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烘干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烘干室调控系统。
背景技术:2.现有热泵烘烤过程,分为纯开式、纯闭式和开闭式结合。纯开式因烤房内空气直排,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在调节空气直排量时波动最大。纯闭式采用的是烤房空气内循环处理的方式,虽然控制优化的情况下温度的波动可以优于纯开式,但不同工艺阶段中,维持干球温度稳定所需的热量和维持湿球温度稳定所需的除湿冷量并不能达到单一冷媒制冷系统的冷热量平衡,因此会出现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不能同时精准控制的情况。开闭式结合是在所诉纯闭式的控温波动较小的优点上,用纯开式直排的方式去平衡热量和冷量的不均衡问题,干湿球温度的控制波动,是优于纯开式和纯闭式的。但目前开闭式结合中,对于选择开式循环还是闭式循环,均需要根据不同的状态进行不同的选择,采用起到更好的烘干效果,但是目前在选择上,仍然存在不足,进而导致烘干效果不好的问题。
3.综上所述,如何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烘干室除湿效果不好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4.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烘干室调控系统,该烘干室调控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烘干室除湿效果不好的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烘干室调控系统,包括环境风换风通道、内循环除湿通道和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在需要除湿时且在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供风湿度高于室外环境湿度时使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关闭且使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打开。
7.在该烘干室冷媒制冷系统中,在使用时,当控制器得到烘干室需要除湿时,然后进一步判断内循环除湿通道供风湿度是否高于室外环境湿度,如果高于,则使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关闭且使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打开,以使得停止通过内循环除湿通道进行除湿,而是通过引入室外环境中风体,以进入到烘干室中,而对应的,烘干室内高湿风体,通过环境风换风通道排出至室外环境中。在该烘干室冷媒制冷系统中,设置了环境风换风通道和内循环除湿通道,以使得进行外循环除湿,也可以是经过内循环除湿,而且通过控制器,可以在内循环除湿通道除湿力度不够时,可以将室外环境中风体导入,以进行除湿,以起到更为快速的除湿效果。综上所述,该烘干室调控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烘干室除湿效果不好的问题。
8.优选地,还包括导风通道和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能够对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进风通道供风口供风以及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的供风口供风加热,所述控制器在烘干室内湿度满足设定范围时,能够控制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以及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关闭,以使所述导风通道直接将烘干室内风体导向所述加热装置进行加热。
9.优选地,所述控制器在室外环境湿度满足设定范围且室外环境温度高于所述烘干室内温度时,能够控制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开启。
10.优选地,所述控制器在需要除湿时且在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供风温度低于室外环境温度时使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关闭且使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打开。
11.优选地,包括回风口、送风口和除湿风机,所述回风口、所述除湿风机的进风侧以及所述加热装置的进风侧之间通过空腔连通,所述除湿风机的出风侧分别连通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的排风通道和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进风口,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的供风口以及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的进风通道均连通至所述加热装置,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的排风通道设置有排风阀、进风通道设置有新风阀,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中设置有内部开关阀。
12.优选地,还包括室外蒸发器,所述加热装置为冷凝器,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中设置有除湿蒸发器,所述室外蒸发器的换热通道以及所述除湿蒸发器的换热通道并联设置,且均与所述冷凝器的换热通道串联在同一冷媒制冷系统中。
13.优选地,所述室外蒸发器、所述除湿蒸发器以及所述冷凝器均分别设置有两条换热通道,并分别对应连接以形成两组冷媒制冷系统。
14.优选地,两组冷媒制冷系统中,至少一组冷媒制冷系统中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
15.优选地,两组冷媒制冷系统中,所述室外蒸发器的换热通道以及所述除湿蒸发器的换热通道进口侧分别连接有电子膨胀阀,所述室外蒸发器的换热通道出口侧和/或所述除湿蒸发器的换热通道出口侧对应设置有开关阀。
16.优选地,包括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湿度的室外湿度检测器、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的室外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烘干室内湿度的室内湿度检测器、用于检测烘干室内温度的室内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供风温度的供风温度检测器和用于检测内循环除湿通道供风湿度的供风湿度检测器;所述室外湿度检测器、所述室外温度检测器、所述室内湿度检测器、所述室内温度检测器、所述供风温度检测器以及所述供风湿度检测器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以向所述控制器传输检测值。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烘干室调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烘干室调控系统的连通结构示意图。
20.附图中标记如下:
21.内循环除湿通道1、导风通道2、加热装置3、回风口4、送风口5、除湿风机6、排风通道7、进风通道8、除湿蒸发器9、内部开关阀10、压缩机11、电子膨胀阀12、开关阀13、加速风机14、室外蒸发器15。
具体实施方式
22.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烘干室调控系统,以有效地解决目前烘干室除湿效果不
好的问题。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请参阅图1-图2,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烘干室调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烘干室调控系统的连通结构示意图。
25.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烘干室调控系统,以用于对烘干室内温度、湿度进行调节,主要是增温调节以及降湿调节,还可以进行闷湿,如为此湿度或增加湿度。具体的,主要包括环境风换风通道、内循环除湿通道1和控制器。
26.其中环境风换风通道是指能够将室外环境中风体导入至烘干室内,并对应的将烘干室内的风体导出至室外环境中,以使得室外环境中更符合烘干条件的风体进入至烘干室中。则对应的,环境风换风通道应包括进风通道8以及排风通道7,可以分别设置开关阀,以在需要时进行关闭,当然也可以是设置其它部件,使流体非常少的或不流经进风通道8以及排风通道7,如改变内部风压,以阻止气体流通。
27.其中内循环除湿通道1指的是,将烘干室内风体导入后进行除湿,并在除湿完成后,再导入至烘干室内,使得不导入室外风,以形成内循环。其中内循环除湿通道应当对应设置有除湿装置,其中除湿装置如制冷装置、干燥装置等,其中制冷装置主要是通过降温,进而液化成水珠,以起到降湿效果,而其中的干燥装置,如设置吸水部件,干燥的毛毡、吸水石灰等,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的除湿装置。对应的,内循环除湿通道1可以设置有开关部件,如开关阀,以使得可以关闭该内循环除湿通道1,当然也可以是其它方式使流体较少的或不流经该内循环除湿通道1,如增加内部气压,以阻止气体进入,以能够起到关闭效果为准。
28.控制器在需要除湿时且在内循环除湿通道1供风湿度高于室外环境湿度时关闭内循环除湿通道1且打开环境风换风通道。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控制器如何判断是否除湿,可以是外部控制指令输入,也可以是自身根据获得烘干室内湿度与设定目标值进行判断,而烘干室内的湿度,可以通过检测器获取,也可以通过外部输入获取,而设定目标值,根据烘干室对象不同,则设定值不同,则根据烘干过程,设定的目标值也是存在区别的,一般是根据需要进行对应设定,在此不进行赘述。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内循环除湿通道1供风湿度以及室外环境湿度均可以根据需要,从外部直接获得或者通过检测器提供。
29.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1供风湿度高于室外环境湿度时使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1关闭且使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打开,其目的是指当需要除湿时,而室外环境风体除湿效果更好时,可以是开启环境风换风通道,以进行室外环境除湿。而此处并非是特指:只要是内循环除湿通道1供风湿度高于室外环境湿度时,就必然是关闭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1且打开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也可以是进一步根据需要判断其它条件,然后进一步判断是否执行上述操作。但至少应当保证的是,无论存在多少步判断,至少存在一个综合判断结果,能够直接促使控制器使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1关闭且使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打开。以使需要除湿以及内循环除湿通道1供风湿度高于室外环境湿度,作为其中的两个判断条件,以能够促使控制器执行如下步骤:使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1关闭且使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打开。也就是说,在需要除湿时且在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1供风湿度不高于室外环境湿度
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内循环除湿通道1开启和/或环境风换风通道开启。
30.在该烘干室冷媒制冷系统中,在使用时,当控制器得到烘干室需要除湿时,然后进一步判断内循环除湿通道1供风湿度是否高于室外环境湿度,如果高于,则使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1关闭且使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打开,以使得停止通过内循环除湿通道1进行除湿,而是通过引入室外环境中风体,以进入到烘干室中,而对应的,烘干室内高湿风体,通过环境风换风通道排出至室外环境中。在该烘干室冷媒制冷系统中,设置了环境风换风通道和内循环除湿通道1,以使得进行外循环除湿,也可以是经过内循环除湿,而且通过控制器,可以在内循环除湿通道1除湿力度不够时,可以将室外环境中风体导入,以进行除湿,以起到更为快速的除湿效果。综上所述,该烘干室调控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烘干室除湿效果不好的问题。
31.进一步的,还需要设置于加热装置3,其中加热装置3能够对环境风换风通道进风通道8供风口供风以及内循环除湿通道1的供风口供风加热,以使得环境风换风通道的进风通道8从室外环境中导入风体之后,需要经过加热装置3,以通过加热装置3加热后再供给至烘干室,以避免烘干室进气温度过低;同样的,其中内循环除湿通道1中风体经过除湿之后,从其供风口流出后,会先经过加热装置3,以由加热装置3加热之后,再从供入至烘干室。
32.进一步的,考虑到并非是所有情况均需要除湿,此处优选还包括导风通道2,其中控制器在烘干室内湿度满足设定范围时,能够控制环境风换风通道以及内循环除湿通道1关闭,以使导风通道2直接将烘干室内风体导向加热装置3进行加热。而无需经过除湿过程中,以直接形成内循环加热。
33.进一步的,考虑到在经过烘干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烘干室中风体温度显著降低,为了更好的烘干,此处优选控制器在室外环境湿度满足设定范围且室外环境温度高于烘干室内温度时,能够控制环境风换风通道开启,以使得室外环境中的风体进入到烘干室中,以起到加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可以选择同时开启加热装置3,以使加热装置3可以进一步的对室外环境中风体进行加热。其中室外环境湿度满足设定范围一般是指室外环境湿度低于烘干室内湿度。而此时,应当使内循环除湿通道1关闭。而随着室外环境风体进入烘干室,使得烘干室温度不低于或不过多低于室外环境温度,此时可以关闭环境风换风通道,而直接进行内循环加热。
34.进一步的,考虑到,内循环除湿通道1一般采用冷凝除湿,即上述制冷除湿,进而会导致出风温度较低,而若出风温度过低,则内循环除湿的作用不大,反而会造成能量损失过快。基于此,此处优选控制器在需要除湿时且在内循环除湿通道1供风温度低于室外环境温度时使内循环除湿通道关闭且使环境风换风通道打开。需要说明的是,在需要除湿时,对于条件a:内循环除湿通道1供风湿度高于室外环境湿度,以及条件b:在内循环除湿通道1供风温度低于室外环境温度时,控制器进行判断时,可以是条件a或条件b满足其一,执行外循环除湿,即使内循环除湿通道1关闭且使环境风换风通道打开;也可以是在条件a与条件b同时满足情况下,执行外循环除湿。需要说明的是,其中条件b还可以增设判断条件,如进一步判断室外环境湿度是否满足要求,如进一步要求室外环境湿度低于烘干室湿度。
35.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环境风换风通道、内循环除湿通道1以及导风通道2,可以分别设置与烘干室连通的导风口,也可以整合设置。基于此,此处优选包括回风口4、送风口5和除湿风机6,其中回风口4、除湿风机6的进风侧以及加热装置3的进风侧之间通过空腔连通,
以使得回风口4从烘干室中导入的风体能够进入到除湿风机6进风侧处,也能够进入到加热装置3进风侧,而若除湿风机6开启,则可以对回风口4导入的风体产生抽吸作用,进而起到引导风体更多的进入除湿风机6的效果,而若除湿风机6关闭,此时除湿风机6内部叶片则形成的一定的阻风效果,进而可以使风体更多的直接由空腔流向加热装置3。
36.除湿风机6的出风侧分别连通环境风换风通道的排风通道7和内循环除湿通道1进风口,以使得除湿风机6抽入的风体,能够进入至环境风换风通道的排风通道7中,也能够进入内循环除湿通道1中进风口中,需要说明的是,环境风换风通道的排风通道7可以与内循环除湿通道1进风口互通,也可以是与内循环除湿通道1中部形成互通的关系。
37.而内循环除湿通道1的供风口以及环境风换风通道的进风通道8均连通至所述加热装置3,以使得,内循环除湿通道1除湿后的风体直接面向加热装置3的进风侧,同样的,其中环境风换风通道的进风通道8进风直接导向加热装置3的进风侧。
38.环境风换风通道的排风通道7设置有排风阀、进风通道8设置有新风阀。其中内循环除湿通道1内部具有内部开关阀10,因此无论环境风换风通道的排风通道7连通至内循环除湿通道1哪,均应当连通至内部开关阀10的进风侧,以保证内循环除湿通道1和环境风换风通道之间彼此独立工作,而互不干涉,以至少使内部开关阀10关闭时,应当不能够干涉环境风换风通道的排风连通7排风。
39.在使用时:如仅需要内循环加热,此时上述导风通道2开启,即此时除湿风机6、内部开关阀10、排风阀以及新风阀均关闭,以使得回风口4导入的风体直接通过空腔流向加热装置3的进风侧;而当需要进行内循环除湿时,使内循环除湿通道1开启,而使环境风换风通道关闭,那么则使除湿风机6以及内部开关阀10打开,而新风阀以及排风阀关闭;而当需要进行外循环除湿和/或加热时,此时,即使内循环除湿通道1关闭,而使环境风换风通道打开,除湿风机6、新风阀以及排风阀均打开,而其中的内部开关阀10关闭。
40.为了方便统一设置,此处优选其中的加热装置3为冷凝器,另外还需要设置有位于室外环境中的室外蒸发器15,而其中内循环除湿通道1中设置有除湿蒸发器9,室外蒸发器15的换热通道以及除湿蒸发器9的换热通道并联设置,且均与冷凝器的换热通道串联在同一冷媒制冷系统中。对应的,该冷媒制冷系统,一般需要对应设置有压缩机11,则其中除湿蒸发器9以及室外蒸发器15并联在压缩机11与冷凝器之间。冷凝器对外散热,进而起到加热效果。其中为了加速风体流动,一般在冷凝器出风侧,即加热装置3的出风侧,以及室外蒸发器15的出风侧均设置有加速风机14
41.其中,考虑到烘干室,在不同的烘干阶段,所需要的热量不完全相同,基于此,为了更好的适应于不同产品,不同阶段等烘干要求,此处优选室外蒸发器15、除湿蒸发器9以及冷凝器均分别设置有两条换热通道,并分别对应连接以形成两组冷媒制冷系统,即分别对应设置有两组压缩机11,为了方便描述,两组压缩机分别为第一压缩机以及第二压缩机,而室外蒸发器15、除湿蒸发器9以及冷凝器均分别具有第一换热通道以及第二换热通道,室外蒸发器15的第一换热通道以及除湿蒸发器9的第一换热通道并联在第一压缩机以及冷凝器的第一换热通道之间,而室外蒸发器15的第二换热通道以及除湿蒸发器9的第二换热通道并联在第二压缩机以及冷凝器的第二换热通道之间,当仅设置一组冷媒制冷系统时,即不具有后者连通关系。多冷媒制冷系统可以解决为了维持干球温度稳定所需热量和维持湿球温度稳定所需冷量在不同工艺阶段时发生变化导致的输出波动从而引起温度波动的问题。
42.为了更好的控制加热程度,以及除湿效果,此处优选两组冷媒制冷系统中,至少一组冷媒制冷系统中压缩机11为变频压缩机,即第一压缩机和/或第二压缩机为变频压缩机。变频系统可以解决定频系统启停控制造成的温度波动问题。
43.其中两组冷媒制冷系统中,所述室外蒸发器15的换热通道以及除湿蒸发器9的换热通道进口侧分别连接有电子膨胀阀12,室外蒸发器15的换热通道出口侧和/或除湿蒸发器9的换热通道出口侧对应设置有开关阀13。以通过电子膨胀阀12的阀口调节,可以改变流体分布,即可以根据室内除湿程度要求,调节除湿蒸发器9对应连接的电子膨胀阀12的开闭程度,即可实现流量调节,进而实现除湿程度调节,而此时加热装置的冷凝器3的加热性能可以不被改变。
44.具体的,对于其中一组冷媒制冷系统来说,开关阀13、室外蒸发器15以及一个电子膨胀阀12依次串联组成第一支路,而除湿蒸发器9与另一电子膨胀阀12组成第二支路,第一支路与第二支路并联在四通阀与储液器之间,其中电子膨胀阀12均设置在支路上靠近储液器的一端,而冷凝器串联在四通阀另一端口与储液器之间,而压缩机11与四通阀另外两个端口连通。四通阀可以根据需要改变四个端口彼此之间的连通关系。其中压缩机11进口与四通阀对应端口之间还连通有气液分离器,而气液分离器与四通阀之间连通有低压传感器、低压开关以及低温探头,压缩机11的出口与四通阀对应端口之间连通有排温探头、高压传感器和高压开关。
45.具体的,在使用时,当冷凝器所需热量小,即加热装置3的加热功率要求不高时,烤房内湿球温度小于设定值不需要除湿时,此时仅开启一个冷媒制冷系统,优选变频压缩机所在的冷媒制冷系统。此时冷媒侧运行流动路径:从变频压缩机
→
四通阀
→
冷凝器
→
储液器
→
电子膨胀阀12
→
除湿蒸发器6或室外蒸发器15
→
四通阀
→
气液分离器
→
变频压缩机。通过电子膨胀阀12的调节,以控制流向除湿蒸发器6还是流向室外蒸发器15。
46.当冷凝器所需热量小,即加热装置3的加热功率要求不高时,烤房内湿球温度大于设定值,以需要除湿时,开启一个或多个冷媒制冷系统,优选变频压缩机所在系统。此时冷媒侧运行流动路径:从变频压缩机
→
四通阀
→
冷凝器
→
储液器
→
电子膨胀阀12
→
除湿蒸发器6
→
四通阀
→
气液分离器
→
变频压缩机。即,此时关闭与室外蒸发器15对应的电子膨胀阀12,而打开与除湿蒸发器6对应的电子膨胀阀12。
47.当冷凝器所需热量大,即加热装置3的加热功率要求较高时,烤房内湿球温度小于设定值,以不需要除湿时,此时可以选择开启一个或多个冷媒制冷系统,如果选择一个冷媒制冷系统,则优选变频压缩机所在系统。此时冷媒侧运行流动路径:从变频压缩机
→
四通阀
→
冷凝器
→
储液器
→
电子膨胀阀12
→
除湿蒸发器6和/或室外蒸发器15
→
四通阀
→
气液分离器
→
变频压缩机。通过电子膨胀阀12的调节,以控制流向除湿蒸发器6还是流向室外蒸发器15。
48.当冷凝器所需热量大,即加热装置3的加热功率要求较高时,烤房内湿球温度大于设定值,以需要除湿时,开启多个冷媒制冷系统,优选变频压缩机所在系统。此时冷媒侧运行流动路径:从变频压缩机
→
四通阀
→
冷凝器
→
储液器
→
电子膨胀阀12
→
除湿蒸发器6
→
四通阀
→
气液分离器
→
变频压缩机。此时打开与除湿蒸发器6对应的电子膨胀阀12,若加热量达不到要求,可以进一步的打开与室外蒸发器15对应的电子膨胀阀12,并可以通过分别调节除湿蒸发器6对应的电子膨胀阀12以及室外蒸发器15对应的电子膨胀阀12的开闭程
度,以控制除湿程度以及加热程度。
49.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控制器及时进行数据判断,此处优选还包括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湿度的室外湿度检测器、用于检测室外环境温度的室外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烘干室内湿度的室内湿度检测器、用于检测烘干室内温度的室内温度检测器、用于检测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1供风温度的供风温度检测器和用于检测内循环除湿通道1供风湿度的供风湿度检测器;其中室外湿度检测器、所述室外温度检测器、所述室内湿度检测器、所述室内温度检测器、供风温度检测器以及所述供风湿度检测器均与所述控制器连接,以向控制器传输检测值。
50.控制器能够根据室内温度检测器检测结果判断是否需要加热,且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进一步判断需要加热量,若加热量小,则开启单冷媒制冷系统和/或通过环境风换风通道引入风体进行加热,若加热量大,则可以开启双冷媒制冷系统,以提高冷凝器,即加热装置3的加热效率。
51.同时控制器还能够根据室内湿度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需要除湿,并根据室外环境湿度检测器以及供风湿度检测器检测,以选择环境风换风通道或内循环除湿通道1进行除湿,如内循环除湿通道1供风湿度高于室外环境湿度时使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关闭且使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打开。而在除湿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判断供风温度检测器检测值是否低于或显著低于室外环境温度,若是则可以使所述内循环除湿通道1关闭且使所述环境风换风通道打开。其中温度检测器主要是通过干球温度体现,而湿度检测器主要是通过湿球温度体现。
52.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53.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