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铁车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高铁车轮上使用的轮毂与钢轨顶面接触部分,都做成具有一定斜度的圆锥形,便于高铁可以顺利通过曲线,由于线路曲线区段处的外轨要比内轨长,高铁在通过曲线时,因离心力的作用,车轮会挤向外轨,形成车轮以较大的直径走外轨,以较小的直径可以走内轨,从而避免了车轮在轨面上滑动或者空转的现象出现。
3.但是当高铁以较高的车速通过曲线时,此时的高铁受到的离心力也会较大,存在车轮脱轨现象,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包括两个工型铁轨,两个所述工型铁轨的上表壁均滚动连接有车轮本体,两个所述车轮本体的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两个所述车轮本体共同转动连接有传动杆,两个所述车轮本体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锁紧块,两个所述锁紧块的外壁均套设有轴承,两个所述轴承的下表壁均固定连接有立柱,两个所述立柱的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横杆,两个所述横杆的内部均开设有空腔,两个所述横杆的上表壁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的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滑轮,两个所述横杆相对一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杆,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杆的相对一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滑轮,所述第一滑轮和所述第二滑轮均与所述工型铁轨滚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和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可以对所述第二固定杆和第一固定杆进行限位。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的一端均贯穿所述横杆上表壁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伸缩杆。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一限位伸缩杆的外壁均套设有第一弹簧。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杆的一端均贯穿所述横杆一侧壁并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伸缩杆,所述第二限位伸缩杆可以对第二滑轮进行缓冲。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伸缩杆的外壁均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可以对第二限位伸缩杆进行缓冲。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空腔的内部均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可以对第二限位伸缩杆进行支撑。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锁紧块的外部均设置有多个紧固螺栓,两个所述锁紧块均通过所述紧固螺栓与所述传动杆螺纹连接,所述传动杆可以带动所述车轮本体转动。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锁紧块的外壁开设有与所述紧固螺栓相对应的开口,所述开口便于所述紧固螺栓的固定。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可以对车轮进行限位,在曲线路段行驶时可以对车轮进行支撑,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杆、横杆、第一滑轮、第二滑轮和第二固定杆,通过上述结构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对车轮进行二次限位,防止车轮脱轨;
16.2、通过设置第一限位伸缩杆、第二限位伸缩杆、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通过上述结构的相互配合,可以有效地缓解车轮对第一滑轮和第二滑轮的冲击力,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图1为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中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19.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20.图中:1、工型铁轨;2、车轮本体;3、第一限位块;4、传动杆;5、锁紧块;6、轴承;7、立柱;8、横杆;9、空腔;10、第一固定杆;11、第一滑轮;12、第一限位伸缩杆;13、第一弹簧;14、隔板;15、第二限位伸缩杆;16、第二弹簧;17、第二固定杆;18、第二滑轮;19、第二限位块;20、紧固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1.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包括两个工型铁轨1,两个工型铁轨1的上表壁均滚动连接有车轮本体2,两个车轮本体2的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3,两个车轮本体2共同转动连接有传动杆4,两个车轮本体2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锁紧块5,两个锁紧块5的外壁均套设有轴承6,两个轴承6的下表壁均固定连接有立柱7,两个立柱7的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横杆8,两个横杆8的内部均开设有空腔9,两个横杆8的上表壁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10,两个第一固定杆10的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滑轮11,两个横杆8相对一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杆17,两个第二固定杆17的相对一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滑轮18,第一滑轮11和第二滑轮18均与工型铁轨1滚动连接,两个第一固定杆10和第二固定杆17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19,第二限位块19可以对两个第一固定杆10和第二固定杆17进行限位。
22.在图1-3中:两个第一固定杆10的一端均贯穿横杆8上表壁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伸缩杆12,两个第一限位伸缩杆12的外壁均套设有第一弹簧13,两个第二固定杆17的一端均贯穿横杆8一侧壁并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伸缩杆15,两个第二限位伸缩杆15的外壁均套设有第二弹簧16,两个空腔9的内部均设置有隔板14,两个锁紧块5的外部均设置有多个紧固螺栓20,两个锁紧块5均通过紧固螺栓20与传动杆4螺纹连接,两个锁紧块5的外壁开设有与紧固螺栓20相对应的开口,开口便于紧固螺栓20的固定。
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时,首先,将车轮本体2按照第一限位块3相对的方向将车轮本体2放置在工型铁轨1上,然后将传动杆4的两端分别穿入车轮本体2内,并将锁紧块5套在传动杆4上,再通过多个紧固螺栓20固定,便可以实现对车轮本体2的固定,然后在锁紧块5的外壁套接轴承6,轴承6的下表壁设置有第一限位块3,第一限位块3可以对车轮本体2进行限位,在曲线路段行驶时可以对车轮本体2进行支撑,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杆10、横杆8、第一滑轮11、第二滑轮18、第二固定杆17、第一限位伸缩杆12、第二限位伸缩杆15、第一弹簧13和第二弹簧16,通过上述结构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对车轮本体2进行二次限位,防止车轮本体2脱轨,可以有效地缓解车轮本体2对第一滑轮11和第二滑轮18的冲击力,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24.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包括两个工型铁轨(1),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工型铁轨(1)的上表壁均滚动连接有车轮本体(2),两个所述车轮本体(2)的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3),两个所述车轮本体(2)共同转动连接有传动杆(4),两个所述车轮本体(2)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锁紧块(5),两个所述锁紧块(5)的外壁均套设有轴承(6),两个所述轴承(6)的下表壁均固定连接有立柱(7),两个所述立柱(7)的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横杆(8),两个所述横杆(8)的内部均开设有空腔(9),两个所述横杆(8)的上表壁均滑动连接有第一固定杆(10),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10)的顶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一滑轮(11),两个所述横杆(8)相对一侧均滑动连接有第二固定杆(17),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杆(17)的相对一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滑轮(18),所述第一滑轮(11)和所述第二滑轮(18)均与所述工型铁轨(1)滚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10)和所述第二固定杆(17)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块(1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杆(10)的一端均贯穿所述横杆(8)上表壁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伸缩杆(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一限位伸缩杆(12)的外壁均套设有第一弹簧(1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固定杆(17)的一端均贯穿所述横杆(8)一侧壁并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伸缩杆(1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伸缩杆(15)的外壁均套设有第二弹簧(1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空腔(9)的内部均设置有隔板(14)。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锁紧块(5)的外部均设置有多个紧固螺栓(20),两个所述锁紧块(5)均通过所述紧固螺栓(20)与所述传动杆(4)螺纹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锁紧块(5)的外壁开设有与所述紧固螺栓(20)相对应的开口。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铁车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侧翻的高铁用车轮轮毂,包括两个工型铁轨,两个所述工型铁轨的上表壁均滚动连接有车轮本体,两个所述车轮本体的相对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块,两个所述车轮本体共同转动连接有传动杆,两个所述车轮本体的相对一侧均设置有锁紧块,两个所述锁紧块的外壁均套设有轴承,两个所述轴承的下表壁均固定连接有立柱,该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限位块,第一限位块可以对车轮进行限位,防止在曲线路段行驶时可以对车轮进行支撑,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杆、横杆、第一滑轮、第二滑轮和第二固定杆,通过上述结构的相互配合,可以实现对车轮进行二次限位,防止车轮脱轨。止车轮脱轨。止车轮脱轨。


技术研发人员:付树艳 章学仁 王许升 柏茂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常州常珏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7
技术公布日:202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