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摆动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闸线调节装置及三轮车辆。
背景技术:2.三轮车作为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可以载人也可运货,应用范围广泛。三轮车具有两个后轮,每个后轮均配设鼓闸,在骑行的过程中,难以保证两个后轮的受力保持一致,刹车时,两个后轮的受力不一致,刹车磨损不一致,导致刹车的使用寿命缩短,容易导致车身跑偏,影响骑行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闸线调节装置,通过导轮与连接件配合,可使得连接件两端的第二闸线和第三闸线均衡受力,保证两个后轮的刹车磨损一致,使用寿命相当,还提升骑行安全性。
4.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三轮车辆。
5.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闸线调节装置,包括:
6.安装架;
7.导轮,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架;
8.弹性件,第一端用于连接提供驱动力的第一闸线并限位于所述安装架,第二端连接所述导轮,所述弹性件伸缩以带动所述导轮移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为相对的两端;
9.连接件,沿所述导轮的周向搭接于所述导轮,两端分别用于连接用于调控后轮的第二闸线和第三闸线,所述导轮转动适于带动所述连接件的两端移动。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端连接导轮架,所述导轮架夹持所述导轮,所述导轮与所述导轮架通过转轴连接。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所述导轮架夹持所述导轮,所述导轮架通过连接架固定,所述连接架转动连接所述转轴。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架设有防水件,所述防水件连接于所述第一闸线、所述第二闸线和所述第三闸线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安装架之间。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安装架上连接有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安装架之间限制出安装腔,所述弹性件、导轮和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弹性件为弹簧、弹性块及弹性气囊中的一个。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导轮为链轮,所述连接件为与所述链轮相适配的链条。
16.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三轮车辆,包括车架和如上所述的闸线调节装置,所述安装架安装于所述车架。
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车架构造有踏板部,所述安装架位于所述踏
板部的下方。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摆动调节装置和后轮支撑装置;所述摆动调节装置包括安装件、柔性件和调节部件,所述安装件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调节部件与所述后轮支撑装置连接;所述安装件构造有安装槽;所述柔性件构造为锥台形,所述柔性件设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调节部件适于相对于所述安装件转动,在所述调节部件相对转动过程中,所述调节部件与所述安装件挤压所述柔性件的侧壁面。
1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2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闸线调节装置,包括安装架、导轮、弹性件和连接件,第二闸线和第三闸线通过连接件设置在导轮的两侧,利用定滑轮两侧受力相同的原理,以均衡第二闸线和第三闸线的受力,使第二闸线和第三闸线受力相同,解决车身跑偏使刹车磨损不一致的问题,延长刹车和车辆的使用寿命。当闸线需要复位时,解除对第一闸线的作用力,则弹性件的回弹力驱动第二闸线和第三闸线复位。
21.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闸线调节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闸线调节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闸线调节装置的导轮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闸线调节装置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闸线调节装置安装在三轮车辆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为三轮车辆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闸线调节装置安装在三轮车辆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与图5的区别为,图6为侧视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三轮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显示三轮车辆的部分框架结构;
30.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三轮车辆安装的摆动调节装置的分解状态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
32.1、第一闸线卡子;2、第一防水胶套;3、弹簧;4、导轮架;5、连接架;6、转轴;7、导轮;8、第二防水胶套;9、第三防水胶套;10、链条;11、安装架;12、盖体;13、第一闸线;14、第二闸线;15、第三闸线;16、车架;17、减震装置;18、摆动调节装置;19、后轮;20、后轮支撑装置;
33.1801、壳体;1802、安装件;1803、柔性件;1804、连接轴;1805、调节件。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3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38.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39.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结合图1至图6所示,提供一种闸线调节装置,包括:安装架11、导轮7、弹性件及连接件,导轮7转动连接于安装架11;弹性件的第一端用于连接提供驱动力的第一闸线13并限位于安装架11,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导轮7,弹性件伸缩以带动导轮7移动,第一端与第二端为相对的两端;连接件沿导轮7的周向搭接于导轮7,连接件的两端分别用于连接用于调控后轮19的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导轮7转动适于带动连接件的两端移动。
40.第一闸线13为驱动闸线,用户提供刹车作用力通过第一闸线13传递到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分别连接一个后轮19的刹车部件。当用户需要刹闸时,将刹车作用力作用于第一闸线13,拉动第一闸线13运动,第一闸线13运动带动弹性件产生弹性变形,并拉动导轮7移动,导轮7移动而带动其上的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移动,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移动则可实现刹闸的作用。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移动过程中,若第二闸线14与第三闸线15所受到的刹闸阻力不同,则连接件带动导轮7转动,以使连接件两侧的受力相同,进而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所受到的刹闸阻力相同。当闸线需要复位时,解除对第一闸线13的作用力,则弹性件的回弹力驱动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复位。
41.其中,导轮7在安装架11上的安装方式相当于适于相对于安装架11移动的定滑轮,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通过连接件设置在导轮7的两侧,利用定滑轮两侧受力相同的原理,以均衡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的受力,使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受力相同,解决车身跑偏使刹车磨损不一致的问题,延长刹车和车辆的使用寿命。
42.需要说明的是,闸线调节装置通过安装架11安装在车架16上。
43.本实用新型的闸线调节装置,通过导轮7调节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的受力,以使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受力一致,避免车身跑偏而导致刹车磨损不一致,延长刹车和
车辆的使用寿命。
4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4所示,弹性件的第二端连接导轮架4,导轮架4夹持导轮7,导轮7与导轮架4通过转轴6连接。导轮7通过导轮架4夹持,可保证导轮7转动稳定性,避免导轮7受到外部结构的干扰。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4所示,两个导轮架4夹持导轮7,导轮架4通过连接架5固定,连接架5转动连接转轴6。连接架5固定连接两个导轮架4,使得两个导轮架4相固定,零部件数量不多,结构简单且方便拆装。
46.其中,连接架5可通过上方的螺纹段与导轮架4旋拧固定,结构简单且方便拆装。连接件、导轮架4与导轮7均通过转轴6贯穿连接,连接件和导轮架4与转轴6固定连接,导轮7与转轴6转动连接。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示,安装架11设有防水件,防水件连接于第一闸线13、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中的至少一个与安装架11之间,防水件对闸线起到防护的作用。
48.其中,防水件一般为橡胶、塑料等材质,防水件在安装架11与闸线之间起到隔离防护的作用,避免安装架11与闸线直接接触而出现磨损、腐蚀及漏水等问题。
49.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水件插接于安装架11的安装孔,防水件安装方式简单,防水件构造有可供闸线穿过的防水孔,闸线的安装方式也简单且方便操作。
50.参考图1所示,安装架11朝向第一闸线13的一端安装有第一防水胶套2,第一闸线13穿过第一防水胶套2;安装架11朝向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的一端安装有第二防水胶套8和第三防水胶套9,第二闸线14穿过第二防水胶套8,第三闸线15穿过第三防水胶套9,结构简单,且能起到防护闸线的作用。
51.在一些实施例中,防水件与闸线之间设置闸线卡子,闸线卡子起到固定闸线的作用。参考图1所示,第一闸线13与第一防水胶套2之间设置第一闸线卡子1,第二闸线14与第二防水胶套8之间设置第二闸线卡子,第三闸线15与第三防水胶套9之间设置第三闸线卡子。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11上连接有盖体12,盖体12与安装架11之间限制出安装腔,安装架11为闭环的框架结构,盖体12盖设在框架结构的前后两侧,以限制出安装腔,安装腔内为相对封闭的环境,阻止灰尘进入到安装腔内,以起到保护安装腔内的零部件的作用,延长各个部件的使用寿命。
53.上述实施例中的弹性件、导轮7、连接件、导轮架4、连接架5等部件均设置在安装腔内。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为弹簧3、弹性块及弹性气囊中的一个。参考图1所述,弹簧3的第一端用于连接第一闸线13,弹簧3的第二端通过导轮架4与导轮7连接,以便通过弹簧3的回弹力驱动导轮7恢复到初始位置。
55.弹性件的结构形式多样,可通过回弹力驱动导轮7回弹即可,具体的结构形式可根据需要选择。
56.在一些实施例中,导轮7为链轮,连接件为与链轮相适配的链条10。链轮与链条10配合的传动精度高,有助于均衡第二闸线14和第三闸线15的受力,提升闸线调节装置的运行稳定性。
57.当然,导轮7与连接件还可为相适配的带轮和传动带,导轮7与连接件的结构可根
据需要选择。
58.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结合图1至图8所示,提供一种三轮车辆,包括车架16和上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闸线调节装置,安装架11安装于车架16。闸线调节装置具有上述的全部有益效果,则三轮车辆具有上述的全部有益效果,具体可参见上述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59.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16构造有踏板部,安装架11位于踏板部的下方。
60.在一些实施例中,三轮车辆还包括摆动调节装置18和后轮支撑装置20;摆动调节装置18包括安装件1802、柔性件1803和调节部件,安装件1802与车架16连接,调节部件与后轮支撑装置20连接;安装件1802构造有安装槽;柔性件1803构造为锥台形,柔性件1803设于安装槽内;调节部件适于相对于安装件1802转动,在调节部件相对转动过程中,调节部件与安装件1802挤压柔性件1803的侧壁面。
61.其中,锥台形的柔性件1803,与调节部件、安装件1802的运动幅度相近,相对于圆柱形或长方体的结构,锥台形的柔性件1803与调节部件、安装件1802配合更稳定,可提升调节部件与安装件1802的受力稳定性,使调节部件相对转动过程更加顺畅、更易操控,还可提升摆动调节装置18的使用寿命。
62.本实施例的三轮车辆(如电动三轮车、三轮摩托车或人力三轮车),三轮车辆包括车架16和具有支撑后轮19功能的后轮支撑装置20(当三轮车辆为电动三轮车或三轮摩托车,后轮支撑装置20可以力较为具有驱动前进功能的后轮19驱动装置),车架16由前轮支撑且具有乘用鞍座,摆动调节装置18连接车架16与后轮支撑装置20;也就是,安装件1802与车架16固定连接,调节部件与后轮支撑装置20连接,摆动调节装置18可安装在鞍座下方,车架16能够通过摆动调节装置18相对于后轮支撑装置20左右摆动(可称之为横摆)。其中,车架16以调节部件的转动中心为中心进行摆动。
63.在转弯行驶过程中,骑行者的重心发生变化,通过鞍座向其下方的摆动调节装置18施加的作用力发生变化,也就是车架16左右摆动,此时调节部件与安装件1802相对运动,使得调节部件不会随车架16的摆动而摆动,调节部件与后轮支撑装置20可保持平稳,此时,柔性件1803可在左右30
°
范围内滚动,车架16摆动幅度在60
°
以内的情况下,可减少车辆在转弯时的离心力,可以平稳骑行,从而有效的降低车辆转弯的倾翻几率,提高安全系数,还提高了后轮19相对于路面的追随性,从而使骑行与乘坐更舒适。
64.其中,调节部件包括连接轴1804和调节件1805,调节件1805插接在安装件1802内,安装件1802与调节件1805之间限制出用于安装柔性件1803的安装槽,调节件1805与柔性件1803接触,安装件1802摆动时,安装件1802的摆动作用力作用到柔性件1803,通过柔性件1803的变形而吸收摆动运动,使调节件1805可保持稳定。
65.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16连接有减震装置17,减震装置17连接车架16与摆动调节装置18,减震装置17对高度方向进行减震和缓冲。减震装置17连接于摆动调节装置18的壳体1801,安装方便,且减震效果好。减震装置17位于鞍座下方,以使坐在鞍座上的骑行者骑行更加舒适。
66.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
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