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汽车座椅折叠角度调节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强度强化的调角器。
背景技术:2.调角器是一种安装于汽车座椅上,实现座椅靠背角度调节的装置;调角器在已调节座椅靠背角度的情况下,因乘客反复向座椅靠背传递荷重导致座椅核心单元锁止状态被解除,座椅靠背倾斜度发生变化。
3.现有的手动调角器或电动调角器,发生因通过座椅靠背传递的外部荷重导致齿轮产生向旋转轴轴向局部移位的悬空现象,上述问题在调角器静荷重强度试验时,因联轴节的悬空现象导致齿轮变形,齿形啮合精度下降而产生强度误差,降低了调角器商品性。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的强度强化的调角器,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强度强化的调角器,其设有内齿轮和外齿轮;外齿轮的侧面设有圆环状的凹槽,内齿轮设在凹槽内,内齿轮和外齿轮同心设置、相互啮合,内齿轮的圆周面上设有内轮齿,凹槽内设有与之相适应的外轮齿;其特征在于:其还设有调节机构,带动内齿轮靠近或者脱离外齿轮;所述内齿轮采用双层齿轮,所述凹槽内相应的设有两层外轮齿,其中一层是贴近外齿轮侧面的内层,另一层是远离外齿轮侧面的外层,所述内层的外轮齿所在圆周的直径小于外层的外轮齿所在圆周的直径。
6.可选地,所述外齿轮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第一轴孔的直径小于所述凹槽的内圆直径;所述内齿轮呈圆环状,其内圆周内的孔形成第二轴孔;所述内齿轮的外圆直径与凹槽的外圆直径相适应,所述内齿轮的内圆直径大于所述凹槽的内圆直径;调节机构设在所述内齿轮的内圆与所述凹槽的内圆之间。
7.可选地,所述调节机构设有轴套、联轴节、楔块、衬套,所述轴套、联轴节、楔块和衬套同轴设置、同步转动,所述衬套套设在所述轴套外,联轴节、楔块设在轴套和衬套之间;所述联轴节呈半圆环状;所述楔块呈圆弧状,楔块的内圆周贴靠在联轴节的外圆周,楔块的外圆周贴靠在衬套的内圆周;所述轴套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轴孔,轴套与外齿轮形成转动连接;所述衬套固定设在第二轴孔内;所述联轴节的内圆周贴靠在凹槽的内圆周。
8.可选地,所述轴套的另一端设有外翻边,所述联轴节贴靠在所述外翻边的侧面,所述联轴节的两端设有凸台部,所述凸台部设在所述联轴节的外圆周,所述外翻边的侧面相应的设有两个配合部,所述凸台部抵靠在所述配合部上。
9.可选地,所述楔块设有两个,两个楔块均可以沿着联轴节的圆周方向转动。
10.可选地,两个所述楔块的外端分别抵靠在相应的所述凸台部,两个所述楔块之间设有间隙。
11.可选地,两个所述楔块之间设有弹簧,弹簧给楔块提供扩张方向的压力。
12.可选地,所述弹簧采用平面涡卷弹簧,其本体套设在所述联轴节上、贴靠在所述外翻边的外侧,其两端设有卡销,卡销沿着联轴节的轴向方向向内延伸;所述外翻边设有供卡销穿过的通孔,所述楔块的内端设有与卡销相适应的防脱槽;所述卡销贯穿所述通孔并插入所述防脱槽。
13.可选地,所述楔块的厚度与所述联轴节的厚度相同,所述楔块和联轴节均贴靠在所述外翻边的侧面。
1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5.调节机构,带动内齿轮靠近外齿轮,调角器锁紧;调节机构,带动内齿轮脱离外齿轮,调角器解锁,可以调节椅背的角度;内齿轮采用双层齿轮,所述凹槽内相应的设有两层外轮齿,所述内层的外轮齿所在圆周的直径小于外层的外轮齿所在圆周的直径,调角器锁紧时,由内齿轮的内轮齿与外齿轮的外轮齿形成双层啮合,增加了齿轮啮合的强度,在车辆碰撞中,内轮齿与外齿轮相互咬紧,避免调角器发生解锁,提高调角器的稳定性。
16.调节机构设在所述内齿轮的内圆与所述凹槽的内圆之间,增加调角器的集成度,使得调角器内部结构紧凑,降低了调角器整体的占用空间,改善车内部空间的使用效果。
17.调节机构带动内齿轮脱离外齿轮,调角器解锁,其带动楔块可以沿着联轴节的外圆周转动,楔块推动凸台部带动连轴节转动,凸台部通过配合部带动轴套转动,进而带动衬套和内齿轮转动,进而调节椅背的角度。
18.楔块呈圆弧状、其贴靠在联轴节的外圆周,楔块沿着联轴节的外圆周转动,也将一直贴靠在连轴节的外圆周,结构稳定、紧凑,增加调角器的可靠性。
19.两个所述楔块之间设有间隙,间隙形成缓冲,避免车辆碰撞造成调节机构的损伤。
20.两个楔块之间设有弹簧,弹簧给楔块提供扩张方向的压力,将两个楔块向外压紧至凸台部,调角器锁紧,楔块的位置稳定,避免因为楔块滑动产生噪声。
21.弹簧采用平面涡卷弹簧,利用了其调节圆周运动效果的稳定性,进而保证楔块被稳稳的压紧在凸台部。
22.楔块的厚度与联轴节的厚度相同,楔块和联轴节均贴靠在外翻边的侧面,增加调角器内部的强度,使得调角器内部结构更加紧凑。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内齿轮的示意图;
27.图4是本实用新型外齿轮的示意图;
2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爆炸图。
29.图中符号说明:
30.1是外齿轮,11是凹槽,12是外轮齿,13是第一轴孔;
31.2是内齿轮,21是内轮齿,22是第二轴孔;
32.3是调节机构,31是轴套,311是外翻边,3111是通孔,312是配合部,32是联轴节,321是凸台部,33是楔块,331是防脱槽,34是衬套,35是弹簧,351是卡销,36是盖板,37是导向罩。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4.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强度强化的调角器进行说明。
35.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4所示:
36.一种强度强化的调角器,其设有内齿轮2和外齿轮1;外齿轮1的侧面设有圆环状的凹槽11,内齿轮2设在凹槽11内,内齿轮2和外齿轮1同心设置、相互啮合,内齿轮2的圆周面上设有内轮齿21,凹槽11内设有与之相适应的外轮齿12;其还设有调节机构3,带动内齿轮2靠近或者脱离外齿轮1。
37.内齿轮2采用双层齿轮,凹槽11内相应的设有两层外轮齿12,其中一层是贴近外齿轮1侧面的内层,另一层是远离外齿轮1侧面的外层,内层的外轮齿12所在圆周的直径小于外层的外轮齿12所在圆周的直径。
38.外齿轮1的中心位置开设有第一轴孔13,第一轴孔13的直径小于凹槽11 的内圆直径;内齿轮2呈圆环状,其内圆周内的孔形成第二轴孔22;内齿轮2 的外圆直径与凹槽11的外圆直径相适应,内齿轮2的内圆直径大于凹槽11的内圆直径;调节机构3设在内齿轮2的内圆与凹槽11的内圆之间。
39.调节机构3设有轴套31、联轴节32、楔块33、衬套34,轴套31、联轴节 32、楔块33和衬套34均同轴设置、同步转动,衬套34套设在轴套31外,联轴节32、楔块33设在轴套31和衬套34之间;联轴节32呈半圆环状;楔块33 呈圆弧状,楔块33的内圆周贴靠在联轴节32的外圆周,楔块33的外圆周贴靠在衬套34的内圆周;轴套31的一端插入第一轴孔13,轴套31与外齿轮1形成转动连接;衬套34固定设在第二轴孔22内;联轴节32的内圆周贴靠在凹槽 11的内圆周。
40.轴套31的另一端设有外翻边311,联轴节32贴靠在外翻边311的侧面,联轴节32的两端设有凸台部321,凸台部321设在联轴节32的外圆周,外翻边311的侧面相应的设有两个配合部312,凸台部321抵靠在所述配合部312 上。
41.楔块33设有两个,两个楔块33均可以沿着联轴节32的圆周方向转动。
42.两个楔块33的外端分别抵靠在相应的凸台部321,两个楔块33之间设有间隙,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形成缓冲,避免调节机构3收到损伤,进而保护调节机构3的结构稳定。
43.楔块33的厚度与联轴节32的厚度相同,楔块33和联轴节32均贴靠在外翻边311的侧面,既增加调角器内部的强度,使得调角器内部结构更加紧凑。
44.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
45.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强度强化的调角器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第二
种实施方式的强度强化的调角器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其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楔块33之间设有弹簧35,弹簧35给楔块33提供扩张方向的压力,将两个楔块33向外压紧至凸台部321上,楔块33的位置稳定,避免因为楔块33滑动产生噪声。
46.弹簧35采用平面涡卷弹簧,其本体套设在联轴节32上、贴靠在外翻边311 的外侧,其两端设有卡销351,卡销351沿着联轴节32的轴向方向向内延伸;外翻边311设有供卡销351穿过的通孔3111,楔块33的内端设有与卡销351 相适应的防脱槽331;卡销351贯穿通孔3111并插入防脱槽331;弹簧35采用平面涡卷弹簧,利用了其调节圆周运动效果的稳定性,进而保证楔块33被压紧在凸台部321。
47.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