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全地形越野车配件技术领域,涉及全地形越野车的履带轮结构。
背景技术:2.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国俗称沙滩车,为便于在不同地形上驱使,全地形越野车的轮子一般取用履带轮,现有部分履带轮为减少制作成本,履带轮上的履带与履带内的转轮组件仅通过一组连接组件连接,转轮组件与连接组件间连接不稳定。
3.部分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0389041c的专利提供了一种四轮车辆的全地形轨道履带轮,其中两组导轮间的间距不可调,驱动齿轮及两组导轮安装时较为繁琐且安装慢,连接驱动齿轮及两组导轮的连接组件实用性较弱。
4.现提供一种安装稳定且方便快捷、连接组件适用性强的全地形越野车的履带轮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安装稳定且方便快捷、连接组件适用性强的全地形越野车的履带轮结构。
6.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全地形越野车的履带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履带、贴合履带内侧面的转轮组件,以及两组连接转轮组件两侧的连接组件,所述转轮组件包括能啮合履带循环运行的驱动轮和两个设于驱动轮下方且左右分布的导向轮,驱动轮与两个导向轮转动连接在连接组件上,且驱动轮与两个导向轮的转动轴心平行,所述连接组件包括连接驱动轮和导向轮一的连接架,以及连接导向轮二的调节安装件,所述调节安装件固定在连接架上,所述调节安装件上设有连接导向轮二的长槽,所述导向轮一与导向轮二之间的间距可调。
7.进一步的,所述调节安装件与连接架间设有调节件,调节件上螺纹安装有调节螺母,所述调节件穿套连接导向轮二,转动调节件上的调节螺母,导向轮二与连接架间的间距变化。
8.进一步的,所述履带内侧面设有连通的导向槽,所述两个导向轮分别贴合在导向槽的不同位置安装。
9.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槽的两侧分布有齿牙部,且所述驱动轮上设有若干与齿牙部配合的啮合部。
10.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轮的两轴向端面上固定有间隔架,所述间隔架上设有凸出设置的凸轴,设有滚动轴承穿套在凸轴上安装。
11.进一步的,所述滚动轴承包括穿套在凸轴上安装的内圈以及与内圈转动连接的外圈,所述内圈设有穿套在凸轴上的穿孔。
12.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轮设有中心孔,且所述凸轴上设有贯穿的花键孔,所述中心
孔、花键孔及穿孔的轴心共线。
13.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架上设有连接滚动轴承外圈的第一环圈,且所述连接架设有径向远离于第一环圈的横架,所述横架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外圈的转动轴心,所述横架与第一环圈间设有斜架支撑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长槽贯穿设置,且长槽的贯穿方向与导向轮二的转动轴线平行。
15.进一步的,所述横架一端设有连接导向轮一的第二环圈,且所述调节安装件固定与横架的另一端。
16.所述横架朝向第一环圈一侧的端面上固定有连接件,连接件靠近调节安装件。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转轮组件的两侧均设有连接组件连接,保证转轮组件的安装稳定;调节安装件上设有能调节导向轮一与导向轮二间距的长槽,履带的长度可通过导向轮二连接长槽的位置调节安装,适用性强且安装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18.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19.图1为履带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履带轮的爆炸图;
21.图3为连接组件的爆炸图;
22.图4为调节件与调节螺母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驱动轮及间隔架的爆炸图;
24.图6为驱动轴连接两履带轮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履带,1-1、导向槽,1-2、齿牙部;2、驱动轮,2-1、啮合部,2-2、中心孔;3、导向轮一;4、导向轮二;001、连接组件:5、连接架,5-1、第一环圈,5-2、横架,5-3、斜架,5-4、第二环圈;6、调节安装件,6-1、长槽,6-2、抵止板;7、滚动轴承,7-1、内圈,7-2、外圈,7-3、穿孔;8、间隔架,8-1、凸轴,8-2、花键孔;9、转轴;10、调节件,10-1、第三环圈,10-2、连接段;11、调节螺母;12、连接件;13、驱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8.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国俗称沙滩车,为便于在不同地形上驱使,全地形越野车的轮子一般取用履带轮,现有部分履带轮为减少制作成本,履带轮上的履带与履带内的转轮组件仅通过一组连接组件连接,转轮组件与连接组件间连接不稳定。
29.部分全地形越野车中两组导轮间的间距不可调,驱动齿轮及两组导轮安装时较为繁琐且安装慢,连接驱动齿轮及两组导轮的连接组件实用性较弱。
30.本实施例主要对安装稳定且方便快捷、连接组件适用性强的全地形越野车的履带轮结构进行阐述,具体如下:
31.如图1~6所示,全地形越野车的履带轮结构,包括围合成闭合结构的履带1、贴合履带1内侧面的转轮组件,以及两组连接转轮组件两侧的连接组件001,履带1内侧面设有围合成连通结构的导向槽1-1,转轮组件贴合导向槽1-1安装,且导向槽1-1的两侧分布有若干沿导向槽1-1连通方向整列的齿牙部1-2,转轮组件包括能啮合履带1循环运行的驱动轮2,驱动轮2转动安装在连接组件001上,驱动轮2上设有与齿牙部1-2配合的啮合部2-1,当驱动轮2转动时,啮合部2-1啮合齿牙部1-2运动,优选的,啮合部2-1绕驱动轮2的转动轴线阵列。
32.本实施例中,齿牙部1-2凸出设置,且导向槽1-1为齿牙部1-2间的间距。
33.转轮组件还包括两个设于驱动轮2下方且左右分布的导向轮,导向轮一3与导向轮二4分别贴合在导向槽1-1的不同位置安装,且导向轮一3与导向轮二4转动安装在连接组件001上,优选的,驱动轮2、导向轮一3与导向轮二4的转动轴心平行。
34.连接组件001包括连接驱动轮2和导向轮一3的连接架5,以及连接导向轮二4的调节安装件6,调节安装件6固定在连接架5上,且调节安装件6上设有连接导向轮二4的长槽6-1,导向轮二4安装在长槽6-1商都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导向轮二4与导向轮一3间的间距不同。
35.优选的,长槽6-1贯穿设置,且长槽6-1的贯穿方向与导向轮二4的转动轴线平行。
36.驱动轮2的两轴向端面上固定有间隔架8,间隔架8上设有朝向外侧凸出设置的凸轴8-1,设有滚动轴承7穿套在凸轴8-1上安装,且凸轴8-1上设有贯穿的花键孔8-2。
37.滚动轴承7包括穿套在凸轴8-1上安装的内圈7-1以及与内圈7-1转动连接的外圈7-2,内圈7-1设有穿套在凸轴8-1上的穿孔7-3,且驱动轮2设有贯穿的中心孔2-2,优选的,中心孔2-2、花键孔8-2及穿孔7-3的轴心共线。
38.连接架5上设有第一环圈5-1,第一环圈5-1连接滚动轴承7的外圈7-2,连接架5上还设有横架5-2,横架5-2远离外圈7-2,且横架5-2与第一环圈5-1间设有斜架5-3支撑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圈5-1位于横架5-2的正上方,斜架5-3与横架5-2间的夹角小于90
°
,且横架5-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外圈7-2的转动轴心。
39.横架5-2一端设有连接导向轮一3的第二环圈5-4,且调节安装件6固定与横架5-2的另一端,导向轮一3与导向轮二4的转动轴心处均设有转动连接的转轴9,转轴9的轴向两端设有固定段,且固定段穿出两组连接组件001的第二环圈5-4或长槽6-1并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固定段为螺纹段。
40.调节安装件6与连接架5间设有调节件10,调节件10上设有第三环圈10-1,第三环圈10-1穿套在连接导向轮二4的转轴9上,且调节件10上设有螺纹结构的连接段10-2,连接段10-2穿插连接调节安装件6及横架5-2,且连接段10-2上安装有调节螺母11,转动调节螺母11,调节螺母11相对第三环圈10-1间的位置变化,即导向轮二4与连接架5间的间距变化,即导向轮二4与连接架5间的间距变化。
41.优选的,调节安装件6焊接固定在横架5-2上部,本实施例中,调节安装件6设有焊接在横架5-2端部的抵止板6-2,调节螺母11抵止贴合在抵止板6-2上。
42.为提高安装强度,本实施例中连接段10-2上的调节螺母11设有两个。
43.当履带轮连接车体时,两个履带轮为一组,且两个履带轮间设有驱动轴13连接,驱动轴13受驱动电机或发动机控制转动,驱动轴13的两端设有与间隔架8花键孔8-2配合的花键,驱动轴13两端的花键插入连接履带轮两间隔架8的花键孔8-2,当驱动轴13转动时,两个履带轮上的驱动轮2转动工作,且驱动轮2带动履带1运行。
44.横架5-2横架5-2朝向第一环圈5-1一侧的端面上固定有连接件12,连接件12靠近调节安装件6,连接件12用于连接平衡拉杆,保证两个履带轮间的连接稳定。
4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6.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全地形越野车的履带轮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