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2.现有燃气灶与锅具的换热方式主要包括热辐射、热对流、热传导三种类型,其中热对流占比最高。火盖火孔流出的空燃混合气体被点燃形成燃烧状态的气体,同时燃烧过程需要周围二次空气的补充实现完全燃烧;该部分燃烧状态的空燃混合气体温度较高,与锅底的换热为热对流,同时存在小部分热辐射,上述气体燃烧后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继续与锅底进行热对流换热,同时在换热的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直至离开锅底。锅具放置在上罩上方,上罩的部分部件受到到火苗的烘烤、高温烟气的加热等问题升高,因此上罩与锅底间存在热传导,上述为燃气灶燃气燃烧与锅底换热的主要形式。
3.现有提高燃气灶热效率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增加聚能罩的结构实现,聚能罩的基本原理为较少无效热损失、降低高温烟气流速即提高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时间两种主要方式提高效率。其中无效热损失包括:火苗向下对其他部件的热辐射损失、火苗即空燃混合气体与周围二次空气的换热损失、高温烟气与二次空气的换热损失等,通过减少上述无效热损失及提高高温烟气与锅底接触/换热时间的方式提高了锅具吸收的热量。
4.当燃气灶的最大热负荷一定的情况下,在同样的锅具直径、锅具与火苗的距离等因素下,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系数基本不变,同时为了保证国标要求的co指标,高温烟气不能一直停留在锅底与上罩的间隙内,必须调节该间隙来保证烟气指标,间隙越小,高温烟气理论停留时间越长,但导致co超标。因此热负荷一定(火孔燃气总量一定)、热对流换热系数一定、换热面积(锅底面积)等参数无法提高到情况下,锅具吸收的热量基本达到了极限值,因此如何再提高热效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以解决如何再提高热效率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聚能罩的上罩,所述上罩包括:第一上罩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向上倾斜;第二上罩段,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二上罩段向下倾斜;外缘,沿由内向外的方向,所述第一上罩段、所述第二上罩段、所述外缘依次设置,所述外缘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的高度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的高度均小于或等于所述外缘的顶部的高度;其中,所述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底部的高度。
8.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平滑连接。
9.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第二上罩段为分体式结构;其中,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上方;或者,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上方。
10.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之间设有隔热件。
11.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第二上罩段共同形成凸起,所述外缘的顶部的高度与所述凸起的顶部的高度之间的差值范围为3mm-6mm。
12.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第二上罩段的连接处存在折角,所述折角的范围为30
°‑
150
°

13.可选地,所述上罩还包括:支爪,凸设于所述外缘,且凸出所述外缘的高度范围为6mm-12mm。
14.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所述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包括火盖;聚能罩,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聚能罩的上罩,所述上罩套设在所述火盖的外侧。
15.可选地,所述火盖设有火孔,所述火孔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向上倾斜,且第一上罩段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火孔的倾斜方向的角度范围为-10
°‑
10
°

16.可选地,所述第一上罩段与所述火孔的出口端的最小距离为1mm-10mm。
17.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聚能罩的上罩及燃气灶,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18.燃气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沿第一上罩段向上运动,到达第一上罩段的顶部后首先接触锅底进行换热,然后经锅底与上罩之间的间隙向外流动,由于外缘的顶部的高度高于第一上罩段的顶部和第二上罩段的顶部,高温烟气流动过程中受到外缘的阻挡,高温烟气会回流,外缘与第二上罩段的底部连接,使得高温烟气被外缘阻挡后会沿外缘向下流动并流到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然后沿第二上罩段向上流动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的上方,使得回流的高温烟气能够继续与锅底换热,然后,回流的高温烟气与燃气灶新产生的高温烟气汇合,汇合后的高温烟气继续向外流动,进而实现高温烟气的循环流动,提高了高温烟气的停留时间及换热时间,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上罩段的底部的高度,使得外缘与第二上罩段的底部的连接处足够深,能够为烟气提供足够的空间进行循环流动,增加高温烟气的循环效果,提高烟气的回流效率,另外,在循环的过程中,因高温烟气不断积累,与外界的空气产生一定的压力差,使得循环的部分高温烟气通过锅底与上罩之间的间隙排出,保证产生的co不会超标,以此循环,在热负荷一定、热对流换热系数一定、换热面积等参数无法提高的情况下,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
19.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20.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21.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上罩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上罩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燃气灶与锅具的配合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6.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上罩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7.图7是图6中b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
29.10、上罩;101、第一上罩段;1011、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2、第一上罩段的底部;102、第二上罩段;1021、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2、第二上罩段的底部;103、外缘;1031、外缘的顶部;104、支爪;105、凸起;20、下罩;30、燃烧器;301、火盖;3011、外火盖;3012、内火盖;302、火孔;40、底板;50、锅具;60、二次空气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31.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2.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3.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34.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35.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7.燃气灶包括聚能罩和火盖301,聚能罩套设在火盖301的外侧,聚能罩限定出二次空气通道60,二次空气通道60与火孔302相连通,为火孔302处补给二次空气,火盖301设有火孔302,火盖301的火孔302流出的空燃混合气体被点燃形成燃烧状态的气体,同时燃烧过程需要周围二次空气的补充实现完全燃烧。
38.结合图1至图7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聚能罩的上罩10,上罩10包括第一上罩段101、第二上罩段102和外缘103,沿由内向外的方向,第一上罩段101、第二上罩段102、外缘103依次设置,其中,沿由内向内的方向,第一上罩段101向上倾斜。
39.其中,图5中细箭头表示高温烟气的流动方向,粗箭头表示二次空气的流动方向,图2中内外箭头表示聚能罩的内侧和外侧。
40.第一上罩段101对燃气灶产生的高温烟气起到导向作用,高温烟气沿第一上罩段101流动,直至与锅底接触,不会因为因第一上罩段101是平面或其他造型,导致在第一上罩段101的高温烟气的流动不定向(比如:产生其他方向的流动或发散流动),从而使得燃烧气体、高温烟气流动更顺畅,使得二次空气的补给更加有利于到达火孔302根部。
41.如图2所示,沿由外向内的方向,第二上罩段102向上倾斜;外缘103与第二上罩段的底部1022相连接;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的高度和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的高度均小于或等于外缘的顶部1031的高度。
42.燃气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首先沿第一上罩段101向上流动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后,高温烟气与燃气灶上方的锅底接触,与锅底进行换热,然后沿上罩10与锅底之间的间隙向外流动,高温烟气流动到外缘103处时,由于外缘的顶部1031高度大于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的高度,使得高温烟气流到外缘103处时,外缘103会阻挡部分高温烟气流出,使部分高温烟气回流,由于外缘103与第二上罩段的底部1022相连接,回流的高温烟气会沿外缘103向下流动并流到第二上罩段的底部1022,回流的高温烟气到达第二上罩段的底部1022后,再沿第二上罩段102向上流动,回流的高温烟气流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后,与锅底再次进行换热,然后该部分回流的高温烟气与燃气灶新产生的高温烟气在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汇合,汇合后的高温烟气沿上罩10与锅底之间的间隙向外流动,开始下一个循环,在不断的循环中,高温烟气继续与锅底换热,提高了烟气的停留时间及换热时间,在循环的过程中,因高温烟气不断积累,与外界的空气产生一定的压力差,使得循环的部分高温烟气通过锅底与上罩10之间的间隙排出,保证产生的co不会超标,以此循环,再热负荷一定、热对流换热系数一定、换热面积等参数无法提高的情况下,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
43.可选地,外缘103沿由外向内的方向,向下倾斜。
44.其中,锅底、第二上罩段102与外缘103共同形成一个进出有序的半封闭腔体,高温烟气在内部流动有序,同时不会对第一上罩段101处的高温烟气产生干扰。
45.第二上罩段的底部1022的高度小于或等于第一上罩段的底部1012的高度。
46.使得锅底、第二上罩段102与外缘103共同形成的半封闭的腔体的底部足够深,从而为回流的高温烟气提供足够的流动空间,提高回流的高温烟气的循环效果,进而提高高温烟气的热效率。
47.可选地,第一上罩段101、第二上罩段102和外缘103均呈沿聚能罩的周向延伸的环形。
48.如图2所示,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与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平滑连接。
49.燃气灶产生的高温烟气经过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时,减少受到的阻力,提高高温烟气流动的顺畅性。
50.可选地,第二上罩段102与第一上罩段101共同形成凸起105,凸起105可以为沙丘状凸起。
51.其中,凸起105呈沿聚能罩的周向延伸的环形。
52.如图6和图7所示,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设置于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的上方,或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设置于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的上方。
53.聚能罩的上罩10分为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第一上罩段101位于第二上罩段102内侧,使得第一上罩段101距离燃气灶的火焰较近,第一上罩段101的温度较高,由于聚能罩的上罩10不再是一体式结构,能够降低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之间的热传导作用,进而能够减少聚能罩的上罩10吸收的燃气灶的火焰的热量,减少燃气灶的能耗。
54.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设置于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的上方,或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设置于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的上方,使得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能够稳定放置,进而增加聚能罩的上罩10的稳定性。
55.可选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形成凸起105。
56.第一上罩段101向上倾斜,燃气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由于第一上罩段沿由内到外的方向向上倾斜,第一上罩段101具有导向作用,高温烟气沿第一上罩段101爬升,直至与锅底接触,不会由于第一上罩段101为其他形状引起高温烟气流动不定向,燃气灶产生的高温烟气沿第一上罩段101流走后,使得燃气灶的火焰处的燃气和二次空气的流动更加顺畅,能够保证二次空气能够更加顺利地到达火孔302处,然后沿上罩10与锅底之间的间隙向外流动,第二上罩段102沿从内到外的方向向下倾斜,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共同形成凸起105,高温烟气沿第一上罩段101向上流动到凸起105顶部,高温烟气在凸起105顶部与锅底接触,与锅底进行换热,缩短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距离,增加了高温烟气与锅底的换热效率。
57.可选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和所述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之间具有间隙,或者,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至少部分相贴合。
58.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与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之间不接触,减少了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之间的热传导,降低了燃气灶的热量损失。
59.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与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至少部分相贴合时,增加了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的连接稳定性,并且还减少了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的接触面积,降低了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的热传导。
60.可选地,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相连接;或者,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相分离。
61.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相连接,在降低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之间的热传导作用时,还可以增加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的连接稳定性,便于上罩10的放置、运输等。
62.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和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相分离,在降低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之间的热传导作用时,以便于对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进行清洁、维护和更换。
63.可以理解为: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便于第一上罩
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相分离,以便于对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进行清洁、维护和更换。
64.其中,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的位于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上方;或者,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位于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上方。
65.上述连接方式,不需要增加额外的部件就可以将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放置在一起,而且第一上罩段101和第二上罩段102的放置和分离都操作简单,便于实现。
66.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与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之间设有隔热件。
67.第一上罩段的顶部1011与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之间设有隔热件,能够减少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之间的传热作用,特别是减少从第一上罩段101传向第二上罩段102的热量,减少燃气灶的热量损失。
68.可选地,隔热件可以为隔热涂层,或者,隔热件采用保温隔热材料制成,例如采用硅胶、玻璃纤维、石棉、硅酸盐或岩棉等材料制成。
69.如图5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外缘的顶部1031高于凸起105的顶部,凸起105的顶部的高度与外缘的顶部1031的高度之间的差值范围为3mm-6mm。
70.外缘的顶部1031与凸起105的顶部的高度差值小于3mm时,凸起105对高温烟气的阻挡较大,使得到达外缘的顶部1031处的高温烟气减少,从而降低高温烟气的循环效果,大部分高温烟气被阻挡在第一上罩段101处无法排出,增加了co的产生量,同时滞留的高温烟气会对燃气灶的火焰燃烧造成燃烧,减少火焰的燃烧效率;外缘的顶部1031与凸起105的顶部的高度差值大于6mm时,第二上罩段的顶部1021与第二上罩段的底部1022的距离太小,从而使锅底、第二上罩段102与外缘103共同形成的容纳腔较浅,甚至无法形成容纳腔,使得回流的高温烟气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循环流动,无法达到提高热效率的目的。
71.可选地,外缘的顶部1031与凸起105的顶部的高度的高度之间的差值范围为3mm、4mm、5mm、6mm。
72.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外缘的顶部1031也可以与凸起105的顶部相持平。
73.如图5所示,上罩10还包括支爪104,支爪104凸设于外缘103,且支爪104凸出外缘103的高度范围为6mm-12mm。
74.锅具50架设在上罩10上方,支爪104使得锅底与上罩10之间存在间隙,从而便于高温烟气排出,可以理解为:支爪104凸出外缘103的高度为锅底与上罩10之间的间隙的高度,支爪104凸出外缘103的高度范围小于6mm时,锅底与上罩10之间的间隙的高度太小,不利于高温烟气排出,高温烟气一直停留在锅底与上罩10之间,会造成co含量超标;支爪104凸出外缘103的高度范围大于12mm时,锅底与上罩10之间的间隙的高度太大,排出的高温烟气太多,造成回流的高温烟气减少,降低了高温烟气的换热效率,造成的热损失增加。
75.可选地,支爪104凸出外缘103的高度范围为6mm、7mm、8mm、9mm、10mm、11mm、12mm。
76.可选地,聚能罩还包括下罩20,上罩10位于下罩20上方。
77.如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30和聚能罩,燃烧器30包括火盖301;聚能罩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聚能罩的上罩10,上罩10套设在火盖301的外侧。
78.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燃气灶,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聚能罩的上罩10,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聚能罩的上罩10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79.可选地,第一上罩段101套设在火盖301外侧。其中,外盖301可以为外火盖3011,也可以为内火盖3012。
80.如图5所示,火盖301设有火孔302,火孔302沿由内向外的方向向上倾斜,且第一上罩段101的倾斜方向与火孔302的倾斜方向的角度范围为-10
°‑
10
°

81.第一上罩段101的倾斜方向与火孔302的倾斜方向没有夹角或者夹角较小,使得火孔302处产生的高温烟气与第一上罩段101的倾斜方向相同或者夹角很小,使得刚产生的高温烟气可以顺畅地沿第一上罩段101流动,火孔302的倾斜方向与第一上罩段101的倾斜方向夹角过大,使得火孔302处产生的高温烟气流动到第一上罩段101时,需要改变流动方向,会降低高温烟气的流速或者造成热量损失。
82.可以理解为:第一上罩段101的倾斜方向与火孔302的倾斜方向基本平行或者平行。
83.可选地,第一上罩段的底部1012的高度小于火孔302的出口端的高度,使产生的火孔302处产生的高温烟气可以更多地沿第一上罩段101流动。
84.如图2所示,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的连接处存在折角a,折角a的范围为30
°‑
150
°

85.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的折角小于30
°
时,使得第二上罩段102的倾斜程度太大,可以理解为第二上罩段102的坡度太陡,不利于回流的高温烟气沿第二上罩段102流动,而且也使回流的高温烟气在流动中热量损失较大,从而降低了回流的高温烟气的换热效率,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的折角大于150
°
时,使得第二上罩段102沿内外方向长度太长,使得回流的高温烟气沿第二上罩段102流动的距离增长,增加了回流的高温烟气在流动中的热量损失,降低了回流的烟气的换热效率,而且还会使外缘103的倾斜程度增加,从而使外缘103与第二上罩段的底部1022连接处的角度较小,使回流的高温烟气沿外缘103向第二上罩段的底部1022流动时,不能平缓流动,会造成热量损失,降低回流的高温烟气的换热效率。
86.可选地,第一上罩段101与第二上罩段102的连接处的折角为30
°
、60
°
、90
°
、120
°
、130
°
、150
°
等。
87.第一上罩段101与火孔302的出口端的最短距离为1mm-10mm。
88.第一上罩段101与火孔302的出口端的最短距离在上述范围内时,第一上罩段101与火孔302处的火焰的距离较近,从而使火孔302处的火焰以及刚产生的高温烟气能够直接将部分高温热量以热辐射或者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给第一上罩段101,进而使第一上罩段101能够达到炙热、烧红的状态,第一上罩段101达到该状态后又能以热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锅底,提高锅底的热量吸收,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
89.第一上罩段101与火孔302的出口端的最短距离小于1mm时,第一上罩段101容易被火孔302处的火焰灼烧,导致火焰燃烧产生的co的含量升高,而且还会对第一上罩段101造成损害,降低第一上罩段101的使用寿命,第一上罩段101的与火孔302的出口端的最短距离大于10mm时,第一上罩段101与火孔302处火焰的距离太远,第一上罩段101无法达到炙热、烧红的状态,进而不能达到第一上罩段101以热辐射传递热量给锅底,提高热效率的效果。
90.可选地,第一上罩段101与火孔302的出口端的最短距离为1mm、3mm、4mm、5mm、7mm、8mm、10mm等。
91.可选地,火孔302可以为外火孔,也可以为内火孔。
92.可选地,燃气灶还包括底板40,底板40与聚能罩共同限定出二次空气通道60,二次空气通道60的出口端与第一上罩段101和火孔302的出口端均相连接,第一上罩段101的倾斜使得火孔302处的火焰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向锅底方向流出,不仅使得新产生的高温烟气能流动更加顺畅,还是得二次空气的补给能够更加顺利的到达火孔302的根部,从而提高了火孔302的火焰的燃烧效率。
93.结合图1至图6,对高温烟气及二次空气地流动进行说明:
94.火孔302处流出的空燃混合气体被点燃后,火焰会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产生后,沿第一上罩段101向上运动,运动到凸起105上方后,与位于支爪104上的锅具50的锅底换热,然后,高温烟气沿锅底与上罩10之间的间隙向外流动,运动到外缘103处时,一方面收到外缘103的阻挡,另一方面,由于锅底与外缘103的间隙较小,此处的阻力较大,使得高温烟气有一部分回流,回流的高温烟气沿外缘103向下运动,在容纳腔内流动,到达容纳腔的底部后,沿第二上罩段102向上运动,然后运动到凸起105上方,再次与锅底进行换热,同时,火焰新产生的高温燃气在凸起105上方与该部分回流的高温烟气汇合,继续向外流动,运动到外缘103与锅底之间时,再次循环,回流的烟气在容纳腔内进行循环,同时,在循环的过程中,因高温烟气不断积累,与外界的空气产生一定的压力差,使得循环的部分高温烟气通过锅底与上罩10之间的间隙排出,保证产生的co不会超标,另外,由于火孔302产生的燃气能够及时排出,二次空气可以更加顺畅地到达火孔302的根部,提高火孔302处火焰的燃烧效率。
95.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