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前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围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2.汽车碰撞安全性能不仅受到消费者极大的看重,面对交通事故日益增加,国家法规标准又在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能成为最迫切的技术突破之一。当汽车发生碰撞时,要求尽量减小车身的变形量,最大程度的保证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前围板作为车身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需要控制前围板的变形量尽量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前围板过度后移,甚至侵入乘员舱的问题的出现,保证前排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
3.现有车型前围与车架连接部位主要由前围板和加强板组成,由于加强板直接是与纵梁进行连接,不能很好的将前围板受到的力传递到纵梁上,连接强度较弱,使用一段时间后经常出现焊点、零件开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针对目前加强板只是一个平面的板子,连接强度较弱,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焊点零件开裂的问题,提供一种前围加强结构。
5.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前围加强结构,包括前围板、纵梁和前轮壳,所述前围板与所述前轮壳连接,所述纵梁位于所述前围板和所述前轮壳的底部,还包括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上设有第一翻边、第二翻边和底板,所述第一翻边和所述第二翻边均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前围板连接,所述第二翻边与前轮壳连接,所述底板与所述纵梁连接。
7.优选的,所述第二翻边为弧形,与所述前轮壳的形状匹配;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中部设有翻孔,所述翻孔朝向所述纵梁一侧下翻;所述第一加强板上设有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着纵梁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相交设置。通过在横向增加第二加强筋,在竖向增加第一加强筋,通过横竖相间的加强筋可以使得第一加强板的强度更好,同时在底板上设置了朝向纵梁翻的翻孔,进一步使得第一加强板的强度更强,并加大与前围板的接触面积,使得应力得到更好的分散。
8.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底部还设有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上部与所述前轮壳和底板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底部与所述纵梁连接。这样如果前围板收到力的作用可以及时将力传递给纵梁和前轮壳,从而将力形成四面的散射,得到很好的传递,尽量减少前围板的变形。
9.优选的,所述底板上设有定位孔,通过连接孔可以将第一加强板与第二加强板在焊接之前先进行定位,防止焊错位置。
10.优选的,所述前围板的横截面接为u型,所述前围板对应所述第一加强板处设有朝向第一加强板一侧的第三翻边,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三翻边连接。通过在前围板上在增加第
三翻边,使得第一加强件与前围板的焊接面积增大,更有利于前围结构的稳定。
11.优选的,所述前围板上还设有若干加强凸起、加强凹槽和第三加强筋,以此增加前围板本身的强度。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加强板上增加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通过第一翻边与前围板的侧面进行连接,第二翻边与前轮壳进行连接,从而使得前围板与第一加强板之间的接触面增大,接触面积增大可以分散应力,增加整个前围结构的强度,尽量减少前围板的变形。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围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14.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围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16.图中标记:1-前围板,2-纵梁,3-前轮壳,4-第一加强板,5-第一翻边,6-第二翻边,7-第三翻边,8-翻孔,9-第一加强筋,10-第二加强筋,11-第二加强板,12-加强凸起,13-加强凹槽,14-第三加强筋,15-底板,16-地板,17-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2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围加强结构,包括前围板1、纵梁2和前轮壳3。所述前围板1与所述前轮壳3连接,所述纵梁2位于所述前围板1和所述前轮壳3的底部,前围板1的另一侧与地板16连接。前围加强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板4,所述第一加强板4上设有第一翻边5、第二翻边6和底板15,所述第一翻边5和所述第二翻边6均与所述底板15连接,所述第一翻边5与所述前围板1连接,所述第二翻边6与前轮壳3连接,所述底板15与所述纵梁2连接。
22.所述前围板1的横截面接为u型,所述前围板1对应所述第一加强板4处设有朝向第一加强板4一侧的第三翻边7,所述底板15与所述第三翻边7连接。前围板1的底部通过第三翻边7与地板16连接,然后第一加强板4还分别通过第一翻边5与前围板1进行连接,通过第
二翻边6与前轮壳3进行连接,这样可以进一步的增加第一加强板4与前围板1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前围板1的强度。
23.所述前围板1上还设有若干加强凸起12、加强凹槽13和第三加强筋14,通过加强凸起12、加强凹槽13和第三加强筋14使得前围板1自身的强度得到增强。
24.所述第二翻边6为弧形,与所述前轮壳3的形状匹配;所述第一加强板4的中部设有翻孔8,所述翻孔8朝向所述纵梁2一侧下翻。所述第一加强板4上设有第一加强筋9和第二加强筋10,所述第一加强筋9沿着纵梁2的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加强筋10与所述第一加强筋9相交设置。在第一加强板4的底部还设有第二加强板11,这样如果前围板1收到力的作用可以及时将力传递给纵梁2和前轮壳3,从而将力形成四面的散射,得到很好的传递,尽量减少前围板1的变形。
25.当车身在扭转时,前围板1通过第一加强板4的加强进行应力分散,保证了足够的强度,并通过第二加强板11将力传递至前轮壳3、纵梁2、地板16区域进行释放,减少了前围板1的变形概率。
26.所述底板15上设有定位孔17,第一加强板4和第二加强板11通过焊接的形式进行连接,为了避免焊接错位,因此在第一加强板4和第二加强板11上都设有定位孔17。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