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设备及其相关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协议控制机动车新旧系统的转接装置。
背景技术:2.现如今老款机动车上的显示系统比较老旧,不方便使用,而如果将新款机动车上的显示系统安装在老款车上,由于两者系统不同,协议不同,会导致显示系统的不兼容,因此在对协议不同的系统使用过程中,通常采用转接装置来对两者进行转换连接,常见的转接装置大多为转接盒,其体积较小,方便安装,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3.1、现有的用于协议控制机动车新旧系统的转接装置在使用时,现有的转接盒其壳体大多采用整体焊接式或螺钉连接式两者,在转接盒内部元器件发生损坏,不便于工作人员拆开转接盒的外壳进行维修,因此不便于使用;
4.2、现有的用于协议控制机动车新旧系统的转接装置在使用时,转接盒内存在有大量较紧密的元器件,这些元器件长时间的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热量不及时散发出去会导致转接盒内部的温度升高,较高的温度会影响到元器件的使用寿命,现有的转接盒不便于对内部的热量进行散发,因此不便于使用。
5.因此,现有的用于协议控制机动车新旧系统的转接装置,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协议控制机动车新旧系统的转接装置,通过利用固定件和散热件,通过安装板带动夹板对上盖板进行夹持固定,从而方便了对上盖板的装卸,同时通过马达带动扇叶进行旋转,从而加强了转接盒的内部散热。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8.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协议控制机动车新旧系统的转接装置,包括转接盒,所述转接盒的顶部抵触连接有上盖板,且上盖板的表面四周均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内设置有固定件,且固定件包括安装板、复位弹簧和连接杆,所述安装板位于通槽的内侧,且安装板一侧外壁中心位置上方和下方均固定连接有夹板,所述安装板一侧外壁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的另一端贯穿转接盒的外壁并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连接杆的外壁上套设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位于转接盒的内侧,所述转接盒的后端面固定连接有后盖板,且后盖板的端面开设有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的后端开口处设置有散热件,且散热件包括马达、扇叶和安装壳,所述马达输出轴的前端贯穿安装壳的后端面并活动连接在固定板的后端面上,且固定板固定连接在安装壳的内侧前端,所述马达输出轴的外壁上套设有扇叶,且扇叶位于安装壳的内侧。
9.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的一侧外壁下方固定连接有限位杆,且限位杆的另一端贯穿转接盒的外壁并固定连接在连接板的一侧外壁上,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在安装板的下表
面,在使用过程中,限位杆的设置使得安装板的运动更加稳定,连接板对限位杆起到了安装固定的作用。
10.进一步地,所述转接盒两侧外壁下方的中心位置和前后端均固定连接有耳座,且耳座的表面均开设有通孔,在使用过程中,耳座和通孔的设置便于将转接盒与其他设备进行安装固定。
11.进一步地,所述转接盒的两侧外壁上方均开设有散热孔,且转接盒两侧外壁上的散热孔形状和位置保持一致,在使用过程中,散热孔的实现了将转接盒内的热量散发出去。
12.进一步地,所述转接盒的前端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且控制面板前端面的中心位置和两侧均设置有转接口,在使用过程中,转接口的设置实现了对新旧系统与转接盒进行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马达固定连接在u型板的内侧,且u型板固定连接在安装壳的后端面上,所述安装壳的两侧外壁上均固定连接有l型板,且l型板的前端面固定连接在后盖板后端面的两侧,在使用过程中,u型板和l型板分别对马达和安装壳起到了安装固定的作用。
14.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件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安装板的外壁上,其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转接盒的内壁上,当需要安装上盖板时,首先将上盖板放置在转接盒的上方,并使得上盖板表面的通槽与转接盒上的固定件一一对齐,接着向内侧运动安装板,安装板带动连接杆进行运动,从而对复位弹簧进行拉伸,接着将向运动上盖板,直至安装板贯穿通槽,并松开安装板,此时在复位弹簧弹性形变复位的作用下带动安装板向初始位置进行运动,从而带动夹板对上盖板的上下表面进行夹持固定,从而实现了对上盖板的固定安装,方便了工作人员对上盖板进行装卸,便于工作人员对转接盒内部的元器件进行检修,方便了使用。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散热件的设置,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对转接盒内部进行强制散热时,启动马达,马达的输出轴带动扇叶进行旋转,通过扇叶的旋转带动空气流动从而形成新风,新风带动转接盒内部的热量通过散热孔流到外界环境中,从而加快了转接盒内部的散热,避免转接盒内部的热量积聚过多导致温度升高,从而避免了较高的温度影响到转接盒内部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延长了转接盒内部元器件的使用寿命,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件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22.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3.1、转接盒;11、耳座;12、上盖板;13、散热孔;14、通孔;15、后盖板;16、控制面板;17、转接口;18、通槽;19、通风口;2、固定件;21、安装板;22、复位弹簧;23、连接板;24、限位杆;25、限位板;26、连接杆;27、夹板;3、散热件;31、马达;32、u型板;33、扇叶;34、安装壳;35、l型板;36、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5.请参阅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协议控制机动车新旧系统的转接装置,包括转接盒1,转接盒1的顶部抵触连接有上盖板12,且上盖板12的表面四周均开设有通槽18,通槽18内设置有固定件2,且固定件2包括安装板21、复位弹簧22和连接杆26,安装板21位于通槽18的内侧,且安装板21一侧外壁中心位置上方和下方均固定连接有夹板27,安装板21一侧外壁的下方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6,且连接杆26的另一端贯穿转接盒1的外壁并固定连接有限位板25,连接杆26的外壁上套设有复位弹簧22,且复位弹簧22位于转接盒1的内侧;
26.在使用过程中,复位弹簧2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安装板21的外壁上,其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转接盒1的内壁上,当需要安装上盖板12时,首先将上盖板12放置在转接盒1的上方,并使得上盖板12表面的通槽18与转接盒1上的固定件2一一对齐,接着向内侧运动安装板21,安装板21带动连接杆26进行运动,从而对复位弹簧22进行拉伸,接着将向运动上盖板12,直至安装板21贯穿通槽18,并松开安装板21,此时在复位弹簧22弹性形变复位的作用下带动安装板21向初始位置进行运动,从而带动夹板27对上盖板12的上下表面进行夹持固定,从而实现了对上盖板12的固定安装,方便了工作人员对上盖板12进行装卸;
27.转接盒1的后端面固定连接有后盖板15,且后盖板15的端面开设有通风口19,通风口19的后端开口处设置有散热件3,且散热件3包括马达31、扇叶33和安装壳34,马达31输出轴的前端贯穿安装壳34的后端面并活动连接在固定板36的后端面上,且固定板36固定连接在安装壳34的内侧前端,马达31输出轴的外壁上套设有扇叶33,且扇叶33位于安装壳34的内侧,转接盒1的两侧外壁上方均开设有散热孔13,且转接盒1两侧外壁上的散热孔13形状和位置保持一致;
28.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对转接盒1内部进行强制散热时,启动马达31,马达31的输出轴带动扇叶33进行旋转,通过扇叶33的旋转带动空气流动从而形成新风,新风带动转接盒1内部的热量通过散热孔13流到外界环境中,从而加快了转接盒1内部的散热。
29.其中如图3所示,限位板25的一侧外壁下方固定连接有限位杆24,且限位杆24的另一端贯穿转接盒1的外壁并固定连接在连接板23的一侧外壁上,连接板23固定连接在安装板21的下表面;
30.具体的,在使用过程中,在安装板21运动过程中,其安装板21下表面的连接板23带动限位杆24进行同步运动,通过限位杆24运动过程中与转接盒1外壁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使得安装板21的运动更加稳定。
31.其中如图1所示,转接盒1两侧外壁下方的中心位置和前后端均固定连接有耳座11,且耳座11的表面均开设有通孔14;
32.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将转接盒1安装在其他设备上时,首先将转接盒1放置在指定安装的位置上,此时耳座11的下表面与设备的表面接触,接着将螺钉贯穿通孔14并拧进设备内,从而可实现了对转接盒1的安装固定。
33.其中如图1所示,转接盒1的前端面固定连接有控制面板16,且控制面板16前端面的中心位置和两侧均设置有转接口17;
34.在使用过程中,转接口17的输出端与转接盒1内部元器件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在使用时,将新旧系统分别通过导线与转接口17进行连接,从而在转接盒1内部元器件的作用下,对新旧系统进行兼容。
35.其中如图5所示,马达31固定连接在u型板32的内侧,且u型板32固定连接在安装壳34的后端面上,安装壳34的两侧外壁上均固定连接有l型板35,且l型板35的前端面固定连接在后盖板15后端面的两侧;
36.在使用过程中,马达31上的重力传递到u型板32上,并通过u型板32传递到安装壳34上,其安装壳34上的重力通过l型板35传递到安装壳34上,其马达31通过u型板32与安装壳34进行连接,从而减小了马达31与安装壳34的接触面积,进而避免了马达31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对安装壳34造成影响。
3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