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


背景技术:

2.动车的行李架一般存在长度较长,重量较大的特点,所以对于行李架的安装、拆卸以及车内运输的操作均较为复杂。一般需要通过多人配合将行李架从外端门搬运至客室,进而对行李架的高度进行调整。
3.现有的对于行李架的调整装置一般为高度上的调整,但是行李架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存在多种不同的设置状态以及对于不同的车体安装环境也不一样,现有的调整工装无法达到多状态调整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无法适应多种安装环境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包括:
6.支撑座;
7.调节组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座和用于支撑行李架的托举板;
8.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和所述第二调节组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座和所述托举板;其中,
9.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托举板在第一方向上的倾角,且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在对所述托举板调整状态下带动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调节所述托举板与所述第一方向夹角设置的第二方向上的倾角。
10.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
11.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与所述托举板相连接的第一支撑件和与所述支撑座相连接的第二支撑件;
12.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转动连接以对所述托举板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倾角进行调整。
1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设有转轴,所述转轴设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远离所述第一调节组件的一侧。
14.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
15.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与所述托举板相连接的第一调整组件、与所述支撑座相连接的第二调整组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调整组件和所述第二调整组件之间的间距调整组件;
16.所述间距调整组件用于调节所述托举板与所述支撑座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一调整组件和所述第二调整组件中至少一者用于对所述托举板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倾角进行调整。
17.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设置。
1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所述间距调整组件与所述第一调整组件和所述第二调整组件中的至少一者转动连接。
19.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
20.所述第一调整组件包括与所述托举板相连接的第一安装件、与所述第一安装件相连接的第一转动块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第一转动块的第一连接轴,所述间距调整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动块相连接;
21.所述第二调整组件包括与所述支撑座相连接的第二安装件、与所述第二安装件相连接的第二转动块以及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件和所述第二转动块的第二连接轴,所述间距调整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转动块相连接;
22.所述间距调整组件与所述第一转动块和所述第二转动块中的至少一者转动连接。
23.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所述间距调整组件为剪式千斤顶,所述剪式千斤顶上设有旋拧把手,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调整组件和所述第二调整组件之间的间距。
24.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
25.所述调节组件顶部设有与所述托举板相连接的衬板;
26.还包括与所述衬板相连接的角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所述托举板的倾角;
27.所述支撑座顶部还设有激光测距机构,用于监测所述托举板的高度。
28.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所述支撑座包括可移动底板、与所述可移动底板相连接的可升降伸缩杆以及与所述可升降伸缩杆相连接且位于远离所述可移动底板一侧的安装板,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安装板相连接。
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通过设置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第一调节组件和第二调节组件可以对托举板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倾角进行调节,便于托举板适应不同的调节要求,由于托举板用于支撑行李架,由此可以通过调节托举板的多方向上的倾角便可以适应不同倾角安装状态下的行李架。
附图说明
3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1.图1为本实用新型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的主视图;
32.图2为图1所示的左视图;
33.图3为图1所示的后视图;
34.图4为图1所示的第一调节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图1所示的第二调节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图4所示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图5所示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38.图8为图1所示的第一调节组件与衬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39.图9为图8所示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40.图10为图7所示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41.附图标记:
42.10、支撑座;110、激光测距机构;120、可移动底板;130、可升降伸缩杆;140、安装板;150、链条传动机构;
43.20、调节组件;210、第一调节组件;2110、第一调整组件;2111、第一安装件;2112、第一转动块;2113、第一连接轴;2114、第一螺母;2120、第二调整组件;2121、第二安装件;2122、第二转动块; 2123、第二连接轴;2124、第二螺母;2130、间距调整组件;2131、旋拧把手;220、第二调节组件;2210、第一支撑件;2220、第二支撑件;2230、转轴;
44.30、托举板;310、衬板;320、角度检测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7.请参照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用于动车、火车等轨道交通,以下以动车为例,但不对此进行限定。具体地,请参照图1至图3,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包括支撑座10和调节组件20,调节组件20两端分别连接支撑座10和用于支撑行李架的托举板30,调节组件20包括第一调节组件210和第二调节组件220,第一调节组件210和第二调节组件220的两端分别连接支撑座10和托举板30。其中,第一调节组件210用于调节托举板30 在第一方向上的倾角,且第一调节组件210在对托举板30调整状态下带动第二调节组件220调节托举板30与第一方向夹角设置的第二方向上的倾角。
48.请参照图4至图7,需要说明的是,托举板30与行李架之间可以通过螺栓进行固定连接,也即当支撑座10达到指定安装位置时,便可以通过调节组件20对托举板30的倾角进行调整以适应多种安装状态的行李架,之后便可以将托举板30与行李架进行固定连接。因为调节组件20包括对于托举板30第一方向调节的第一调节组件210 以及对于托举板30第二方向调节的第二调节组件220,所以可以根据实际场景的要求将托举板30调整至合适的倾角以对应行李架的多种安装角度。由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作可以适应更为复杂的行李架的安装环境及倾角要求。例如图4和图5中通过第一调节组件210和第二调节组件220对托举板30两种不同倾角状态的调整。
49.对于托举板30第二方向上的调整是通过第二调节组件220完成,第二调节组件220包括与托举板30相连接的第一支撑件2210和与支撑座10相连接的第二支撑件2220,第一支撑件2210与第二支撑件 2220转动连接以对托举板30沿第二方向上的倾角进行调整。进一步地,第一支撑件2210与第二支撑件2220之间设有转轴2230,转轴 2230设于第一支撑件2210和第二支撑件2220远离第一调节组件210 的一侧。
5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2210和第二支撑件2220 部分重叠设置,且转轴2230设于重叠区且远离第一调节组件210的一侧。由此第一调节组件210在对托举板30的高度进行调节时,会带动第一支撑件2210相对第二支撑件2220转动,由此调节托举板 30在第二方向上的倾角。具体的,第二方向为与转轴2230轴线垂直的平面上的转动方向。
51.对于托举板30第一方向上的调整是通过第一调节组件210完成,第一调节组件210包括与托举板30相连接的第一调整组件2110、与支撑座10相连接的第二调整组件2120以及位于第一调整组件2110 和第二调整组件2120之间的间距调整组件2130,间距调整组件2130 用于调节托举板30与支撑座10之间的间距,间距调整组件2130与第一调整组件2110和第二调整组件2120中的至少一者转动连接,以使得第一调整组件2110和第二调整组件2120中至少一者可对托举板30沿第一方向上的倾角进行调整。间距调整组件2130可以对托举板 30的高度也进行微调,只是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带动第一支撑件2210 相对第二支撑件2220转动,也即对托举板30沿第二方向的倾角进行调整。
52.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调节组件210和第二调节组件 220均可对托举板30的第一方向上的倾角进行调整,但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选取第一调节组件210和第二调节组件220中的一个,例如第一调节组件210对托举板30第一方向上的倾角进行调整。也可以选择第二调节组件220对托举板30第一方向上的倾角进行调整,在此均不做限定。
53.优选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设置。也即第一方向对应与穿过转轴2230轴线方向平行的平面上转动的方向。因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由此经过第一调节组件210和第二调节组件220便可以对托举板30进行任一倾角状态的调节。
54.请参照图8和图9,具体地,第一调整组件2110包括与托举板 30相连接的第一安装件2111、与第一安装件2111相连接的第一转动块2112以及穿设于第一安装件2111和第一转动块2112的第一连接轴2113,间距调整组件2130的一端与第一转动块2112相连接。第二调整组件2120包括与支撑座10相连接的第二安装件2121、与第二安装件2121相连接的第二转动块2122以及穿设于第二安装件2121 和第二转动块2122的第二连接轴2123,间距调整组件2130的另一端与第二转动块2122相连接。间距调整组件2130与第一转动块2112 和第二转动块2122中的至少一者转动连接。
55.例如,可以通过间距调整组件2130与第一转动块2112和第二转动块2122分别转动连接,对托举板30的倾角进行调整。也可以选择第一转动块2112和第二转动块2122中的一个与间距调整组件2130 之间转动连接以对托举板30的倾角进行调整。
56.调节组件20顶部设有与托举板30相连接的衬板310。衬板310 用于提高第一调整组件2110和第二调整组件2120与托举板30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对于托举板30造成的局部应力的大小,衬板310 与托举板30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对于托举板30的支撑稳定性就更强。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件2111包括两个第一安装单元,两个第一安装单元通过螺钉与衬板310连接。两个第一安装单元上设有对应设置的第一安装孔位,第一连接轴
2113穿过两个第一安装孔位与两个第一安装单元相连接,两个第一安装单元远离彼此的一侧设有第一螺母2114,用于对第一连接轴2113的位置进行限定。第一转动块2112包括两个第一转动单元,两个第一转动单元上开设有第一导向孔,两个第一转动单元套设于第一导向孔并可与第一连接轴2113转动连接。
57.同理,第二安装件2121包括两个第二安装单元,两个第二安装单元上设有对应设置的第二安装孔位,第二连接轴2123穿过两个第二安装孔位与两个第二安装单元相连接,两个第二安装单元远离彼此的一侧设有第二螺母2124,用于对第一连接轴2113的位置进行限定。第二转动块2122包括两个第二转动单元,两个第二转动单元上开设有第二导向孔,两个第二转动单元套设于第二导向孔并可与第二连接轴2123转动连接。
58.需要说明的是,当只需要对第一转动块2112和第二转动块2122 中的一者与间距调整组件2130之间转动连接时,可以对不需要转动连接的转动件通过粘接、焊接或者通过其他限位件对其进行固定即可。也即调整第一转动块2112和第二转动块2122中的一者与间距调整组件2130转动连接。
59.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间距调整组件2130为剪式千斤顶,剪式千斤顶上设有旋拧把手2131,用于调节第一调整组件2110和第二调整组件2120之间的间距。剪式千斤顶与第二调节组件220并排设置,剪式千斤顶在对衬板310与支撑座10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时可以带动第一支撑件2210和第二支撑件2220相对转动而对衬板310 的倾角进行调整。旋拧把手2131用于调整剪式千斤顶的支撑高度,进而对衬板310的高度进行调整,同时配合第二调节组件220对衬板 310的第二方向上的倾角进行调整。因为第二调节组件220的设置,剪式千斤顶在作用于衬板310时,在对衬板310一端高度进行调整时会带动第一支撑件2210相对第二支撑件2220转动而使得衬板310的另一端降低,以完成对于托举板30第二方向上的倾角的调节。
60.进一步地,支撑座10包括可移动底板120、与可移动底板120 相连接的可升降伸缩杆130以及与可升降伸缩杆130相连接且位于远离可移动底板120一侧的安装板140,调节组件20与安装板140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可升降伸缩杆130可以利用自动升降,例如利用气缸、电机驱动等,也可以采用人工,例如手摇通过摇把升降对可升降伸缩杆130进行高度上的调整,进而完成对于托举板30高度上的调整。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可升降伸缩杆130为手摇式升降杆,通过摇把进行升降,请参照图10,通过摇把控制链条传动机构 150对可升降伸缩杆130的长度进行调节,链条传动机构150的特征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技术特征,在此不做过多阐述。而对于可移动底板120,可以采用平衡性更好的三角支架,且支架的底部设置滚轮以便于对支撑座10的位置进行调整,滚轮优选为带有限位的滚轮,以使得支撑座10到达预设位置后可以处于稳定状态。
61.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通过角度检测机构320和激光测距机构110对托举板30的倾角和高度分别进行监控。具体地,角度检测机构320与衬板310相连接,角度检测机构320可以为倾角仪,用于监测托举板30的实时倾斜角度,倾角仪可以选用数显式小屏带磁倾角仪,包括带磁基面,带磁基面可吸附在衬板310的下表面,以对衬板310的实时倾角在小屏上显示。
62.激光测距机构110可以为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用于监测托举板30的实时高度,本实施例选用的激光测距仪包括磁性固定面,磁性固定面可吸附在安装板140的下表面。当
支撑座10到达预设位置后,调整后的安装板140的位置是确定的,由此便可以通过检测支撑座10中的可升降伸缩杆130的调节状态对托举板30的实时高度进行监测。
63.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行李架的调节工装,通过设置第一调节组件210和第二调节组件220,第一调节组件210和第二调节组件220可以对托举板30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倾角进行调节,便于托举板30适应不同的调节要求,由于托举板30用于支撑行李架,由此可以通过调节托举板30的多方向上的倾角便可以适应不同倾角安装状态下的行李架,由此对于不同行李架的适应性会更好。
6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6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