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防落物驾驶室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防落物驾驶室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防落物驾驶室。


背景技术:

2.装载机在隧道及矿井内工作时,工作环境非常恶劣,经常会有落物掉下,当前的装载机顶棚很多都是平顶结构,落物容易堆积在顶棚上,而且落物掉下时,顶棚垂直受力易使顶棚严重损坏;同时隧道及矿井内的地面经常会有大的石块或凸台,再加上光线不好、地面倾斜坡度大,装载机偶尔会发生侧翻的情况,更严重会发生翻滚,给工人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防落物驾驶室,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隧道及矿井内装载机顶棚防落物能力差和不具备防侧翻和翻滚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防落物驾驶室,包括顶棚和立柱,所述顶棚是拱形结构,顶棚通过顶棚框架与立柱连接,所述支撑架一侧安装防倾倒后框架。
5.进一步地,所述顶棚包括折弯板,折弯板两侧分别设置前面板和后面板,所述折弯板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夹角是90-175度。
7.进一步地,所述防倾倒后框架上安装n型加强筋。
8.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吊钩,所述吊钩穿过顶棚与顶棚框架固定连接。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顶棚设计为拱形,使隧道或者矿井内掉落的落物不会在顶棚上堆积,而直接从顶棚上滑落,同时由于拱形顶棚的两侧具有一定的坡度,使落物与顶棚接触时,顶棚不会垂直受力,从而使顶棚不易发生破损;
11.2、本实用新型可很好的避免与矿井顶部发生碰撞,由于大部分矿井顶部都是圆弧顶,通过将顶棚设计为拱形,避免了目前平顶顶棚的两侧易与矿井发生碰撞的问题;
12.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撑架后侧设置防倾倒后框架,可很好的防止本实用新型向后发生倾倒和翻滚,车辆在向后倾倒时,后框架首先与地面接触,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顶棚的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顶棚;2、立柱;3、防倾倒后框架;4、前面板;5、后面板;6、第一侧板;7、第二侧板;8、n型加强筋;9、吊钩;10、底梁;11、支撑梁。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7.一种防落物驾驶室,包括顶棚1和立柱2,所述顶棚1是拱形结构,顶棚1通过顶棚框架与立柱2连接,所述支撑架一侧安装防倾倒后框架3。
18.本实用新型所述顶棚框架包括底梁10,底梁10上固定安装与顶棚1接触的支撑梁11,顶棚1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底梁10和支撑梁11连接,所述立柱2顶部与底梁10连接;所述防倾倒后框架3安装在支撑架的后侧,可很好的防止本实用新型向后发生倾倒和翻滚,车辆在向后倾倒时,后框架首先与地面接触,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19.所述顶棚1包括折弯板,折弯板两侧分别设置前面板4和后面板5,所述折弯板包括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
20.本实用新型所述前面板4和后面板5也是倾斜板,折弯板使隧道或者矿井内掉落的落物不会在顶棚1上堆积,而直接从顶棚1上滑落,同时顶棚1不会垂直受力,从而使顶棚1不易发生破损
21.所述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之间的夹角是90-175度。
22.所述防倾倒后框架3上安装n型加强筋8。
23.还包括多个吊钩9,所述吊钩9穿过顶棚1与顶棚框架固定连接。
24.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吊钩9,可很好的方便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和转运。


技术特征:
1.一种防落物驾驶室,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棚(1)和立柱(2),所述顶棚(1)是拱形结构,顶棚(1)通过顶棚框架与立柱(2)连接,所述支撑架一侧安装防倾倒后框架(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落物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棚(1)包括折弯板,折弯板两侧分别设置前面板(4)和后面板(5),所述折弯板包括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落物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6)和第二侧板(7)之间的夹角是90-175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落物驾驶室,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倾倒后框架(3)上安装n型加强筋(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落物驾驶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吊钩(9),所述吊钩(9)穿过顶棚(1)与顶棚框架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落物驾驶室,属于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隧道及矿井内装载机顶棚防落物能力差和不具备防侧翻和翻滚的缺陷。其主要包括顶棚和立柱,所述顶棚是拱形结构,顶棚通过顶棚框架与立柱连接,所述支撑架一侧安装防倾倒后框架。所述支撑架一侧安装防倾倒后框架。所述支撑架一侧安装防倾倒后框架。


技术研发人员:张川 李继华 许克如 李清海 王中庆 谢宁 高晴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临工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4.30
技术公布日:2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