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车辆避震平衡机构,尤指一种作为三轮或四轮机车的前轮组或后轮组的车辆避震平衡机构。
背景技术:2.现有技术常见的两轮机车的构造为前轮与后轮各为一轮,两轮机车的优点是机动性高、可灵巧操控,骑乘时依赖骑乘者的平衡感来保持平衡、使机车能稳定前进,但在遇到不平坦的路面、侧风或碰撞时,就容易导致该两轮机车倾倒,并因而对该骑乘者及乘客造成伤害。
3.为了适应特殊地形、提高机车在行进间及停放时的稳定性,现有技术另有前一轮、后两轮或者前两轮、后一轮的三轮机车,甚至也有前两轮、后两轮的四轮机车。其中,具有两个轮子的前轮组或后轮组主要经由一悬吊系统连接至该机车的车架,各家车厂对于所述悬吊系统的设计都不一样,但大抵是以一避震器与一连杆组来连接该车架与该两轮,该连杆组用来使该两轮可因地形的起伏而相对该车架上、下位移,该避震器则用来吸收地面起伏所产生的振动,以保持乘坐在该车架上的骑乘者的舒适度及稳定性。
4.然而,现有技术的三轮或四轮机车主要依赖车体和骑乘者的重量来使所有车轮贴合路面行进,并通过该连杆组传动以及所述避震器来减少骑乘在不平坦的路面时所产生的震动,但并未具有可缓冲该连杆组的作动的结构,也未有可辅助该连杆组和轮子复位的设计,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5.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避震平衡机构,其能缓冲连杆组的构件间的传动,令机车保持处于平衡状态以及减少震动,提高骑乘过程的舒适度。
6.为了达到上述的创作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手段是使一车辆避震平衡机构包括:
7.一基座,其具有一穿槽,该穿槽贯穿形成于该基座的两旁侧面之间,该基座上设有一枢接轴与一压杆,该枢接轴和该压杆固设于该穿槽内的两槽壁之间;
8.两车轮组,其分别设于该基座的两侧,每一车轮组具有一车轮与一轴接部,该轴接部设于该车轮的一内侧面;
9.两连杆组,每一连杆组连接该基座与其中一车轮组的轴接部,并且具有一上支架、一下支架与一传动杆,该上支架横向延伸设置在该基座与该相对应的车轮组之间,该上支架的一端枢接于该基座、另一端枢接于该相对应的车轮组的轴接部,该下支架与该上支架相互平行且相互间隔地设于该上支架的下方,该下支架的一端枢接于该基座、另一端枢接于该相对应的车轮组的轴接部,该传动杆延伸设置在该上支架与该下支架之间,该传动杆的相对两端分别为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该传动杆的第二端部与该下支架相互枢接;
10.一摇臂座,其可左右摆动地穿设于该基座的穿槽中,该摇臂座具有一摇动部、一延伸部、至少一第一缓冲弹性件与至少一第二缓冲弹性件,该摇动部可左右移动地穿设于该基座的穿槽中,该摇动部具有两枢接端部与一弧形滑槽,该两枢接端部位于该摇动部的相对两端,并且分别枢接于两连杆组的传动杆的第一端部,该弧形滑槽形成于该两枢接端部之间,前述基座的压杆贯穿该弧形滑槽,该延伸部设于该摇动部的两枢接端部之间,该延伸部从该摇动部沿该弧形滑槽的径向延伸,并且枢接于前述基座的枢接轴,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弹性件设于该摇动部的弧形滑槽内,并且位于该压杆与其中一枢接端部之间,每一第一缓冲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压杆与该相对应的枢接端部,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弹性件设于该摇动部的弧形滑槽内,并且位于该压杆与另一枢接端部之间,每一第二缓冲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压杆与该相对应的枢接端部。
11.所述的车辆避震平衡机构中,该每一连杆组能具有一纵向连接杆,该纵向连接杆延伸设置在该上支架与该下支架之间,该纵向连接杆的两端分别枢接于该上支架与该下支架。
12.所述的车辆避震平衡机构中,该每一连杆组能具有一横向连接杆,该横向连接杆延伸设置在该基座与该相对应的车轮组之间,该横向连接杆分别枢接于该基座与该相对应的车轮组的轴接部。
13.所述的车辆避震平衡机构中,该摇臂座的摇动部的每一枢接端部的厚度能大于该基座的穿槽内的该两槽壁之间的宽度。
14.所述的车辆避震平衡机构中,该每一连杆组的传动杆为长度可伸缩的一避震器。
15.所述的车辆避震平衡机构中,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弹性件能包含多个第一缓冲弹性件,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弹性件能包含多个第二缓冲弹性件。
16.通过如上所述的设计,该摇臂座内所设的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弹性件和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弹性件会对该两连杆组之间的传动产生缓冲的效果,并使设有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避震平衡机构的机车于不平坦的路面行进时辅助该连杆组和该车轮组复位,使两侧的车轮都能自动保持贴合路面行进,令该机车保持处于平衡状态以及减少震动,从而提高骑乘过程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立体外观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基座与摇臂座的立体分解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行走在平坦路面的前视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行走在平坦路面的前视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行走在不平坦路面的前视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行走在不平坦路面的前视局部放大示意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基座与摇臂座的俯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
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26.参见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避震平衡机构能作为三轮或四轮机车的前轮组及/或后轮组,该车辆避震平衡机构包括一基座10、两车轮组20、两连杆组30与一摇臂座40。
27.配合参见图3所示,该基座10用以连接该三轮或四轮机车的车架,该基座10具有位于相对两侧的两旁侧面与一穿槽11,该穿槽11贯穿形成于该基座10的所述两旁侧面之间,该穿槽11内形成有两相对的槽壁,该基座10上设有一枢接轴12与一压杆13,该枢接轴12和该压杆13轴向相互平行地固设于该穿槽11内的所述两槽壁之间。
28.该两车轮组20一左一右地分别设于该基座10的两侧,每一车轮组20具有一车轮21与一轴接部22,该车轮21具有一内侧面,该车轮21的内侧面朝向该基座10的其中一相对应的旁侧面,该轴接部22设于该车轮21的内侧面。
29.参见图1、图2及图4所示,其中一连杆组30连接该基座10与其中一车轮组20的轴接部22、另一连杆组30连接该基座10与另一车轮组20的轴接部22,每一连杆组30具有一上支架31、一下支架32、一传动杆33、一纵向连接杆34与一横向连接杆35。
30.该上支架31横向延伸设置在该基座10与该相对应的车轮组20之间,该上支架31的一端枢接于该基座10、另一端枢接于该相对应的车轮组20的轴接部22。该下支架32与该上支架31相互平行且相互间隔地设于该上支架31的下方,该下支架32的一端枢接于该基座10、另一端枢接于该相对应的车轮组20的轴接部22。该传动杆33延伸设置在该上支架31与该下支架32之间,该传动杆33的相对两端分别为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该传动杆33的第二端部与该下支架32相互枢接。
31.该纵向连接杆34亦延伸设置在该上支架31与该下支架32之间,该纵向连接杆34的两端分别枢接于该上支架31与该下支架32。该横向连接杆35延伸设置在该基座10与该相对应的车轮组20之间,该横向连接杆35分别枢接于该基座10与该相对应的车轮组20的轴接部22。上述纵向连接杆34和上述横向连接杆35能用以辅助提高该连杆组30的结构强度。
32.配合参见图3及图5所示,该摇臂座40系可左右摆动地穿设于该基座10的穿槽11中,该摇臂座40具有一摇动部41、一延伸部42、至少一第一缓冲弹性件43与至少一第二缓冲弹性件44。
33.该摇动部41可左右移动地穿设于该基座10的穿槽11中,该摇动部41具有两枢接端部411与一弧形滑槽412,该两枢接端部411位于该摇动部41的相对两端,并且突伸出该基座10的穿槽11而分别枢接于两连杆组30的传动杆33的第一端部,该弧形滑槽412形成于该两枢接端部411之间,前述基座10的压杆13贯穿该弧形滑槽412,以限制该摇动部41沿该弧形滑槽412所形成的路径左右移动。进一步参见图8所示,该摇动部41的每一枢接端部411的厚度d大于该基座10的穿槽11内的该两槽壁之间的宽度w,使得该摇动部41会向左或向右移动至令其中一枢接端部411抵靠于该基座10,由此进一步限制该摇动部41能左右移动的范围。
34.该延伸部42设于该摇动部41的两枢接端部411之间,且该延伸部42沿该摇动部41的弧形滑槽412的径向延伸,该延伸部42的一端固接于该摇动部41、另一端枢接于前述基座10的枢接轴12,使该摇臂40座能以该基座10的枢接轴12为轴心而左右摆动。
35.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弹性件43设于该摇动部41的弧形滑槽412内,并且位于该压杆13与其中一枢接端部411之间,每一第一缓冲弹性件4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压杆13与该相
对应的枢接端部411,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弹性件444设于该摇动部41的弧形滑槽412内,并且位于该压杆13与另一枢接端部411之间,每一第二缓冲弹性件4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该压杆13与该相对应的枢接端部411。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至少一第一缓冲弹性件43包含多个第一缓冲弹性件43,所述至少一第二缓冲弹性件44包含多个第二缓冲弹性件44,通过调整该第一缓冲弹性件43和该第二缓冲弹性件44的数量,可以调整该第一缓冲弹性件43和该第二缓冲弹性件44在该摇臂座40上所形成的缓冲效果。
36.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前述每一连杆组30的传动杆33为长度可伸缩的一避震器,该传动杆33包含一减震压缸331与一辅助缓冲弹性件332。该减震压缸331的相对两端分别形成前述传动杆33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从而分别枢接于该摇臂座40的摇动部41的该相对应的枢接端部411以及该下支架32。具体来说,该减震压缸331主要是由一缸体与一活塞杆所构成,该减震压缸331的结构为现有技术,恕不再赘述。为求较佳的使用效果,该减震压缸331为油压缸,但不以此为限,该减震压缸331也能是气压缸。该辅助缓冲弹性件332套设于该减震压缸331,且该辅助缓冲弹性件33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该减震压缸331的相对两端,亦即该辅助缓冲弹性件332的两端分别抵接于该传动杆33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具体来说,所述辅助缓冲弹性件332能为压缩弹簧。
37.参见图6及图7所示,为所述设有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避震平衡机构的三轮或四轮机车行走在斜坡、阶梯、碎石路等不平坦的路面,当其中一侧的车轮组20因路况而向上抬高时,该相对应的连杆组30会带动该摇臂座40朝另一侧摆动,同时带动另一侧的连杆组30和车轮组20往下沉,此时,该摇臂座40内的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弹性件43会被压缩,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弹性件44则会被拉伸,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弹性件43和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弹性件44的弹性恢复力则会带动该两连杆组30和该两车轮组20反向移动,使两侧的车轮21都能自动保持贴合路面行进,并且保持所述机车处于平衡状态。
38.进一步参见图4及图5所示,当所述设有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避震平衡机构的三轮或四轮机车行进至平坦的路面时,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弹性件43和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弹性件44的弹性恢复力会推顶该两连杆组30带动该两车轮组20分别向下和向上移动,同样使两侧的车轮21都能自动保持贴合路面行进,令所述机车处于平衡状态。
39.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避震平衡机构的优点在于,该摇臂座40内所设的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弹性件43和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弹性件44会对该两连杆组30之间的传动产生缓冲的效果,并使设有本实用新型的车辆避震平衡机构的机车于不平坦的路面行进时辅助该连杆组30和该车轮组20复位,使两侧的车轮21都能自动保持贴合路面行进,令该机车保持处于平衡状态以及减少震动,从而提高骑乘过程的舒适度。
4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