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照明工业 专利正文
一种聚光器、近光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聚光器、近光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车辆照明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聚光器、近光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


背景技术:

2.在车灯技术领域,车灯模组是指具有透镜或相当结构的零件作为最终出光元件,且用于车辆前照灯的近光或远光照明的装置。汽车前照灯通常能够形成远光光形和近光光形,远光光形距离远,可以提高视线,扩大观察视野;近光光形距离近,不会给对方司机造成眩目。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遮光板或聚光器形成车辆前照灯的近光光形,但是,目前所采用的遮光板或聚光器形成的近光光形的明暗截止线附近的照明度较差,光形效果较差,且近光光形的光形过渡较差,从而造成近光光形的可视性和均匀性较差,进而导致车辆前照灯的近光照明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聚光器、近光车灯模组、车灯及车辆,以改善现有的车辆前照灯的近光照明效果不佳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聚光器,包括入光部和反射部;所述入光部设置于所述反射部的后端,所述反射部的一侧形成反射面,所述反射部的前端具有前端面,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前端面相交形成截止线;其中,所述反射面为从所述反射部的后端向所述反射部的前端逐渐弯曲且向下凸出的曲面。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聚光器设置有入光部和反射部,入光部设置于反射部的后端,反射部的一侧具有反射面,通过将反射面设置为从反射部的后端向反射部的前端逐渐弯曲且向下凸出的曲面,从而使得光线经过入光部射至反射部后能够在反射面的反射作用下靠近前端面的截止线射出,采用这种结构的聚光器能够使更多的光线投射至近光光形的中心区域,进而能够提高近光光形的边界附近的照明强度,以提高光学效率和出光效果。此外,通过将反射面设置为从反射部的后端向反射部的前端逐渐弯曲且向下凸出的曲面使得射出的光线的均匀性较好,从而能够提高近光光形的过渡性和可视性,进而能够提高照明效果。
6.另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聚光器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截止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上下错位设置;所述反射面包括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均从所述后端向所述前端逐渐弯曲且向下凸出,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前端面相交形成所述第一段,所述第二曲面与所述前端面相交形成所述第三段。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反射面设置为均从反射部的后端向反射部的前端逐渐弯曲且向下凸出的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且第一曲面和第二曲面分别与前端面相交形成截止线的第一段和第三段,从而能够形成具有拐点的截止线,以形成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上下
落差且具有拐点的近光光形,进而在保证照明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对来车方向的驾驶人员造成眩晕的情况,以提高驾驶安全。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曲面包括从所述后端向所述前端连续布置的第三曲面和第四曲面;所述第三曲面与所述第一曲面共面;所述第四曲面通过连接面与所述第一曲面相连,所述第四曲面与所述前端面相交形成所述第三段,所述连接面与所述前端面相交形成所述第二段。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曲面设置为从反射部的后端向反射部的前端连续布置的第三曲面和第四曲面,且第四曲面与第一曲面通过连接面相连,形成阶梯错位结构,从而使得第一曲面、连接面和第四曲面分别与前端面相交形成截止线的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这种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光部包括多个入光体;多个所述入光体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反射部的后端,所述入光体用于汇聚光线。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入光部为设置于反射部的后端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入光体,且通过入光体能够对光线进行汇聚,以使通过聚光器照射出去的光线更集中更亮,从而能够使光线照射的更远,以提高照明效果。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光体为聚光杯。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采用聚光杯作为入光体能够使得光线的汇聚效果更好,从而使得照射出去的光线更亮更集中,此外,通过将入光体设置为聚光杯还能够起到防尘、防爆和美观的作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部为与所述入光部相互独立设置的反射板;所述反射面设置于所述反射板的顶部。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反射部设置为与入光部分体设置的反射板,且在反射板的顶部上形成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射面,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有利于降低聚光器的制造成本。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部为连接于所述入光部的导光体;所述反射部的底部形成所述反射面,所述前端面形成出光面,所述反射面与所述出光面相交形成所述截止线。
1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反射部设置于与入光部相连接的导光体,反射部的底部形成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射面,且在反射部的前端形成出光面,以实现聚光器提高提高光学效率和出光效果的作用,采用这种结构的聚光器的导光效果较好。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光面为向所述反射部的后端凹陷的曲面。
2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出光面设置为向反射部的后端凹陷的曲面,以使出光面能够对射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以提高光学效率,从而使得具有这种聚光器的车灯能够提高近光光形的清晰度。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部与所述入光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2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反射部与入光部设置为一体式结构能够提高光线的通过率,以防止接缝造成光线的损失,从而造成照明效果不佳。此外,一体成型结构的聚光器便于制造和生产,缩短了生产工艺流程。
23.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近光车灯模组,包括透镜、光源和上述的聚光器;所述聚光器设置于所述透镜与所述光源之间,所述前端面面向所述透镜,所述入光部面
向所述光源;其中,所述反射面在所述反射部的后端的位置高于所述反射面在所述反射部的前端的位置。
2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具有这种结构的聚光器的近光车灯模组能够提高近光光形的边界附近的照明强度,以提高光学效率和出光效果,且能够提高近光光形的过渡性和可视性,从而能够提高近光车灯模组的近光照明效果。
25.第三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灯,包括上述的近光车灯模组。
26.第四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灯。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近光车灯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所示的近光车灯模组的聚光器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图2所示的聚光器的剖面图;
31.图4为图1所示的近光车灯模组的光路简图;
32.图5为图1所示的近光车灯模组的聚光器在其他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图5所示的聚光器的剖面图;
34.图7为图2所示的聚光器的俯视图;
35.图8为图1所示的近光车灯模组的光形简图。
36.图标:100-近光车灯模组;10-聚光器;11-反射部;111-反射面;1111-第一曲面;1112-第二曲面;1112a-第三曲面;1112b-第四曲面;112-截止线;1121-第一段;1122-第二段;1123-第三段;113-出光面;12-入光部;121-入光体;20-透镜。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3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
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1.实施例
4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近光车灯模组,其能够改善现有的近光车灯模组形成的近光光形的明暗截止线(上边界)附近的照明度较差,光形效果较差,且近光光形的光形过渡较差,从而造成近光光形的可视性和均匀性较差,进而导致车辆前照灯的近光照明效果不佳的问题,以下结合附图对近光车灯模组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阐述。
43.如图1所示,近光车灯模组100包括聚光器10、透镜20和光源(图中未示出)。结合图2和图3所示,聚光器10包括反射部11和入光部12。入光部12设置于反射部11的后端,反射部11的一侧形成反射面111,反射部11的前端具有前端面,反射面111与前端面相交形成截止线112。其中,反射面111为从反射部11的后端向反射部11的前端逐渐弯曲且向下凸出的曲面。结合图1和图3所示,透镜20和光源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聚光器10设置于透镜20与光源之间,前端面面向透镜20,入光部12面向光源。反射面111在反射部11的后端的位置高于反射面111在反射部11的前端的位置。
44.聚光器10设置有反射部11和入光部12,入光部12设置于反射部11的后端,反射部11的一侧具有反射面111,通过将反射面111设置为从反射部11的后端向反射部11的前端逐渐弯曲且向下凸出的曲面,从而使得光线经过入光部12射至反射部11后能够在反射面111的反射作用下靠近前端面的截止线112射出(如图4所示),采用这种聚光器10的近光车灯模组100能够使更多的光线投射至近光光形的中心区域,进而能够提高近光光形的边界附近的照明强度,以提高光学效率和出光效果。此外,通过将反射面111设置为从反射部11的后端向反射部11的前端逐渐弯曲且向下凸出的曲面使得射出的光线的均匀性较好,从而能够提高近光光形的过渡性和可视性,进而能够提高近光车灯模组100的照明效果。
45.示例性的,反射面111可以是圆弧面,也可以是曲率从反射部11的后端向反射部11的前端逐渐减小的曲面。
46.需要说明的是,截止线112即为“明暗截止线”,是本领域通用术语,为近光光形的上边界。
47.其中,透镜20为凸透镜20,透镜20的具体结构可参见相关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48.本实施例中,继续结合图2和图3所示,反射部11为连接于入光部12的导光体。反射部11的底部形成反射面111,前端面形成出光面113,反射面111与出光面113相交形成截止线112。通过将反射部11设置于与入光部12相连接的导光体,反射部11的底部形成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射面111,且在反射部11的前端形成出光面113,以实现聚光器10提高提高光学效率和出光效果的作用,采用这种结构的聚光器10的导光效果较好。
49.进一步地,反射部11与入光部12为一体成型结构。通过将反射部11与入光部12设置为一体式结构能够提高光线的通过率,以防止接缝造成光线的损失,从而造成照明效果不佳。此外,一体成型结构的聚光器10便于制造和生产,缩短了生产工艺流程。
50.示例性的,反射部11和入光部12的材质均为透明的硅胶、玻璃或塑料中的一种,反射部11和入光部12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
51.其中,反射部11的前端面形成的出光面113为向反射部11的后端凹陷的曲面。通过
将出光面113设置为向反射部11的后端凹陷的曲面,以使出光面113能够对射出的光线进行汇聚,以提高光学效率,从而使得具有这种聚光器10的车灯能够提高近光光形的清晰度。
52.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聚光器10还可以为其他结构。结合图5和图6所示,反射部11为与入光部12相互独立设置的反射板。反射面111设置于反射板的顶部。通过将反射部11设置为与入光部12分体设置的反射板,且在反射板的顶部上形成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射面111,结构简单,便于实现,有利于降低聚光器10的制造成本。
53.其中,反射面111设置于反射板的顶部即反射面111设置于反射板的上表面,入光部12与反射部11为分体式结构。
54.示例性的,反射部11的上表面镀设有铝膜,以实现反射部11的反射功能。
55.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7所示(或参照图5所示),入光部12包括多个入光体121。多个入光体121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于反射部11的后端,入光体121用于汇聚光线。
56.入光部12为设置于反射部11的后端且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入光体121,且通过入光体121能够对光线进行汇聚,以使通过聚光器10照射出去的光线更集中更亮,从而能够使光线照射的更远,以提高照明效果。
57.可选地,光源为led灯板(light-emitting diode),led灯板上设置有多个led灯,led灯与入光体121一一对应设置。
58.其中,入光体121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等。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入光体121为七个,七个入光体121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于反射部11的后端。
59.示例性,入光体121为聚光杯。采用聚光杯作为入光体121能够使得光线的汇聚效果更好,从而使得照射出去的光线更亮更集中,此外,通过将入光体121设置为聚光杯还能够起到防尘、防爆和美观的作用。当然,入光体121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入光体121也可以是反射镜、微透镜或向后凸出的锤体结构等中的一种。
60.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截止线11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1121、第二段1122和第三段1123。第一段1121和第三段1123上下错位设置。反射面111包括第一曲面1111和第二曲面1112,第一曲面1111和第二曲面1112均从反射部11的后端向反射部11的前端逐渐弯曲且向下凸出,第一曲面1111与前端面相交形成第一段1121,第二曲面1112与前端面相交形成第三段1123。
61.通过将反射面111设置为均从反射部11的后端向反射部11的前端逐渐弯曲且向下凸出的第一曲面1111和第二曲面1112,且第一曲面1111和第二曲面1112分别与前端面形成的出光面113相交形成截止线112的第一段1121和第三段1123,从而能够形成具有拐点的截止线112,以形成在左右方向上具有上下落差且具有拐点的近光光形(如图8所示),进而在保证照明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对来车方向的驾驶人员造成眩晕的情况,以提高驾驶安全。
62.其中,第二曲面1112包括从反射部11的后端向反射部11的前端连续布置的第三曲面1112a和第四曲面1112b。第三曲面1112a与第一曲面1111共面。第四曲面1112b通过连接面与第一曲面1111相连,第四曲面1112b与前端面相交形成第三段1123,连接面与前端面相交形成第二段1122。
63.通过将第二曲面1112设置为从反射部11的后端向反射部11的前端连续布置的第三曲面1112a和第四曲面1112b,且第四曲面1112b与第一曲面1111通过连接面相连,形成阶梯错位结构,从而使得第一曲面1111、连接面和第四曲面1112b分别与前端面形成的出光面
113相交形成截止线112的第一段1121、第二段1122和第三段1123,这种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64.此外,本技术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车灯,包括上述的近光车灯模组100。
65.在一些实施例中,车灯还包括远光车灯模组,以实现车灯的远光光形和近光光形的切换。远光车灯模组具体结构参见相关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66.此外,本技术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灯。具有这种车灯的车辆具有较好的照明效果,且能够有效防止对来车方向的驾驶人员造成眩晕的情况,从而提高了道路驾驶安全。
67.以上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