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造纸印刷 专利正文
一种纸罐自动组装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纸罐自动组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纸罐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纸罐自动组装机。


背景技术:

2.纸罐在市场、家庭以及日常生活当中使用及其广泛。
3.目前,纸罐组装工序主要是靠多名工人手动组装,此种组装方式极其耗费时间、人力,而随着工人工作时间增长,工人们的加工效率也越来越低,这也就导致生产出的纸罐品质得不到保证,纸罐一致性差,达不到客户的生产要求,不能满足客户大批量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纸罐自动组装机,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生产出的纸罐品质得不到保证,纸罐一致性差,达不到客户的生产要求,不能满足客户大批量生产需求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纸罐自动组装机,包括:
6.上盖加工装置,用于上盖卷边、旋转及点胶操作;
7.上盖圆片加工装置,其设置于所述上盖加工装置一侧,用于将上盖圆片装入上盖中,并将上盖与上盖圆片贴合组成第一工件;
8.底筒加工装置,其并列设置于所述上盖加工装置一侧,用于底筒卷边及旋转操作;
9.底筒圆片加工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底筒加工装置一侧,用于将底筒圆片装入底筒中,并将底筒与底筒圆片贴合;
10.内管加工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底筒圆片加工装置一侧,用于将内管装入底筒中组成第二工件;
11.整体组装装置,其设置于所述内管加工装置一侧,用于将第一工件装在第二工件上,所述整体组装装置包括第九移动模组、第十移动模组及第四夹爪气缸,所述第九移动模组设置于所述上盖加工装置上方,所述第九移动模组移动端安装有所述第十移动模组,所述第十移动模组移动端上安装有所述第四夹爪气缸。
12.第九移动模组沿着第三加工输送线35安装于第三加工输送线35上方,第九移动模组移动端上竖直安装有第十移动模组,第十移动模组移动端上安装有第四夹爪气缸,第四夹爪气缸移动端上安装有第四夹块。
13.优选的,所述上盖加工装置包括上盖上料输送线、上盖卷边机、两个上盖移送机构、第一加工输送线、上盖一次翻转机构及上盖点胶机构,所述上盖上料输送线、上盖卷边机及第一加工输送线依次设置,所述上盖卷边机的上料端、下料端分别对称设置有一所述上盖移送机构以用于上盖上料至该上盖卷边机及从该上盖卷边机下料,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沿上盖输送方向安装有所述上盖一次翻转机构及所述上盖点胶机构,所述上盖一次翻转机构靠近所述上盖卷边机设置以用于将上盖翻转180
°

14.优选的,所述上盖移送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一移动模组、第二移动模组、第一
旋转马达及第一夹爪气缸,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于所述上盖卷边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沿着所述上盖上料输送线横向设置有所述第一移动模组,所述第一移动模组移动端上竖直安装有所述第二移动模组,所述第二移动模组移动端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旋转马达,所述第一旋转马达输出端安装有所述第一夹爪气缸,所述第一夹爪气缸移动端上连接有第一夹块;
15.所述上盖一次翻转机构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底座、第一旋转气缸、第一旋转臂、第二夹爪气缸及第一夹爪,所述第一安装板可调节位置地设于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上,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贯穿设置有第一位置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板上安装有第一安装底座,所述第一安装底座上横向设置有限位筋条,所述限位筋条相对两端均设置有缓冲件,所述第一旋转气缸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底座上,所述第一旋转气缸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旋转臂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臂上安装有抵接块,当所述第一旋转臂旋转至水平状态时,所述抵接块于所述缓冲件抵接,所述第一旋转臂另一端安装有第二夹爪气缸,所述第二夹爪气缸移动端朝向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设置,所述第二夹爪气缸移动端上安装有第一夹爪,所述第一夹爪中部凹陷形成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一避让槽两侧对称设置有三角凸缘,所述三角凸缘包括相互连接的倾斜壁及竖壁,所述倾斜壁与所述竖壁之间形成第一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为45
°
~80
°

16.所述上盖点胶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架、第三移动模组、第二旋转马达及第一点胶阀,所述第二支撑架安装于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上,所述第二支撑架上竖直安装有所述第三移动模组,所述第三移动模组移动端上安装有第二旋转马达,所述第二旋转马达输出端沿着所述第三移动模组中轴径向转动,所述第二旋转马达输出端上安装有第一点胶阀,所述第一点胶阀的点胶口中轴与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平面之间形成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为60
°
~90
°

17.优选的,所述上盖圆片加工装置包括上盖圆片上料机构、上盖圆片压紧机构及上盖二次翻转机构,所述上盖圆片上料机构包括第一机台、第四移动模组、上盖圆片放料治具、第五移动模组、第六移动模组及上盖圆片上料吸盘,所述第一机台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一侧,所述第一机台上安装有所述第四移动模组,所述第四移动模组移动端安装有所述上盖圆片放料治具,所述上盖圆片放料治具上并列设置有两个上盖圆片放料工位,所述第五移动模组沿着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宽度方向设于所述第一机台上方,所述第五移动模组移动端上竖直安装有所述第六移动模组,所述第六移动模组移动端上安装有所述上盖圆片上料吸盘,所述上盖圆片上料吸盘相对于所述第一机台倾斜;
18.所述上盖圆片压紧机构包括第三支撑架、第一压紧气缸、第一压紧杆及第一压紧块,所述第三支撑架安装于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上且位于所述上盖点胶机构后侧,所述第三支撑架上竖直安装有所述第一压紧气缸,所述第一压紧气缸输出端连接有所述第一压紧杆,所述第一压紧杆上连接有所述第一压紧块;
19.所述上盖二次翻转机构设于第一加工输送线上且位于所述上盖圆片压紧机构以用于对第一工件进行翻转。
20.优选的,所述底筒加工装置包括底筒上料输送线、底筒卷边机、两个底筒移送机构、第二加工输送线、第三加工输送线及底筒翻转机构,所述底筒上料输送线、底筒卷边机、第二加工输送线及第三加工输送线依次设置,所述底筒卷边机的上料端、下料端分别对称
设置有一所述底筒移送机构以用于底筒上料至该底筒卷边机及从该底筒卷边机下料,所述第二加工输送线与所述第三加工输送线垂直,所述第三加工输送线位于所述上盖加工装置一侧,所述第二加工输送线安装有所述底筒翻转机构以用于将底筒翻转至第三加工输送线上。
21.优选的,所述底筒圆片加工装置包括底筒圆片上料机构、底筒圆片压紧机构及底筒圆片点胶机构,所述底筒圆片上料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三加工输送线一侧以用于将底筒圆片倾斜放入至底筒中,所述第三加工输送线上依次安装有所述底筒圆片压紧机构、底筒圆片点胶机构,所述底筒圆片压紧机构用于将底筒圆片压合在底筒中,所述底筒圆片点胶机构用于对底筒及底筒圆片压合处点胶。
22.优选的,所述内管加工装置包括第四加工输送线及内管安装装置,所述第四加工输送线并列设置于所述第三加工输送线一侧,所述内管安装装置设于所述第四加工输送线末端以用于抓取内管并放入底筒中。
2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成型设备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自动组装机能实现纸罐自动组装,有效地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升纸罐组装、生产效率。此外,自动组装机中各机构结构简单,机构之间能紧密配合,能大大缩短工件移送、组装时间。
24.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自动组装机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盖移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盖点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盖一次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盖圆片上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盖圆片压紧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内管安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1、上盖加工装置;2、上盖圆片加工装置;3、底筒加工装置; 4、底筒圆片加工装置;5、内管加工装置;6、整体组装装置;11、上盖上料输送线;12、上盖卷边机;13、上盖移送机构;14、第一加工输送线;15、上盖一次翻转机构;16、上盖点胶机构;131、第一支撑架;132、第一移动模组; 133、第二移动模组;134、第一旋转马达;135、第一夹爪气缸;136、第一夹块;151、第一安装板;152、第一安装底座;153、第一旋转气缸;154、第一旋转臂;155、第二夹爪气缸;156、第一夹爪;157、第一位置安装孔;158、限位筋条;159、缓冲件;15a、第一避让槽;15b、倾斜壁;15c、竖壁;15d、抵接块;161、第二支撑架;162、第三移动模组;163、第二旋转马达;164、第一点胶阀;21、上盖圆片上料机构;22、上盖圆片压紧机构;23、上盖二次翻转机构;211、第一机台;212、第四移动模组;213、上盖圆片放料治具;214、第五移动模组;
215、第六移动模组;216、上盖圆片上料吸盘;221、第三支撑架;222、第一压紧气缸;223、第一压紧杆;224、第一压紧块;31、底筒上料输送线;32、底筒卷边机;33、底筒移送机构;34、第二加工输送线;35、第三加工输送线;36、底筒翻转机构;41、底筒圆片上料机构;42、底筒圆片压紧机构;43、底筒圆片点胶机构;51、第四加工输送线;52、内管安装装置; 521、第七移动模组;522、第八移动模组;523、第三夹爪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3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提供一种纸罐自动组装机,包括:
36.上盖加工装置1,用于上盖卷边、旋转及点胶操作;
37.上盖圆片加工装置2,其设置于所述上盖加工装置1一侧,用于将上盖圆片装入上盖中,并将上盖与上盖圆片贴合组成第一工件;
38.底筒加工装置3,其并列设置于所述上盖加工装置1一侧,用于底筒卷边及旋转操作;
39.底筒圆片加工装置4,其设置于所述底筒加工装置3一侧,用于将底筒圆片装入底筒中,并将底筒与底筒圆片贴合;
40.内管加工装置5,其设置于所述底筒圆片加工装置4一侧,用于将内管装入底筒中组成第二工件;
41.整体组装装置6,其设置于所述内管加工装置5一侧,用于将第一工件装在第二工件上。
4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上盖加工装置1包括上盖上料输送线11、上盖卷边机12、两个上盖移送机构13、第一加工输送线14、上盖一次翻转机构15及上盖点胶机构16,所述上盖上料输送线11、上盖卷边机12及第一加工输送线14依次设置,所述上盖卷边机12的上料端、下料端分别对称设置有一所述上盖移送机构13以用于上盖上料至该上盖卷边机12及从该上盖卷边机12下料,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14沿上盖输送方向安装有所述上盖一次翻转机构15及所述上盖点胶机构16,所述上盖一次翻转机构15靠近所述上盖卷边机12 设置以用于将上盖翻转180
°

43.其中,上盖卷边机12上设置有第一转盘,第一转盘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卷边工位,有利于存放多个上盖,能有效缩短上盖卷边工序等待时间,进而提升纸罐的安装效率。在工作时,一上盖移送机构13将一个上盖放在上盖卷边机12的第一卷边工位上,然后第一转盘转动一个工位的距离,上盖移送机构13将持续不断地将上盖放在第一卷边工位上。
44.此外,当上盖完成卷边工序后,上盖的上边沿为卷边,而上盖一次翻转机构15将上盖翻转180
°
,此时,上盖的下边沿为卷边,该结构能有利于后续上盖圆片安装。
4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上盖移送机构13包括第一支撑架131、第一移动模组132、第二移动模组133、第一旋转马达134及第一夹爪气缸135,所述第一支撑架131设置于所述上盖卷边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架131上沿着所述上盖上料输送线11横向设置有所述第一移动模组132,所述第一移动模组132移动端上竖直安装有所述第二移动模组133,所述第二移动模组133移动端上安装有所述第一旋转马达134,所述第一旋转马达
134输出端安装有所述第一夹爪气缸135,所述第一夹爪气缸135移动端上连接有第一夹块136;
46.其中,位于上盖卷边机12两端的上盖移送机构13结构相同。第一移动模组 132、第二移动模组133为直线电机等线性驱动装置,能实现线性移动。第一移动模组132能驱动第一夹爪气缸135将上盖从上盖上料输送线11移送至上盖卷边机12,第二移动模组133能驱动第一夹爪气缸135上下移动取料,第一旋转马达 134能驱动第一夹爪沿着第一夹爪中轴径向转动,进而可以调整上盖位置。
47.所述上盖一次翻转机构15包括第一安装板151、第一安装底座152、第一旋转气缸153、第一旋转臂154、第二夹爪气缸155及第一夹爪156,所述第一安装板151可调节位置地设于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14上,所述第一安装板151上贯穿设置有第一位置安装孔157,所述第一安装板151上安装有第一安装底座152,所述第一安装底座152上横向设置有限位筋条158,所述限位筋条158相对两端均设置有缓冲件159,所述第一旋转气缸153固定于所述第一安装底座152上,所述第一旋转气缸153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旋转臂154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旋转臂154上安装有抵接块15d,当所述第一旋转臂154旋转至水平状态时,所述抵接块15d于所述缓冲件159抵接,所述第一旋转臂154另一端安装有第二夹爪气缸155,所述第二夹爪气缸155移动端朝向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14设置,所述第二夹爪气缸155 移动端上安装有第一夹爪156,所述第一夹爪156中部凹陷形成有第一避让槽 15a,所述第一避让槽15a两侧对称设置有三角凸缘,所述三角凸缘包括相互连接的倾斜壁15b及竖壁15c,所述倾斜壁15b与所述竖壁15c之间形成第一角度,所述第一角度为45
°
~80
°

48.其中,第一角度为70
°
,其有利于夹持不同尺寸的圆形工件。第一旋转臂 154上设置的抵接块15d与缓冲件159配合,使第一旋转臂154能得到有效保护,不会过分旋转,防止第一旋转臂154损坏。另外,采用螺栓穿过第一位置安装孔 157可以调节第一安装板151的位置。
49.所述上盖点胶机构16包括第二支撑架161、第三移动模组162、第二旋转马达163及第一点胶阀164,所述第二支撑架161安装于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14上,所述第二支撑架161上竖直安装有所述第三移动模组162,所述第三移动模组162 移动端上安装有第二旋转马达163,所述第二旋转马达163输出端沿着所述第三移动模组162中轴径向转动,所述第二旋转马达163输出端上安装有第一点胶阀 164,所述第一点胶阀164的点胶口中轴与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14平面之间形成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为60
°
~90
°
。其中,第二角度为70
°
,该第二角度设置有保证出胶口与工件之间保持一个倾斜状态,能更有利于点胶,且点胶效果更好。
5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上盖圆片加工装置2包括上盖圆片上料机构21、上盖圆片压紧机构22及上盖二次翻转机构23,所述上盖圆片上料机构21包括第一机台211、第四移动模组212、上盖圆片放料治具213、第五移动模组214、第六移动模组215及上盖圆片上料吸盘216,所述第一机台211 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14一侧,所述第一机台211上安装有所述第四移动模组212,所述第四移动模组212移动端安装有所述上盖圆片放料治具213,所述上盖圆片放料治具213上并列设置有两个上盖圆片放料工位,所述第五移动模组 214沿着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14宽度方向设于所述第一机台211上方,所述第五移动模组214移动端上竖直安装有所述第六移动模组215,所述第六移动模组215 移
动端上安装有所述上盖圆片上料吸盘216,所述上盖圆片上料吸盘216相对于所述第一机台211倾斜;
51.其中,第四移动模组212驱动着上盖圆片放料治具213沿着第五移动模组214 长度方向移动,能有效调整上盖圆片上料位置,并且更方便上盖圆片上、下装料。在上盖圆片放料治具213上设置有两个由限位柱限位的放料位。第五移动模组214驱动上盖圆片上料吸盘216沿着第一加工输送线14宽度方向移动,以用于将上盖圆片送至第一加工输送线14的上盖当中。第六移动模组215驱动上盖圆片上料吸盘216上下移动,以用于取放上盖圆片。而上盖圆片上料吸盘216相对于第一机台211倾斜设置,是为了更顺利地将上盖圆片放入上盖中,由于上盖的开口直径略大于上盖圆片直径,若上盖圆片正对上盖开口放入上盖中,则容易造成上盖圆片卡在上盖的开口上。当上盖圆片倾斜放入上盖开口之中,不仅有利于后续压紧上盖圆片,还能保证上盖圆片能放入上盖中。
52.所述上盖圆片压紧机构22包括第三支撑架221、第一压紧气缸222、第一压紧杆223及第一压紧块224,所述第三支撑架221安装于所述第一加工输送线14上且位于所述上盖点胶机构16后侧,所述第三支撑架221上竖直安装有所述第一压紧气缸222,所述第一压紧气缸222输出端连接有所述第一压紧杆223,所述第一压紧杆223上连接有所述第一压紧块;其中,在工作时,上盖带有上盖圆片在第一加工输送线14上传送,并来到上盖圆片压紧机构22下方,定位机构将上盖、上盖圆片限制前进,然后第一压紧气缸222驱动第一压紧杆223向下移动,第一压紧杆223驱动第一压紧块224下移,第一压紧块224伸入至上盖中,并将上盖圆片压入上盖的卷边处,并由胶水粘紧。
53.所述上盖二次翻转机构23设于第一加工输送线14上且位于所述上盖圆片压紧机构22以用于对第一工件进行翻转。其中上盖二次翻转机构23的结构与上盖一次翻转机构15相同,在此不作重复叙述。上盖二次翻转机构23将第一工件翻转,使第一工件的开口朝下,方便后续组装。
5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底筒加工装置3包括底筒上料输送线31、底筒卷边机32、两个底筒移送机构33、第二加工输送线34、第三加工输送线35及底筒翻转机构36,所述底筒上料输送线31、底筒卷边机32、第二加工输送线34及第三加工输送线35依次设置,所述底筒卷边机32的上料端、下料端分别对称设置有一所述底筒移送机构33以用于底筒上料至该底筒卷边机 32及从该底筒卷边机32下料,所述第二加工输送线34与所述第三加工输送线35 垂直,所述第三加工输送线35位于所述上盖加工装置1一侧,所述第二加工输送线34安装有所述底筒翻转机构36以用于将底筒翻转至第三加工输送线35上。
55.其中,底筒卷边机32的结构与上盖卷边机12结构相同,底筒移送机构33与上盖移送机构13结构相同,底筒翻转机构36与上盖一次翻转机构15相同,故不作重复叙述。
56.在工作时,底筒上料至底筒上料输送线31上,一底筒移送机构33将底筒输送至底筒卷边机32上,底筒卷边机32对底筒进行卷边工序,另一底筒移送机构 33将完成卷边工序的底筒夹出,并转送至第二加工输送线34上,底筒翻转机构 36将第二加工输送线34上的底筒翻转移送至第三加工输送线35上。底筒翻转机构36将底筒翻转180
°

57.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底筒圆片加工装置4包括底筒圆片上料机构41、底筒圆片压紧机构42及底筒圆片点胶机构43,所述底筒圆片上料机构41设置于所述第三加工输送线35一侧以用于将底筒圆片倾斜放入至底筒中,所述第三加工输送线
35上依次安装有所述底筒圆片压紧机构42、底筒圆片点胶机构43,所述底筒圆片压紧机构42用于将底筒圆片压合在底筒中,所述底筒圆片点胶机构43用于对底筒及底筒圆片压合处点胶。
58.其中,底筒圆片上料机构41的结构与上盖圆片上料机构21的结构相同,区别在于底筒圆片上料机构41设置位置不同。底筒圆片压紧机构42的结构与上盖圆片压紧机构22的结构相同,区别在于底筒圆片压紧机构42设置位置不同。底筒圆片点胶机构43与上盖圆片点胶机构的结构相同,区别在于底筒圆片点胶机构43设置位置不同。
59.在工作时,底筒圆片上料机构41将底筒圆片倾斜放入至底筒当中,底筒圆片压紧机构42伸入底筒中,并将底筒圆片压紧在底筒中,最后通过底筒圆片点胶机构43将底筒圆片与底筒粘接。
6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内管加工装置5包括第四加工输送线51及内管安装装置52,所述第四加工输送线51并列设置于所述第三加工输送线35一侧,所述内管安装装置52设于所述第四加工输送线51末端以用于抓取内管并放入底筒中。
61.其中,第四加工输送线51设置于第三加工输送线35一侧,内管由第四加工输送线51上料并移动至内管安装装置52下方,内管被定位机构限制前进,内管安装装置52夹取内管,并将内管移送至第三加工输送线35上的底筒中,而底筒此时被第三加工输送线35上的定位机构限制前进。
62.内管安装装置52包括第七移动模组521、第八移动模组522及第三夹爪气缸 523,第七移动模组521沿着第四加工输送线51、第三加工输送线35的宽度方向设于第四加工输送线51、第三加工输送线35上方,第七移动模组521移动端竖直安装有第八移动模组522,第八移动模组522移动端上安装有第三夹爪气缸523,第三夹爪气缸523移动端上连接有第三夹块。
63.此外,第七移动模组521、第八移动模组522为线性移动装置,能实现线性移动驱动。
6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整体组装装置6设置于所述上盖加工装置1、底筒加工装置3上方以用于将第一工件与第二工件组合。其中,整体组装装置6包括第九移动模组、第十移动模组及第四夹爪气缸,第九移动模组沿着第三加工输送线35安装于第三加工输送线35上方,第九移动模组移动端上竖直安装有第十移动模组,第十移动模组移动端上安装有第四夹爪气缸,第四夹爪气缸移动端上安装有第四夹块。
65.此外,在第一加工输送线14上、第九移动模组下方设置有定位机构,在第三加工输送线35上、第九移动模组下方设置有定位机构,以用于阻挡第一工件、第二工件继续前进,方便第一工件夹取并组装至第二工件上。第九移动模组驱动第四夹爪气缸沿着第三加工输送线35宽度方向移动,第十移动模组驱动第四夹取气缸上下移动。
66.在工作时,将上盖放在上盖上料输送线11上进行上料,一上盖移送机构13 抓取一个上盖并放入上盖卷边机12中进行上盖卷边操作,另一上盖移送机构13 将已经完成卷边的上盖抓取至第一加工输送线14上,上盖一次翻转机构15夹取上盖,实现180
°
翻转,上盖点胶机构16给上盖内壁一圈点胶;
67.上盖圆片层叠放在上盖圆片上料机构21上,上盖圆片上料机构21抓取上盖圆片,并倾斜地放入上盖中,上盖圆片压紧机构22将上盖圆片压紧在上盖中,使上盖与上盖圆片
贴合形成第一工件,上盖二次翻转机构23将第一工件翻转 180
°

68.将底筒放在底筒上料输送线31上进行上料,一底筒移送机构33抓取一个底筒并放入底筒卷边机32中进行底筒卷边操作,另一底筒移送机构33将已经完成卷边的底筒抓取至第二加工输送线34上,底筒翻转机构36夹取底筒并将底筒翻转180
°
至第三加工输送线35上;
69.将内管放在第四加工输送线51上,内管安装装置52夹取内管并放入底筒中组成第二工件;
70.整体组装装置6夹取第一工件并与第二工件组装。
71.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在所述上盖上料输送线11、第一加工输送线14、第二加工输送线34、第三加工输送线35、底筒上料输送线31及第四加工输送线51上设置有定位机构。
72.其中,定位机构包括限位气缸、限位块、定位夹爪气缸以及定位块,限位气缸设置于上述的加工输送线上,限位气缸移动端连接有限位块,定位夹爪气缸设置与限位气缸的相对一侧,在定位夹爪气缸移动端上连接有定位块。在工作时,首先限位气缸驱动限位块移动至加工输送线上用于阻挡工件前进,定位夹爪气缸驱动定位块并将定位块夹紧,从而形成定位。
73.本自动组装机能实现纸罐自动组装,有效地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升纸罐组装、生产效率。此外,自动组装机中各机构结构简单,机构之间能紧密配合,能大大缩短工件移送、组装时间。
7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