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船舶设备 专利正文
一种可调频的波浪能驱动的无人双体船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可调频的波浪能驱动的无人双体船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双体船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频的波浪能驱动的无人双体船。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传统的不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煤)已经不足以支撑工业的发展,开发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焦点。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其内部蕴藏了巨大的海洋能,海洋能形式多样,比如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等,其中波浪能作为最具开发价值的能量形式,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3.双体船结构具有稳定性强、可控性强等优点,但是目前的双体船一般是依靠传统内燃机为自身提供电能,自身可靠性较低。后来出现了自供能式双体船结构,该类装置在两船体之间设置水轮机装置,叶片在受到波浪力的作用后产生旋转运动,带动电机实现发电过程;也有装置在两船体之间设置浮球,在波浪力的作用下浮球上下运动,带动齿条与齿轮发生相对运动,齿轮连接旋转电机实现发电过程。但是目前已有的双体船发电装置都不具备实现自动调频的功能,不能在不同波浪条件下都达到较高的发电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频的波浪能驱动的无人双体船,以解决现有技术在不同波浪条件下发电效率不理想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频的波浪能驱动的无人双体船,包括舱室、船体和波浪能俘获机构;两所述船体分别设于所述舱室相对的两侧,两所述船体的外部均设有所述波浪能俘获机构,两所述船体的内部均设有可调节装载水量的压载舱;两所述波浪能俘获机构分别与所述舱室的两侧连接,所述波浪能俘获机构为可垂向振荡运动的结构,所述波浪能俘获机构的垂向振荡运动用于产生电能供所述无人双体船使用。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舱室相对的两侧均设有侧翼;所述波浪能俘获机构还包括直线电机定子、直线电机动子、限位板、导向杆和弹簧;所述直线电机定子固定设于所述侧翼内;所述直线电机动子的一端与所述船体的顶部连接,所述直线电机动子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直线电机定子,以置于所述侧翼顶部外连接所述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用于阻止所述直线电机定子与所述直线电机动子分离;所述导向杆连接于所述侧翼底部与所述船体顶部之间,所述导向杆与所述侧翼和所述船体中的一个导向连接,以使所述船体能够移向和移离所述侧翼;所述弹簧套于所述导向杆外,所述弹簧压缩于所述侧翼底部与所述船体顶部之间。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板的顶面覆盖有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用于发电供所述无人双体船使用。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压载舱沿所述船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所述船体之间连接有多根横杆。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由于所述波浪能俘获机构的垂向振荡运动用于产生电能供所述无人双体船使用,所以当无人双体船在航行过程中,波浪能则能带动波浪能俘获机构产生垂向振荡运动而发电,以满足无人双体船的用电需求,而两所述船体的内部均设有可调节装载水量的压载舱,可通过调节装载的水量实现无人双体船浮动频率的调控,使其在不同波浪情况下都能够达到较好的能量转换效率,从而切实解决了现有技术发电效率不理想的问题。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图1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15.图3是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4是图1的穿透透视结构示意图;
17.图5是图1的波浪能俘获机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如下:
19.10、舱室;11、侧翼;
20.20、船体;21、压载舱;
21.30、波浪能俘获机构;31、直线电机定子;32、直线电机动子;33、限位板;34、导向杆;35、弹簧;
22.40、太阳能板;
23.50、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调频的波浪能驱动的无人双体船,其实施例如图1 至图4所示,包括舱室10、船体20和波浪能俘获机构30;两船体20分别设于舱室10相对的两侧,两船体20的外部均设有波浪能俘获机构30,两船体20的内部均设有可调节装载水量的压载舱21;两波浪能俘获机构30分别与舱室10 的两侧连接,波浪能俘获机构30为可垂向振荡运动的结构,波浪能俘获机构30的垂向振荡运动用于产生电能供无人双体船使用。
26.当无人双体船在航行过程中,波浪能则能带动波浪能俘获机构30进行垂向振荡运动而发电,如为无人双体船的动力装置供电(螺旋桨等),又或者为其他搭载设备供电,从而满足了无人双体船的用电需求,并且可通过调节压载舱21 装载的水量实现无人双体船浮动频率的调控,使其在不同波浪情况下都能够达到较好的能量转换效率,从而切实解决了
现有技术发电效率不理想的问题。
27.如图1、图2、图3和图5所示,舱室10相对的两侧均设有侧翼11;波浪能俘获机构30还包括直线电机定子31、直线电机动子32、限位板33、导向杆 34和弹簧35;直线电机定子31固定设于侧翼11内;直线电机动子32的一端与船体20的顶部连接,直线电机动子32的另一端穿过直线电机定子31,以置于侧翼11顶部外连接限位板33;限位板33用于阻止直线电机定子31与直线电机动子32分离;导向杆34连接于侧翼11底部与船体20顶部之间,导向杆34 与侧翼11和船体20中的一个导向连接,以使船体20能够移向和移离侧翼11;弹簧35套于导向杆34外,弹簧35压缩于侧翼11底部与船体20顶部之间。
28.在无人双体船进行上下浮动的过程中,船体20将可驱动直线电机动子32 进行上下移动,所以直线电机定子31与直线电机动子32之间会产生垂向相对运动,并以此产生电能供无人双体船使用。
29.其中,此时导向杆34用于限制波浪能俘获机构30的垂向振荡运动方向;譬如可设置导向杆34的下端与船体20连接固定,而导向杆34的上端则穿入侧翼11内,从而在波浪能俘获机构30垂向振荡运动的过程中,导向杆34能够在侧翼11内部移动实现导向,而弹簧35的设置则能对船体20和侧翼11持续施加推力,以确保了波浪能俘获机构30的及时复位。
30.如图1和图2所示,限位板33的顶面覆盖有太阳能板40,太阳能板40用于发电供无人双体船使用。
31.在增设太阳能板40后,则增加了无人双体船的发电方式,以进一步确保了无人双体船的供电持续性。
32.如图4所示,压载舱21沿船体20的长度方向延伸布置。
33.在采用此设置方式后,可以确保压载舱21的覆盖范围足够广,以便于在调节压载舱21内部水量后依然能够维持船体20的稳定漂浮。
34.如图1和图2所示,两船体20之间连接有多根横杆50。
35.在采用此设置方式后,则可加强无人双体船的结构稳定性,为无人双体船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36.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