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油煤气 专利正文
一种液下加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液下加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加料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下加料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沥青行业中,液下加料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若能有效利用物料添加装置,则可节约能源、提高沥青生产质量、减少安全隐患。比如:在对改性沥青的搅拌过程在沥青罐中下层添加物料,可缩减50%左右预混时间,减少对沥青搅拌的时间需求;且添加装置会在物料预混之前对物料进行一次分散,使预混效果提升30%

40%。
3.目前,沥青行业中所使用的物料添加方式主要是通过提升机或上料器直接将物料投至沥青罐液面。其一,由于物料处于介质液面以上,搅拌叶片通常为径向旋转,造成物料无法及时与沥青进行充分混合,从而形成表面积淀、物料结团、汽化。其二,有些粉尘状物料因密度小,会漂浮在液面上的容器空间,随着温度不断升高,粉尘物料迅速汽化而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浓度就会造成罐内起火,且物料粉尘悬浮在罐内并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临界点,物料粉尘燃烧的热量以热传导方式传给罐内悬浮的物料粉尘,物料粉尘受热汽化后使燃烧循环进行,如果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则循环汽化燃烧反应逐渐加快,通过剧烈燃烧,最后形成爆炸,造成无法预估的损失。其三,使用传统方式直接在沥青液体表面层投入粉尘物料,因粉尘状物料密度小,漂浮在液面上方,尾气处理设备工作时会将物料粉尘与废气一同抽进收集管道,因罐内外温差大,进入收集管道汽化后,物料粉尘会迅速凝固并粘连在尾气处理收集管道内壁,如此往复会引起尾气处理收集管道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下加料装置,直接将颗料或粉尘状物料输送至沥青液体中下层进行预混,彻底解决罐内物料汽化燃烧、起火、爆炸等安全隐患,且可对结团物料进行碾磨分散后输送至罐内,能使物料与沥青得到充分融合,能有效提高预混效果、降低能耗,提升沥青生产质量的特点。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下加料装置,包括动力输出装置、螺旋输送装置、破损装置;动力输出装置由电机减速机、以及与电机减速机固定连接的减速机底座组成;螺旋输送装置由主轴、以及焊接在主轴表面的螺旋叶片,以及主轴和螺旋叶片外设置的筒体组成,且主轴固定在电机减速机输出轴的端部,且筒体与减速机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筒体下端的侧表面开设有底端扇形出口和u型侧面出口,所述筒体的下端固定有轴承底座,且主轴和轴承底座之间转动连接,电机减速机上端的侧表面安装有物料进口。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下加料装置优选技术方案,破损装置是转盘、定盘、定盘定位柱、定盘导向轴,所述定盘定位柱焊接在筒体下端的内表面,所述定盘导向轴固定在筒体下端的内表面,且定盘通过定盘定位柱和定盘导向轴进行定位,所述转盘固定在主轴的
下端。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下加料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转盘和主轴之间通过隔圈与锁紧螺母轴向定位。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下加料装置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筒体外表面的中部焊接有配焊法兰,所述配焊法兰的表面安装有活动安装套筒。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1、通过电机减速机输出轴连接的主轴,同时主轴外表面焊接有螺旋叶片,便于由物料进口进入到筒体内的物料在螺旋叶片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同时便于筒体下端设置的破损装置对物料进行研磨,使得物料进入主轴下端罐体内细化或分散,直接将颗料或粉尘状物料输送至沥青液体中下层进行预混,彻底解决罐内物料汽化燃烧、起火、爆炸等安全隐患,且可对结团物料进行碾磨分散后输送至罐内,能使物料与沥青得到充分融合,能有效提高预混效果、降低能耗,提升沥青生产质量的特点。
11.2、通过由转盘、定盘、定盘定位柱和定盘导向轴组成的破损装置,同时定盘通过定盘定位柱和定盘导向轴与筒体下端的内表面固定连接,转盘通过隔圈与锁紧螺母与主轴轴向定位,从而便于转盘和定盘配合对进入到主轴内的物料进行研磨,从而增加了物料由主轴下端进入罐体液下的便捷性,便于物料与沥青进行混合。
附图说明
12.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电机减速机;2、减速机底座;3、物料进口;4、主轴;5、筒体;6、转盘;7、定盘;8、底端扇形出口;9、轴承底座;10、定盘定位柱;11、u型侧面出口;12、定盘导向轴;13、活动安装套筒;14、配焊法兰;15、螺旋叶片;16、分散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实施例一
18.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液下加料装置,包括动力输出装置、螺旋输送装置、破损装置;动力输出装置由电机减速机1、以及与电机减速机1固定连接的减速机底座2组成;螺旋输送装置由主轴4、以及焊接在主轴4表面的螺旋叶片15,以及主轴4和螺旋叶片15外设置的筒体5组成,且主轴4固定在电机减速机1输出轴的端部,且筒体5与减速机底座2固定连接;筒体5下端的侧表面开设有底端扇形出口8和u型侧面出口11,筒体5的下端固定有轴承底座9,且主轴4和轴承底座9之间转动连接,电机减速机1上端的侧表面安装有物料进口3。
19.本实施方案中,通过电机减速机1输出轴连接的主轴4,同时主轴4外表面焊接有螺旋叶片15,便于由物料进口3进入到筒体5内的物料在螺旋叶片15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同时便于筒体5下端设置的破损装置对物料进行研磨,使得物料进入主轴4下端罐体内细化或分散,同时便于物料加入到液下的沥青中,从而增加了物料投放的便捷性。
20.具体的,破损装置是转盘6、定盘7、定盘定位柱10、定盘导向轴12,定盘定位柱10焊接在筒体5下端的内表面,定盘导向轴12固定在筒体5下端的内表面,且定盘7通过定盘定位柱10和定盘导向轴12进行定位,转盘6固定在主轴4的下端,转盘6和主轴4之间通过隔圈与锁紧螺母轴向定位。
21.本实施例中,通过由转盘6、定盘7、定盘定位柱10和定盘导向轴12组成的破损装置,同时定盘7通过定盘定位柱10和定盘导向轴12与筒体5下端的内表面固定连接,转盘6通过隔圈与锁紧螺母与主轴4轴向定位,从而便于转盘6和定盘7配合对进入到主轴4内的物料进行研磨,从而增加了物料由主轴4下端进入罐体液下的便捷性,便于物料与沥青进行混合。
22.其中螺旋叶片15通常螺距不小于100,转盘6与定盘7不少于4组,定盘导向轴12不少于2个,定盘定位柱不少于3个,电机减速机1与主轴4通过锁紧螺钉连接或者通过联轴器连接或者使用gkaf型电机连接均可。
23.具体的,筒体5外表面的中部焊接有配焊法兰14,配焊法兰14的表面安装有活动安装套筒13。
24.本实施例中,便于对筒体5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得物料进入到罐体液下的不同高度。
25.实施例二
26.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液下加料装置,包括动力输出装置、螺旋输送装置、破损装置;动力输出装置由电机减速机1、以及与电机减速机1固定连接的减速机底座2组成;螺旋输送装置由主轴4、以及焊接在主轴4表面的螺旋叶片15,以及主轴4和螺旋叶片15外设置的筒体5组成,且主轴4固定在电机减速机1输出轴的端部,且筒体5与减速机底座2固定连接;筒体5下端的侧表面开设有底端扇形出口8和u型侧面出口11,筒体5的下端固定有轴承底座9,且主轴4和轴承底座9之间转动连接,电机减速机1上端的侧表面安装有物料进口3。
27.本实施方案中,通过电机减速机1输出轴连接的主轴4,同时主轴4外表面焊接有螺旋叶片15,便于由物料进口3进入到筒体5内的物料在螺旋叶片15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同时便于筒体5下端设置的破损装置对物料进行研磨,使得物料进入主轴4下端罐体内细化或分散,同时便于物料加入到液下的沥青中,从而增加了物料投放的便捷性。
28.具体的,破损装置是由固定在主轴4下端的分散叶片16,分散叶片16设置有不少于四组。
29.本实施例中,通过由分散叶片16构成的破损装置,便于物料进入主轴4下端后通过分散叶片16进行分散,从而使得物料进行破损,便于分散后的物料进入罐体内的液下,便于物料与沥青进行混合。
30.具体的,筒体5外表面的中部焊接有配焊法兰14,配焊法兰14的表面安装有活动安装套筒13。
31.本实施例中,便于对筒体5的位置进行调节,使得物料进入到罐体液下的不同高度。
3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时,根据物料进入罐体内的位置,调节配焊法兰14与罐体的安装位置,并转动活动安装套筒13对配焊法兰14进行定位,使得筒体5插入罐体的液下,把电机减速机1与外部的电源连接,此时电机减速机1的输出轴带着主轴4旋转,使得螺旋叶片15跟随主轴4转动,物料由物料进口3进入筒体5内,后在螺旋叶片15的作用下向下运动,同时主轴4的下端带着转盘6转动,当物料到达转盘6和定盘7之间时进行研磨,研磨后的物料通过筒体5下端的底端扇形出口8和u型侧面出口11排入到罐体的液下;使用时由转盘6、定盘7、定盘定位柱10和定盘导向轴12组成的破损装置可更换为分散叶片16,使得分散叶片16对进入筒体5下端的物料进行分散,达到物料破损的效果。
3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