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金工具 专利正文
变距工装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变距工装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自动化领域,特别是涉及变距工装。


背景技术:

2.随着工业发展,设备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流水作业中,不同工序之间的工件间距要求可能产生差异,对自动化设备提出一定的挑战。
3.人们尝试设计变距设备。例如公开号为cn210824389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变距机构,包括安装有若干拾取单元的变距单元本体;变距单元本体包括变距驱动器、变距移动组件、变距固定板、变距基架;变距驱动器驱使变距移动组件运动,以使得相邻两变距固定板间距变大或缩小。
4.发明人发现,与上述文件中记载的技术方案类似的,现有的变距方案结构较为复杂,而且各工件的定位精度较低,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变距工装,包括机架,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驱动气缸,与所述驱动气缸联动的变距组件,所述变距组件包括第一导轨和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导轨上的多个治具,所述变距组件具有各治具相互贴靠的第一状态和各治具远离预设距离的第二状态,各治具上设有能够相对自身滑动预设距离的传动杆,在变距方向上,各治具通过所述传动杆连接至相邻治具。
6.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7.可选的,所述治具包括:
8.滑动座,滑动配合在所述第一导轨上并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与相邻治具的滑动座贴靠,所述传动杆设置于所述滑动座上;
9.工件夹具,设置在所述滑动座上用于固定工件。
10.可选的,所述滑动座的截面形状为凸字形,所述第一导轨的截面形状为c 字形且开口侧缘对向翻折以搭置并约束在所述滑动座的肩部。
11.可选的,所述滑动座上设有传动孔且所述传动孔在滑动方向上贯穿所述滑动座,所述传动孔包括相互连通且孔径依次缩小的安装口,滑动腔以及过孔;所述传动杆一端为膨大端且所述膨大端与所述滑动腔配合,另一端为驱动端且所述驱动端贯穿所述过孔与相邻的所述滑动座连接,所述膨大端与所述过孔的侧缘相互作用以驱动所述滑动座运动。
12.可选的,所述传动杆为一体结构且包括外径依次缩小的膨大端,引导部以及所述驱动端,所述引导部与所述过孔的尺寸相互配合。
13.可选的,所述驱动端至所述膨大端的端面的距离为远离间距,各传动杆的远离间距相等或不相等。
14.可选的,所述安装口上设有封闭所述传动孔的端盖,所述端盖上设有与相邻的滑动座上的驱动端连接的施力孔。
15.可选的,所述驱动气缸包括安装于所述机架上的缸筒和滑动装配于所述缸筒的活塞杆,所述活塞杆通过换向组件与所述变距组件联动,所述换向组件包括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二导轨、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导轨上的换向滑块以及连接在所述换向滑块和所述变距组件之间的换向连杆;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换向滑块连接且所述活塞杆和所述换向连杆位于所述换向滑块的同侧。
16.可选的,所述第二导轨并排设置有多条,所述换向滑块滑动设置在多条第二导轨上,所述换向连杆与所述换向滑块的中部连接,所述活塞杆与所述换向滑块的侧边连接,所述缸筒位于所述第一导轨的一侧。
17.可选的,所述第二状态下,位于两端的治具靠近所述第一导轨的两端,所述换向滑块位于所述第二导轨的远离所述变距组件的一端。
18.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传动杆实现治具的相互远离从而进入第二状态,通过治具的相互贴靠进入第一状态,通过单个驱动气缸的驱动实现多个治具的联动,结构简单稳定,易于布置。
19.具体的有益技术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结合具体结构或步骤进一步阐释。
附图说明
20.图1a和1b为一实施例中变距工装示意图;
21.图2a和2b为另一实施例中变距工装示意图;
22.图3a和3b为又一实施例中变距工装示意图;
23.图4a为一实施例中治具装配示意图;
24.图4b为图4a中的治具内部部件配合示意图;
25.图4c为图4a中的治具内的滑动腔示意图。
26.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7.1、机架;
28.2、驱动气缸;21、缸筒;22、活塞杆;
29.3、变距组件;31、第一导轨;32、治具;321、滑动座;322、工件夹具; 323、肩部;324、传动孔;325、安装口;326、滑动腔;327、过孔;328、端盖;329、施力孔;33、传动杆;331、膨大端;332、驱动端;333、引导部;
30.4、换向组件;41、第二导轨;42、换向滑块;43、换向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
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4.参考附图1a至附图4c,本技术公开了变距工装,包括机架1,安装于机架 1上的驱动气缸2,与驱动气缸2联动的变距组件3,变距组件3包括第一导轨 31和滑动安装在第一导轨31上的多个治具32,变距组件3具有各治具32相互贴靠的第一状态(附图2a中的位于图中上方的变距组件3)和各治具32远离预设距离的第二状态(附图2a中的位于图中下方的变距组件3),各治具32上设有能够相对自身滑动预设距离的传动杆33,在变距方向上,各治具32通过传动杆33连接至相邻治具32。
35.变距所指代的是治具32之间的间距的变化。在生产过程中,间距的变化能够适应不同的工序要求。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通过传动杆33来实现治具32在自由运动预设距离后实现对下一个治具32的传动,从而能够通过单个驱动气缸 2实现多个治具32的变距。同时治具32的之间的间距通过传动杆33来控制,从而避免了驱动机构的运动精度影响变距的精度,结构简单的同时稳定可靠。
36.在治具32的结构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治具32包括:
37.滑动座321,滑动配合在第一导轨31上并在第一状态下与相邻治具32的滑动座321贴靠,传动杆33设置于滑动座321上;
38.工件夹具322,设置在滑动座321上用于固定工件。
39.工件夹具322用于实现工件的固定,变距的相关功能通过滑动座321实现。滑动座321相互贴靠时,变距组件3位于第一状态,因此驱动气缸2的作用只用于实现驱动,对于变距和运动精度不会产生影响。
40.在滑动座321的滑动配合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滑动座321的截面形状为凸字形,第一导轨31的截面形状为c字形且开口侧缘对向翻折以搭置并约束在滑动座321的肩部323。
41.第一导轨31不仅仅提供滑动方向上的引导,还通过搭置来防止滑动座321 脱出第一导轨31。在具体产品中,第一导管的底面可能通过机架1提供。
42.在传动杆33和滑动座321的配合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滑动座321上设有传动孔324且传动孔324在滑动方向上贯穿滑动座321,传动孔324包括相互连通且孔径依次缩小的安装口325,滑动腔326以及过孔327;传动杆33一端为膨大端331且膨大端331与滑动腔326配合,另一端为驱动端332且驱动端332 贯穿过孔327与相邻的滑动座321连接,膨大端331与过孔327的侧缘相互作用以驱动滑动座321运动。
43.当传动杆33在过孔327的引导下运动且膨大端331与过孔327的侧缘未相抵时,传动杆33能够自由运动,即释放相邻的两者的治具32之间的预设间距;当膨大端331与过孔327的侧缘相抵时,变距过程完成,治具32会被传动杆33 驱动,从而释放下一个治具32的预设间距。
44.在传动杆33的具体结构上,参考一实施例中,传动杆33为一体结构且包括外径依次缩小的膨大端331,引导部333以及驱动端332,引导部333与过孔 327的尺寸相互配合。
45.引导部333与过孔327的尺寸相互配合能够提高传动杆33运动的稳定性。从而提高
治具32运动的温定形。提高变距过程的稳定程度。
46.在变距的具体设置上,参考一实施例中,驱动端332至膨大端331的端面的距离为远离间距d1(参考附图4b),各传动杆33的远离间距相等或不相等。
47.根据上文不难理解的,远离间距d1实际上就是传动杆33的自由行程,也就是治具32之间预设间距。当各治具32的传动杆33的远离间距相等时,变距结果为各治具32等距;当各治具32的传动杆33的远离间距不相等时,变距结果为各治具32不等距。操作人员能够灵活的调整传动杆33的远离间距d1,从而实现最终变距效果,对于驱动气缸2的要求降低。
48.在传动杆33的安装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安装口325上设有封闭传动孔324的端盖328,端盖328上设有与相邻的滑动座321上的驱动端332连接的施力孔329。
49.端盖328可拆卸的安装在安装口325上。端盖328的设置提高了传动杆33 的维护性,尤其是施力孔329磨损后可以方便的更换,而非需要更换整个治具 32。
50.在驱动气缸2的驱动形式上,直接设置的驱动气缸2会导致整体尺寸在变距方向上的增加,不利于布置。参考一实施例中,驱动气缸2包括安装于机架1 上的缸筒21和滑动装配于缸筒21的活塞杆22,活塞杆22通过换向组件4与变距组件3联动,换向组件4包括安装在机架1上的第二导轨41、滑动安装在第二导轨41上的换向滑块42以及连接在换向滑块42和变距组件3之间的换向连杆43;活塞杆22与换向滑块42连接且活塞杆22和换向连杆43位于换向滑块 42的同侧。换向滑块42的设置实现了驱动气缸2与变距组件3的并排设置,提高设备集成度。
51.在具体的连接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第二导轨41并排设置有多条,换向滑块42滑动设置在多条第二导轨41上,换向连杆43与换向滑块42的中部连接,活塞杆22与换向滑块42的侧边连接,缸筒21位于第一导轨31的一侧。多条第二导轨41能够提高换向滑块42运动的稳定性,从而避免运动卡滞的情况。
52.在运动过程的极限位置上,参考一实施例中,第二状态下,位于两端的治具32靠近第一导轨31的两端,换向滑块42位于第二导轨41的远离变距组件3 的一端。
53.本技术公开的技术方案通过通过传动杆33实现治具32的相互远离从而进入第二状态,通过治具32的相互贴靠进入第一状态,通过单个驱动气缸2的驱动实现多个治具32的联动,结构简单稳定,易于布置。
54.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55.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