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厨用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具。
背景技术:2.蒸锅是一种传统的厨房用具,一般由锅体、锅盖和带孔的蒸格组成,由于目前蒸锅仅仅具有蒸煮功能,而在烹饪食物时,某些食材通常需要在锅内烹煮,然后进行过滤,现有蒸锅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锅具,以使锅具能够同时实现蒸煮和过滤功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锅具,其包括:
5.第一锅体;
6.第二锅体,套设于所述第一锅体的内侧,所述第二锅体能够沿所述第一锅体的轴向移动,所述第二锅体的底部设有滤孔;
7.支架,所述支架枢转连接于所述第一锅体的内侧壁,所述支架能够转动至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
8.当所述支架转动至水平方向时,所述第二锅体支撑于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锅体靠近所述第一锅体的口部;
9.当所述支架转动至竖直方向时,所述支架收纳于所述第二锅体与所述第一锅体之间,所述第二锅体靠近所述第一锅体的底部。
10.上述锅具包括第一锅体、第二锅体和支架,第二锅体套设于第一锅体的内侧,第二锅体能够沿第一锅体的轴向移动,第二锅体的底部设有滤孔;支架枢转连接于第一锅体的内侧壁,支架能够转动至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当支架转动至水平方向时,第二锅体支撑于支架上,第二锅体靠近第一锅体的口部,从而使第二锅体作为蒸格,实现蒸煮功能;当支架转动至竖直方向时,支架收纳于第二锅体与第一锅体之间,第二锅体靠近第一锅体的底部,从而使第二锅体作为滤篮,实现过滤功能。
11.可选地,所述第一锅体的内侧壁设有安装座,所述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安装座,也就是说,将安装座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一锅体的内侧壁,支架转动连接于安装座,不改变第一锅体的原有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12.可选地,所述安装座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贴合于所述第一锅体的内侧壁,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一锅体的轴线的一侧,所述支架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部分。这种结构通过第一部分与第一锅体的内侧壁相贴合,增加了安装座与第一锅体的配合面积,从而增加了安装座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3.可选地,所述第二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远离所述第一锅体的口部的一端,当支架转动至竖直方向时,第一部分垫在支架与第一锅体的内侧壁之间,从而避免支架直接
与第一锅体的内侧壁接触,导致第一锅体的内侧壁产生磨损或压痕。
14.可选地,所述第二部分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凸设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一锅体的轴线的一侧;
15.当所述支架转动至水平方向时,所述止挡部止挡于所述支架的下方,以使所述支架保持在水平状态。
16.可选地,所述第二部分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卷曲形成连接孔,所述支架上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于所述连接孔。
17.可选地,所述支架远离所述第一锅体的一端设有卡钩,当所述支架转动至竖直状态时,所述卡钩能够卡扣于所述第一锅体的边缘,以使支架能够保持在竖直状态,防止使用过程中支架晃动,导致支架碰撞第一锅体或第二锅体而产生噪音。
18.可选地,所述第二锅体的底部设有避让孔,当所述第二锅体支撑于所述支架上时,所述卡钩至少有一部分伸入所述避让孔内,以避免卡钩顶抵于第二锅体的底部,使得第二锅体难以与支架的主体部接触,影响第二锅体的放置的平稳性。
19.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通过连接杆相连接,所述支撑杆能够转动至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以简化支架的结构,减小支架的重量。
20.可选地,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向两个所述支撑杆之间折弯形成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锅体的内侧壁;
21.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沿所述支架的转动方向向上折弯形成卡钩,所述卡钩能够卡扣于所述第一锅体的边缘;
22.所述连接杆连接于所述卡钩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
2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锅具蒸煮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26.图3为图1中支架与第二锅体配合的仰视图;
27.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28.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架水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锅具过滤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31.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架竖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2.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支架与安装座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
34.1-第一锅体;
35.10-安装座;
36.100-第一部分;
37.102-第二部分;
38.102a-止挡部
39.102b-连接部;
40.102c-连接孔;
41.12-第一锅柄;
42.2-第二锅体;
43.20-滤孔;
44.22-避让孔;
45.24-第二锅柄;
46.3-支架;
47.30-连接轴;
48.32-卡钩;
49.34-支撑杆;
50.36-连接杆;
51.4-锅盖。
52.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5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5.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56.如图1-图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其包括第一锅体1、第二锅体2和支架3。第一锅体1形成能够盛放液体的腔体,第一锅体1的外侧可以设置第一锅柄12,使用者可以握持第一锅柄12将第一锅体1提起;第二锅体2套设于第一锅体1的内侧,第二锅体2能够沿第一锅体1的轴向移动,第二锅体2的外侧可以设置第二锅柄24,使用者可以握持第二锅柄24将第二锅体2提起,第二锅体2的底部设有滤孔20;第二锅体2的顶部还可以设置锅盖4,以关闭第二锅体2的顶部开口。
57.其中,支架3设置于第一锅体1的内侧壁,支架3靠近第一锅体1的口部设置;支架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支架3沿着第一锅体1的周向间隔分布,优选多个支架3沿着第一锅体1
的周向均匀分布。支架3枢转连接于第一锅体1的内侧壁,支架3能够转动至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当支架3转动至水平方向时,支架3沿着第一锅体1的径向朝向靠近第一锅体1的轴线的方向延伸,支架3至少有一部分延伸至第二锅体2的底部,从而使第二锅体2能够支撑于支架3上,第二锅体2靠近第一锅体1的口部,从而使第二锅体2作为蒸格,实现蒸煮功能;当支架3转动至竖直方向时,支架3收纳于第二锅体2与第一锅体1之间,也就是说,第二锅体2能够沿着支架3靠近第一锅体1的轴线的方向滑动至第一锅体1的内部,使第二锅体2靠近第一锅体1的底部,从而使第二锅体2作为滤篮,实现过滤功能。
58.其中,支架3能够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并且支架3的转动区间位于支架3的枢转轴的上方,以使支架3的操作更加方便。当支架3自下而上转动时,支架3由水平方向转动至竖直方向;当支架3自上而下转动时,支架3由竖直方向转动至水平方向。
59.进一步地,第一锅体1的内侧壁设有安装座10,支架3转动连接于安装座10,也就是说,安装座10与第一锅体1设置成两个相互独立的零部件,安装座10通过焊接或铆接等方式固定于第一锅体1的内侧壁,支架3转动连接于安装座10,不改变第一锅体1的原有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可以理解地,支架3也可以直接连接于第一锅体1的内侧壁,此时,需要在第一锅体1的内侧壁的相应位置设置凸起结构。
60.进一步地,安装座1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100和第二部分102,第一部分100贴合于第一锅体1的内侧壁,第二部分102连接于第一部分100靠近第一锅体1的轴线的一侧,支架3转动连接于第二部分102。这种结构通过第一部分100与第一锅体1的内侧壁相贴合,增加了安装座10与第一锅体1的配合面积,从而增加了安装座10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第二部分102连接于第一部分100靠近第一锅体1的轴线的一侧,支架3转动连接于第二部分102,能够避免支架3过于靠近第一锅体1的内侧壁,使得支架3与第一锅体1之间产生干涉。
61.其中,第一部分100与第二部分102可以一体成型,例如,安装座10可以设置成一体成型的片材结构,以减少安装座10自身的连接部位,增加安装座10自身结构的稳定性。当然,第一部分100与第二部分102也可以设置成两个相互独立的部件,然后通过焊接、铆接或螺纹连接的方式相连接。
62.进一步地,第二部分102连接于第一部分100远离第一锅体1的口部的一端,当支架3转动至竖直方向时,第一部分100垫在支架3与第一锅体1的内侧壁之间,从而避免支架3直接与第一锅体1的内侧壁接触,导致第一锅体1的内侧壁产生磨损或压痕。可以理解地,第二部分102也可以连接于第一部分100的其他位置,例如,第二部分102连接于第一部分100的中间位置,或者,第二部分102连接于第一部分100靠近102的口部的一端。
63.进一步地,第二部分102设有止挡部102a,止挡部102a凸设于第一部分100靠近第一锅体1的轴线的一侧;当支架3转动至水平方向时,止挡部102a止挡于支架3的下方,通过止挡部102a对支架3形成限位,以使支架3保持在水平状态,防止使用过程中支架3向下翻转,导致第二锅体2滑落。
64.进一步地,第二部分102设有连接部102b,连接部102b卷曲形成连接孔102c,支架3上设有连接轴30,连接轴30转动连接于连接孔102c。由于连接孔102c通过将连接部102b卷曲形成,无需通过机加工的方式在第二部分102上制造连接孔102c,进一步简化了安装座10的结构。
65.在一种实施例中,连接部102b位于第二部分102的中央位置,连接轴30转动连接于
连接部102b的两端,止挡部102a对称分布于连接部102b的两侧,通过两个间隔分布的止挡部102a对支架3形成平稳的支撑,防止支架3左右晃动,影响第二锅体2的稳定性。
66.进一步地,支架3远离第一锅体1的一端设有卡钩32,当支架3转动至竖直状态时,卡钩32能够卡扣于第一锅体1的边缘,以使支架3能够保持在竖直状态,防止使用过程中支架3晃动,导致支架3碰撞第一锅体1或第二锅体2而产生噪音。而且,由于卡钩32与第一锅体1的边缘相配合,实现卡扣连接,无需在第一锅体1上设置单独的卡扣配合结构,进一步简化了第一锅体1的结构。
67.进一步地,第二锅体2的底部设有避让孔22,当第二锅体2支撑于支架3上时,卡钩32至少有一部分伸入避让孔22内,以避免卡钩32顶抵于第二锅体2的底部,使得第二锅体2难以与支架3的主体部接触,影响第二锅体2的放置的平稳性。
68.进一步地,支架3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杆34,支撑杆34形成支架3的主体部;两个支撑杆34通过连接杆36相连接,也就是说,连接杆36位于两个支撑杆34之间,连接杆36的两端分别连接其中一个支撑杆34,从而使支撑杆34与连接杆36形成相互连接的一个整体;支撑杆34能够转动至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以简化支架3的结构,减小支架3的重量。
69.其中,支撑杆34与连接杆36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其他方式相连接。当支撑杆34与连接杆36一体成型时,支架3可以通过将杆状的金属折弯成适当的形状进行制备。
70.进一步地,支撑杆34的第一端向两个支撑杆34之间折弯形成连接轴30,连接轴30转动连接于第一锅体1的内侧壁,例如,连接轴30转动连接于连接孔102c;支撑杆34的第二端沿支架3的转动方向向上折弯形成卡钩32,卡钩32能够卡扣于第一锅体1的边缘;连接杆36连接于卡钩32远离支撑杆34的一端,使得连接杆36能够随着卡钩32一起卡扣于第一锅体1的边缘,增加卡扣连接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卡扣连接的可靠性。
7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