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衡车控制器接线结构。
背景技术:2.目前,两轮平衡车这几年发展比较迅速,其包括早期的纯机械式平衡车,以及后面发展起来的电动平衡车,其既可用于运动比赛,也可以用于休闲娱乐,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电动平衡车需要控制器对平衡车的启动、运行速度、行进方向等进行控制。而现有大部分两轮电动平衡车的控制器全部位于平衡车壳体内,使得平衡车的安装步骤繁琐,无法实现模块化快速安装,平衡车的生产成本较高。而将控制器设置在平衡车车轮上,又会导致控制器与其他部件接线困难,增加生产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平衡车控制器接线结构,控制器置于平衡车车轮上,形成模块化结构,同时可利用接线插块实现快速接线。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平衡车控制器接线结构,包括控制器组件,所述控制器组件包括控制器和安装部,所述控制器通过安装部固定在车轮的电机轴的穿出端上;所述电机轴与平衡车的车体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包括若干朝向所述车体的接线插口,用于控制器与车体内的部件连接。
6.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包括固定座,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电机轴的穿出端固定连接。
7.优选地,所述安装部还包括固定盖,所述控制器位于所述固定盖和所述固定座之间;所述固定盖上设有若干窗口,所述接线插口与所述窗口一一对应,并穿过所述窗口并露出。
8.优选地,所述控制器为圆环形电路板,所述接线插口沿所述圆环形电路板的边缘弧形分布。
9.优选地,所述接线插口露出于所述车体内,所述车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或所述下壳上设有电机轴固定座,所述接线插口与所述电机轴固定座错位分布。
10.优选地,所述上壳或所述下壳的内侧设有线束卡扣,用于梳理与所述接线插口连接的线束;至少一个所述线束卡扣位于所述电机轴固定座的侧边。
11.优选地,所述线束卡扣包括固定部和弹片,所述弹片与所述电机轴固定座的侧壁相对间隔设置,具有供线束进入的开口。
12.优选地,所述固定座为圆盘形,所述控制器为圆环形电路板,所述固定座靠近边沿的位置设有第一紧固孔,所述控制器上设有第二紧固孔,所述固定盖上设有第一紧固柱,所述第一紧固柱位于所述固定盖的内壁上,且朝向所述固定座突出,第一紧固柱上设有第三紧固孔,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三紧固孔、所述第二紧固孔和所述第一紧固孔,将所述固定盖和
所述控制器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
13.优选地,所述固定座为长条形,中心设有扁口结构,用于所述电机轴的穿出端固定连接;所述控制器为圆环形电路板;所述固定座的两端为圆弧面,与所述控制器的内侧面相适配,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控制器的内侧面卡接固定。
14.优选地,位于固定座两端的所述圆弧面上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宽度与所述圆环形电路板的厚度相适配,所述圆环形电路板的内侧设有缺口和挡台,两个所述缺口相对设置,之间距离大于等于所述固定座的长度,所述固定座嵌入所述缺口后转动使所述圆环形电路板的内侧边沿卡入所述卡槽,持续转动直至与所述挡台相抵。
15.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6.本实用新型将平衡车的控制器组件设置在平衡车车轮上,用于控制平衡车的运行,将控制器从平衡车车体内取出,有利于缩小平衡车的车体结构,使其更加紧凑,满足平衡车小巧、方便携带的使用要求,将控制器与平衡车车轮模块化,解决了现有平衡车安装步骤繁琐的问题;同时,在控制器上设置接线插口,方便其与车体内的部件快速接线,提高组装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车轮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一中控制器与电机轴的连接方式。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盖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三的固定盖的结构。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端盖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三中的内端盖的外侧壁的结构。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车轮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二中固定座与控制器的结构。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固定座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二中固定座的另一面的结构。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车轮与车体壳体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四中的平衡车车轮。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端盖、固定座和控制器的内侧示意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车轮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五中内端盖、固定座、控制器、固定盖的连接方式。
25.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图8所示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11为图8所示实施例与车体壳体连接的示意图。
28.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壳的示意图。
29.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壳的示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六中的下壳结构。
30.图中:10、轮毂电机;11、电机轴;12、穿出端;121、定位槽;13、台阶;14、通孔;15、内端盖;151、旋转槽;152、第二轴承安装槽;153、轴承露出孔;154、旋转凹槽;16、第二轴承;17、第一线束;20、控制器组件;21、控制器;211、扁口结构;212、缺口;213、挡台;214、第二紧固孔;22、接线插口;23、固定座;231、第一扁口槽;232、第一凸起;233、卡槽;234、第一环形
侧板;235、第一紧固孔;24、固定盖;241、平面板;242、第二环形侧板;243、第二扁口槽;244、第二凸起;245、窗口;246、第一紧固柱;247、第三紧固孔;25、固定件;26、第一密封槽;27、凸沿;28、第二密封槽;30、车体壳体;31、上壳;311、第一侧板;32、下壳;321、第二侧板;33、安装孔;34、容纳槽;35、电机轴固定座;36、线束卡扣;361、弹片;362、固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虽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本公开还旨在涵盖替代品、修改和等同物。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提供对所公开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33.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如附图1至附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衡车控制器接线结构,包括控制器组件,控制器组件包括控制器和安装部,控制器通过安装部固定在车轮的电机轴的穿出端上;电机轴与平衡车的车体固定连接,控制器包括若干朝向车体的接线插口,用于控制器与车体内的部件连接。
3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控制器组件的控制器为平衡车的控制器,用于控制平衡车的运行,将控制器从平衡车车体内取出,有利于缩小平衡车的车体结构,使其更加紧凑,满足平衡车小巧、方便携带的使用要求,同时解决了现有平衡车安装步骤繁琐的问题,改善了平衡车控制器的防水性能。与此同时,由于轮毂电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直接将控制器组件设置在轮毂电机内容易导致控制器过热,影响控制器组件的正常工作,因此,本实用新型将控制器组件设置在内端盖外侧,使平衡车控制器与车轮仍可形成一个可移植的平衡车模块。将控制器模块部分置于车体中,部分置于车体外,有利于缩短电机轴的长度和平衡
车的整体宽度,还有利于接线。
37.控制器至少具有如下功能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电机驱动功能、平衡车主控功能、姿态检测功能、霍尔电机检测传感器或者无线通信功能等,也即将平衡车上的控制部件全部或者大部分放入平衡车车轮上,使得平衡车车轮集成更多的功能,形成可移植、方便安装的一个大模块。而平衡车车轮通过电机轴与车体固定连接,随车体被踩踏转动一定角度,因此,设置在电机轴上的平衡车姿态检测传感器也可以正常工作,准确检测,控制器与电机轴固定连接也避免了从控制器接出的线束跟着车轮一起转动,损坏线束,影响控制器的部件寿命。
38.控制器与电机轴的安装方式有多种,同时,控制器组件与车体的密封对于控制器、接线插口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下面将以举例的方式简单阐述。
39.实施例一
40.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控制器为电路板结构,包括控制器21及其上的元器件,安装部包括控制器21中间的扁口结构211和固定件25,电机轴11的穿出端12上设有台阶13,扁口结构211的形状与穿出端12的形状相适配,控制器通过扁口结构211与电机轴11的穿出端12卡接,并在固定件25的作用下与台阶13相抵定位。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台阶13与内端盖15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使控制器与旋转的内端盖15保持一定距离,以保护控制器。
41.优选地,该固定件25可以为卡簧,对应的,电机轴11的穿出端12上设有固定卡簧的定位槽121;或者,该固定件25可以为螺母,电机轴11的穿出端12上设有与螺母相适配的螺纹。
42.本实施例的控制器组件可通过电机轴完全位于车体壳体内,控制器组件与平衡车车轮形成模块化部件,提高了平衡车的组装效率,而位于车体壳体内的控制器组件可通过接线插口直接与车体内的部件插接,提升接线效率,从而进一步简化组装工艺,降低成本。此时,控制器和接线插口的密封由车体自身的密封决定。
43.实施例二
44.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安装部包括固定座,控制器为控制器结构,包括控制器及其上的元器件,控制器通过固定座与电机轴的穿出端固定连接,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
45.如附图4和附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固定座23为长条形,固定座23为长条形,中心设有扁口结构,用于电机轴11的穿出端12固定连接,固定座23上设有与电机轴11适配的第一扁口槽231,使固定座23与电机轴11相对静止;第一扁口槽231边缘设有第一凸起232,第一凸起232朝向内端盖15凸出设置,内端盖15上设有轴承露出孔153,从轴承露出孔153外侧处可以观看到部分第二轴承16,第一凸起232伸入轴承露出孔153并与第二轴承16的内圈外侧壁抵接;第一扁口槽231的外侧设有固定件25,固定座23通过固定件25与电机轴11固定连接并保持与第二轴承16的内圈的抵接状态,同时,第一凸起232使固定座23与内端盖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控制器与旋转的内端盖碰触。
46.控制器为圆环形结构;固定座23的两端为圆弧面,与控制器的内侧面相适配,固定座23与控制器的内侧面卡接固定。更具体地说,位于固定座23两端的圆弧面上设有卡槽233,卡槽233的宽度与圆环形结构的厚度相适配,圆环形结构的内侧设有缺口212和挡台213,两个缺口212相对设置,之间距离大于等于固定座23的长度,固定座23嵌入缺口212后
转动使圆环形结构的内侧边沿卡入卡槽233,持续转动直至与挡台213相抵。本方案中固定座23从控制器21的内侧缺口212对应位置进入,旋转后卡槽233与圆环形结构内边缘夹设卡接,利用挡台213对固定座23进行限位。
47.本实施例的控制器组件可通过电机轴完全位于车体壳体内,控制器组件与平衡车车轮形成模块化部件,提高了平衡车的组装效率,而位于车体壳体内的控制器组件可通过接线插口直接与车体内的部件插接,提升接线效率,从而进一步简化组装工艺,降低成本。此时,控制器和接线插口的密封由车体自身的密封决定。
48.当控制器组件部分置于车体壳体外,部分置于车体壳体内时,安装部可包括固定盖和/或固定座,利用固定盖或固定座上的第一密封槽与车体壳体的侧板实现密封。
49.实施例三
50.基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如附图2所示,安装部还包括固定盖24,固定盖24的主要作用为保护控制器,并且与车体密封连接。固定盖24覆盖在控制器上,可以在平衡车车轮运输、存储以及装配的过程中保护控制器,避免控制器21和其上的元器件受外力挤压损坏、脱落。更具体地说,控制器21上的元器件朝向固定盖24设置,背向内端盖15,同时,固定盖24的开口朝向内端盖15的方向设置,与内端盖15的外壁形成第二容纳腔,容纳控制器。
51.第二容纳腔需要保持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防止进水损坏控制器。同时,内端盖15需要跟随车轮转动,固定盖24无法与内端盖15直接连接。优选地,如附图3所示,内端盖15的外壁上设有旋转槽151,固定盖24朝向内端盖15的一面设有第二环形侧板242,第二环形侧板242垂直于固定盖24的平面板241,呈环形设置,构成固定盖24的弧形侧壁,第二环形侧板242的宽度大于控制器21的厚度,第二容纳腔中具有足够控制器安装的空间。第二环形侧板242和旋转槽151相适配,均为圆形;第二环形侧板242的边缘伸入旋转槽151并保持间隔设置,第二环形侧板242边缘的三个面与旋转槽151均保持微小距离,起密封作用,同时,圆形的第二环形侧板242和旋转槽151使车轮在运行时,固定盖24与内端盖15互不干涉。
52.固定盖24的另一个作用为,保证控制器组件20与车体之间的密封,同时使控制器组件20与车体固定连接。更具体地说,如附图2所示,固定盖24为单侧开口的盆型,其弧形侧壁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密封槽26,车体壳体的侧面设有侧板,为容纳部分控制器组件20,侧板上开设有安装孔,形成安装孔的侧板边缘嵌入第一密封槽26中,此时,侧板边缘与第一密封槽26可采用过盈配合或卡接的方式实现密封,此处的密封也是对车体内部的一次密封。以第一密封槽26为分界线,控制器组件20部分置于车体中,部分位于车体外。
53.固定盖24与电机轴11固定连接,如附图2所示,固定盖24上设有与电机轴11适配的第二扁口槽243,使固定盖24与电机轴11相对静止;第二扁口槽243的边缘设有第二凸起244,第二凸起244朝向控制器21凸出设置,第二凸起244与控制器21的侧壁中心位置相抵,与控制器21的正面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碰触到控制器21上的元器件。
54.固定盖的外侧设有固定件,固定盖通过固定件与电机轴固定连接并保持与控制器的抵接状态;控制器在固定盖的作用下与台阶保持抵接状态。优选地,该固定件可以为卡簧,对应的,电机轴的穿出端上设有固定卡簧的定位槽;或者,该固定件可以为螺母,电机轴的穿出端上设有与螺母相适配的螺纹。
55.实施例四
56.如附图6和附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控制器为电路板结构,包括控制器21及其上的
元器件,安装部包括固定座23,控制器与固定座23固定连接,固定座23与电机轴11的穿出端12固定连接。如附图6所示,控制器固定在固定座23,固定座23与电机轴11的穿出端12固定连接,该实施方式的好处是,避免对控制器的控制器21进行过多加工,固定座23可采用注塑的方式加工,降低成本。优选地,固定座23可采用隔热材料制成,防止电机轴11将轮毂电机的热量传导至控制器。
57.本实施例中,如附图6所示,固定座23为圆盘形,固定座23包括垂直于平面板的第一环形侧板234,控制器为圆环形结构;固定座23的平面板位置设有第一紧固孔235,控制器上设有第二紧固孔214,螺丝等紧固件穿过第一紧固孔235和第二紧固孔214将控制器固定在固定座23中。此时,控制器置于固定座23背离内端盖15的一面,固定座23呈圆盘形,控制器的正面朝向固定座23的开口方向设置,方便控制器上的线束过线。
58.优选地,固定座23与内端盖15的外侧壁间隔设置,避免固定座23与旋转的内端盖15碰触。
59.优选地,如附图6所示,内端盖15的外侧壁上设有旋转凹槽154,旋转凹槽154与固定座23的尺寸相适配,使固定座23部分置入旋转凹槽154。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固定座23部分嵌入旋转凹槽154,但固定座23仍与内端盖15的外侧壁保持间隔设置。采用这种方式将固定座23稍微嵌入内端盖15中,目的是为了缩短的车轮的整体宽度以及电机轴11的整体长度。
60.此时,固定座23还起到与车体密封的作用,同时使控制器组件与车体固定连接。如附图6所示,固定座23的第一环形侧板234的外表面设有第一密封槽26,车体壳体的侧面设有侧板,为容纳部分控制器组件,侧板上开设有安装孔,形成安装孔的侧板边缘嵌入第一密封槽26中,此时,侧板边缘与第一密封槽26可采用过盈配合或卡接的方式实现密封,此处的密封也是对车体内部的一次密封。以第一密封槽26为分界线,控制器组件部分置于车体中,部分位于车体外。固定座23的开口位于车体内,固定座23与车体密封的同时,还可对控制器进行密封保护。
61.固定座23与电机轴11固定连接,如附图7所示,内端盖15的内壁设有第二轴承安装槽152,第二轴承安装槽152具有轴承露出孔153,该轴承露出孔153即为第一通孔14,轴承露出孔153的直径大于电机轴11的直径,电机轴11穿出轴承露出孔153,第二轴承套设在电机轴11上并置于第二轴承安装槽152中,第二轴承的内圈外侧壁在轴承露出孔153中露出;
62.如附图7所示,固定座23上设有与电机轴11适配的第一扁口槽231,使固定座23与电机轴11相对静止;第一扁口槽231边缘设有第一凸起232,第一凸起232朝向内端盖15凸出设置,第一凸起232伸入轴承露出孔153并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外侧壁抵接;第一扁口槽231的外侧设有固定件25,固定座23通过固定件25与电机轴11固定连接并保持与第二轴承的内圈的抵接状态,同时,第一凸起232使固定座23与内端盖15保持一定距离。
63.优选地,该固定件可以为卡簧,对应的,电机轴的穿出端上设有固定卡簧的定位槽;或者,该固定件可以为螺母,电机轴的穿出端上设有与螺母相适配的螺纹。
64.本实施例中不存在固定盖,仅依靠固定座上的第二密封槽与车体密封固定连接,有利于降低成本,控制器露出在车体中,被车体保护。
65.实施例五
66.如附图8至附图10所示,在实施例中,安装部包括固定座23和固定盖24,控制器21
固定在固定座23上,或位于固定盖24和固定座23之间,固定盖24和固定座23将控制器单独包围起来,达到密封保护的作用,防止水渍、杂质进入,对控制器21造成破坏。采用该种结构,可以防止控制器21在运输过程、装配过程中损坏。优选地,固定座23可采用隔热材料制成,防止电机轴11将轮毂电机的热量传导至控制器。
67.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座23与固定盖24的尺寸相当,固定座23的第一环形侧板234朝向固定盖24凸起,固定盖24的第二环形侧板242朝向固定座23凸起,且第一环形侧板234和第二环形侧板242的直径相同,固定座23与固定盖24之间设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包括凸沿和第二密封槽,凸沿和第二密封槽中的一者设置在固定座23上,另一者对应设置在固定盖24上;凸沿与第二密封槽适配密封。更具体地说,在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凸沿设置在第一环形侧板234朝向第一环形侧板234的一面,第二密封槽设置在第一环形侧板234朝向第二环形侧板242的一面,凸沿与第二密封槽卡接,使固定座23与固定盖24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以保护控制器;在另一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附图10所示,第二密封槽28设置在第一环形侧板234朝向第一环形侧板234的一面,凸沿27设置在第一环形侧板234朝向第二环形侧板242的一面,凸沿27与第二密封槽28卡接,使固定座23与固定盖24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以保护控制器。固定盖24和固定座23还可采用其他的方式固定密封,比如采用胶水粘贴固定或通过螺丝紧密固定等。
68.优选地,如附图9所示,固定座23为圆盘形,控制器21为圆环形结构,固定座23的平板上设有第一紧固孔235,控制器21上设有第二紧固孔214,固定盖24上设有第一紧固柱246,第一紧固柱246位于固定盖24的内壁上,且朝向固定座23突出,第一紧固柱246上设有第三紧固孔247,紧固件穿过第三紧固孔247、第二紧固孔214和第一紧固孔235,将固定盖24和控制器21固定在固定座23上,使固定座23、固定盖24和控制器21形成稳定的整体结构,从而提高控制器21的安装稳定性。
69.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固定座23或固定盖24与车体密封固定连接。更具体地说,固定座23的第一环形侧板234的外表面或固定盖24的第二环形侧板242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密封槽26,车体壳体的侧面设有侧板,为容纳部分控制器组件,侧板上开设有安装孔,形成安装孔的侧板边缘嵌入第一密封槽26中,此时,侧板边缘与第一密封槽26可采用过盈配合或卡接的方式实现密封,此处的密封也是对车体内部的一次密封。以第一密封槽26为分界线,控制器组件部分置于车体中,部分位于车体外。
70.此时,固定座23和固定盖24均与电机轴11的穿出端12固定连接,更具体地说,如附图9所示,内端盖15的内壁设有第二轴承安装槽152,第二轴承安装槽152具有轴承露出孔153,电机轴11穿出轴承露出孔153,第二轴承套设在电机轴11上并置于第二轴承安装槽152中,第二轴承的内圈外侧壁在轴承露出孔153中露出;
71.固定座23上设有与电机轴11适配的第一扁口槽231,使固定座23与电机轴11相对静止;第一扁口槽231边缘设有第一凸起232,第一凸起232朝向内端盖15凸出设置,第一凸起232伸入轴承露出孔153并与第二轴承的内圈外侧壁抵接,第一凸起232使固定座23与内端盖15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固定座23与旋转的内端盖15碰触;
72.固定盖24上设有与电机轴11适配的第二扁口槽243,使固定盖24与电机轴11相对静止;第二扁口槽243的边缘设有第二凸起244,第二凸起244朝向固定座23凸出设置,第二凸起244与固定座23的侧壁相抵,形成容纳控制器的空间,以保护控制器21及其上的元器
件;
73.固定盖24的外侧设有固定件25,固定盖24通过固定件25与电机轴11固定连接并保持与固定座23的抵接状态;固定座23在固定盖24的作用下与第二轴承的内圈保持抵接状态。
74.优选地,该固定件25可以为卡簧,对应的,电机轴11的穿出端12上设有固定卡簧的定位槽121;或者,该固定件25可以为螺母,电机轴11的穿出端12上设有与螺母相适配的螺纹。
75.优选地,固定座23与内端盖15的外侧壁间隔设置,避免固定座23与旋转的内端盖15碰触。
76.优选地,如附图8所示,内端盖15的外侧壁上设有旋转凹槽154,旋转凹槽154与固定座23的尺寸相适配,使固定座23部分置入旋转凹槽154。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固定座23部分嵌入旋转凹槽154,但固定座23仍与内端盖15的外侧壁保持间隔设置。采用这种方式将固定座23稍微嵌入内端盖15中,目的是为了缩短的车轮的整体宽度以及电机轴11的整体长度。
77.如附图6、附图8和附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过线结构无需改变电机轴的结构,而是控制器的控制器21上设置接线插口22,用于控制器与车体内的部件连接。由于控制器组件20部分置入车体壳体30内,接线插口22可暴露在车体壳体30内,轮毂电机10的第一线束17通过电机轴进入车体壳体30内,与其中一个接线插口插接,车体内的其他部件也可与接线插口插接,实现信号传输和控制。
78.当控制器组件如实施例三和实施例五时,如附图8所示,控制器组件20包括固定盖24,且固定盖24覆盖在控制器21上,为使接线插口22可在车体壳体30内暴露,固定盖24上设有若干窗口245,接线插口22与窗口245一一对应,并穿过窗口245并露出。
79.当控制器组件如实施例四所示时,如附图6所示,控制器21上未覆盖固定盖24,且控制器21的正面朝向车体壳体30的方向设置,其上的接线插口22可直接露出在车体壳体30内。
80.优选地,控制器为圆环形电路板,接线插口沿圆环形电路板的边缘弧形分布,接线插口之间具有一定距离,方便接线插拔。
81.接线插口露出于车体内,车体包括上壳和下壳,上壳或下壳上设有电机轴固定座,接线插口与电机轴固定座错位分布,方便接线。
82.为安装部分置于车体内的控制器组件,车体壳体的侧边设有安装孔,控制器组件的侧壁与安装孔密封卡接,车体壳体的侧边内部设有容纳部分控制器组件的容纳槽。由上述实施例可知,形成安装孔的侧板边缘与控制器组件中的固定座或固定盖上的第一密封槽配合卡接,实现控制器组件与车体壳体的密封。
83.为方便控制器组件和电机轴与车体固定连接,车体壳体30包括上壳31和下壳32,安装孔33设置在上壳31的第一侧板311和下壳32的第二侧板321之间,控制器组件20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密封槽26,安装时,形成安装孔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嵌入第一密封槽中,以实现控制器组件与车体的密封。
84.当电机轴固定座35位于上壳31的第一侧板311内侧,则接线插口22设置在控制器与下壳32对应的位置上,与容纳槽34的下半部对应;当电机轴固定座位于下壳的第二侧板
内侧,接线插口设置在控制器与上壳对应的位置上,与容纳槽34的上半部对应。
85.由于若干线束与接线插口插接,为避免上壳和下壳合拢时压到线束,优选地,上壳或下壳的内侧设有线束卡扣,用于梳理与接线插口连接的线束。如附图12所示,至少一个线束卡扣36位于电机轴固定座35的侧边,合理利用电机轴固定座35的侧壁,收纳线束。更具体地说,线束卡扣36包括固定部362和弹片361,弹片361与电机轴固定座35的侧壁相对间隔设置,具有供线束进入的开口。
86.安装时,在电机轴与电机轴固定座安装固定后,控制器组件与上壳或下壳完成定位,可将第一线束和车体壳体内的其他线束与接线插口插接,然后将插接好的线束嵌入弹片与电机轴固定座侧壁之间的开口中,由于弹片具有一定弹性,在线束进入线束卡扣内之后,可有效束缚住线束,避免第一侧板、第二侧板挤压线束。当然,线束卡扣还可设置在其他位置,比如上壳或下壳的内表面、弹簧安装孔侧边等位置。
87.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