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纺织皮革 专利正文
一种便于润滑的大圆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便于润滑的大圆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纺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润滑的大圆机。


背景技术:

2.大圆机主要用于编织服装、装饰面料和一般的产业用布,是纺织企业的主要设备之一。
3.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3538258u、申请日为2020年10月24日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大圆机,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安全门,安全门上设置有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插杆、传感器和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安装在安全门上,插杆滑移安装在安全门上并与控制组件连接,另一个安全门上开设有插槽,插杆能插接在插槽内,传感器安装在插槽内并能与插杆连接。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
5.上述大圆机下端的卷布装置与机架会发生相对转动,在长时间的使用下,可能会发生锈蚀的情况,导致卷布装置与机架间的转动不流畅,影响到布料的编织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减小卷布装置转动不流畅的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润滑的大圆机。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便于润滑的大圆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便于润滑的大圆机,包括转筒和机架,所述转筒转动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机架截面呈圆形且中空设置,所述转筒位于所述机架内,并与所述机架内壁贴合,所述机架侧壁连接有用于通入润滑油的进油管,所述进油管与所述机架内部连通,所述进油管可拆卸安装于所述机架侧壁。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进油管连接外界的润滑油后,接入机架侧壁,润滑油通过进油管进入机架内部,流到机架内壁与转筒外壁的贴合处,随着转筒的转动,润滑油被转筒外壁沿周向带动,使得转筒外壁一周和机架内壁一周均能接触到润滑油,转筒长时间使用下始终能保持较为流畅的转动。
10.可选的,所述进油管连接于所述机架的上端外壁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润滑油从机架的上端通入,随转筒转动的同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流动,从而浸润整个转筒与机架相贴合的侧壁。
12.可选的,机架内壁沿周向开设有蓄油槽,所述蓄油槽设置有若干个且沿竖直方向等距排列,所述进油管与位于最上方的所述蓄油槽连通。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润滑油通入机架内部后,存储于蓄油槽内,起到储蓄作用,随着转筒的转动和重力的作用下,润滑油逐渐溢出蓄油槽,作用于机架内壁和转筒外壁。
14.可选的,所述机架内壁开设有若干流通槽,所述流通槽连通相邻两所述蓄油槽,若干所述流通槽竖直设置且沿所述机架内壁周向等距排列。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通槽连通相邻两个蓄油槽,使得相邻两个蓄油槽之间储蓄的润滑油可以相互补充,提高蓄油槽的容积利用率。
16.可选的,所述机架侧壁开设有进油孔,所述进油孔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进油孔的一端向上弯曲,所述进油管可拆卸连接于所述连接管内壁。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管用于支撑和稳固进油管,连接管远离进油孔的一端向上弯曲,使内部的润滑油不易流出,且连接管内也可以储蓄一部分润滑油。
18.可选的,所述进油管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卡接环,所述卡接环连接有至少两个弹性片,所述弹性片伸入所述连接管内并卡接于所述连接管内壁。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进油管的端部伸入连接管时,通过弹性片的形变能力,将若干个弹性片聚拢,进入连接管内,然后松开弹性片,弹性片恢复原状并卡接于连接管内壁。
20.可选的,所述弹性片端部连接有卡接片,所述卡接片背向所述进油管截面的圆心,所述连接管内壁开设有相应的卡接槽,所述卡接片嵌于所述卡接槽内。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片进入连接管内,弹性片恢复原状后,卡接片正好嵌入卡接槽内,使得进油管与连接管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
22.可选的,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进油孔的端部设置有橡胶层,所述橡胶层设置有划痕,所述划痕将所述橡胶层划分为若干橡胶片,若干所述橡胶片相互抵接,当所述进油管伸入所述连接管时,若干所述橡胶片向所述连接管内折弯,形成供所述进油管通过的通孔。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向机架内通入润滑油的时候,若干橡胶片相互抵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橡胶层,对连接杆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减少连接管内润滑油的蒸发;当需要向机架内通入润滑油时,将若干个弹性片聚拢,然后从划痕处穿透橡胶层,使得若干橡胶片向连接管内折弯,形成通孔,进油管从通孔中穿入连接管内,在橡胶层的阻挡下,使得润滑油不易从进油管外壁与连接管内壁间溢出。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5.1.便于从机架侧壁向机架内通入润滑油,使转筒在长时间使用下始终能保持较为流畅的转动,减小因卡顿对布料编织的影响;
26.2.机架内壁开设的蓄油槽对润滑油进行储蓄,能够减小加润滑油的频率;
27.3.不加润滑油时,连接管的端口封闭,润滑油不易蒸发,需要加润滑油时,直接将进油管穿过橡胶层即可,无需进行额外操作来打开连接杆端部,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的连接管和进油管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技术的蓄油槽和流通槽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本技术的弹性片结构示意图。
32.图5是本技术的卡接槽结构示意图。
33.图6是本技术的橡胶片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00、转筒;200、机架;210、蓄油槽;220、流通槽;230、进油孔;300、进油管;310、卡接环;320、弹性片;330、卡接片;400、连接管;410、卡接槽;500、橡胶片。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便于润滑的大圆机,参照图1和图2,包括转筒100和机架200,机架200的截面呈圆形且中空设置,转筒100的截面也呈圆形,转筒100转动安装于机架200内壁,并与机架200内壁贴合。机架200的上端侧壁贯穿开设有进油孔230,进油孔230内壁固定连接有连接管400,连接管400与机架200内部相连通,连接管400远离进油孔230的一端向上弯曲。连接管400远离进油孔230的一端内壁可拆卸连接有进油管300,进油管300与机架200内部连通。进油管300的截面外径小于连接管400截面的内径。
37.将进油管300连接外界的润滑油后,接入连接管400,润滑油经过进油管300和连接管400进入机架200内部,流到机架200内壁与转筒100外壁的贴合处,随着转筒100的转动,同时在重力的作用下,润滑油被转筒100外壁沿周向带动同时向下流动,使得转筒100外壁一周和机架200内壁一周均能接触到润滑油。
38.参照图3,机架200内壁沿周向开设有若干个蓄油槽210,在本实施例中,蓄油槽210开设有三个,三个蓄油槽210沿竖直方向等距排列,进油孔230位于最上方的蓄油槽210内壁,连接管400与最上方的蓄油槽210相连通。机架200内壁开设有若干流通槽220,流通槽220竖直设置且两端分别连通相邻两蓄油槽210,若干流通槽220沿机架200内壁周向等距排列。
39.润滑油通入机架200内部后,存储于蓄油槽210内,起到储蓄作用,相邻两个蓄油槽210之间储蓄的润滑油可以通过流通槽220相互补充,提高蓄油槽210的容积利用率。
40.参照图4和图5,进油管300的端部固定连接有卡接环310,卡接环310连接有至少两个弹性片320,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片320设置有四个,四个弹性片320沿卡接环310的周向等距排列,弹性片320远离卡接环310的端部连接有卡接片330,卡接片330背向进油管300截面的圆心。
41.连接管400内壁开设有相应的卡接槽410,卡接片330嵌于卡接槽410内。
42.将进油管300的端部伸入连接管400时,通过弹性片320的形变能力,将若干个弹性片320聚拢,进入连接管400内,然后松开弹性片320,弹性片320恢复原状,卡接片330正好嵌入卡接槽410内。
43.参照图6,连接管400远离机架200的端部设置有橡胶层,橡胶层的截面呈圆形,橡胶层的周壁与连接管400的周向内壁固定连接。橡胶层的面上开设有呈“十字型”划痕,划痕将橡胶层划分为若干橡胶片500,在本实施例中,橡胶片500有四个,四个橡胶片500相互抵接,当进油管300伸入连接管400时,进油管300穿过橡胶层,橡胶片500在进油管300的冲击下向连接管400内折弯,形成供进油管300通过的通孔。
44.在不向机架200内通入润滑油的时候,橡胶层对连接杆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减少连接管400内润滑油的蒸发;当需要向机架200内通入润滑油时,将若干个弹性片320聚拢,然后从划痕处穿透橡胶层,使得若干橡胶片500向连接管400内折弯,形成通孔,进油管300从通孔中穿入连接管400内。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便于润滑的大圆机的实施原理为:
46.向机架200内添加润滑油时,先手动将弹性片320向靠近进油管300截面的圆心处按压聚拢,然后将聚拢后的弹性片320沿橡胶层的划痕穿过橡胶层,进入到连接管400内,然
后放开对弹性片320的按压,弹性片320恢复至原状,卡接片330嵌入卡接槽410中,完成进油管300的连接。
47.通过进油管300向机架200内通入润滑油,润滑油进入到最上方的蓄油槽210,然后通过流通槽220向下流动,进入下方的蓄油槽210中,当所有的蓄油槽210都储满润滑油后,润滑油会从连接管400内溢上来,此时就可以停止通油,用较大的力拉取进油管300,利用弹性片320的形变能力使卡接块脱离卡接槽410,将进油管300抽出。通孔闭合,橡胶层恢复至密封状态。
48.随着转筒100的转动,润滑油溢出蓄油槽210,并与转筒100外壁和机架200内壁接触到,然后被转筒100外壁沿周向带动,使得转筒100外壁一周和机架200内壁一周均能接触到润滑油,转筒100长时间使用下始终能保持较为流畅的转动。
4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