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时间:2022-02-11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4g的大量应用以及5g的逐渐普及,各种数据处理设备的发热量越来越大,数据中心对空调设备的制冷量和节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3.采用过渡季节和寒冷冬季的室外自然冷源对数据中心进行冷却,能大幅度降低空调设备的运行费用,常见的是采用氟泵空调,其正常运行时能效比非常高。在室外温度较低时启用氟泵模式,停止压缩机的运行利用氟泵驱动制冷剂实现热管制冷运行,极大地降低了设备的运行费用。
4.分体式空调设备通常采用机械驱动的分离式热管,比如采用液泵或者气泵等氟泵驱动热管。氟泵热管系统与热泵系统又有两种结合方式:1)氟泵热管与热泵共用系统时,通常采用节流元件与氟泵并联设计的方式。热泵运行时关闭电磁阀,制冷剂通过节流元件降压运行;氟泵热管运行时,打开电磁阀,制冷剂主要由氟泵驱动运行,通过单向阀后旁通压缩机,由于停止运行的压缩机本身具备良好的截止作用,故此时压缩机处不会有制冷剂通过,并且此时压缩机两端都是气体制冷剂,不会有液体制冷剂进入压缩机,确保压缩机下一次启动的安全。氟泵热管与热泵共用系统相结合时虽然能减少很多零部件,但系统的调试和优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2)氟泵热管与热泵采用独立系统布置。两套独立的系统的优化和控制就比较简单,也能相互配合实现更灵活的负荷匹配,但整个设备的零部件就相对较多,结构比较庞大、成本较高。
5.有很多产品技术、专利技术与上述第2种各自独立的热管系统和热泵系统组成的空调设备有关,主要利用热管把冬季或者过渡季节的室外自然冷源(冷空气)的冷量转移进入数据中心进行制冷。
6.但上述第1种氟泵热管压缩双模式制冷系统中,电磁阀和单向阀通常都是必须的零部件,电磁阀长期上电运行造成电能浪费、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降低。整合优化节流元件与氟泵、电磁阀的并联结构,开发一种新型四通阀用于这种制冷系统有利于简化设计。
7.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氟泵热管压缩双模式制冷系统存在电磁阀长期上电运行而造成电能浪费,导致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降低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发明研究设计出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8.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氟泵热管压缩双模式制冷系统存在电磁阀长期上电运行而造成电能浪费,导致使用寿命和可靠性降低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9.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其包括:
10.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压差驱动式四通阀和单向阀,所述压差驱动式四通阀包
括阀体、滑体、d管、c管、s管、e管、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所述滑体设置于所述阀体中且能在所述阀体中滑动,所述d管、所述c管、所述s管和所述e管分别与所述阀体内部连通,所述阀体包括位于所述滑体往复运动的一侧的活塞室a和往复运动的另一侧的活塞室b,所述第一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d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活塞室a连通以从所述d管中引入压力至所述活塞室a中,所述第二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s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活塞室b连通以从所述s管中引入压力至所述活塞室b中;
11.所述d管与所述冷凝器连通,所述c管、s管和e管均分别与所述蒸发器的一端连通,所述单向阀并联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两端,所述泵与所述e管连通。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滑体能够根据所述活塞室a中的工质压力与所述活塞室b中的工质压力的大小而被控制滑动,当所述活塞室a中的压力大于所述活塞室b中时,所述滑体能被推动朝所述活塞室b的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d管与所述c管连通,所述s管与所述e管连通,当所述活塞室a中的压力小于所述活塞室b中时,所述滑体能被推动朝所述活塞室a的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d管与所述e管连通,所述s管与所述c管连通。
13.还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的一端与所述c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与所述s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所述e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上还设置有节流阀,所述泵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上;所述蒸发器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连通。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四管路,所述第四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连接,所述单向阀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上,且所述单向阀允许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仅为从所述第四管路的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端连接的一端流向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连接的另一端。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通管为毛细管,所述第二连通管也为毛细管。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滑体滑动至第一位置范围内时,所述d管能与所述c管连通,所述s管能与所述e管连通,当所述滑体滑动至第二位置范围内时,所述d管能与所述e管连通,所述s管能与所述c管连通;
17.所述阀体还包括位于所述滑体往复运动的一侧的第一侧壁和往复运动另一侧的第二侧壁,所述滑体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所述活塞室a,所述滑体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所述活塞室b。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阀体还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d管连通于所述第三侧壁上,所述c管、所述s管和所述e管分别连通于所述第四侧壁上,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相对;
19.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且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壁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壁连接。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滑体包括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和密封部,所述第一活塞相对于所述第二活塞而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所述第二活塞相对于所述第一活塞而靠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所述密封部位于所述第一活塞与所述第二活塞之间,所述密封部与所述第一活塞之间设置有第一连通通道,所述密封部与所述第二活塞之间设置有第二连通通
道,所述密封部的内部且朝向所述第四侧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连通通道。
2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部能够随着所述滑体运动,当所述滑体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和所述密封部运动至通过所述第一连通通道将所述d管与所述c管连通,同时通过所述第三连通通道将所述s管与所述e管连通,当所述滑体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活塞、所述第二活塞和所述密封部运动至通过所述第二连通通道将所述d管与所述e管连通,同时通过所述第三连通通道将所述s管与所述c管连通。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阀体内部还设置有滑座,所述滑座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侧壁上,且所述滑座上设置有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c管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s管连通,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e管连通,所述密封部在所述滑座上进行相对滑动,以通过所述第三连通通道将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或者将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活塞位于所述滑座的一侧进行滑动,所述第二活塞位于所述滑座的另一侧以进行滑动。
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阀体的纵向截面内,所述第三连通通道的形状为圆弧形,所述第一连通通道的形状为矩形,所述第二连通通道的形状也为矩形。
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s管中设置有节流部件,所述节流部件能够在所述泵由关闭到开启的过程中,对流经所述s管中的工质进行节流,以阻止由泵泵出的制冷剂经由所述s管而全部流回所述e管中。
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s管中设置有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设置于所述节流部件与所述阀体之间,且所述定位部件沿径向向内凸出,以对所述节流部件朝所述阀体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所述节流部件为节流管。
2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泵为液泵。
27.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双模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28.检测步骤,检测室外温度t;
29.判断步骤,判断t与预设温度t
预设
之间的关系;
30.控制步骤,当t>t
预设
时,控制所述压缩机开启,所述泵关闭,控制所述双模式制冷系统进入压缩机模式,制冷剂经由所述压缩机压缩后依次经过所述冷凝器、所述d管、所述c管和所述蒸发器后回到所述压缩机;
31.当t<t
预设
时,控制所述压缩机关闭,所述泵开启,控制所述双模式制冷系统进入氟泵模式,制冷剂经由所述泵驱动后依次经过所述蒸发器、所述单向阀、所述冷凝器、所述d管和所述e管后回到所述泵。
32.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3.本发明通过将四通阀设置为包括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并且第一连通管将活塞室a与d管连通以能从d管中引入压力,第二连通管将活塞室b与s管连通以从s管中引入压力,而在滑体的两侧之间形成压力差,而通过压力差直接对双模式制冷系统进行模式之间的有效切换,通过采用新型的压差驱动式四通阀,有效替代现有技术中并联状态下的单向阀和电磁阀,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氟泵热管压缩双模式中采用的常规电磁阀而言,依靠氟泵或者压缩机运行产生的压力差驱动四通阀的滑体运动,无需电磁驱动,不用通过通电启动电信号来开启电磁阀,相对于常规四通阀的结构而言,也不用上电或断电来控制四通阀
进行切换,无需电磁线圈驱动四通阀,从而避免由于电磁阀或常规四通阀的开启或关闭控制需要通电而造成电能的浪费,节省电能,有效提高控制阀和制冷系统的使用寿命和提高可靠性;并且减少了系统零部件,取消了一个电磁阀使得系统控制简化,可靠性提高,简化控制器的设计和控制的复杂程度。
附图说明
34.图1为现有技术中常规氟泵热管压缩双模式制冷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35.图2为本发明应用新型四通阀的双模式制冷系统的压缩模式时的系统结构图;
36.图3为本发明应用新型四通阀的双模式制冷系统的氟泵模式时的系统结构图;
37.图4为本发明的压差驱动式四通阀的压缩模式时(左侧活塞室a为高压)的内部结构图。
38.附图标记表示为:
39.1、阀体;11、活塞室a;12、活塞室b;13、第一侧壁;14、第二侧壁;15、第三侧壁;16、第四侧壁;2、滑体;21、第一活塞;22、第二活塞;23、密封部;24、第一连通通道;25、第二连通通道;26、第三连通通道;d、d管;c、c管;s、s管;e、e管;31、第一连通管;32、第二连通管;4、滑座;41、第一通道;42、第二通道;43、第三通道;5、节流部件;6、压缩机;7、冷凝器;8、蒸发器;9、压差驱动式四通阀;10、单向阀;17、泵;101、第一管路;102、第二管路;103、第三管路;104、第四管路;18、节流阀。
具体实施方式
40.如图1所示,常规的氟泵热管与压缩制冷系统共用冷凝器和蒸发器时,属于并联共用换热器和部分管路系统,单向阀a防止氟泵出口的制冷剂通过节流阀返回氟泵的进液口,而电磁阀可以防止压缩模式下高压制冷剂推动氟泵并从氟泵处旁通流过节流阀。压缩机和氟泵一般都是只有其中一个在运行,同时运行的情况是极少的。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顺次连接,增加氟泵热管功能时,压缩机处增加旁通用的单向阀b,从压缩机的吸气口流向压缩机的排气口;节流阀与冷凝器之间增加单向阀a,从冷凝器流向节流阀;冷凝器的出口与蒸发器的进口之间还连接有电磁阀和氟泵,电磁阀通常处于氟泵的进液口。
41.通常情况下,氟泵压缩制冷系统的两种运行模式分别为压缩制冷模式和氟泵制冷模式,两种模式一般在过渡季节进行转换,通常一个模式会运行很长时间,这就造成电磁阀可能会经常在得电状态下运行,这样不但浪费电能还会降低电磁阀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42.基于上述考虑,本发明采用一种压差驱动式新型四通阀。如附图2和附图3所示,新型系统的压缩机、冷凝器、四通阀、节流阀和蒸发器顺次连接,压缩机处增加旁通用的单向阀,从压缩机的吸气口流向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凝器的出口连接到四通阀的d口,四通阀的c口连接到节流阀的进口,四通阀的e口连接到氟泵的进液口;节流阀的出口、四通阀的s口和氟泵的出液口共同连接到蒸发器的进口。附图2和附图3中的箭头表示所在运行模式下的制冷剂流通方向。本发明的氟泵热管系统即包括泵、蒸发器、单向阀和冷凝器组成的系统。
43.如图2所示,压缩模式下制冷剂流向为:压缩机排气口

冷凝器

四通阀d口

四通阀c口

节流阀

蒸发器

压缩机吸气口。
44.如图3所示,氟泵模式下制冷剂流向为:氟泵出液口

蒸发器

单向阀

冷凝器

四通阀d口

四通阀e口

氟泵进液口。
45.如图2-4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双模式制冷系统,其包括:压缩机6、冷凝器7、蒸发器8、压差驱动式四通阀9、单向阀10和泵17,压差驱动式四通阀包括:阀体1、滑体2、d管d、c管c、s管s、e管e、第一连通管31和第二连通管32,所述滑体2设置于所述阀体1中且能在所述阀体1中滑动,所述d管d、所述c管c、所述s管s和所述e管e分别与所述阀体1内部连通,所述阀体1包括位于所述滑体2往复运动的一侧的活塞室a11和往复运动的另一侧的活塞室b12,所述第一连通管31的一端与所述d管d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活塞室a11连通以从所述d管d中引入压力至所述活塞室a11中,所述第二连通管32的一端与所述s管s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活塞室b12连通以从所述s管s中引入压力至所述活塞室b12中;
46.所述d管d与所述冷凝器7连通,所述c管c、s管s和e管e均分别与所述蒸发器8的一端连通,所述单向阀10并联设置在所述压缩机6的两端,所述泵17与所述e管e连通。
47.本发明通过将四通阀设置为包括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并且第一连通管将活塞室a与d管连通以能从d管中引入压力,第二连通管将活塞室b与s管连通以从s管中引入压力,而在滑体的两侧之间形成压力差,而通过压力差直接对双模式制冷系统进行模式之间的有效切换,通过采用新型的压差驱动式四通阀,有效替代现有技术中并联状态下的单向阀和电磁阀,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氟泵热管压缩双模式中采用的常规电磁阀而言,依靠氟泵或者压缩机运行产生的压力差驱动四通阀的滑体运动,无需电磁驱动,不用通过通电启动电信号来开启电磁阀,相对于常规四通阀的结构而言,也不用上电或断电来控制四通阀进行切换,无需电磁线圈驱动四通阀,从而避免由于电磁阀或常规四通阀的开启或关闭控制需要通电而造成电能的浪费,节省电能,有效提高控制阀和制冷系统的使用寿命和提高可靠性;并且减少了系统零部件,取消了一个电磁阀使得系统控制简化,可靠性提高,简化控制器的设计和控制的复杂程度。
48.当图2所示的压缩模式运行时,四通阀内部的滑体在原来压差作用下向右移动,dc联通、se联通;压缩模式停止运行时,内部滑体保持原来状态。此时开启氟泵,则氟泵出液口压力较高,通过s口及毛细管使得四通阀右侧活塞室压力升高从而推动滑体向左运动,直到滑体移动到最左端,此时完成四通阀的切换,此时系统即为附图3所示的氟泵运行模式。
49.同样道理,从附图3的氟泵运行模式转换为附图2的压缩制冷模式,也是依靠四通阀内部两端活塞室的压力差驱动其内部滑体的移动,从而实现运行模式的切换。运行模式切换后,四通阀两端的活塞室的压力差不会发生反向改变,从而能保持滑体的位置基本不变,可以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滑体2能够根据所述活塞室a11中的工质压力与所述活塞室b12中的工质压力的大小而被控制滑动,当所述活塞室a11中的压力大于所述活塞室b12中时,所述滑体2能被推动朝所述活塞室b12的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d管d与所述c管c连通,所述s管s与所述e管e连通,当所述活塞室a11中的压力小于所述活塞室b12中时,所述滑体2能被推动朝所述活塞室a11的方向运动以使得所述d管d与所述e管e连通,所述s管s与所述c管c连通。
51.本发明通过将四通阀设置为包括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并且第一连通管将活塞室a与d管连通以能从d管中引入压力,第二连通管将活塞室b与s管连通以从s管中引入压力,而在滑体的两侧之间形成压力差,而通过压力差直接对双模式制冷系统进行模式之间
的有效切换,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氟泵热管压缩双模式中采用的常规电磁阀而言,不用通过通电启动电信号来开启电磁阀,相对于常规四通阀的结构而言,也不用上电或断电来控制四通阀进行切换,无需电磁线圈驱动四通阀,从而避免由于电磁阀或常规四通阀的开启或关闭控制需要通电而造成电能的浪费,节省电能,有效提高控制阀和制冷系统的使用寿命和提高可靠性;并且简化控制器的设计和控制的复杂程度。
52.本发明通过采用压差式新型四通阀取代单向阀和电磁阀的并联结构,同时利用制冷系统的压差直接驱动四通阀,无需电磁线圈驱动新型四通阀,有益效果为:简化控制器设计和控制的复杂程度;提升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节省电能。依靠氟泵或者压缩机运行产生的压力差驱动四通阀的滑体运动,无需电磁驱动,从而实现运行模式的转换,解决常规氟泵热管压缩双模式制冷系统中长时间上电开启电磁阀产生的电能消耗、使用寿命降低和可靠性下降的问题,同时还解决电磁四通阀需要上电控制的问题。
53.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新型四通阀为压差驱动四通阀,其d管和s管处的压力流体通过对应的取压毛细管直接进入四通阀左右两端的活塞室,依靠两端活塞室的压力差驱动四通阀内部的滑体左右运动,从而实现四通阀的切换,节省了电磁四通阀线圈,简化了结构设计和控制。
54.垂直阀体中轴线的中截面上布置有d管,所在管口为d口,在中截面上阀体的d管对面位置上布置有s管,所在管口为s口;在s管的左右两侧布置有c管和e管,所在管口分别为c口和e口。通常来说,这四管根在同一个平面上,该平面通常都会通过阀体的中轴线;四根管并不一定都是直管,可以根据需要做出u型管、扩口管、折弯管等型式;阀体与四根管配合的通孔一般都是向外的翻边孔,四根管插入阀体并与之焊接牢固。
55.四通阀的c管、s管和e管插入阀体内部,并且插入的管口不超过滑座表面,滑座的平齐表面有利于四通阀的滑体在该表面上左右滑动。这三根管插入滑座的对应过孔上通常为过盈配合,防止四通阀内部的流体发生混合串通。四通阀的d管插入阀体内部,管口不超过滑体的顶端,防止阻挡滑体的左右运动。
5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管路101、第二管路102和第三管路103,所述第一管路101的一端与所述c管c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8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路102的一端与所述s管s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8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三管路103的一端与所述e管e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蒸发器8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101上还设置有节流阀18,所述泵17设置在所述第三管路103上;所述蒸发器8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6的吸气端连通。本发明通过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第三管路的设置,能够使得将c管、s管和e管有效地连接到蒸发器上,并且在第一管路上设置节流阀,第三管路上设置泵,使得在压缩机模式下d管与c管连通,即将制冷剂经过第一管路上的节流阀节流降压后输送至蒸发器中,此模式下e管连通的泵关闭,s管与e管连通也不流通制冷剂;而在氟泵模式下d管与e管连通,将制冷剂经过第三管路的泵泵送进入蒸发器中、再通过d管返回至泵中,此模式下c管连通的第一连通管路关闭,压缩机关闭。
5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四管路104,所述第四管路104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6的吸气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6的排气端连接,所述单向阀10设置在所述第四管路104上,且所述单向阀10允许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仅为从所述第四管路104的与所述压缩机6的吸气端连接的一端流向与所述压缩机6的排气端连接的另一端。本发明还通过第四管路
的设置能够使得在氟泵模式下制冷剂经过第四管路和单向阀10流过,而不流经压缩机,使得完成氟泵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单向阀用于防止压缩机启动时将制冷剂从压缩机排气口经由第四管路而返回至压缩机的吸气口,避免制冷剂无法形成有效的循环。
5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滑体2滑动至第一位置范围内时,所述d管d能与所述c管c连通,所述s管s能与所述e管e连通,当所述滑体2滑动至第二位置范围内时,所述d管d能与所述e管e连通,所述s管s能与所述c管c连通;
59.所述阀体1还包括位于所述滑体2往复运动的一侧的第一侧壁13和往复运动另一侧的第二侧壁14,所述滑体2与所述第一侧壁13之间形成所述活塞室a11,所述滑体2所述第二侧壁14之间形成所述活塞室b12。
60.这是本发明的滑体和阀体的优选结构形式,如图4所示,滑体向右运动至第一位置范围,其向左运动至第二位置范围,阀体优选为圆柱形或矩形主体结构,其左端为第一侧壁,右端为第二侧壁,第一侧壁与第一活塞之间的空间(左边空间)为活塞室a,第二侧壁与第二活塞之间的空间(右边空间)为活塞室b,通过左右两边空间之间的连通压力能够控制滑体的运动,从而达到控制双模式制冷系统的模式切换的目的。
6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通管31为毛细管,所述第二连通管32也为毛细管。这是本发明的两个连通管的优选结构,通过毛细管的结构能够从d管或s管引入相应的压力但不会使得过大流量的工质进入活塞室中,而造成滑体运动量过大,避免导致滑体不能有效的左右切换。
62.在d管的侧壁上引出毛细管a(第一连通管31),毛细管a的另外一端接入四通阀的左端盖,分别焊接牢固;在s管的侧壁上引出毛细管b(第二连通管32),毛细管b的另外一端接入四通阀的右端盖,分别焊接牢固。毛细管a导通d管与活塞室a,毛细管b导通s管与活塞室b。
6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阀体1还包括第三侧壁15和第四侧壁16,所述d管d连通于所述第三侧壁15上,所述c管c、所述s管s和所述e管e分别连通于所述第四侧壁16上,所述第三侧壁15与所述第四侧壁16相对;
64.所述第一侧壁13与所述第二侧壁14相对,且所述第一侧壁13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壁15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壁16连接,所述第二侧壁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三侧壁15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侧壁16连接。
65.这是本发明的阀体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其上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能够分别设置d管,第四侧壁设置cse管,形成四通阀的优选管路连接形式。
6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滑体2包括第一活塞21、第二活塞22和密封部23,所述第一活塞21相对于所述第二活塞22而靠近所述第一侧壁13设置,所述第二活塞22相对于所述第一活塞21而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4设置,所述密封部23位于所述第一活塞21与所述第二活塞22之间,所述密封部23与所述第一活塞21之间设置有第一连通通道24,所述密封部23与所述第二活塞22之间设置有第二连通通道25,所述密封部23的内部且朝向所述第四侧壁16的一侧设置有第三连通通道26。这是本发明的滑体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一活塞能够与第一侧壁之间形成活塞室a,并由活塞室a中的工质作用于第一活塞上以形成第一活塞的运动;第二活塞能够与第二侧壁之间形成活塞室b,并由活塞室b中的工质作用于第二活塞上以形成第二活塞的运动;密封部的作用在于对s与c进行连通或者s与e连通,不与s联通的c
或者e则与d联通,通过密封部的第三连通通道实现将c与s连通或s与e连通,密封部将d管进行隔离阻止d与第三连通通道26连通,使得d能与c或与e连通。
67.四通阀的滑体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为拱形,左右两端为活塞。拱形的左右两边有上下方向的通孔,这两个通孔主要是让d管与c管或者e管联通(dc联通或者de联通);而中间拱形的中央下端有倒扣的月牙空槽,主要作用是使得s管与c管或者s管与e管联通(cs联通或者es联通),并且月牙空槽与d管所在区域不联通。滑体的左右两端还分别有活塞,该活塞的外径与阀体的内径配合密封并能左右移动,阀体两端的端盖以及滑座限制了活塞左右移动的位置。靠近c管的为左端盖,靠近e管的为右端盖。
6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部23能够随着所述滑体2运动,当所述滑体2运动至所述第一位置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活塞21、所述第二活塞22和所述密封部23运动至通过所述第一连通通道24将所述d管d与所述c管c连通,同时通过所述第三连通通道26将所述s管s与所述e管e连通,当所述滑体2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范围内时,所述第一活塞21、所述第二活塞22和所述密封部23运动至通过所述第二连通通道25将所述d管d与所述e管e连通,同时通过所述第三连通通道26将所述s管s与所述c管c连通。这是本发明的密封部的优选结构形式,其运动至第一位置范围内能够通过第三连通通道将s与e连通,d管与c管之间通过第一连通通道进行连通;而运动至第二位置范围内时能够通过第三连通通道将s与c连通,d管与e管之间通过第二连通通道进行连通,从而实现通过滑体上的三个连通通道对4个管路进行两两之间的连通,以及连通之间的切换。
6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阀体1内部还设置有滑座4,所述滑座4固定设置在所述第四侧壁16上,且所述滑座4上设置有第一通道41、第二通道42和第三通道43,所述第一通道41与所述c管c连通,所述第二通道42与所述s管s连通,所述第三通道43与所述e管e连通,所述密封部23在所述滑座4上进行相对滑动,以通过所述第三连通通道26将所述第一通道41与所述第二通道42连通或者将所述第二通道42与所述第三通道43连通,所述第一活塞21位于所述滑座4的一侧进行滑动,所述第二活塞22位于所述滑座4的另一侧以进行滑动。这是本发明的四通阀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滑座的设置能够使得密封部被滑动设置于其上,其上的三个通道用于分别与cse进行连通设置。
7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阀体1的纵向截面内,所述第三连通通道26的形状为圆弧形,所述第一连通通道24的形状为矩形,所述第二连通通道25的形状也为矩形。这是本发明的三个连通通道的优选形状。
7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s管s中设置有节流部件5,所述节流部件5能够在所述泵17由关闭到开启的过程中,对流经所述s管s中的工质进行节流,以阻止由泵17泵出的制冷剂经由所述s管s而全部流回所述e管e中。本发明通过s管中的节流部件的设置能够对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过程中的切换时防止e管中的工质直接从s管经由第三连通通道流回e管,而无法形成将流体泵入制冷系统中形成循环,提高运行切换的可靠性。
72.四通阀s口内部的节流部件或者采用毛细管替代s口所在的管口,能保证泵(优选液泵,或称氟泵)在模式切换下的安全运行,泵此时产生的压力扬程基本上消耗在s管口所在管道内部的节流零部件上。当模式完全切换完毕,泵出口的大部分高压液体就会流向蒸发器,只有少量的高压液体通过s口再返回泵的进液口。
7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s管s中设置有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设置于所述节流
部件5与所述阀体1之间,且所述定位部件沿径向向内凸出,以对所述节流部件5朝所述阀体1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所述节流部件5为节流管。本发明还通过定位部件的设置能够防止节流部件进入阀体内部而影响阀体内部的滑体等部件的运动。在s管接出毛细管的位置与滑座之间,嵌入有节流短管(作用是为了建立压力差,能够有效地切换),在s管靠近节流短管的上端位置压制有定位环,定位环向s管的内部凸出,防止节流短管向阀体移动,插入s管的毛细管管口可以防止节流短管从s口滑出。
74.替代实施例,所述s管s整段为节流管的结构,其与所述阀体1固定相接(未示出)。与主实施例的区别在于s口所在的管道变更为节流管或者毛细管,同时毛细管b与s管不再直接连接,毛细管b的管口直接连接到阀体上焊接牢固,与s管连接到阀体的处理工艺相同。四通阀的其它结构设计与附图2和附图3相同。
7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前任一项所述双模式制冷系统的控制方法,其包括:
76.检测步骤,检测室外温度t;
77.判断步骤,判断t与预设温度t
预设
之间的关系;
78.控制步骤,当t>t
预设
时,控制所述压缩机6开启,所述泵17关闭,控制所述双模式制冷系统进入压缩机模式,制冷剂经由所述压缩机6压缩后依次经过所述冷凝器7、所述d管、所述c管c和所述蒸发器8后回到所述压缩机;
79.当t<t
预设
时,控制所述压缩机6关闭,所述泵17开启,控制所述双模式制冷系统进入氟泵模式,制冷剂经由所述泵17驱动后依次经过所述蒸发器8、所述单向阀10、所述冷凝器7、所述d管和所述e管e后回到所述泵17。
80.如图2所示,压缩模式下制冷剂流向为:压缩机排气口

冷凝器

四通阀d口

四通阀c口

节流阀

蒸发器

压缩机吸气口。
81.如图3所示,氟泵模式下制冷剂流向为:氟泵出液口

蒸发器

单向阀

冷凝器

四通阀d口

四通阀e口

氟泵进液口。
82.当图2所示的压缩模式运行时,四通阀内部的滑体在原来压差作用下向右移动,dc联通、se联通;压缩模式停止运行时,内部滑体保持原来状态。此时开启氟泵,则氟泵出液口压力较高,通过s口及毛细管使得四通阀右侧活塞室压力升高从而推动滑体向左运动,直到滑体移动到最左端,此时完成四通阀的切换,此时系统即为附图3所示的氟泵运行模式。
83.同样道理,从附图3的氟泵运行模式转换为附图2的压缩制冷模式,也是依靠四通阀内部两端活塞室的压力差驱动其内部滑体的移动,从而实现运行模式的切换。运行模式切换后,四通阀两端的活塞室的压力差不会发生反向改变,从而能保持滑体的位置基本不变,可以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
84.本发明通过压力差直接对双模式制冷系统进行模式之间的有效切换,通过采用新型的压差驱动式四通阀,有效替代现有技术中并联状态下的单向阀和电磁阀,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氟泵热管压缩双模式中采用的常规电磁阀而言,依靠氟泵或者压缩机运行产生的压力差驱动四通阀的滑体运动,无需电磁驱动,不用通过通电启动电信号来开启电磁阀,相对于常规四通阀的结构而言,也不用上电或断电来控制四通阀进行切换,无需电磁线圈驱动四通阀,从而避免由于电磁阀或常规四通阀的开启或关闭控制需要通电而造成电能的浪费,节省电能,有效提高控制阀和制冷系统的使用寿命和提高可靠性;并且减少了系统零部件,取消了一个电磁阀使得系统控制简化,可靠性提高,简化控制器的设计和控制的复杂程
度。
85.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