口313可以靠近上端设置,用于流出外部介质的第二端口312和用于接收采暖回水的第四端口314可以靠近下端设置,如此,在热泵处于制热状态时,采暖水自下往上流动,冷媒从上往下流动,形成对流,有利于换热充分,同时也能保证气态的冷媒在冷凝形成液态的过程中能沿着冷媒流动方向液化,重新流回热泵外机600。
98.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5,进一步的,所述壳体110具有相对的顶壁101和底壁102,所述生活水换热部250设置有第五接头251和第六接头252,所述生活水进口接头和生活水出口接头设置在所述底壁102上,所述第一接头301、第二接头302、第三接头303和第四接头304设置在所述顶壁101上。
99.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生活水换热部250可以为生活水板换的形式,该生活水板换上设置有第五接头251和第六接头252,用于分别作为生活水进口和生活水出口。由于该生活水换热部250靠近该壳体110的底壁102设置,因此该第五接头251和第六接头252可以设置在所述底壁102上,从而可以减少壳体110内的管路。此外,该第一接头301和第三接头303、第二接头302和第四接头304可以设置所述顶壁101上。
100.当该第一接头301、第二接头302、第三接头303和第四接头304设置在顶壁101上时,通过第一接头301、第二接头302可以引出一组冷媒管线连接热泵外机600,通过第三接头303和第四接头304引出一组进出水管连接各个换热末端400。相对于原来壁挂炉和热泵内机分开安装的场景,本技术有利于简化管路布局,特别是取消了壁挂炉连接至第一回水管320的管路,能够减少壁挂炉至第一回水管320沿程的漏水隐患点。在本说明书中,由于该第一换热部300与燃烧换热部200通过水路连接模块集成设置,两者可以利用采暖水路的连通关系共用部分设备,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尽可能地缩小壳体110体积。具体的,该壁挂炉可以共用一个膨胀罐501、一个泄压阀502、一个补水阀503。此外,该壁挂炉还可以共用一个接水盘。
10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出水管201上或所述第二回水管202上连接有一个膨胀罐501。
102.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壁挂炉可以省去原来第一换热部300处的膨胀罐501,而仅保留燃烧换热部200侧的膨胀罐501,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对现有壁挂炉的结构改动。例如,如图4所示,该膨胀罐501可以连接在第二回水管202上。由于该第二回水管202通过水路连接模块(例如耦合罐351)与该第一出水管310、第二出水管201相连通,因此,当整个系统内压力不稳定,例如突然增大时,可以利用该膨胀罐501进行缓释。
103.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出水管201上或所述第二回水管202上连接有一个泄压阀502。
104.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壁挂炉可以省去原来第一换热部300处的泄压阀502,而仅保留燃烧换热部200侧的泄压阀502,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对现有壁挂炉的结构改动。例如,如图4所示,该泄压阀502可以连接在第二回水管202上。由于该第二回水管202通过水路连接模块(例如耦合罐351)与该第一出水管310、第二出水管201相连通,因此,当整个系统内压力不稳定,例如突然增大超过泄压阀502的设定值时,该泄压阀502打开,对系统进行泄压。
10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出水管201上或所述第二回水管202上连接有一个补水阀503。
106.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整个系统的采暖水相互连通,可以省去第一换热部300处的补水阀503,仅保留燃烧换热部200处的补水阀503。该补水阀503可以连接在所述生活水换热部250的进水侧。此外,该补水阀503也可以设置在生活水换热部250与采暖水回水(例如第二回水管202)之间。
107.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壁挂炉还可以包括接水盘(图中未示出),所述接水盘位于所述燃烧换热部200和所述第一换热部300的下方。
108.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壁挂炉可以包括接水盘,该接水盘可以设置在燃烧换热部200和第一换热部300的下方用于收集两者在工作时产生的冷凝水。
109.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该燃烧换热部200外设置有隔离腔103的情况,可以在隔离腔103的底部开设导流孔,该导流孔将冷凝水导向接水盘,此时,该接水盘可以不用完全位于该燃烧换热部200的下方,甚至可以与燃烧换热部200相错开。
110.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壁挂炉还可以包括用于将所述泄压阀502排出的流体与所述接水盘排出的流体合并导向同一个排出口的三通结构。
11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缩短该壁挂炉中的管路、减少壳体110上的开孔,可以利用一个三通结构将泄压阀502排出的流体与接水盘排出的流体先进行合并,后续再通过同一条管路统一排出至排出口。
112.基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提供的壁挂炉,本技术说明书中还提供一种集成换热系统,该集成换热系统除了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壁挂炉之外,该集成换热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燃烧换热部200工作状态和所述第一换热部300工作状态的控制器。
113.在本说明书书中,该燃烧换热部200和第一换热部300的工作状态可以通过一个控制器进行控制,相对于原来设置两个控制器分别对燃烧换热部200和第一换热部300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而言,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实现了结合和控制的一体化设计。
114.相对于目前壁挂炉和热泵的内机分开安装的场景,本技术将现有壁挂炉内的燃烧换热部200和热泵中的第一换热部300通过水路连接模块创新性地集成在同一个壳体110内形成复合内机型壁挂炉,在保留现有壁挂炉全部功能的前提下,精简合并了部分元器件,实
现了结构一体化和控制一体化,集成后的产品不仅成本低、体积小,而言能够节省安装环节的费用。当该一体化的产品安装在用户的厨房中时,后续检修、维护的便捷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11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和区别类似的对象,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116.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照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11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