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加热炉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加热炉加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炉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加热炉用于加热含油污泥,例如,油基钻屑、落地油泥以及罐底泥等,或者用于加热含有有机物的污染土壤等,以回收利用被加热物中的有机物。
3.加热炉加热含油污泥之后,油被蒸发形成高温蒸气后回收,目前大多通过冷凝的方式将高温蒸气冷却形成油液混合物,最后分离油液混合物以回收油。
4.在实现上述冷凝高温蒸气回收油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5.含油污泥被加热之后形成的高温蒸气的温度高,需要使用大量的冷却水才能够完成冷却,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炉加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加热炉加热含油污泥后,冷却高温蒸气回收油时浪费大量水资源的问题。
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加热炉加热系统,包括加热炉以及空气换热器,加热炉形成有加热腔以及反应室,反应室穿设于加热腔,加热炉形成有至少一个与加热腔相连通的燃烧室,燃烧室包括第一空气入口以及燃气入口,加热炉形成有与反应室相连通的第一蒸气出口;空气换热器形成有换热腔,换热腔内布置有至少一个热导件,热导件形成有空气通道,空气通道的一端延伸至空气换热器外,空气通道的另一端与第一空气入口连通,空气换热器还形成有与换热腔相连通的第一蒸气入口和第二蒸气出口,第一蒸气出口与第一蒸气入口连通。
9.本实施例通过将加热炉的第一蒸气出口与空气换热器连通,以实现加热设置在空气换热器内的热导件,使得外界空气进入热导件后,能够与热导件换热,实现外界空气与高温蒸气的热交换,从而实现外界空气的加热;加热之后的外界空气与燃气混合燃烧形成高温烟气再次对加热炉加热,可以理解的是,加热加热炉需要的高温烟气的温度是一定的,也即加热腔内形成的高温烟气的温度一定即可,而本实施例通过空气换热器将空气加热后,空气则具有一定的温度,则可以通入更少的燃气进入加热腔燃烧,同样能够得到温度达到要求以加热加热炉所需的高温烟气,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炉加热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加热加热炉之后的高温烟气的利用率,还能够节约燃气;另外,由于高温蒸气与外界空气完成了热交换,高温蒸气的温度则会明显降低,相较于未降低温度前的高温蒸气,明显的是,对与外界空气热交换之后的高温蒸气进行冷凝能够节约大量冷却水。
10.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加热炉还形成有与加热腔相连通的排烟口,排烟口以及燃烧室均形成于加热腔侧壁,排烟口所在的侧壁相对于燃烧室所在的侧壁,且排烟口与燃烧室沿反应室轴线的延伸方向错位布置。
11.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的排烟口以实现将加热腔内已经用于加热反应室的高温烟气排出,另外,排烟口所在的加热腔的侧壁,与燃烧室所在的侧壁为相对关系,排烟口与燃烧室沿反应室轴线的延伸方向错位布置,能够保证从燃烧室出产生的高温烟气充分加热反应室后再从排烟口排出,即有效避免高温烟气从燃烧室排出后直接上升从排烟口排出,保证高温烟气的利用率。
12.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空气入口与燃气入口之间具有夹角,夹角为α,且0
°
≤α≤90
°

13.本实施例将第一空气入口与燃气入口设置成具有夹角的形式,能够使得进入燃烧室的外界空气与外界燃气形成冲击,加速混合,提高外界空气与外界燃气的混合效率,进而提高混合气体的燃烧效率。
14.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加热炉形成有多个燃烧室,多个燃烧室沿加热腔轴线方向间隔布置。
15.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多个燃烧室,能够使得高温烟气能够从多个入口进入加热腔,提高高温烟气充满加热腔的速度,进而提高对加热炉的加热效果。
16.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加热炉加热系统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覆盖于加热腔外表面。
17.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的保温层,以实现维持加热腔的温度的作用,避免加热腔直接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导致加热腔的热量损失。
18.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蒸气入口形成于空气换热器的一端,第二蒸气出口形成于空气换热器的另一端,热导件的进气端位于空气换热器靠近第二蒸气出口的端部侧壁,热导件的出气端位于空气换热器靠近第一蒸气入口的端部侧壁。
19.本实施例通过第一蒸气入口与第二蒸气出口布置在相对的两端,以及热导件的进气端位于空气换热器靠近第二蒸气出口的端部侧壁,热导件的出气端位于空气换热器靠近第一蒸气入口的端部侧壁,从而使得外界空气在热导件内的流动方向与高温蒸气在换热腔内的流动方向相反,实现外界空气与高温蒸气的逆流换热,提高外界空气与高温蒸气的换热效率。
20.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加热炉加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导管、第二导管、第一油罐以及冷凝回收装置,第一导管的一端与第二蒸气出口连通,第一导管的另一端与第一油罐连通,第二导管的一端与第一导管连通,第二导管的另一端与冷凝回收装置连通。
21.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的第一油罐,实现收集部分高温蒸气与外界空气换热后冷凝的油液,通过设置的冷凝回收装置,实现另一部分高温蒸气的冷凝回收。
22.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冷凝回收装置包括冷凝塔、分离设备、储液箱以及第二油罐,冷凝塔形成有冷凝室,冷凝塔形成有与冷凝室相连通的第二蒸气入口,第二蒸气入口与第二导管的出气端连通,冷凝塔的塔顶形成有与冷凝室相连通的第三蒸气出口,第三蒸气出口与燃烧室连通,冷凝室内布置有喷淋结构,高温蒸气自第二蒸气入口流入冷凝室后,沿冷凝塔塔底至冷凝塔塔顶方向流动,与喷淋结构喷出的冷凝水接触,储液箱与冷凝室连通,且储液箱与分离设备的进液口连通,分离设备的出油口与第二油罐连通。
23.本实施例通过在冷凝塔内设置的喷淋结构对高温蒸气冷凝,以形成油液混合物,油液混合物进入储液箱后流入分离设备,油液混合物在分离设备中被分离成冷凝水和油,
分离设备再将油排放至第二油罐,实现油回收。另外,由于含油污泥被加热后产生的蒸气中,还有较多的可燃气体,如甲烷、一氧化碳以及氢气等,通过将第三蒸气出口与燃烧室连通,使得高温蒸气被进行冷凝油回收后,能够继续使用,由于高温蒸气内含有可燃气体,被冷凝后的高温蒸气进入燃烧室可以充当燃料,则可以进一步节约燃气。
24.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分离设备包括容纳腔以及刮油机,刮油机与容纳腔的腔底相对布置,加热炉加热系统还包括水泵以及冷凝箱,水泵的进水端与容纳腔连通,冷凝箱内布置有导水管,且冷凝箱还形成有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水泵的出水端与导水管的进水端连通,导水管的出水端与喷淋结构连通。
25.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的容纳腔容纳从储液箱流入的油液混合物,经过沉淀后,由于油的密度小于冷凝水的密度,油最终漂浮在冷凝水上方,刮油机则可以将油刮进第二油罐。另外,通过设置的水泵将容纳腔中沉淀分离后的水,再次输送至喷淋结构对进入冷凝塔内的高温蒸气冷凝,循环利用冷凝水,进一步节约水资源,再有,通过设置的冷凝箱既能够保证冷凝水的温度,也能够避免污染冷却水,使得冷却水也能够循环使用。
26.在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加热炉加热系统还包括捕雾器以及除尘机,捕雾器放置于冷凝室内,且捕雾器位于塔顶与喷淋结构之间,除尘机的进气端与第三蒸气出口连通,除尘机的出气端与燃烧室连通。
27.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的捕雾器,能够拦截喷淋结构对高温蒸气冷却后后产生的液滴,以及高温蒸气中残存的粉尘,实现净化高温蒸气的效果,另外,通过设置的除尘机,进一步净化从冷凝塔流出的高温蒸气,加强高温蒸气的净化效果,降低高温蒸气在燃烧室燃烧时产生的粉尘量。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炉加热系统的结构图;
29.图2为图1中a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30.图3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炉加热系统布置有多个燃烧室的结构图。
31.附图标记:
32.10-空气换热器,10a-外界空气,11-换热腔,12-第一蒸气入口,13-第二蒸气出口,20-外壳,21-加热腔,30-炉本体,31-反应室,32-物料门,33-出料部,33a-第一蒸气出口,33b-出料口,34-排烟口,40-燃烧室,41-燃气入口, 42-第一空气入口,43-第三蒸气入口,44-燃烧腔,51-进气部,52-出气部,53
‑ꢀ
中间部,60-第一油罐,61-第一导管,70-冷凝塔,71-冷凝室,72-第二蒸气入口,73-喷淋结构,74-第三蒸气出口,75-捕雾器,80-设备本体,81-容纳腔, 82-刮油机,83-进液口,84-出油口,85-补水口,86-排污口,90-储液箱,100
‑ꢀ
第二油罐,110-除尘机,120-风机,130-第三导管,140-水泵,150-冷凝箱, 151-冷却水进口,152-冷却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
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炉加热系统,图1展示了加热炉加热系统的结构图,具体来说,参照图1所示,加热炉加热系统主要包括空气换热器10以及加热炉,加热炉形成有反应室31以及加热腔21,燃气和外界空气10a混合燃烧后的高温烟气进入加热腔21,完成对反应室31的加热。
38.继续参照图1所示,加热炉包括外壳20以及炉本体30。在一些可选择的方式中,炉本体30沿外壳20的轴线穿过外壳20的两端,炉本体30的外侧壁与外壳20的内壁面之间形成密封空间,密封空间即形成加热腔21;另外,炉本体30的外侧壁与外壳20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一致,以使得高温烟气进入加热腔21之后能够均匀充满加热腔21,实现对炉本体30外侧壁的充分加热。炉本体30形成有容置腔,容置腔即形成反应室31,炉本体30的两端均延伸至外壳20外,以方便将物料放至反应室31中,以及将物料加热后形成的高温蒸气排出。
39.参照图1所示,在一些可选择的方式中,炉本体30延伸出外壳20的一端形成有可拆卸的物料门32,以方便向反应室31中添加物料,或者,物料门 32也可以是与炉本体30转动连接。拆卸或者打开物料门32后,即可向反应室31内添加物料,物料主要包括含油污泥,如油基钻屑、落地油泥、罐底泥等,或者,反应室31内也可以放置含有机物的污染土壤等。炉本体30延伸出外壳20的的另一端形成有出料部33,出料部33形成有与发应室相连通的第一蒸气出口33a以及出料口33b,第一蒸气出口33a与出料口33b相对布置,以实现高温蒸气与加热后的剩余物料分开排放,避免加热后的剩余物料从第一蒸气出口33a排出,降低高温蒸气的纯度。
40.参照图1所示,加热炉的外壳20上形成有与加热腔21相连通的燃烧室 40以及排烟口34,燃烧室40形成有燃烧腔44,以及与燃烧腔44相连通的第一空气入口42以及燃气入口41,通过从第一空气入口42进入燃烧室40的外界空气10a,与从燃气入口41进入燃烧室40的外界燃气在燃烧腔44混合后燃烧形成高温烟气,进入加热腔21中,以对炉本体30加热,进而加热反应室31中的物料。高温烟气加热炉本体30之后从排烟口34处排出。
41.再参照图1所示,排烟口34所在的侧壁,相对于燃烧室40所在的侧壁,且排烟口34与燃烧室40的轴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也即排烟口34与燃烧室40沿反应室31轴线的延伸方向错位布置,例如,排烟口34设置在外壳20 的两端,燃烧室40设置在外壳20的中部位置,以实现从燃烧室40进入加热腔21内的高温烟气对炉本体30加热之后再从排烟口34排出,避免燃烧室40 产生的高温那烟气上升后直接从排烟口34排出,保证高温烟气对炉本体30 的
加热效果。
42.另外,参照图1所示,外壳20的外侧壁上还覆盖有一层保温层,通过设置的保温层,可以避免加热腔21直接与外界进行热交换,减缓加热腔21的热量流失,维持加热腔21内的温度,节约燃气。
43.图2展示了第一空气入口42与燃气入口41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图,参照图2所示,为实现外界空气10a和外界燃气在进入加热腔21后进一步快速混合,还可以将第一空气入口42与燃气入口41之间形成一定度数的夹角,在一些可选择的方式中,夹角为α,0
°
≤α≤90
°
,若夹角α>90
°
,则可能导致外界燃气与外界空气10a混合对冲时造成回流,影响混合效果。例如,在一些可选择的方式中,如第一空气入口42与燃气入口41之间的夹角α为 30
°
,外界空气10a与外界燃气进入加热腔21时相互冲击,加速混合,提高燃烧效率。
44.图3展示了加热炉外壳20上设置多个燃烧室40时的结构图,参照图3 所示,加热炉上可以设置多个燃烧室40,并且多个燃烧室40沿炉本体30轴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设置的多个燃烧室40,多个燃烧室40同时产生高温烟气进入加热腔21,使得高温烟气进入加热腔21后,能够更加快速均匀的充满加热腔21,提高加热效果。
45.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可选择的方式中,燃气可以选择天燃气,也可以选择煤气等。
46.实际中,高温烟气进入加热腔21对反应室31内的物料加热后,物料受热蒸发,产生高温蒸气,如含油污泥受热蒸发则会形成高温油蒸气。产生的高温蒸气的温度较高,若直接冷却高温蒸气回收有机物,会浪费大量的冷却水资源。高温蒸气从第一蒸气出口33a排出时温度较高,能理解的是,高温蒸气本身的高温具有利用价值,为利用从第一蒸气出口33a排出的高温蒸气,参照图1所示,加热炉加热系统还包括空气换热器10,空气换热器10形成有换热腔11。换热腔11内布置有至少一个热导件,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例如空气换热器10体积较大,则可以设置多个热导件。在一些可选择的方式中,热导件可以是由铜管、铁管等金属件制造而成,或者由形成有通道的铜片制造而成。
47.具体来说,参照图1所示,热导件包括进气部51、中间部53和出气部 52,出气部52和进气部51分别设置在换热腔11相对的两侧,且进气部51 靠近空气换热器10的一端,出气部52靠近空气换热器10的另一端,参照图 1所示,在一些可选择的方式中,热导件的进气部51设置在空气换热器10下端的侧壁,热导件的出气部52设置在空气换热器10上端的侧壁,且进气部 51的进烟口以及出气部52的出烟口均延伸出空气换热器10外,中间部53的两端分别连接出气部52和进气部51且中间部53竖直设置,进气部51、中间部53以及出气部52之间形成有相互导通的空气通道。
48.参照图1所示,空气换热器10与出气部52位于同一端的端部位置处形成有与换热腔11相连通的第一蒸气入口12,空气换热器10与进气部51位于同一端的端部位置处形成有与换热腔11相连通的第二蒸气出口13。第一蒸气入口12与加热炉上的第一蒸气出口33a连通。高温蒸气经加热炉上的第一蒸气出口33a流出后,经第一蒸气入口12进入换热腔11,与热导件接触实现对热导件加热。外界空气10a经进气部51进入热导件,并吸收热导件上的热量实现加热,加热后的外界空气10a经出气部52流出后,经第一空气入口42 进入燃烧室40的燃烧腔44。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蒸气入口12和热导件设置的进气部51分别设置在换热腔11的上下两端,使得外界空气10a在热导件内的流动方向,与高温蒸气进入空气换热器
10后在换热腔11内的流动方向相反,也即,外界空气10a与高温蒸气之间为逆流关系,从而实现外界空气10a与高温蒸气的换热方式为逆流换热,可以有效提高换热效率。
49.该加热炉加热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50.参照图1所示,外界空气10a自第一空气入口42进入燃烧室40后,与通过燃气入口41进入燃烧室40的外界燃气在燃烧腔44内混合后燃烧,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流进加热腔21,对炉本体30加热,也即完成对反应室 31加热,使得反应室31内的物料蒸发,产生高温蒸气。
51.高温蒸气自第一蒸气出口33a流出,经第一蒸气入口12进入空气换热器 10的换热腔11中,在换热腔11中流动,最后从第二蒸气出口13流出。高温蒸气在换热腔11中流动时,与热导件接触,由于热导件的温度低于高温蒸气的温度,因此,高温蒸气与热导件发生热交换,实现对热导件加热。外界空气10a进入热导件后,由于外界空气10a的温度低于热导件的温度,因此,外界空气10a与热导件之间发生热交换,实现对外界空气10a加热,使得进入燃烧腔44的外界空气10a具有一定的温度。可以明白的是,加热炉加热所需要的高温烟气的温度需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一直升高高温烟气的温度,以避免高温烟气温度过高导致加热炉的炉本体30变形。
52.由于加热炉所需要的高温烟气的温度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只需保证燃烧腔44内,通过外界空气10a和外界燃气混合后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的温度,在加热炉所需要的高温烟气的温度范围内即可,又由于外界空气10a经过换热腔11之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温度,那么相对于常温下的外界空气10a 与燃气混合燃烧,只需要通入少量的外界燃气至燃烧腔44内燃烧,就能实现为加热炉提供所需要的高温烟气,进而实现减少燃气的使用量,节约燃气成本,另外,利用高温蒸气加热外界空气10a,从侧面也提高了高温蒸气的利用率。
53.参照图1所示,高温蒸气进入换热腔11后从第二蒸气出口13流出口还需要进行回收处理。具体来说,加热炉加热系统还包括第一导管61以及第一油罐60。第一导管61的一端与第二蒸气出口13连通,第一导管61的另一端与第一油罐60的进液口83连通。高温蒸气与热导件换热后,部分冷凝形成油液混合物,通过设置的第一导管61和第一油罐60,则可以实现高温蒸气第一次冷凝回收。
54.参照图1所示,加热炉加热系统还包括第二导管以及冷凝回收装置,第二导管的进气端与第一导管61连通,在一些可选择的方式中,第二导管的一端可以通过三通接头与第一导管61连通。第二导管的另一端与冷凝回收装置连通,高温蒸气与热导件换热后,没有冷凝的部分经过第二导管流进冷凝回收装置中,继续冷凝。
55.具体来说,参照图1所示,冷凝回收装置包括冷凝塔70、分离设备、储液箱90以及第二油罐100。冷凝塔70形成有冷凝室71,冷凝塔70的塔底形成有与冷凝室71相连通的第二蒸气入口72,第二蒸气入口72与第二导管的出气端连通。冷凝室71内还布置有喷淋结构73,喷淋结构73设置在冷凝室 71远离冷凝塔70塔底的一端,也即高温蒸气自第二蒸气入口72流入冷凝室 71后,沿冷凝塔70塔底至冷凝塔70塔顶方向流动,与喷淋结构73喷出的冷凝水接触,以保证喷淋结构73喷出的冷凝水能够充分与从第二蒸气入口进入的高温蒸气接触,实现对高温蒸气的冷凝。在一些可选择的方式中,喷淋结构73可以采用类似于沐浴头类的喷头,当然,喷淋结构73可以布置多个喷头。
56.参照图1所示,储液箱90固定放置在冷凝塔70塔底并与冷凝室71连通。高温蒸气从
冷凝塔70塔底进入后,沿冷凝塔70塔底至冷凝塔70塔顶的方向移动,喷淋结构73喷出冷凝水与高温蒸气接触,降低高温蒸气的温度,使得高温蒸气冷凝,形成油液混合物,油液混合物在冷凝室71中下落至塔底并流入储液箱90中。
57.冷凝塔70的塔顶位置形成有与冷凝式相连通的第三蒸气出口74,燃烧室 40还形成有与燃烧腔44相连通的第三蒸气入口43,第三蒸气出口74与第三蒸气入口43连通,同样地,第三蒸气入口43与燃气入口41之间的夹角也可以为α,同样地,0
°
≤α≤90
°
,以便于从冷凝塔70流至燃烧腔44内的蒸气与外界空气10a以及燃气的相互冲击,加速混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含油污泥被加热后产生的高温蒸气中,还有较多的可燃气体,例如,甲烷、一氧化碳以及氢气等,因此高温蒸气冷凝后同样含有可燃气体,通过将冷凝后的高温蒸气排放至燃烧室40,则可以充当燃料,能够进一步节约燃气。
58.另外,冷凝室71内喷淋结构73与冷凝塔70塔顶之间还布置有捕雾器75,在一些可选择的方式中,捕雾器75可以采用丝网捕雾器。高温蒸气经过喷淋结构73喷淋冷凝之后,还会残存有其他可燃性气体,如甲烷、氢气以及部分油蒸气等,残存的可燃性气体经过第三蒸气出口74流进燃烧室,可以补充燃气,进一步节约燃气量。由于高温蒸气在冷凝后部分液滴可能继续沿冷凝塔 70塔底至冷凝塔70塔顶方向继续移动,通过设置的捕雾器75则可以拦截这部分液滴,同时,高温蒸气内可能还会残存有灰尘,通过设置的捕雾器75也可以拦截灰尘,避免灰尘通过第三蒸气出口74流出后进入燃烧室40的燃烧腔44内,导致高温烟气中的含尘量增加。
59.参照图1所示,加热炉加热系统还包括除尘机110以及风机120,除尘机 110的进气端与第三蒸气出口74连通,除尘机110的出气端与风机120的进气端连通,风机120的出气端与燃烧室40的燃烧腔44连通。在一些可选择的方式中,除尘机110可以采用旋风除尘器。通过设置的除尘机110可以进一步去除从冷凝塔70流出的蒸气中的灰尘,避免灰尘进入燃烧腔44,另外,通过设置的风机120,风机120启动后,能够加速蒸气流动进入燃烧腔44内燃烧。
60.参照图1所示,分离设备包括设备本体80以及刮油机82,设备本体80 形成有容纳腔81,以及设备本体80形成有与容纳腔81相连通的进液口83以及出油口84,进液口83与储液箱90连通,出油口84与第二油罐100连通。刮油机82布置在容纳腔81内且与容纳腔81的腔底相对布置。油液混合物自储液箱90流出经过进液口83后流进容纳腔81,油液混合物在容纳腔81中分离,由于油的密度小于冷凝水的密度,因此,经过长时间沉淀后,油性物质会漂浮在冷凝水上表面,刮油机82则可以将油性物质刮进出油口84,以使得油性物质进入第二油罐100,完成高温蒸气的第二次冷凝回收。
61.另外,设备本体80还形成有与容纳腔81相连通的排污口86以及补水口 85,排污口86开设在设备本体80的下端,冷凝水使用一段时间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则需要从排污口86排出,从补水口85补充新的冷凝水。
62.参照图1所示,加热炉加热系统还包括第三导管130、水泵140以及冷凝箱150,第三导管130的进水端伸缩容纳腔81并靠近容纳腔81室底,第三导管130的出水端与水泵140的进水端连通。冷凝箱150内布置有导水管,导水管的进水端与水泵140的出水端连通,导水管的出水端与喷淋结构73的进水端连通。冷凝箱150还形成有冷却水进口151和冷却水出口152,外界冷却水从冷缺水进口流进冷却箱中,对导水管进行冷却后,从冷却水出口152流出。
63.通过设置的水泵140,水泵140启动后,将容纳腔81中的冷凝水抽出进入导水管后,与冷却水发生热交换,降低冷凝水的温度,冷凝水的温度降低之后,再次经过喷淋结构73喷出对高温蒸气冷凝,循环利用冷凝水,可以有效避免频繁更换冷凝水,节约水资源。另外,通过设置的冷凝箱150,采用冷却水冷却导水管以降低冷凝水的温度,不会污染冷却水,冷却水也可以循环使用,从而节约冷却水资源。
6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