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墙式基础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墙式基础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建筑基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墙式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群桩基础和沉井基础约为30-70米长,截面的直径约为6-9米,整个基础多为预制实心桩基结构,在施工时大多采用依靠自重下沉的方法,施工周期长,对地质要求高,且造成预制构件运输困难,吊装设备难的问题,都将造成施工效率低,工期长的局面。
3.同时,现有的地下基础将每个边墙分别进行依序进行浇筑连接,难免会在边墙间存在接缝,容易导致边墙的受压不均,且接缝容易扩散,同时出现渗水或漏水的情况,严重影响整个基础的质量。为避免上述及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耗材少,更加便于施工,安全可靠的整体式墙式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墙式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墙式基础,包括整体基础单元;所述整体基础单元包括围墙和封顶;所述围墙包括多个边墙;多个所述边墙形成整体式的多边形筒状基础结构;所述封顶定位设在所述围墙上,并与所述边墙连接。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单个所述整体基础单元构成整体式的封闭支撑基础结构或多个相邻的所述整体基础单元依序连接形成整体式的封闭支撑基础结构。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围墙内的钢筋笼体为与所述围墙形状匹配的整体式笼体结构。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隔墙;所述隔墙设在所述围墙内上部;所述隔墙的外端与所述围墙的交接处连接。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围墙为六边形结构,所述隔墙设有三个支边墙;所述支边墙的外端分别与所述围墙的交接处间隔连接。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围墙的顶部内侧还设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封顶抵接。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延伸部为沿所述围墙顶部的周向设置倒角或穹顶加腋结构。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封顶与所述围墙顶部为一体式结构。
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围墙的腔体两侧和下端均设有注浆管。
15.一种墙式基础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6.s1、施工准备:平整场地,清除杂物,换除地表层软土,夯压密实;同时泥浆池位置、钢筋加工场地、施工便道等均做到合理安排,并安排好施工所要的材料和设备;
17.s2、确定基础位置和边线:利用全站仪和钢尺,确定围墙基坑开挖的位置和尺寸,
并在待开挖的基坑的内侧对应插打钢板桩,再插打外侧钢板桩,钢板桩依序连接来实现对基坑开挖的隔离和防护;
18.s3、基坑开挖:成槽机进场,对钢板桩内的围墙基坑位置向下开挖,使基坑达到预定标高;
19.s4、植入围墙钢筋笼;围墙钢筋笼为与围墙截面形状整体式钢筋骨架结构,且围墙钢筋笼的上、下两端为收口结构,且围墙钢筋笼的与边墙对应的每一侧边的中空钢筋笼体内均设有一气囊;
20.履带吊进场,将一底部钢筋笼吊起并竖直下放到基坑中,此时底部钢筋笼的气囊均为膨胀状态,放入到基坑的泥浆中,由于浮力作用,向上托举底部钢筋笼,使钢筋笼的上端略高于基坑顶部,再调整钢筋笼和气囊,静待底部钢筋笼稳定浮于基坑内;
21.再通过履带吊将另一中部钢筋笼起吊到底部钢筋笼上方,通过套筒将中部钢筋上的连接部与底部钢筋上的连接部固定连接,以此实现两个钢筋笼的上下固定连接;同时将中部钢筋的每个边墙内的气囊分别与底部钢筋上下对应的气囊固定连接;
22.最后调整中部钢筋笼和底部钢筋内的气囊,使中部钢筋的上端略高于基坑顶部;同理,再进行顶部钢筋笼的定位安装,来形成一整体式笼体结构;同时调整钢筋笼的位置,通过定位销钉将钢筋笼与基坑内侧地基轴向定位,并抽出钢筋笼内的气囊;
23.s5、围墙灌注混凝土:通过多个导管分别向围墙基坑内高压灌注混凝土泥浆,将基坑内的泥浆挤出基坑,灌注中始终保持混凝土导管埋深2m以上,灌注混凝土完成后,观察30分钟左右,混凝土面没有变化再缓慢拔出导管;同时,围墙的顶部预留与封顶绑扎的钢筋;
24.s6、钢板桩的回收:拔出内、外侧的所有钢板桩,并进行回收来再次利用,同时夯实周边地基;
25.s7、延伸部和封顶钢筋骨架的设置:将围墙顶部内侧周向的地基挖除,形成与倒角或穹顶加腋结构的凹槽结构,再在凹槽结构和围墙预留钢筋进行钢筋绑扎,来实现延伸部和封顶的钢筋骨架与围墙的钢筋笼连接成一体结构;
26.s8、封顶灌注混凝土:在围墙的外侧设置支撑挡板;通过多个导管分别向围墙基坑内灌注混凝土泥浆,实现对围墙顶部、延伸部和封顶的浇筑;
27.s9、完成施工:在混凝土终凝3小时后,采取人工挖除多余部分混凝土,并移去其他的部件和设备,完成施工。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29.1、本技术通过设置整体式的围墙,避免了边墙依序连接形成的接缝,从而避免因边墙接缝导致的各类问题;通过采用多个边墙连接的中空闭环结构,植入土体后通过与周围边墙两侧及下端土体的相互作用提供承载能力,充分利用墙内外面摩擦力,增加基础的承载力,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安全可靠;同时通过在围墙上定位盖封顶实现对边墙的横向拉力,大大提高了整个整体基础单元的承载力;较传统的桩柱的结构而言,本技术无需配套大型的围堰和承台结构,减小实心基础结构体系重力(桩基混凝土、承台混凝土),降低施工成本,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30.2.本发明墙式基础工艺简单,施工快捷安全;施工采用成槽机,工艺和设备均已成熟,不用定制专用设备,易于推广施工;而通过在基坑施工时设置钢板桩,能够实现对基坑的有效隔离和防护,保证了基坑内的边墙的有效浇筑,大大缩减了工期,提高了整个基础的
施工质量和效率;同时钢板桩为可回收的部件,施工更加方便快捷,更加节能环保。
31.3.本发明环形封闭墙式基础可直接作为围挡结构,永临结合,特别是在水中施工时不用再单独设置钢围堰等临时设施,可大幅缩短施工工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32.4.本发明墙式基础在施工过程中钢筋骨架整体支座整体下放安装就位,一次浇筑成型;且混凝土采用压注式或导管式水下灌注成型,克服传统基础分散受力的缺点,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墙式基础钢筋可直接和上部墩、塔连接,取消承台结构,减小作用在土体上的恒载基础结构体系重力,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较好经济性。
附图说明
3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4.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基础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基础单元设置在地基中的剖视图;
36.图3为本发明的围墙的注浆管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发明的整体基础单元的隔墙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发明的整体基础单元的隔墙设置示意图;
39.图6为本发明的多个整体基础单元连接示意图;
40.图7为图6的多个整体基础单元连接示意图;
41.图8为本发明的一钢筋笼示意图;
42.图9为本发明的基坑开挖结构示意图;
43.图10为本发明的钢板桩连接结构示意图;
44.图11为本发明的整体基础单元钢筋笼连接的剖视图;
45.图1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多个整体基础单元连接的示意图;
46.图1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多个整体基础单元连接的示意图;
47.图1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多个整体基础单元连接的示意图;
48.图中标号说明:
49.1、整体基础单元;11、围墙;111、边墙;112、延伸部;12、封顶;13、隔墙;131、支边墙;14、注浆管;2、地基;21、基坑;3、钢筋笼;4、气囊;5、系梁;6、套筒;7、钢板桩;8、成槽机。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51.结合附图1至图1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墙式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52.具体地,结合附图1,一种墙式基础,包括整体基础单元1;所述整体基础单元1包括围墙11和封顶12;所述围墙11包括多个边墙111;多个所述边墙111形成整体式的多边形筒
状基础结构;所述封顶12定位设在所述围墙11上,并与所述边墙111连接。
53.本技术通过设置整体式的围墙,避免了边墙依序连接形成的接缝,从而避免因边墙接缝导致的各类问题;通过采用多个边墙连接的中空闭环结构,植入土体后通过与周围边墙两侧及下端土体的相互作用提供承载能力,充分利用墙内外面摩擦力,增加基础的承载力,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结构安全可靠;同时通过在围墙上定位盖封顶实现对边墙的横向拉力,大大提高了整个整体基础单元的承载力;较传统的桩柱的结构而言,本技术无需配套大型的围堰和承台结构,减小实心基础结构体系重力(桩基混凝土、承台混凝土),降低施工成本,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54.进一步地,所述围墙11内的钢筋笼体为与所述围墙形状匹配的整体式笼体结构。
55.进一步地,各段所述边墙111连接成多边形筒状结构。
56.需要说明的是,墙式基础是多边形封闭墙结构水平和竖向形成连续的整体,边墙111可根据需要沿竖向设计为不同的厚度,一般下部边墙111厚度小于上部。围墙11截面一般可呈现为四边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等多边形结构。
57.进一步地,所述封顶可为实心盖体或为分别与所述边墙111连接的系梁结构。
58.进一步地,还设有隔墙13;所述隔墙13设在所述围墙11内上部,用以加强基础结构刚度并增大承载能力。
59.进一步地,所述隔墙13的外端与所述围墙11的内侧壁连接。
60.优选地,所述隔墙13的外端与所述围墙11的交接处连接。
61.进一步地,所述隔墙13的高度为所述围墙11的三分之一。
62.进一步地,所述隔墙13与所述围墙11的中心轴重合。
63.优选地,所述隔墙13设有三个支边墙131;三个支边墙131沿周向均匀分布。
64.结合附图2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围墙11为六边形结构,所述隔墙13设有三个支边墙131;所述支边墙131的外端分别与所述围墙11的交接处间隔连接,实现对围墙11的加固。
65.进一步地,所述围墙11的顶部内侧还设有延伸部112;所述延伸部112与所述封顶12抵接,来增加围墙11与封顶12的承接面积,大大提高了对封顶12的支撑。
66.优选地,所述延伸部112为沿所述围墙11顶部的周向设置倒角或穹顶加腋结构。
67.结合附图3,进一步地,所述围墙11的腔体两侧和下端均设有注浆管14;在边墙111结构成型后,可通过注浆管14向土体注浆,增强结构与土体的相互作用,达到增大承载能力和维护效果的目的。
68.结合和附图6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单个所述整体基础单元1构成整体式的封闭支撑基础结构或多个相邻的所述整体基础单元1依序连接形成整体式的封闭支撑基础结构。
69.所述整体基础单元1设有多个;所述围墙11的边墙111外侧分别与相邻的围墙11的边墙111外侧连接.
70.所述整体基础单元1之间还设有系梁5;即可实现整体基础单元1可单独作为基础,也可由多个单元组合构成基础形式。
71.结合附图12和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围墙11的边墙111外侧分别与相邻的围墙11的边墙111外侧通过过渡部连接;所述过渡部的两端与分别与相邻的围墙11连接。
72.结合附图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围墙11的边墙111外侧分别与相邻的围墙11的边
墙111外侧直接连接,以此形成蜂窝状的边墙111结构。
73.结合附图8、图9、图10和图11,一种墙式基础的施工体系,包括钢筋笼3、气囊4和钢板桩7;所述钢筋笼3与所述围墙11的形状对应设置;所述气囊4分别设在所述钢筋孔的内与边墙111的腔体结构内;所述钢筋笼3的上、下两端均为收口结构,可实现所述气囊4在所述腔体机构内的膨胀定位和收缩脱离;所述钢板桩7设在基坑21的内、外侧,用于实现对所述围墙11浇筑的隔离防护。
74.需要说明的是,传统工艺的地下连续墙在成槽时,通常是在基坑21外侧设置混凝土导向墙,但是混凝土导向墙一般为2-3米,并不能有效对基坑21进行隔离和防护,导致墙式基础槽壁不可能实现完全垂直平整,总会出现塌孔,从而导致成型的墙体出现鼓包或凹陷,大大增加了施工工期,使得整个基础的施工质量和效率严重下降;且在整个基础施工完成后,混凝土导向墙的拆除费时费力,容易造成建筑垃圾,处理十分麻烦。
75.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边墙111为多边形结构,且基坑21的尺寸有限,在放置钢筋笼3时若钢筋笼3未竖直下放时,容易导致钢筋笼3与基坑21卡住;特别是底层的钢筋笼3放置时,由于底层具有很多水体或泥浆,导致钢筋笼3的浮力不均,下放存在困难,上部的钢筋笼3连接就很难进行下去。
76.进一步地,多个所述钢筋笼3自下向上依序对应连接;所述钢筋笼3内的每个边墙111内的气囊4自下向上依序连接,可实现通过所述气囊4来控制钢筋笼3的浮力。
77.需要说明的是,当气囊4设在钢筋笼3内时,通过注气装置使钢筋笼3内的气囊4膨胀,即可实现增加钢筋笼3在基坑21内的泥浆内浮力,在通过放气装置使钢筋笼3内的气囊4均匀收缩,使钢筋笼3在泥浆内匀速下沉,同时可实现在多个钢筋笼3连接时,通过调整不同边墙111内的气囊4的气体量来减少晃动,使钢筋笼3匀速下放。
78.进一步地,所述气囊4自下向上通过连接带固定连接,当整个钢筋笼3放置结束后,此时将气囊4内的气体放出,再向上拉拽气囊4,使气囊4从钢筋笼3的收口结构中脱离来完成回收;使用灵活,方便快捷,更加经济实用。
79.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钢板桩7分别通过两侧边的卡勾来实现勾接,便于连接和进行位置调整,施工更加方便快捷。
80.其中,墙式基础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81.s1、施工准备:平整场地,清除杂物,夯压密实;同时泥浆池位置、钢筋加工场地、施工便道等均做到合理安排,并安排好施工所要的材料和设备;
82.s2、确定基础位置和边线:利用全站仪和钢尺,确定围墙11基坑21开挖的位置和尺寸,并在待开挖的基坑21的内侧对应插打钢板桩,再插打外侧钢板桩,钢板桩依序连接来实现对基坑开挖的隔离和防护;
83.s3、基坑开挖:成槽机8进场,对钢板桩内的围墙11基坑21位置向下开挖,使基坑21达到预定标高;
84.s4、植入围墙钢筋笼;围墙钢筋笼为与围墙截面形状整体式钢筋骨架结构,且围墙钢筋笼的上、下两端为收口结构,且围墙钢筋笼的与边墙111对应的每一侧边的中空钢筋笼体内均设有一气囊4;
85.履带吊进场,将一底部钢筋笼吊起并竖直下放到基坑21中,此时底部钢筋笼的气囊4均为膨胀状态,放入到基坑21的泥浆中,由于浮力作用,向上托举底部钢筋笼3,使钢筋
笼的上端略高于基坑21顶部,再调整钢筋笼和气囊4,静待底部钢筋笼稳定浮于基坑21内;
86.再通过履带吊将另一中部钢筋笼起吊到底部钢筋笼上方,通过套筒6将中部钢筋上的连接部与底部钢筋上的连接部固定连接,以此实现两个钢筋笼的上下固定连接;同时将中部钢筋的每个边墙111内的气囊4分别与底部钢筋上下对应的气囊4固定连接;
87.最后调整中部钢筋笼和底部钢筋内的气囊4,使中部钢筋的上端略高于基坑21顶部;同理,再进行顶部钢筋笼的定位安装,来形成一整体式笼体结构;同时调整钢筋笼的位置,通过定位销钉将钢筋笼与基坑21内侧地基2轴向定位,并抽出钢筋笼3内的气囊4;
88.s5、围墙灌注混凝土:通过多个导管分别向围墙11基坑21内高压灌注混凝土泥浆,将基坑内的泥浆挤出基坑,灌注中始终保持混凝土导管埋深2m以上,灌注混凝土完成后,观察30分钟左右,混凝土面没有变化再缓慢拔出导管;同时,围墙11的顶部预留与封顶12绑扎的钢筋;
89.s6、钢板桩的回收:拔出内、外侧的所有钢板桩,并进行回收来再次利用,同时夯实周边地基2;
90.s7、延伸部和封顶钢筋骨架的设置:将围墙11顶部内侧周向的地基2挖除,形成与倒角或穹顶加腋结构的凹槽结构,再在凹槽结构和围墙预留钢筋进行钢筋绑扎,来实现延伸部112和封顶12的钢筋骨架与围墙11的钢筋笼3连接成一体结构;
91.s8、封顶灌注混凝土:在围墙11的外侧设置支撑挡板;通过多个导管分别向围墙11基坑21内灌注混凝土泥浆,实现对围墙11顶部、延伸部112和封顶12的浇筑;
92.s9、完成施工:在混凝土终凝3小时后,采取人工挖除多余部分混凝土,并移去其他的部件和设备,完成施工。
93.本发明墙式基础工艺简单,施工快捷安全;施工采用成槽机8,工艺和设备均已成熟,不用定制专用设备,易于推广施工;而通过在基坑施工时设置钢板桩,能够实现对基坑的有效隔离和防护,保证了基坑内的边墙的有效浇筑,大大缩减了工期,提高了整个基础的施工质量和效率;同时钢板桩为可回收的部件,施工更加方便快捷,更加节能环保。
94.本发明环形封闭墙式基础可直接作为围挡结构,永临结合,特别是在水中施工时不用再单独设置钢围堰等临时设施,可大幅缩短施工工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95.本发明墙式基础在施工过程中钢筋骨架整体支座整体下放安装就位,一次浇筑成型;且混凝土采用压注式或导管式水下灌注成型,克服传统基础分散受力的缺点,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墙式基础钢筋可直接和上部墩、塔连接,取消承台结构,减小作用在土体上的恒载基础结构体系重力,具有良好力学性能和较好经济性。
9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封顶与所述围墙顶部为一体式结构;其中墙式基础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7.s1、施工准备:平整场地,清除杂物;同时将泥浆池位置、钢筋加工场地、施工便道等均做到合理安排,并安排好施工所要的材料和设备;
98.s2、确定基础位置和边线:利用全站仪和钢尺,确定围墙11基坑21开挖的位置和尺寸,并在待开挖的基坑21的内侧对应插打钢板桩,再插打外侧钢板桩,钢板桩依序连接来实现对基坑开挖的隔离和防护;
99.s3、基坑开挖:成槽机8进场,对钢板桩内的围墙11基坑21位置向下开挖,使基坑21达到预定标高;
100.s4、植入围墙钢筋笼;围墙钢筋笼为与围墙截面形状整体式钢筋骨架结构,且围墙钢筋笼的上、下两端为收口结构,且围墙钢筋笼的与边墙111对应的每一侧边的中空钢筋笼体内均设有一气囊4;
101.履带吊进场,将一底部钢筋笼吊起并竖直下放到基坑21中,此时底部钢筋笼的气囊4均为膨胀状态,放入到基坑21的泥浆中,由于浮力作用,向上托举底部钢筋笼3,使钢筋笼的上端略高于基坑21顶部,再调整钢筋笼和气囊4,静待底部钢筋笼稳定浮于基坑21内;
102.再通过履带吊将另一中部钢筋笼起吊到底部钢筋笼上方,通过套筒6将中部钢筋上的连接部与底部钢筋上的连接部固定连接,以此实现两个钢筋笼的上下固定连接;同时将中部钢筋的每个边墙111内的气囊4分别与底部钢筋上下对应的气囊4固定连接;
103.最后调整中部钢筋笼和底部钢筋内的气囊4,使中部钢筋的上端略高于基坑21顶部;同理,再进行顶部钢筋笼的定位安装,来形成一整体式笼体结构;同时调整钢筋笼的位置,通过定位销钉将钢筋笼与基坑21内侧地基2周向定位,并抽出钢筋笼3内的气囊4;
104.s5、延伸部和封顶钢筋骨架的设置:将围墙11顶部内侧周向的地基2挖除,形成与倒角或穹顶加腋结构的凹槽结构,再在凹槽结构和钢筋笼3顶部进行钢筋绑扎,来实现延伸部112和封顶12的钢筋骨架与围墙11的钢筋笼3连接成一体结构;
105.s6、灌注混凝土:在钢筋笼3的外侧设置支撑挡板;通过多个导管分别向围墙11基坑21内灌注混凝土泥浆,灌注中始终保持混凝土导管埋深2m以上,灌注混凝土完成后,观察30分钟左右,混凝土面没有变化再缓慢拔出导管;
106.再向支撑挡板内进行混凝土灌注,实现对围墙11顶部、延伸部112和封顶12的一体浇筑;
107.s7、完成施工:在混凝土终凝3小时后,采取人工挖除多余部分混凝土,完成围墙11的施工;同时拔出外侧钢板桩和支撑挡板,夯实周边地基2;并移去其他的部件和设备,完成施工。
108.本技术通过设置整体式的墙体基础,避免了因分次浇筑连接形成的接缝,从而避免因边墙接缝导致的各类问题,结构性能更优,大大提高了整个基础结构的承载力。
109.在另一实施例中,当围墙11内设有隔墙13时,一种墙式基础的施工方法,与上述步骤不同的有:
110.s2、确定基础位置和边线:利用全站仪和钢尺,确定围墙11和隔墙13的基坑21开挖的位置和尺寸,并在待开挖的基坑21的内侧对应插打钢板桩,再插打外侧钢板桩,钢板桩依序连接来实现对基坑开挖的隔离和防护;
111.s3、基坑开挖:成槽机8进场,对钢板桩内的围墙11和隔墙13基坑21位置向下开挖,使基坑21和隔墙13达到预定标高;
112.s5、植入隔墙钢筋笼:将围墙钢筋笼通过履带吊放入隔墙13基坑21中,并通过钢丝将隔墙钢筋笼的外端分别与围墙钢筋笼连接,来形成一体结构;
113.s7、灌注混凝土:在钢筋笼3的外侧设置支撑挡板;通过多个导管分别向围墙11和隔墙13基坑21内灌注混凝土泥浆,灌注中始终保持混凝土导管埋深2m以上,灌注混凝土完成后,观察30分钟左右,混凝土面没有变化再缓慢拔出导管;
114.再向支撑挡板内进行混凝土灌注,实现对围墙11顶部、延伸部112和封顶12的一体浇筑;
115.s8、完成施工:在混凝土终凝3小时后,采取人工挖除多余部分混凝土,完成围墙11的施工;同时拔出外侧钢板桩和支撑挡板,夯实周边地基2;并移去其他的部件和设备,完成施工。
116.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未详细阐述部分属于本领域公知技术,或可直接从市场上采购获得,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获得,其具体的连接方式在本领域或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此处不再详述。
11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11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119.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120.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12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122.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