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蓄热式熔炉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蓄热式熔炉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熔炉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蓄热式熔炉。


背景技术:

2.金属的冶炼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现有的锡熔炉一般是利用中频电源建立中频磁场,使铁磁材料内部产生感应涡流并发热,达到加热熔化材料的目的。
3.现有的蓄热式熔炉在尾气的处理过程中无法对尾气的余温进行合理的利用,容易导致能量的利用率比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电梯的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热式熔炉,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蓄热式熔炉,包括熔炉构件,还包括:
7.位于熔炉构件内的进气部和出气部;以及
8.套设在熔炉构件外侧的蓄热构件,所述蓄热构件内设置有与出气部连通的蓄热仓;以及
9.气体循环构件,所述气体循环构件包括与蓄热仓连通的尾气净化组件;以及与进气部连通的预热后气体输送组件,所述气体循环构件还设置有与尾气净化组件和气体循环构件连通的预热设备。
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气部包括位于熔炉构件一端的进气网孔;以及安装在进气网孔四周的集风罩。
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气部包括位于熔炉构件另一端的排气网孔;以及位于排气网孔上的用于承受气体压力的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上设置有滑动件,且滑动件滑动连接在排气网孔上的通孔内,且所述滑动件上套设有用于将密封件贴合在排气网孔表面的弹性件。
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尾气净化组件包括吸气阀、抽气泵、尾气处理设备和净化气体排放管,所述吸气阀位于蓄热仓内,且通过抽气泵连接尾气处理设备,所述尾气处理设备通过净化气体排放管连接预热设备的进气端。
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预热设备的进气端还连接有富氧设备。
1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预热后气体输送组件包括排气泵、输送管和排气阀,所述排气阀位于蓄热仓内,且与集风罩的位置对应,所述排气阀通过输送管连接预热设备出气端的排气泵。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6.熔炉构件中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通过出气部进入蓄热构件内的蓄热仓能够为熔炉构件保温,气体循环构件中的尾气净化组件能够将蓄热仓内的气体进行净化处理,预热
设备能够将净化后的气体预热,预热后气体输送组件将预热后的气体通过进气部再次排入熔炉构件内二次利用,既能够对燃烧后的尾气净化,又能够利用尾气的余温为熔炉本体保温,同时又能够将净化后的气体二次利用,具备节能环保、能量利用率高的特点,解决了现有的蓄热式熔炉存在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技术一种蓄热式熔炉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进气部的局部放大图。
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出气部的局部放大图。
20.图中:1-熔炉构件、11-熔炉本体、12-进气部、121-进气网孔、122-集风罩、13-出气部、131-排气网孔、132-密封件、133-滑动件、134-限位件、135-弹性件、2-蓄热构件、21-保温壳体、22-蓄热仓、23-尾气处理设备放置仓、3-气体循环构件、31-尾气净化组件、311-吸气阀、312-抽气泵、313-尾气处理设备、314-净化气体排放管、32-富氧设备、33-预热设备、34-预热后气体输送组件、341-排气泵、342-输送管、343-排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2.参考附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蓄热式熔炉,包括熔炉构件1,还包括:
23.位于熔炉构件1内的进气部12和出气部13;以及
24.套设在熔炉构件1外侧的蓄热构件2,所述蓄热构件2内设置有与出气部13连通的蓄热仓22;以及
25.气体循环构件3,所述气体循环构件3包括与蓄热仓22连通的尾气净化组件31;以及与进气部12连通的预热后气体输送组件34,所述气体循环构件3还设置有与尾气净化组件31和气体循环构件3连通的预热设备33。
26.参考附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熔炉构件1还包括熔炉本体11,所述进气部12和出气部13均设置在熔炉本体11上,所述熔炉本体11的外形可设为锥形、圆柱形或立方体等,此处为常规技术手段,便不再进行赘述,熔炉本体11内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通过出气部13进入蓄热仓22内,高温气体在蓄热仓22内均匀分布,能够防止外界与熔炉本体11直接接触,具备保温的作用,尾气净化组件31还能够将蓄热仓22内的高温气体进行净化,而且预热设备33还能够将净化后的气体进行预热,预热后气体输送组件34又能够将预热后的气体从进气部12输送至熔炉本体11内,能够有助于熔炉本体11内的燃料充分燃烧,如此循环,既能够对燃烧后的尾气净化,又能够利用尾气的余温为熔炉本体11保温,同时又能够将净化后的气体二次利用,具备节能环保、能量利用率高的特点。
27.参考附图2,进一步的,所述进气部12包括位于熔炉构件1一端的进气网孔121;以及安装在进气网孔121四周的集风罩122,所述进气网孔121开设在熔炉本体11的一端,集风
罩122将进气网孔121包围在其内侧。
28.参考附图3,进一步的,所述出气部13包括位于熔炉构件1另一端的排气网孔131;以及位于排气网孔131上的用于承受气体压力的密封件132,所述密封件132上设置有滑动件133,且滑动件133滑动连接在排气网孔131上的通孔内,且所述滑动件133上套设有用于将密封件132贴合在排气网孔131表面的弹性件135,排气网孔131开设在熔炉本体11远离进气网孔121的一端,此处需要注意的是,用来开设排气网孔131的熔炉本体11表面设置有沉槽,这是为了便于密封件132与沉槽四周贴合,进一步提高密封件132的密封性,所述密封件132设计为密封板或密封块或密封阀等,滑动件133设计为滑杆或花轴,与密封件132连接,为了防止滑动件133脱离熔炉本体11,所述滑动件133远离密封件132的一端设置有限位件134,所述限位件134设计为限位块或限位板,所述弹性件135设计为弹簧,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密封件132、滑动件133、限位件134和弹性件135均需要采用耐高温的材质,预热后气体输送组件34将气体从进气部12输送至熔炉本体11内后,熔炉本体11内的气压快速升高,密封件132受到气压的推力后能够克服弹性件135的弹力升起,使得熔炉本体11内燃料燃烧后的高温气体通过排气网孔131将进入蓄热仓22内。
29.参考附图1,进一步的,所述尾气净化组件31包括吸气阀311、抽气泵312、尾气处理设备313和净化气体排放管314,所述吸气阀311位于蓄热仓22内,且通过抽气泵312连接尾气处理设备313,所述尾气处理设备313通过净化气体排放管314连接预热设备33的进气端,此处尾气处理设备313主要是用来去除气体中的有毒成分和颗粒状粉尘或烟尘。
30.参考附图1,进一步的,所述预热后气体输送组件34包括排气泵341、输送管342和排气阀343,所述排气阀343位于蓄热仓22内,且与集风罩122的位置对应,所述排气阀343通过输送管342连接预热设备33出气端的排气泵341。
31.参考附图1,作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所述预热设备33的进气端还连接有富氧设备32,所述富氧设备32选用市场上容易买到的富氧器,用来吸收外界空气中的空气并将其生产出氧气排放到预热设备33内,能够跟随净化后的气体一同预热,并且再次排放到熔炉本体11内,能够提高熔炉本体11内的氧气含量,从而有助于内部燃料的充分燃烧,从而提升了燃料的利用率,具备节能环保的特点。
32.工作原理:预热后气体输送组件34将气体从进气部12输送至熔炉本体11内后,熔炉本体11内的气压快速升高,密封件132受到气压的推力后能够克服弹性件135的弹力升起,使得熔炉本体11内燃料燃烧后的高温气体通过排气网孔131将进入蓄热仓22内,高温气体在蓄热仓22内均匀分布,能够防止外界与熔炉本体11直接接触,具备保温的作用,尾气净化组件31还能够将蓄热仓22内的高温气体进行净化,而且预热设备33还能够将净化后的气体进行预热,富氧设备32用来吸收外界空气中的空气并将其生产出氧气排放到预热设备33内预热后气体输送组件34又能够将预热后的气体从进气部12输送至熔炉本体11内,能够有助于熔炉本体11内的燃料充分燃烧,如此循环,既能够对燃烧后的尾气净化,又能够利用尾气的余温为熔炉本体11保温,同时又能够将净化后的气体二次利用,如此循环,既能够对燃烧后的尾气净化,又能够利用尾气的余温为熔炉本体11保温,同时又能够将净化后的气体二次利用,具备节能环保、能量利用率高的特点。
33.综上所述,熔炉构件1中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通过出气部13进入蓄热构件2内的蓄热仓22能够为熔炉构件1保温,气体循环构件3中的尾气净化组件31能够将蓄热仓22内的气
体进行净化处理,预热设备33能够将净化后的气体预热,预热后气体输送组件34将预热后的气体通过进气部12再次排入熔炉构件1内二次利用,既能够对燃烧后的尾气净化,又能够利用尾气的余温为熔炉本体11保温,同时又能够将净化后的气体二次利用,具备节能环保、能量利用率高的特点,解决了现有的蓄热式熔炉存在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
34.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性、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