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水陆两栖排涝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22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水陆两栖排涝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属于内涝应急排水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陆两栖排涝装置。


背景技术:

2.前述的排涝装置也可称为排涝方舟或排涝方舱。如人们所知,在一年四季中,夏季发生水涝灾害的几率相对较高,具体而言,在夏季的极端恶劣气候如连续暴雨情形下,城市低洼区域如立交桥交通隧道易产生水涝灾害,尽管涝区水位并不太深并且水位通常在1.5m以下的情形居多,但因面积较大而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性较为严重。目前,应对前述城市内涝仍主要依赖消防应急救援排涝设施,由于此类排涝设施无法抵达最深水源吸水排涝,因而只能靠逐段移动抽水排涝,这种方式存在有失机动性灵活性、靠人力移动水带费时费力、排涝流量有限而致排涝时间冗长、消除涝灾效率低而难以满足人们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除受涝灾困扰的要求。鉴于前述,开发既可自动抵达最深水源,又能显著提高排涝效率并且得以体现优异的机动灵活性以及减轻参与排涝作业者的作业强度的排涝装置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在水域以舟船般的运动方式依需在城市受涝低洼区域水源最深处实施排涝而得以体现良好的水域适应性、有利于显著提高排涝效率并且体现对城市低洼区域优异的排涝效果而得以满足人们期望的从速恢复正常生活生产交通秩序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小内涝对财产造成的损失的要求、有益于既可满足水上漂浮移动又能适应滩涂泥泞及凹凸不平路面行走的要求而得以体现良好的灵活性和对地形环境的优异的适应性的水陆两栖排涝装置。
4.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水陆两栖排涝装置,包括一浮箱,该浮箱设置在浮箱底盘上;一履带式行走机构,该履带式行走机构设置在所述浮箱底盘上;一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该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设置在所述浮箱的左端底部;一吸排水机构,该吸排水机构设置在所述浮箱底盘的右端;一油泵工作驱动机构,该油泵工作驱动机构设置在浮箱的浮箱腔内;一液压油控制机构,该液压油控制机构设置在所述浮箱腔内并且通过管路同所述履带式行走机构、浮箱漂移推进机构以及吸排水机构油路连接,所述的油泵工作驱动机构与液压油控制机构动力传动连接;一液压油箱,该液压油箱设置在所述浮箱的浮箱腔内,所述液压油控制机构与液压油箱油管管路连接,在所述浮箱腔内设置有一电气控制器,所述油泵工作驱动机构以及所述液压油控制机构与电气控制器电气连接。
5.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气控制器配有一作为支持电气控制器工作的支持电源的蓄电瓶,所述的油泵工作驱动机构与蓄电瓶电气连接;所述浮箱的左侧设置有一浮箱牵引架,该浮箱牵引架的底部与所述浮箱底盘的左端连接并且在浮箱牵引架的左侧上部固定有一牵引钩配合环;所述油泵工作驱动机构包括一柴油发动机和一为柴油发动机提供燃料油的柴油箱,柴油发动机设置在所述浮箱腔的中部,该柴油发动机与所述通
过管路同所述履带式行走机构、浮箱漂移推进机构以及吸排水机构油路连接的所述液压油控制机构动力传动连接,并且由线路与所述蓄电瓶电气连接,为蓄电瓶充电,柴油箱设置在浮箱腔的左端并且该柴油箱通过柴油箱出油管与柴油发动机的柴油发动机进油口连接;所述液压油箱设置在所述浮箱腔的右端。
6.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油控制机构包括一油泵和一分油器,该油泵和分油器设置在所述浮箱的浮箱腔内,并且分油器通过线路与所述电气控制器电气连接,所述柴油发动机与油泵动力传动连接,并且在该油泵的油泵进油管接口上配接有一油泵进油管,而在油泵的油泵出油管接口上配接有一油泵出油管,在所述液压油箱上配接有一液压油箱出油接口和一液压油箱回油接口,所述油泵进油管与液压油箱出油接口连接,而所述油泵出油管与分油器的分油器进油口连接,在分油器上配接有用于向设置在所述浮箱底盘上的所述履带式行走机构供油的履带式行走机构前供油管a、履带式行走机构后供油管b、用于向所述一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供油的前推进机构供油管a、后推进机构供油管b、用于向设置在所述浮箱底盘的右端的所述吸排水机构供油的吸排水机构工作油马达供油管、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进油接口供油管、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回油管和分油器回油管。
7.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以彼此前后对应的状态设置在所述浮箱的左端底部并且该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各包括一推进筒体、一推进油马达和一推进螺旋桨,推进筒体的左端以及右端各形成敞口并且推进筒体的推进筒体腔的右端构成为推进筒体进水口,而推进筒体的左端构成推进筒体出水口,在推进筒体的外壁的顶部固定有一推进筒体固定座,该推进筒体固定座通过推进筒体固定座螺钉与所述浮箱的底部,推进油马达设置在推进筒体的推进筒体腔内并且通过辐射状分布的油马达固定辐条与所述筒体腔的腔壁固定,所述前推进机构供油管与一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中的位于前方的一个浮箱漂移推进机构的推进油马达的推进油马达进油口配接,所述后推进机构供油管与一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中的位于后方的一个浮箱漂移推进机构的推进油马达的推进油马达进油口配接,而推进油马达的推进油马达出油口通过推进油马达回油管与回油总管连接,该回油总管与所述液压油箱的所述液压油箱回油接口连接;所述分油器油管与所述回油总管连接。
8.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吸排水机构包括进水管上支承座、进水管下支承座、取水螺旋桨护套、进水管、排水管、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取水螺旋桨驱动轴、取水螺旋桨和一对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在进水管的上部外壁上构成有一进水管上法兰边,而在进水管的下部外壁上构成有一进水管下法兰边,在排水管的上部外壁上构成有一排水管上法兰边,而在排水管的下部外壁上构成有一排水管下法兰边,在由排水管下法兰边固定螺钉将排水管下法兰边与进水管上法兰边固定的同时将对应于进水管上法兰边的下方设置的所述进水管上支承座一并固定,并且在该进水管上支承座朝向进水管的一侧的中部构成有一进水管上支承座让位腔,该进水管上支承座让位腔与进水管的外壁贴触,在使用状态下,所述排水管上法兰边与外接排水管配接,进水管下支承座的两端各通过一进水管下支承座枢轴枢转设置在枢轴座上,该枢轴座固定在所述浮箱的浮箱底盘的右端,在进水管下支承座朝向所述取水螺旋桨护套的一侧的中部构成有一进水管下支承座让位腔,该进水管下支承座让位腔与取水螺旋桨护套的外壁贴触,在取水螺旋桨护套的上部
外壁上构成有取水螺旋桨护套法兰边,在由取水螺旋桨护套法兰边固定螺钉将所述进水管下法兰边固定的同时将进水管下支承座的中部一并固定,取水螺旋桨护套的下部构成为下部内径大于上部内径的喇叭口的形状,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固定在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安装座上,而该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安装座固定在所述排水管的上部的外壁上,并且在该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安装座的纵向中央位置开设有一与排水管的排水管腔相通的取水螺旋桨驱动轴孔,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具有一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进油口和一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回油口,在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进油口上连接有一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进油口连接油管的一端,而该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进油口连接油管的另一端与固定在浮箱的顶部的与所述浮箱腔相通的浮箱顶部围合框的右侧的油马达进油口连接油管过渡接头连接,所述吸排水机构工作油马达供油管与该油马达进油口连接油管过渡接头配接,在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回油口上连接一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回油口连接油管的一端,而该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回油口连接油管的另一端与固定在浮箱的顶部的浮箱顶部围合框的后侧的油马达回油口连接油管过渡接头连接,该油马达回油口连接油管过渡接头通过过渡回油管与所述回油总管连接,取水螺旋桨驱动轴的上端与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连接,下端穿过所述取水螺旋桨驱动轴孔并且依次途经排水管的排水管腔以及进水管的进水管腔伸展到取水螺旋桨护套的取水螺旋桨护套腔内并且构成有一方轴头,取水螺旋桨对应于所述喇叭口的部位,在该取水螺旋桨的中央位置具有一取水螺旋桨固定座,该取水螺旋桨固定座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套筒腔,对应于该套筒腔的下部构成有一方轴头配合孔,套筒腔与所述取水螺旋桨驱动轴的下端相配合,而方轴头配合孔与所述方轴头相配合,并且在取水螺旋桨固定座的底部配设有一取水螺旋桨固定座螺钉,该取水螺旋桨固定座螺钉与取水螺旋桨驱动轴的下端端面固定,一对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在分别对应于所述进水管上支承座的两端的位置与进水管上支承座朝向下的一侧铰接,该对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的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柱朝向下并且与所述浮箱底盘的右端铰接,一对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各具有一油缸进油接口和一油缸回油接口,油缸进油接口通过油缸进油接口连接油管与油缸进油接口连接油管接头连接,所述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进油接口供油管与油缸进油接口连接油管接头连接,油缸回油接口通过油缸回油接口连接油管与油缸回油接口连接油管接头连接,所述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回油管与油缸回油接口连接油管接头连接,油缸进油接口连接油管接头以及油缸回油接口连接油管接头在分别对应于油缸进油接口以及油缸回油接口的位置与所述浮箱固定;在所述取水螺旋桨护套的取水螺旋桨护套腔内并且位于取水螺旋桨护套腔的上部设置有一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枢转支承轴承座,在该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枢转支承轴承座的中央位置设置有一轴承,所述取水螺旋桨驱动轴通过该轴承与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枢转支承轴承座转动配合。
9.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排水管的外壁上构成有排水管补强翼。
10.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浮箱的顶部的四周边缘部位设置有护栏,所述浮箱顶部围合框位于浮箱顶部的中间区域,并且该浮箱顶部围合框的底沿与护栏之间的区域构成为浮箱甲舨;所述浮箱顶部围合框的上部形成敞口并且与所述浮箱腔相通。
11.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柴油发动机的左端配有带冷却风扇
的冷却水箱,而右端并且在柴油发动机进气口的位置设置有空气滤清器,在柴油发动机的柴油发动机排烟的部位配接有排烟管,该排烟管伸出所述浮箱的左端的顶部。
12.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液压油箱有一对并且通过管路彼此联通,一对液压油箱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吸排水机构让位腔,所述吸排水机构对应于该吸排水机构让位腔的位置设置在所述浮箱底盘的右端居中位置。
13.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浮箱的上部前侧和后侧各间隔设置有警灯,该警灯与所述电气控制器电气连接。
14.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浮箱具有良好的半潜式功能而有助于在水域以舟船般的运动方式移动,满足抵达城市受涝低洼区域水源最深处的排涝要求,并且得以体现良好的应对复杂水域状况的适应性;由于吸排水机构在单位时间内的吸排水量大,因而有利于显著提高排涝效率并且体现对城市低洼区域的的排涝效果,满足被洪涝所困区域的人们期望的从速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交通秩序并且最大程度地减小内涝对财产造成的损失的要求;由于既可在水上漂浮移动,又能通过履带式行走机构应对滩涂泥泞及凹凸不平路面行走的要求,因而得以满足自主行走入水及排涝结束后自主离开排涝区域的运动要求,并且得以体现良好的灵活性和对地形环境的优异的适应性,名副其实地发挥水陆两栖作用。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示意图。
16.图2为本发明的油泵工作驱动机构以及液压油控制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17.图3为图1和图2所述的吸排水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18.图4为图1的右端面观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20.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例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21.请参见图1和图2,示出了一浮箱1(也可称为“半潜式浮箱”,以下同),该浮箱1设置在浮箱底盘11上;示出了一履带式行走机构2,该履带式行走机构2设置在前述浮箱底盘11上,浮箱底盘11是镂空的构造;示出了一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3,该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3设置在前述浮箱1的左端底部;示出了一吸排水机构4,该吸排水机构4设置在前述浮箱底盘11的右端;示出了一油泵工作驱动机构5,该油泵工作驱动机构5设置在浮箱1的浮箱腔12内;一液压油控制机构6,该液压油控制机构6设置在前述浮箱腔12内并且通过管路同前述履带式行走机构2、浮箱漂移推进机构3以及吸排水机构4油路连接,前述的油泵工作驱动机构5与液压油控制机构6动力传动连接;示出了一液压油箱7,该液压油箱7设置在前述浮箱1的浮箱腔12内,前述液压油控制机构6与液压油箱7油管管路连接,在前述浮箱腔12内设置有一电气控制器9(也可称为“电气控制箱”或“电气控制柜”),前述油泵工作驱动机构5以及前
述液压油控制机构6与电气控制器9电气连接。
22.继续见图1和图2,前述电气控制器9配有一作为支持电气控制器9工作的支持电源的蓄电瓶91(也可称“蓄电池”或“蓄电器”),前述的油泵工作驱动机构5与蓄电瓶91电气连接;依据专业常识,在第一次使用本发明时,前述的蓄电瓶91由外部市电电源对其完成充电,以后由下面还要提及的柴油发动机51在工作过程中同时为蓄电瓶91充电,由蓄电瓶91蓄电。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电气控制器9与遥控操作器配合,具体而言,由救援人员在浮箱1的顶部或者站在洪涝区域的离水部位对电气控制器9发出所需的工作指令,例如由电气控制器9使蓄电瓶91与油泵工作驱动机构5的柴油发动机51点火而工作(下面还要提及),又如由电气控制器9使液压油控制机构6的分油器62(下面还要提及)工作。由于电气控制器9以及前述的遥控器属于电子电气领域的公知技术,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用的电气控制器9以及遥控器使用的是由中国江苏省常州市前进控制设备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型号为ca
‑ⅱ‑
1控制总成。
23.前述浮箱1的左侧设置有一浮箱牵引架13,该浮箱牵引架13的底部与前述浮箱底盘11的左端连接并且在浮箱牵引架13的左侧上部固定有一牵引钩配合环131(也可称“拉臂钩”);前述油泵工作驱动机构5包括上面已提及的一柴油发动机51和一为柴油发动机51提供燃料油的柴油箱52,柴油发动机5设置在前述浮箱腔12的中部,该柴油发动机5与前述通过管路同前述履带式行走机构2、浮箱漂移推进机构3以及吸排水机构4油路连接的前述液压油控制机构6动力传动连接,并且由线路与前述蓄电瓶91电气连接,为蓄电瓶91充电,柴油箱52设置在浮箱腔12的左端并且该柴油箱52通过柴油箱出油管与柴油发动机51的柴油发动机进油口连接;前述液压油箱7设置在前述浮箱腔12的右端。
24.重点见图2并且结合图1,前述液压油控制机构6包括一油泵61和一分油器62,该油泵61和分油器62设置在前述浮箱1的浮箱腔12内,并且分油器62通过线路与前述电气控制器9电气连接,前述柴油发动机51与油泵61动力传动连接,并且在该油泵61的油泵进油管接口上配接有一油泵进油管611,而在油泵61的油泵出油管接口上配接有一油泵出油管612,在前述液压油箱7上配接有一液压油箱出油接口71和一液压油箱回油接口72,前述油泵进油管611与液压油箱出油接口71连接,而前述油泵出油管612与分油器62的分油器进油口连接,在分油器62上配接有用于向设置在前述浮箱底盘11上的前述履带式行走机构2供油的履带式行走机构前供油管621a、履带式行走机构后供油管621b、用于向前述一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3供油的前推进机构供油管622a、后推进机构供油管622b、用于向设置在前述浮箱底盘11的右端的前述吸排水机构4供油的吸排水机构工作油马达供油管623、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进油接口供油管624、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回油管625和分油器回油管626。
25.由于上面提及的履带式行走机构2的具体结构以及作用机理属于已有技术,并且前述的履带式行走机构前供油管621a以及履带式行走机构后供油管621b与履带式行走机构2的供油也属于已有技术,对此可以参见并非限于例举的cn211973679u推荐的“履带式取水装置”,因而申请人不再展开说明。
26.请重点见图1,前述的一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3以彼此前后对应的状态设置在前述浮箱1的左端底部并且该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3各包括一推进筒体31、一推进油马达32和一推进螺旋桨33,推进筒体31的左端以及右端各形成敞口(即左端与右端贯通并且各与外界相通)并且推进筒体31的推进筒体腔314的右端构成为推进筒体进水口311,而推进筒体31
的左端构成推进筒体出水口312,在推进筒体31的外壁的顶部固定有一推进筒体固定座313,该推进筒体固定座313通过推进筒体固定座螺钉3131与前述浮箱1的底部,推进油马达32设置在推进筒体31的推进筒体腔314内并且通过辐射状分布的油马达固定辐条321与前述筒体腔314的腔壁固定,前述前推进机构供油管622a与一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3中的位于前方的一个浮箱漂移推进机构的推进油马达32的推进油马达进油口配接,前述后推进机构供油管622b与一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3中的位于后方的一个浮箱漂移推进机构的推进油马达32的推进油马达进油口配接,而推进油马达32的推进油马达出油口通过推进油马达回油管322与回油总管8连接,该回油总管8与前述液压油箱7的前述液压油箱回油接口72连接;前述分油器油管626与前述回油总管8连接。
27.在使浮箱1按正常的漂移推进工况下,一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3同时处于工作状态,具体是:由手执遥控器的操作者向电气控制器9发出指令,由电气控制器9对分油器62控制,使前、后推进机构供油管622a、622b向一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3的前述推进油马达32供油,由推进油马达32的工作而带动推进螺旋桨33,浮箱1在洪涝如城市内涝区域的水上移动。在此过程中,水从推进筒体进水口311进入并从推进筒体出水口312排出,以水的反力迫使浮箱1漂移推进。当要按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为基准使浮箱1向前或向后转向时,即向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弯(改变方向时),那么一对浮箱漂移推进机构3中的其中一个推进油马达32停止工作,也就是前推进机构供油管622a以及后推进机构供油管622b中的其中一个(一根)供油管停止向其中一个推进油马达32供油,从而达到使浮箱1改向的目的。
28.由于前述的分油器62的结构和作用机理属于已有技术并且不仅可在市场依需购取而且还能在相应的文献如专利和/或非专利文献中查知,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29.请重点见图3和图4并且结合图1和图2,前述的吸排水机构4包括进水管上支承座41、进水管下支承座42、取水螺旋桨护套43、进水管44、排水管45、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46、取水螺旋桨驱动轴47、取水螺旋桨48和一对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49,在进水管44的上部外壁上构成有一进水管上法兰边441,而在进水管44的下部外壁上构成有一进水管下法兰边442,在排水管45的上部外壁上构成有一排水管上法兰边451,而在排水管45的下部外壁上构成有一排水管下法兰边452,在由排水管下法兰边固定螺钉4521将排水管下法兰边452与进水管上法兰边441固定的同时将对应于进水管上法兰边441的下方设置的前述进水管上支承座41的中部一并固定,也就是说在前述一组排水管下法兰边固定螺钉4521中,有两个排水管下法兰边固定螺钉4521与进水管上支承座41固定,并且在该进水管上支承座41朝向进水管44的一侧的中部构成有一进水管上支承座让位腔411,该进水管上支承座让位腔411与进水管44的外壁贴触,在使用状态下,前述排水管上法兰边451与外接排水管配接,进水管下支承座42的两端各通过一进水管下支承座枢轴421枢转设置在枢轴座4211上,该枢轴座4211通过枢轴座固定架42111固定在前述浮箱1的浮箱底盘11的右端,在进水管下支承座42朝向前述取水螺旋桨护套43的一侧的中部构成有一进水管下支承座让位腔422,该进水管下支承座让位腔422与取水螺旋桨护套43的外壁贴触,在取水螺旋桨护套43的上部外壁上构成有取水螺旋桨护套法兰边431,在由取水螺旋桨护套法兰边固定螺钉4311将前述进水管下法兰边442固定的同时将进水管下支承座42的中部一并固定,也就是说,在前述一组取水螺旋桨护套法兰边固定螺钉4311中,有两个取水螺旋桨护套法兰边固定螺钉4311与进水管下支承座42固定,取水螺旋桨护套43的下部构成为下部内径大于上部内径的喇叭
口432的形状,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46通过安装座连接螺钉464固定在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安装座461上,而该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安装座461固定在前述排水管45的上部的外壁上,并且在该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安装座461的纵向中央位置开设有一与排水管45的排水管腔453相通的取水螺旋桨驱动轴孔4611,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46具有一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进油口462和一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回油口463,在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进油口462上连接有一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进油口连接油管4621的一端,而该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进油口连接油管4621的另一端与固定在浮箱1的顶部的与前述浮箱腔12相通的浮箱顶部围合框14的右侧的油马达进油口连接油管过渡接头46211(图4示)连接,前述吸排水机构工作油马达供油管623(图2示)与该油马达进油口连接油管过渡接头46211配接,在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回油口463上连接一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回油口连接油管4631的一端,而该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回油口连接油管4631的另一端与固定在浮箱1的顶部的浮箱顶部围合框14的后侧的油马达回油口连接油管过渡接头46311连接,该油马达回油口连接油管过渡接头46311通过过渡回油管46312与前述回油总管8连接,取水螺旋桨驱动轴47的上端与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46连接,下端穿过前述取水螺旋桨驱动轴孔4611并且依次途经排水管45的排水管腔453以及进水管44的进水管腔443伸展到取水螺旋桨护套43的取水螺旋桨护套腔433内并且构成有一方轴头471,取水螺旋桨48对应于前述喇叭口432的部位,在该取水螺旋桨48的中央位置具有一取水螺旋桨固定座481,该取水螺旋桨固定座481的中央位置构成有一套筒腔4811,对应于该套筒腔4811的下部构成有一方轴头配合孔48111,套筒腔4811与前述取水螺旋桨驱动轴47的下端相配合,而方轴头配合孔48111与前述方轴头471相配合,并且在取水螺旋桨固定座481的底部配设有一取水螺旋桨固定座螺钉4812,该取水螺旋桨固定座螺钉4812与取水螺旋桨驱动轴47的下端端面固定,一对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49在分别对应于前述进水管上支承座41的两端的位置与设置在进水管上支承座41朝向下的一侧的作用缸缸体铰接座412铰接,该对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49的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柱491朝向下并且通过铰接销轴4911与设置在前述浮箱底盘11的右端的缸柱铰接座111铰接,一对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49各具有一油缸进油接口492a和一油缸回油接口492b,油缸进油接口492a通过油缸进油接口连接油管与油缸进油接口连接油管接头493连接,前述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进油接口供油管624与油缸进油接口连接油管接头493连接,油缸回油接口492b通过油缸回油接口连接油管与油缸回油接口连接油管接头414连接,前述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回油管625与油缸回油接口连接油管接头494连接,油缸进油接口连接油管接头493以及油缸回油接口连接油管接头494在分别对应于油缸进油接口492a以及油缸回油接口492b的位置与前述浮箱1固定;在前述取水螺旋桨护套43的取水螺旋桨护套腔433内并且位于取水螺旋桨护套腔433的上部设置有一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枢转支承轴承座4331,在该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枢转支承轴承座4331的中央位置设置有一轴承43311,前述取水螺旋桨驱动轴47通过该轴承43311与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枢转支承轴承座4331转动配合。
30.当手执遥控器的操作者对遥控器操作而使前述电气控制器9接收信号,由电气控制器9对分油器62作用,使吸排水机构工作油马达供油管623将油液依次经前述的油马达进油口连接油管过渡接头46211、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进油口连接油管4621和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进油口462进入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46,由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46的
工作而带动取水螺旋桨驱动轴47,继而由取水螺旋桨驱动轴47带动取水螺旋桨48,由取水螺旋桨48将水向上引至进水管44的进水管腔443并继而上引至排水管45的排水管腔453,由与排水管上法兰边451配接的上面已提及的外接排水管如水带引出,即由排水管45的排水管出水口455引出,本发明将排水量设计为5000m3/h。在前述取水螺旋桨驱动轴油马达46工作的过程中,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回油口463回油,具体是:油液依次经取水螺旋桨驱动油马达回油口连接油管4631、油马达回油口连接油管过渡接头46311和过渡回油管46312引至回油总管8,继而由回油总管8经液压油箱回油接口72回入液压油箱7。
31.当要使整个吸排水机构4改变角度时,由操作者对遥控器操作,由电气控制器9对分油器62发出动作指令,由分油器62的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进油接口供油管624供油,使油液从油缸进油接口492a进入,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柱491伸出,使进水管下支承座42以进水管下支承座枢轴421为回转中心向顺时针方向转过一个角度,排水管45的排水管出水口455向下俯倾一定的角度,同时取水螺旋桨护套43偏转或称上翘一定的角度。当要使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柱491复位即回入缸体内时,在对遥控器的操作下,经电气控制器9对分油器62的作用,使与分油器62连接的前述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回油管625打开(通道通),油液依次经吸排水管角度调节油缸回油管625、分油器62、分油器回油管626进入回油总管8,前述排水管45的排水管出水口455向上昂起而恢复至原来状态,同时前述的取水螺旋桨护套43向下偏转或称下坠一定的角度而恢复至原来状态。
32.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方案,在前述排水管45的外壁上构成有排水管补强翼454。
33.优选地,在前述浮箱1的顶部的四周边缘部位设置有护栏15,前述浮箱顶部围合框14位于浮箱1顶部的中间区域,并且该浮箱顶部围合框14的底沿与护栏15之间的区域构成为浮箱甲舨16;前述浮箱顶部围合框14的上部形成敞口并且与前述浮箱腔12相通。
34.由图2所示,前述的柴油发动机51的左端配有带冷却风扇5111的冷却水箱511,而右端并且在柴油发动机进气口的位置设置有空气滤清器512,在柴油发动机51的柴油发动机排烟的部位配接有排烟管513(图1示),该排烟管513伸出前述浮箱1的左端的顶部。
35.前述的液压油箱7实质上有一对并且通过管路彼此联通,一对液压油箱7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吸排水机构让位腔73,前述吸排水机构2对应于该吸排水机构让位腔73的位置设置在前述浮箱底盘11的右端居中位置。之所以要将实质上为一个液压油箱7分成一对,并且彼此通过管路连接,一是考虑到前述吸排水机构4的居中安装,二是考虑到浮箱1的平衡,因此将液压油箱7表述为一个是并不矛盾的。
36.优选的,由图1所示,在前述浮箱1的上部前侧和后侧各间隔设置有警灯17,该警灯17与前述电气控制器9电气连接。
37.赴城市内涝区域之前,考虑到行驶速度,即考虑到缩短奔赴至排涝现场的中途时间,即保证第一时间到达灾害现场,可优选采用将本发明牵引至消防车上或常见的平板车上,具体是:由消防车或平板车上配备的拉臂上的钩子对前述的牵引钩配合环131牵引,以使本发明被牵至消防车或平板车,由消防车或平板车载至待排涝现场,再由本发明的履带式行走机构2从消防车上行至地坪,并且在前述排水管上法兰边451上完成了依需长度的外接排水管(普遍使用水带)的配接后进入水域,实施排涝。排涝结束,可由前述履带式行走机构2的工作而行走,并自行攀爬至消防车上。
38.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